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试验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01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均匀试验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均匀试验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均匀试验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均匀试验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均匀试验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均匀试验设计.docx

《均匀试验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均匀试验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均匀试验设计.docx

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1、方开泰.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2、林维萱.试验设计方法.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

3、栾军.现在试验设计优化方法.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茆诗松等.回归分析及其试验设计.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一、均匀设计的概念及特点

均匀设计是由我国数学家方开泰教授和王元教授于1978年提出的。

1978年,七机部由于导弹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一个五因素的试验,希望每个因素的水平数要多于10,而试验总数又不超过50。

显然,正交试验设计不能用。

对于一个水平数为m的正交试验,至少要做m2次试验,如m=10时,m2=100,即至少要做100次试验,这在实际中是难于实施的。

因此,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只适用于因素水平数不太多的多因素试验。

正交表的特点是使试验点“均匀分散、整齐可比”。

“均匀分散”即均匀性,使试验点均匀分布在试验范围内,让每个试验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部分试验反映全面试验的情况,大大减少试验次数。

“整齐可比”就是综合可比性,使试验结果的分析十分方便,易于分析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大小及规律性。

但是,为了保证整齐可比性(即“均衡搭配”),对任意两个因素而言,必须是全面试验,每个因素的水平必须有重复。

这样,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就不能充分均匀分散,试验点就不能太少。

综上所述,正交试验为了保证“整齐可比”,使均匀性受到了一定限制,使试验点的代表性还不够强,试验次数不能充分地少,如果不考虑整齐可比(即综合可比)性,而完全保证均匀性,让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地均匀分散,不仅可大大减少试验点,而且仍能得到反映试验体系主要特征的试验结果。

这种从均匀性出发的试验设计,称为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试验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节省大量的试验工作量,尤其在试验因素水平较多的情况下,其优势更为明显。

例如,一个四因素七水平试验,进行一轮全面试验要做74=2401次,用正交试验也至少要做72=49次,而用均匀试验则仅需7次。

因此,对于水平数很多的多因素试验,对于试验费用昂贵或实际情况要求尽量少做试验的场合,对于筛选因素或收缩试验范围进行逐步寻优的场合,均匀设计都是十分有效的试验设计方法。

由于均匀设计没有整齐可比性,所以试验结果的处理不能采用方差分析法,而必须用回归分析。

因此,试验数据处理较为复杂,这是均匀设计的一个缺点。

对于发明均匀设计法的那个年代(1978年),计算机应用尚未普及,这确实是一个大难题,但对于计算机十分普及的今天,则已不是一个难题。

再说,多分析数据比多做试验,一般来讲要更为经济。

二、均匀设计表及其使用表

与正交试验设计相似,均匀设计也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表格来安排试验的,这种表称为均匀设计表。

均匀设计表是根据数论方法在多重数值积分中的应用原理构造的,它分为等水平和混合水平两种。

1、等水平均匀设计表

等水平均匀设计表用Un(mk)表示,其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下:

均匀设计表因素数

Un(mk)

试验次数因素水平数

表1为U6(64)均匀设计表,最多可安排4个因素,每个因素6个水平,共做6次试验。

等水平均匀设计表具有如下特点:

(1)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只做一次试验;

(2)任意两个因素的试验点画在平面格子点上,每行每列恰好有一个试验点。

如表U6(64)的第1列和第3列点成图1(a)所示。

表1U6(64)均匀表

列号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2U6(64)使用表

因素数

列号

D(偏差值)

2

1

3

0.1875

3

1

2

3

0.2656

4

1

2

3

4

0.2990

 

(a)第1、3列

 

(4)第1、4列

图1均匀表不同列组合的均匀性

上述两个特点反映了试验安排的均衡性,即对各因素,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一视同仁。

(3)等水平均匀表任两列之间不一定是平等的。

例如,用U6(64)的第1、3和第1、4列分别画图,得图1(a)和图1(b)。

可见图1(a)的点分布比较均匀,而图1(b)的点则分布不均匀。

均匀设计表的这一性质与正交表有很大不同,因此,每个均匀设计表必须有一个附加的使用表,以帮助我们在均匀设计时如何选列来安排各个因素。

表2为U6(64)的使用表,它告诉我们在利用U

(64)进行均匀设计时,若只有2个因数时,则应安排在第1、3列;若有3个因数,则应安排在第1、2、3列。

表2中最后一列D表示刻划均匀度的偏差(discrepancy),D值越小,均匀度越好。

(4)等水平均匀表的试验次数与该表的水平数相等。

当水平数增加时,试验数按水平数的增加量在增加。

如水平数m从9增加到10时,试验数n也从9增加到10。

但对于等水平正交试验,当水平数从9增加到10时,试验数将从81增加到100,按平方关系增加。

可见,均匀设计中增加因素水平时,仅使试验工作量稍有增加,这是均匀设计的最大优点。

(5)水平数为奇数的表与水平数为偶数的表之间,具有确定的关系。

将奇数表去掉最后一行,就得到水平数比原奇数表少1的偶数表,相应地,试验次数也少,而使用表不变。

例如,将U7(76)去掉最后一行,就得到了U6(66),使用表不变。

因此,许多书上只给出水平数为奇数的均匀设计表。

(6)均匀表中各列的因素水平不能象正交表那样可以任意改变次序,而只能按照原来的顺序进行平滑。

就是将原来的最后一个水平与第一个水平衔接起来,组成一个封闭圈,然后从任一处开始定为第一水平,按圈子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排出第二水平、第三水平,……。

2、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

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用于安排因素的水平不相同的均匀试验,其一般形式为U

式中n为试验次数,

为列的水平数,

分别表示水平数为

的列的数目。

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是从等水平的均匀设计表,利用拟水平的方法得到的。

设某试验需考察A、B、C三个因素,A、B取三个水平,C取二个水平。

这个试验可以用正交表L18(2×37)来安排,这等价于全面试验,并且不可能找到比L18(2×37)更小的正交表来安排这个试验。

那么,是否可以用均匀设计来安排这个试验呢?

直接运用是有困难的,但可采用拟水平法对等水平均匀设计表进行改造。

我们选均匀表U6(66),按使用表的推荐用1、2、3前三列。

现将第1、2列的水平作如下改造:

{1,2}−→1,{3,4}−→2,{5,6}−→3

第3列的水平作如下改造:

{1,2,3}−→1,{4,5,6}−→2

这样,便得到了一个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U6(32×21),见表3。

把因素A、B、C依次放在U6(32×21)的第1、2、3列上即可。

表3有很好的均衡性(即正交表所具有的均衡搭配性质),如第1、3两列和第2、3两列的所有水平均出现且只出现一次,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次作拟水平设计都能这么好。

 

表3拟水平设计U6(32×21)

列号

试验号

1(A)

2(B)

3(C)

1

(1)1

(2)1

(3)1

2

(2)1

(4)2

(6)2

3

(3)2

(6)3

(2)1

4

(4)2

(1)1

(5)2

5

(5)3

(3)2

(1)1

6

(6)3

(5)3

(4)2

用拟水平法构造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时,为使生成的混合水平表有较好的均衡性,不能按使用表的指示选择列,应当通过比较确定选用哪些列去生成混合水平表,使得所生成的混合水平表既有好的均衡性,又使偏差(D值)尽可能地小。

为了使用方便,书上的附录(《试验设计方法》附表9,pp.338-339)给出了常用的混合水平表的拟水平构造指导表,按指导表生成的混合水平均匀表的均衡性最好。

但是,若在指导表中查不到,那只好按使用表的指示去构造了。

当然,这样得到的混合水平表,其均衡性不一定是最好的。

也有一些书上直接给出了已构造好的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

三、均匀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均匀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正交试验设计一样,也包括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两部分。

1试验方案设计

(1)确定试验指标;

(2)选择试验因素;

(3)确定因素水平:

对于均匀设计,因素水平范围可以取宽一些,水平数可多取一些;

(4)选择均匀设计表及表头设计。

根据试验因素数、试验次数和因素水平数选择均匀设计表。

均匀试验结果不能用方差分析法处理,只能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处理。

若各因素(x1,x2,…,xk)与响应值y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则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1)

为求出这m个回归系数bi(i=1,2,…,m),就要列出m个方程(b0可由这m个回归系数求出)。

为了对求得的方程进行检验,还要增加二次试验,共需m+2次试验,此时的剩余自由度

,为使F检验法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应做到

,故至少还应再增加一次试验,所以应选择试验次数n大于或等于m+3的均匀设计表。

∵回归方程是线性的,∴方程个数m=因素个数k。

(∵

)。

当各因素与响应值的关系为非线形时,或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时,可回归为多元高次方程。

例如,当各因素与响应值均为二次关系时,回归方程为:

(2)

式中

(2)中的xixj反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反映因素二次项的影响,回归系数总计为(不计常数项b0):

其中k为因素个数,最后一项为交互作用项个数。

因此,为了求得二次项和交互作用项,同时为了使

,此时与前面一样,必须选用试验次数大于回归方程系数总数的均匀设计表,即应做到

均匀设计表选定后,接下来进行表头设计,若为等水平表,则根据因素个数在使用表上查出安排因素的列号,再把各因素依其重要程度为序,依次排在表上;若为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则按水平把各因素分别安排在具有相应水平的列中。

(5)、制定试验方案

表头设计好后,各因素所在列已确定,将各因素列的水平代码换成相应因素的具体水平值,即得试验设计方案。

应该指出,均匀设计表中的空列(即未安排因素的列),既不能用于考察交互作用,也不能用于估计试验误差。

2试验结果分析

(1)直观分析法

从已做的试验点中挑一个指标值最好的试验点,用该点对应的因素水平组合作为较优工艺条件,该法主要用于缺乏计算工具的场合。

(2)回归分析法

通过回归分析,可解决如下问题:

i)、得到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

ii)、根据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得出各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的主次顺序;

iii)、由回归方程的极值点,可求得最优工艺条件。

四、均匀试验设计应用实例

参见《试验设计方法》(林维宣,1995)

例1二因素九水平均匀试验(p242)

选U9(96)均匀设计表,由使用表知二个因素应排在第1、3列。

进行二元一次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时,没有必要象书上那样对二个因素的各水平做线性变换,完全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直接计算。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参见p.78

书中虽然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但未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下面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seep.84~87)。

正规方程组为:

解得:

故回归方程为:

,已知

=60×60-6×6=3564

的余子式。

×103>

×103>

这说明在上述回归方程中,x1和x2对y有显著影响。

例2 5因素10水平均匀试验  (p.245)

均匀设计表,根据使用表,应将5个因素排在第1、2、3、5、7列上。

考虑到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和某些因素平方项的影响,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模型。

回归方程为:

将二次项和交互作用项进行变量替换,可将上述非线性回归分析转化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回归分析过程中,若发现几个变量不显著时,因考虑到回归系数间存在相关关系,故不能将这些变量一起剔除,而只能一次除去F值最小的一个不显著变量,重新建立回归方程后再对变量一一作检验。

这一筛选变量过程比较麻烦,工作量也比较大。

经过反复多次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才能得到最终结果!

例3四因素混合水平均匀试验(p.247)

选U12(12×63)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

考虑一次项和二次项的影响,忽略所有交互作用,所以回归模型为:

在回归分析过程中,对二次项作变量替换,使问题转化为八元一次线性回归分析。

五、配方均匀设计(混合均匀设计)见方开泰专著第四章(1994)

1、概述

配方设计即混料设计,在食品、化工、橡胶、材料等领域中十分重要,常见的配方设计方法有:

单纯形格子点设计(Simplex-latticedesign)、单纯形重心设计(Simplex-centrioddesign)和轴设计(Axialdesign)等,Cornell(Cornell,J,A,1981,Experiments,withMixtures,Designs,Models,andtheAnalysisofMixturesdata,Wiley,NewYork)对各种配方试验设计方法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讨论。

(a){3,3}单纯形格子点设计(b)三因子单纯形重心设计(c)三因子轴设计

图2三种三因子配方设计(p=3时)

图2给出了三种三因子配方设计的试验点图。

对于p因子d次单纯形格子点设计{p,d}试验点数为

;对于p因子单纯形重心设计,试验点数为

;对于轴设计,试验点数=因子数p。

单纯形

的重心和它各顶点的联线称为轴。

每个轴上取一个点,使这些点到重心有相等的距离s,通常0<s<(p-1)/p。

单纯形格子点设计和单纯形重心设计,是Scheffe分别于1958年和1963年提出的,而轴设计则是由Cornell提出的。

由图2可见,这三种配方设计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试验点在试验范围Tp内分布不十分均匀;

(2)、在试验边界上有太多的试验点。

众所周知,在化学试验中,若有p种成分,如果缺少一种或多种,则或者不起化学反应,或者生成另外一种产品。

对于上述第

(2)个问题,可以用编码的办法进行解决,我们在讲解单纯形格子设计时,已经用一个具体实例对该问题进行过介绍(见《回归分析及其试验设计》,茆诗松等,198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p.312~314)。

为了同时克服上述两个缺点,王元和方开泰于1990年建议用均匀设计的思想来做配方设计,即配方均匀设计。

2、配方均匀设计

p种原料的试验范围是单纯形Tp。

设我们打算比较n种不同的配方,这些配方对应Tp中的n个点。

配方均匀设计的思想就是使这n个点在Tp中散布尽可能均匀,其设计方案可用如下步骤获得:

(1)给定p和n,查均匀设计表和使用表,得U

,用

表示U

中的元素。

(2)对每个i,计算:

C

,k=1,…,n(4)

(3)计算

(5)

就给出了对应n、p的配方均匀设计,并用记号UM

表示之。

表4对n=11、p=3时给出了产生UM

的过程。

这时,计算公式(5)有如下简单形式:

(6)

表4UM

及其生成过程

No.(k)

Ck1

Ck2

xk1

xk2

xk3

1

1/22

13/22

0.787

0.087

0.126

2

3/22

5/33

0.631

0.285

0.084

3

5/22

19/22

0.523

0.065

0.412

4

7/22

11/22

0.436

0.282

0.282

5

9/22

3/33

0.360

0.552

0.087

6

11/22

17/22

0.293

0.161

0.546

7

13/22

9/22

0.231

0.454

0.314

8

15/22

1/22

0.174

0.788

0.038

9

17/22

15/22

0.121

0.280

0.599

10

19/22

7/22

0.071

0.634

0.296

11

21/22

21/22

0.023

0.044

0.993

表4的具体生成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1)查均匀设计表

及其使用表,知:

p=2时,取第1、5两列,如表5所示;

表5

1(

2

3

4

5(

6

1

1

7

2

2

3

3

3

10

4

4

6

5

5

2

6

6

9

7

7

5

8

8

1

9

9

8

10

10

4

11

11

11

 

2)由式(4)得

如:

3)由式(6),得:

……。

公式(5)可以用逆推方法计算,以减少计算量。

逆推方法如下:

(a)令gkp=1,gko=0,k=1,2,…,n

(b)逆推计算:

,j=p-1,p-2,…,2,1

(c)计算

,j=1,2,…,p,k=1,2,…,n

则{xkj}即为所求,用这个算法便于编程计算。

由于编写产生

表的程序极其简单,因此无需列出各种配方均匀设计表。

配方均匀设计的试验结果也是用回归分析,当因素间无交互作用时,用线性模型;当因素间有交互作用时,用二次型回归模型或其他非线性回归模型。

3、有约束的配方均匀设计(略)

录入:

96食工肖瑶煌、张映斌

校对:

王中来2000年5月11日星期四

2004年3月23日星期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