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07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派的观呼吸.docx

森林派的观呼吸

森林派的观呼吸

(一)

隆浦街(LuangPuJieakCundo),(依泰文,应该译为LuangPuJieak.在维度百科中,被译为LuangPuJiak)生于1916年6月6日,2004年8月23日圆寂,公认之阿罗汉,圆寂时,震动整个森林派,比丘们为长老举行了规模浩大的毗茶(火葬)仪式。

泰籍华裔,富商之子,依风俗,于结婚前短期出家,预计出家七天后还俗,一夜修习不净观,刹时,启发宿世善根,噶然决定终生修行,第二天托钵,果敢地对等候在村落供养的未婚妻说,“别等我,我不回来了。

”勇猛精进,两年后,请求辞别自己的剃度师阿姜李,阿姜李得知自己的弟子想寻找追随阿姜曼修行,欣然许诺。

找到阿姜曼后,隆浦街随即将自己的修行心得,报告阿姜,阿姜曼大为赞许,说,“我们二十年修到的,昙街两年就完成了”,隆浦街外表歪扭扭的,内在却修得像水晶一样纯洁透明,阿姜曼赞叹隆浦街叫“擦脚布包着的金子”。

追随阿姜曼期间,隆浦街被特许做阿姜曼的近身伺者,阿姜曼的衣钵及一切用物一概由隆浦街洗涤整理收拾。

如是四年之久,广为听闻阿姜曼的开示,深入依止阿姜曼行森林比丘头陀行,其言教与阿姜李、阿姜摩诃波瓦可谓能代表森林派的一代宗师。

阿姜曼圆寂后,森林派中也有人肤浅地教导单纯的观呼吸,被隆浦街严厉批评。

观呼吸被作为身念处的第一种修法出现在《大念处经》中,可是在该经中,观呼吸只提及了四步,森林派以忠实于佛陀的原始教法而著称,对佛陀教导观呼吸的原意不得不追究,完整的观呼吸是怎样的?

为什么在该经中只提及四步?

在《念出入息经》里可以查到佛陀教导的完整的观呼吸是十六步:

前四步通过念出入息而观身,第五到第八步通过念出入息而观受,第九到第十二步是通过念出入息而观心,第十三到第十六步是通过念出入息而观法。

这样,一切一目了然,观呼吸(念出入息)的另外十二步要完成的内容,在《大念处经》中已经有了,分别是:

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不仅如此,《大念处经》中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全面地诠释了《念出入息经》中观身、观受、观心、观法的详细内容。

所以,什么是佛陀教导的完整的观呼吸?

并不仅仅是《大念处经·身念处》中教导的四步,而是十六步,等于整部《大念处经》。

如果,你有良好的根基,如三世佛陀、辟支佛、和宿世修行的大修行者,只需通过念出入息就能修习完四念处,那么,观呼吸已经涵盖了四念处了,也就是观呼吸已经涵盖身至念(从观身贯穿到受心法)了。

如果,你是普通的众生,不具备通过念出入息而修习完四念处,那么,观呼吸就无法涵盖四念处,也就是观呼吸无法涵盖身至念(从身贯穿到受心法),你就必须分开挨个挨个地修习身至念的内容。

这就是为何在《大念处经》中,只教导了观呼吸的前四部,因为普通众生不具备以观呼吸涵盖四念处(身至念)的能力,必须分开挨个挨个地修习四念处(身至念)的内容。

这就是为何?

当年,有人单纯地教导观呼吸,被苦口悲心的隆浦街严厉批评之故。

森林派比丘没有不知道观呼吸的,但是从来不单独修,而是镶嵌在身至念中来修,唯有这样才是《大念处经》佛陀教导的原意。

森林派长老忠实佛陀教导的原意,森林派长老隆浦街鲜明地反对单纯修行观呼吸。

那样,脱离了众生的根基,普通众生不具备通过念出入息而修习完四念处的能力,为忠实于佛陀原始教法的森林派长老所不许。

森林派大长老隆浦街指出,“这是具有圆满色身者的修法,如三世佛陀、辟支佛、和宿世修行的大修行者”。

就连作为前世佛陀时代的比丘,波罗蜜这样深厚的阿姜曼也不单纯修行观呼吸的,而是把观呼吸镶嵌在身至念中修的。

当然,阿姜曼不是不具备那个能力,而特别要彰显和复古佛陀的原始教法,恢复观呼吸镶嵌其中的身至念,以利益和度化更多众生。

阿姜曼麾下,一百多位弟子证果,森林派高僧辈出,屹立于上座部佛教巅峰,何也?

其修行思想忠实于佛陀教法原意之故。

(朴实的隆浦以踏实工作著称,阿姜曼圆寂时一直在忙着准备毗茶,连合影都没赶上,经常拿斧子作木活,所以,手拿斧子成隆浦的代表照)

森林派观呼吸

(二)

到底什么是把观呼吸镶嵌其中的身至念?

先来看看阿姜李的教导。

阿姜李(AjahnLee),也就是隆浦街的剃度师,为阿姜曼的早期弟子之一,公认的阿罗汉。

1906年出生於泰国东北部乌汶府,1961年入寂。

成就后,阿姜李有宿命智,知道自己前生是阿育王,在萨姆巴干府建当时泰国最大的寺院——阿育王寺(WatAsoka)。

阿姜李追随阿姜曼修行,在日记中写道,“与阿姜曼一起的那段生活对我极其有益,但也极其艰苦。

我必须愿意重新学习一切……其它方面,譬如在坐禅与行禅的修习上,他对我作了全面训练,令我彻底折服。

”在阿姜曼的弟子当中,阿姜李是第一位把林居传统的禅法传授给泰国中部主流社会的头陀僧。

阿姜李也以教森林派的观呼吸著称,在《观呼吸书(NangseAnapanasati)》中,阿姜李观呼吸的七个步骤,先来看前面几个:

一、先默诵buddho三次或七次,念“bu”时长长地吸气,念“ddho”时,长长地呼气。

使默念词的音节与呼吸等長。

简单地说,并非不控制呼吸而随顺自然呼吸,相反是要积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如理作意——控制呼吸。

而且,注意,是以作意长息开始的。

为什么呢?

在《大念处经》经文里,佛陀也是说,第一步是“呼吸长知道呼吸长”并未解释。

因为,粗糙的色身需要长呼长吸来调伏。

这就是以“呼吸”为主题的观想,作意即观想,只是把白骨或光换成出入息而已。

随顺自然呼吸的观呼吸,姑且称之为“单纯的观呼吸”。

从一开始,就作意长呼吸,这是与随顺自然呼吸的观呼吸(单纯的观呼吸)不同的。

各人的兴趣喜好不同,有人对呼吸敏感,就修观呼吸,有人对白骨敏感就修白骨观,有人对不净偏好就修不净观。

殊途同归,而且,这三种修法会彼此相融,当气净化后,白骨、光或精微不净相会现起,可切入白骨观或不净观。

若从白骨观或不净观入手,其目的与宗旨非常明确,就要一上来就要调伏粗糙的色身,当色身被调伏后,气脉畅通,呼吸自动细腻,当心自动以息为所缘时,应当切入观呼吸。

二、对每一次出入息有清晰的觉知。

三、随着出息、入息,观察它舒适与否、是窄是宽、是顺畅还是堵塞、是快是慢、是长是短、是暖是凉。

呼吸若不舒适,便作调节、直至舒适为止。

例如,长入息、长出息自感不适,则尝试短入息、短出息。

为什么长入息、长出息会感觉不适呢?

因为当粗糙的色身被调伏后,会变得轻安、畅通、精微,这样的色身,因为与长入息、长出息不相应,所以带来不舒适。

此刻应当适时调整,作意短入息,短出息。

这也是佛陀教导观呼吸的第二步。

只是经文未做解释为什么。

“一旦呼吸有舒适之感,则要让这股舒适的呼吸感传到身体的不同部位。

起始,从后脑勺吸入气,让它沿脊椎一直流传下去。

接下來,你若是男性,則让它沿右腿下传至足底,至趾尖而外出。

再一次,从后脑勺吸入气,让它沿脊椎下行,沿左腿下行,至趾尖而外出(女性則从左侧开始,因男女经络有別)。

白骨观录音的第一个观想说,将脑髓、脊髓、骨髓贯通,观想光从脑髓下降到颈椎,再到胸椎、腰椎、尾椎,再灌入盆骨(走盆骨中央),再灌入股骨(走骨髓,下同),下降,再灌入……,直到脚趾头。

这个观想是可以配合呼气的,呼气时观想光从脑髓灌到脚趾头为止,一个呼气完成。

看看,这个观呼吸与白骨观是不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从后脑勺吸入气?

后脑勺也就是玉枕关的位置,这里是脑髓连接脊髓的关键通道,但是这个关键通道通常是堵塞很厉害的,也是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中最难打开的一个。

因此,阿姜李慈悲地公开修行窍诀——用吸气的方法来打开,从这里吸入气,再观想气沿脊椎下行,到腿,一直下行到脚趾尖。

对气敏感者光不能现起,只感觉气——贯到脚趾头;对光敏感者(这跟宿世波罗蜜及当生的训练有关),就感觉光贯到脚趾头;圆满者,对气和光都敏感,就能感觉气和光——贯到脚趾头,复次,当气脉净化以后,纯净的气有光,就能同时感觉到气与光。

男左(左边升)女右(右边升),那么降呢?

就是男右女左,所以,上文的内容就明白了。

“接下来,让来自后脑勺的气沿双肩下行,经双肘、双腕,至指尖而外出。

手与脚的三阳经是相连的,肩与肘是三阳经的通道,如是观想,不仅能缓解紧张疼痛的腿,还有提升精气的功效,因为手连着胸和头。

如上观想,浊气外除,精华是不会排出的,而是进入胸腔和大脑。

森林派的观呼吸(三)

让气自喉根进入,穿过肺部、肝部,一路下行至膀胱与直肠。

从前胸正中央吸气,让它一路下行至肠道。

让所有这些气传播开来,使之贯通到全身,将接受到很大的舒适。

喉根是胸的上沿。

注意,这里是从胸的上沿和胸正中央吸气,也就是用肺吸气,而不是腹部吸气。

到底,阿姜李是过来人,教导用肺吸气,而不是用腹部吸气,何也?

用腹部吸气,肺统帅百脉的功能就被废弃了,肺如宰相一样替心脏治理全身。

肺的功能不充分发挥,心力就弱,就容易被五盖或粗烦恼所击败。

另外,用腹部吸气,精气就会聚集于腹部得不到提升,如同泥鳅在淤泥里打转,无法像莲花冲淤泥而出。

这是个修行误区,很多人都卡在这里,误用腹式呼吸,心力羸弱,以为得到道家真传,殊不知,“心藏神”,胸腔比腹部更重要!

如何兼顾胸腔呢?

如阿姜李所教,用肺吸气就对了。

请问,直肠在哪里?

是不是在肛门的上面一点?

如何才能令气到达直肠呢?

答曰,呼气时横膈膜肌下推,再腹部收缩即可。

吸气时用肺,使胸腔扩开,呼气时腹部收缩,这不就是“复合式呼吸”吗?

当气真正到达直肠,也就将浊气排尽了,就会出现自动的停息,停息时,经络里的气走得更好,气脉更畅通,紧张大幅下降,最好时消失;思想减少,最佳时,思想止息。

见证身与思想空无一物,唯有一心。

当呼吸再起时,才把身体和思想召回来的。

呼吸越粗,身体和思想越粗;呼吸越细,身体与思想越细;呼吸停止时,身体与思想消失,唯有一心。

证知身体与思想如梦如幻。

善巧修行,停息时,即证得第一义谛。

到极限时,再吸满气,停息。

以呼气后停息来开始训练,训练好了,也就是身体中浊气排尽了,接着,训练吸满气时,停息。

吸气时,不仅小腹的精气被提升上来,也能汲纳大自然的“清净之气”,包括“日精月华”。

当不能将浊气排尽时,也就不能将小腹的精气提升上来,连自己的精气尚不能提升时,如何能采汲“天地之精气,日月之精华”?

这两者是同生缘——同时发生的。

这时停息,就会“服气”——“清净之气”贯入五脏六腑和经络,疏通堵塞之处后,气再过去充塞匮乏之处。

身体就像个充满气的皮球,慢慢身如大山,或如坐空中,在如此轻安前提下,一念专注即可得定。

(阿育王寺大殿)

喜欢瑜伽、运动、唱歌者……,对气感觉敏感者就可以这样观想气。

把握了气,就把握了身体与思想。

森林派的观呼吸将呼吸镶嵌于身至念中来修。

当气贯到全身时,等于“观察”了全身。

笼统地说,观呼吸以训练出身心轻安为特征,白骨观以训练出意志刚强、无坚不摧为特征,不净观以训练出清凉无欲为特征。

开始各取所需,最终,殊途同归,如同登山,异途出发,同归山顶。

开始不管从呼吸、白骨还是不净出发,最终,必致如下终点:

证得禅那,出定观察精微的不净相,看穿造作净相不净相的心,而断除贪欲。

为何?

因为,窥破净相实为精微的不净,而放下。

看穿心自己踩自己的影子,而厌离造作。

喜欢绘画、构思、想象活跃者……,对画面、颜色、形象敏感者,就适合观想白骨或不净。

修白骨观比起修观呼吸,虽然身体坚硬一点、疼痛一点,但是训练出来的定力很强,意志坚定、禅悦过人。

光是微妙色,有净化色身与启迪心智的作用,不容易出现偏差。

呼吸观善巧修习会比白骨观轻安,但是,气无颜色、形象,不易把握,切记要以呼气做重点,先排除浊气及疏通堵塞之处,当浊气排尽时,再注意吸气。

这样,就不致于引导浊气上升,造成身心不宁。

不净观特别适合多欲,以及筋肌肉一层紧张者,不过,切记要注意内脏脑髓不能观腐烂,以免精溢出,损害身心。

不过,这三者是交融的,不是孤立的,为方便教学,分开来说。

实修时,会自动交融。

观想呼气的路线完全可以换成白骨粉碎化光,也可用白骨观或不净观来引发深呼吸。

他们都是沿一定的路线观想,以达到疏通气脉,改造色身的结果。

不过,不管怎样修,最后,都要入定,出定再观察精微的不净相。

隆普敦|修行的方法

重生520

阅228转52017-06-17分享收藏

[英译]BhikkhuKhemasanto

[中译]张熠璇

英文原文节译自“Atulo”一书。

本书来源于PhraChoaKhunBodhinandamuni的笔记和记忆。

英文译文存在不易理解的地方,译者无法核实泰文原文,故本文可能和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有出入,仅供参考。

原标题为TheMethodofDevelopingBhavana。

他应当以最方便的姿势禅修,无论是站立、行走、坐着或躺下。

然后他应该保持完全的觉知,仅仅是觉知,而不要努力去觉知“某物”,仅仅只是知道。

让心持续如此,只是纯粹的觉知。

没有必要去描述或分析。

不要强迫心,但也不要让心迷失在俗事当中。

不久,心就会跑到外面去追逐感官对象,他还无法捕捉到。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正常的。

当心对那个感官对象感到满意,他就能够重新觉知自己。

当他能够觉知,他应该审查觉知的状态和心去追逐感官目标的状态。

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个方法能够让心注意并记住。

之后,小心、轻柔地让心保持在觉知的状态,像之前一样。

如果不够有正念、不够谨慎,心又会跑到外面去寻找感官目标,并停留在那里直到心满意。

然后他又会能够重新觉知。

重新觉知、重新审查,然后轻柔地让心保持在觉知的状态,就像之前一样。

通过这种方法,他不需要太久就能控制心,并最终获得禅定。

他将能够了解心的运作,不需要再去问其他人。

不要在心处在情感混乱的情况时禅修。

这没有用,甚至可能会抵消之前的努力,导致不想再继续禅修。

如果不能用上面讲的方式禅修,应该试着默念“Buddho”,或其他任何词语,只要它不会造成干扰或排斥。

只是持续默念这个词,然后试着注意这个词在哪里最为清楚,那将成为心的“基地”。

这个基地不会一直保持不变,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又是在那里。

心的基地——“Buddho”变得清晰的那点,永远不会是在外面,它总是在身体内部。

然而,当我们审查这点,我们无法准确指出它在身体内的哪个地方,所以很难判断它是在外面还是内部。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他已经找到了心正确的基地。

当有了正确的注意,且“Buddho”在心中清晰,他努力不间断地继续修行。

因为如果有间断,心又会溜出去到感官对象。

当它对感官对象满意,他又能重新找回觉知,继续“Buddho”,像前面提到的方法那样。

慢慢地他最终将能控制心。

记得当觉知(或稳固)心时,他必须谨记“提高心到理想的状态”这一目标。

这个目标是戒(sila)。

没有这个戒的目标,只是默念“Buddho”不会有任何作用,并且会抵消我们的努力,让未来的禅修变得困难。

然而如果他的目标坚定,毫无疑问地,心的培育每次都会有不同程度、但总是让禅修者满意的结果。

当练习“Buddho”,清晰、稳固、持续的念头必须伴随勤奋的努力。

我曾经把坚定、持续的努力比作一个人看着敌人将要砍向他的刀刃。

看着刀刃的这个人想,“无论它从哪个方向砍向我,我都必须反击以保持安全”。

意志必须坚定以使禅定生起。

如果它不够坚定,那么不要浪费你的时间、毁掉你的信念。

当心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达到平静,心跑去感官和感官对象的习性会逐渐减轻,直到一发生他就能觉知到。

当到达这个阶段,“Buddho”这个念诵词会自己消失,因为念诵词本身是一个粗糙的对象,当心超越了这一粗糙的对象时心就会抛弃它。

如果这一准备用词消失,不需找回它,只要持续将心保持在基地,并注意心在那个基地的感觉和倾向。

在默念以达到心一境性这一方法中,注意“谁”在默念“Buddho”。

当心平静时他应该看着心。

让正念看着这个基地。

当任何感官对象生起,让它们离去,并继续看着心。

他不应该担心或强迫,只要继续保持注意在基地的心,在那里保持正念觉知事物。

他不应该猜测什么正在发生或什么生起了,只是保持觉知。

持续这样做,他会开始明白心运作的方式。

是心制造了烦恼(kilesa)还是烦恼制造了心?

明白念头的对象并注意这三种类型:

贪(raga)、嗔(dosa)和痴(moha)。

不要把心往外送。

觉知这一个对象(心),不要让它跑到外面去找感官对象。

当心跑了出去,有正念地让它回到基地,回到觉知。

他应该努力总是保持清晰的了解(sampajanna)。

除了平常的视像,他不应该注意心理的影像(禅相)(namanimitta)。

当心没有在思维外在的事物时,注意心跟随六个感官的活动。

他必须获得智慧(nana),以像眼睛看到色那样看到心。

当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心的行为,并理解各种念头背后的条件和原因后,心就会像这些念头一样快,念头会渐渐被抛弃,直到心从这些对象中解脱。

心那时会从身受(body-basedfeelings)中解脱,留在它原本的基地。

这种方式就是以慧眼去看。

无论思考多少,我们不会知道。

当我们停止思考,我们将会知道。

但为了做到这个我们必须利用思考。

道心(maggacitta)区分开识(vinnana)和明觉(vijja)。

当他能够明白心和身体是分开的,继续观察心,看看是否还有任何东西留在它的基地。

他应该用正念去观察心,不断让心平静,直到他一层一层地理解了心复杂的活动。

心不断地混合、增加、创造、出生,没有尽头,而念头来源于这心。

他必须理解它们的因和果。

它们是欺骗人的错觉。

心将能不断让自己从它们当中解脱,直到它们消失。

这说明已经培育心达到了能够放下心中最微细的识(rupa-paramanu-vinnana)的那点。

他必须把因和果都放下。

当他培育心,达到从念头和造作中解脱的那点,他就不再依赖于因果。

那时心将会解脱,超越那些依赖于造作的状态,从一切虚假中解脱。

它被叫做正断法(samucchedadhamma)。

所有的“债务”都被付清,他会超越导致出生的因。

当他抛下最微小的执着,所有的业将没有机会在未来成熟。

心接触内在或外在的境界时不会再增加债务,它只是接触,不会有持续的后果。

他已经从之前的“存在”的业中脱离,付清了债务,不再有任何责任,或是为了偿清旧业而导致出生的结缚。

因为他的债务已付清,不再有执着,导致出生的业不再能结果。

这叫做“超越导致出生的因”。

看见(觉悟)的人不会说那是什么。

当所有“法”都已经被传递(transmitted),被称作是“法”的还怎么能是“法”呢?

所谓“没有任何法”的,那是指法已经完整(知道的那个是真实的,但被知道的不是)。

当心不再有各种活动,它会达到真正的空,没有任何需要再去注意的东西。

他那时会知道,事实上,心没有任何形状,它是空的。

这个意思是心没有任何边界或限制。

它属于一切,且心和“知道的那个”是同一的。

当心和“知道的那个”在“空”中合为一,那时将不再需要任何事物或知识。

没有任何“东西”去知道任何状态,也没有任何状态去知道任何“东西”。

当他明白心最初的状态,那时“心清楚地看见心”。

心会超越所有约定俗成的标签,超越所有拥有和存在,超越所有语言和关于它的描述。

它是“纯净的自然”,与空连接,没有任何虚假。

它被称为“涅槃”。

中译者注:

请注意隆普敦所讲的“空”或“心”是对修行结果的描述,而实际修行则应像本文所讲的一样,不干扰地观察、理解心的各种活动。

观想空是另一种造作,遮掩了心原本自然的活动,这不会导向解脱。

无需创造什么境界,修行始终是观察当下自己身心的状态。

【泰国森林派】白骨观修法简略

2017-08-0313:

13阅读:

572

昙諦了尊者(貌似是他)

X录音观想引导词

(一)

首先用一个你所轻松的姿势坐下来,保持一个姿势不要动。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

一天二十四小时,所以,气完走一条经需要两个小时,如果,你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两小时后,疼受自然下降,因为,气走完这条经,要走下一条经了。

至少两小时,一动不动,给足时间,让气把这条经贯通,色身才得改造,这才是科学的打坐。

以后,虽然会疼,当疼痛一次比一次轻,心也一次比一次善巧调服疼痛,到最后,根本找不到普通人所指的“疼痛”,所谓的“疼痛”也不是障碍打坐的因素。

如果,还没到两小时,还没等疼受下降,就换腿,看似聪明,实际糊涂,永远都没有打通经络的机会。

这个身体的气会形成一个回路,紧张、疼痛是自然现象,紧张、疼痛也是有用的,身体要依赖紧张、疼痛来积蓄气血,达到峰值后冲过去,只求舒服,一点紧张都不要。

好了,一改变了姿势,好像舒服,腿一换,精气就给泻掉了,腿不疼,可是,醒照跑得干干净净,除了昏沉还是昏沉,别的什么都不知道。

有人还感觉冰凉,早先的温暖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身体也永无打通经络,脱胎换骨的一天。

接下来讲专注,睁开你的眼睛,轻轻地地看着前面的亮点。

然后在心里默念:

“BUDDHO(补哆),BUDDHO,BUDDHO,......“BUDDHO”是“佛陀”的巴利文发音,这个真言的传承来自于佛陀本人,由上座部佛教的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直到我在泰国把这个传承请回来。

BUDDHO(补哆),BUDDHO,BUDDHO......所以当你持诵“BUDDHO(补哆)”的时候就能接到来自于佛陀本人的传承,就有忆念佛陀的功德。

BUDDHO(补哆),BUDDHO,BUDDHO......这个佛号只有两个音节,一起一落,跟我们的呼吸一致,非常的单纯,宇宙万物,最后都可以简化成一个非常单纯的节奏,一起一落,一个波动。

所以当你持诵BUDDHO(补哆),BUDDHO,BUDDHO......的时候就能把握住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

BUDDHO(补—哆),BUDDHO,BUDDHO......在心里默念“BUDDHO(补哆)”然后观想佛号是发生在亮点上的,让念诵的佛号、眼前的光和自己的心三者合一。

当你持诵一段时间以后这个亮点就会变得非常的稳定,然后再闭上眼睛观想这个亮点在你的大脑正中央,在那里持诵BUDDHO(补哆),BUDDHO,BUDDHO......

使这三者合一。

“BUDDHO(补哆)”这个佛号、大脑正中央的光、还有你的心三者合一,在我们大脑正中央有个神奇的器官,叫做松果体,它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

在心与身体之间有个起中介作用的器官,那就是内分泌腺。

它能根据心的需要分泌出神奇的化学物质,当这些物质进入血液以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就会得到调节,根据心的需要,根据心的状态。

依赖内分泌腺的工作,心就可调御身体,心和身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

所以启动这个内分泌腺,对禅修有特别的意义,将光安放在大脑正中,来自修行经验,既有专注也兼顾了调御色身。

当你在大脑正中央持诵“BUDDHO(补哆),BUDDHO,BUDDHO......”心专注了之后这里会亮起来,这会使心变得愉悦而宁静。

在你启动了内分泌腺、松果体以后,就会改善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使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变得微妙,在打坐的时候,即使有紧张和疼痛升起来,心也很容易越过这些身体的觉受,因为身体可以进行自我调御,它会顺应心的需要,顺应心的状态。

BUDDHO(补哆),BUDDHO,BUDDHO......

当你的心不容易专注的时候,你要有意的维持这个节奏,BUDDHO(补哆),BUDDHO,BUDDHO......可以让节奏快一点。

重点不在发音上面,而在于使这个节奏频繁地出现,这就是实践专注的技巧。

特别是在专注于大脑正中央的时候、专注于松果体这个位置的时候,就能更好的使身心协调,更好的进入身宁静、心宁静的状态.当你专注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白色的亮点就会在你心中留下印象,这就是所谓的禅相。

在禅相当中光明相是最不可思议的。

因为不论以任何专注的对象来修定,只能维持到初禅,二禅以后这些相就会消失,只剩下光明相。

二禅虽然有喜、乐和一境性,但是,没有寻、伺,两个禅支,如果所专注的对象不是光明相的话,所专注的对象就会自动消失,因为,除了光明相以外,其他的任何相,都是需要思想,也就是寻、伺来维持的。

寻,指心投入专注的对象,就像圆规钉住不动的那只脚。

伺,即当心离开专注的对象时,及时将心拉回来,就像圆规围绕着圆心旋转的那只脚,也象仆人伺侯主人时,围绕着主人打转。

总之,没有这两个禅支来维持,所专注的对象如果不是光明相,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