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89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01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下表是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据此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详解】

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

2.1903年,张謇参观大阪博览会。

中国置办物品前来参展的仅有湖南、湖北等六省,且展品多为古董,如“鄂品有汉瓦当、唐经幢”等,张謇对此颇为不满;“复至博览会观(日本)工业馆,织业最良,制箴最精,箴即华人所谓题”。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启动工业化迫在眉睫B.民族工业春天即将到来

C.中日经济存在着巨大差距D.中国政府不谙熟博览会

【答案】D

【详解】

在20世纪世界工业化潮流的背景下,中国参加博览会展品多为古董,说明中国政府不熟悉博览会,故选D;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启了工业化,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博览会展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日经济的差距,但不符合“侧面反映”,排除C。

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如果说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无忌惮地干出来的封建罪恶虽然没有消灭,但18世纪的法国终究已经暂时被迫收敛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

商业日益变成欺诈。

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

”其意在说明

A.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B.民主共和制政体阻碍社会进步

C.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不切实际D.早期工业社会的弊病日益显露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以前只是暗中偷着干的资产阶级罪恶却更加猖獗了。

商业日益变成欺诈。

革命的箴言‘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忌妒”可知,恩格斯认为法国经济方面存在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贪婪,结合《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可知,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恩格斯的言论体现了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D正确;《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这一时期法国的封建贵族已经被推翻,排除A;民主共和政体有助于社会发展,排除B;恩格斯并未批判启蒙思想本身,排除C。

4.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早在数千年的时候,当时如果想要把热能转化成动能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我们人类和动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之中把摄入体内的能量转换成肌肉的运动。

……工业革命为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能源转换的问题。

”工业革命哪一发明为我们解决能源转换问题

A.蒸汽机车B.轮船C.珍妮纺纱机D.改良蒸汽机

【答案】D

【详解】

“把热能转化成动能”、“工业革命为我们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能源转换的问题”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转换是指从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结合所学可知改良蒸汽机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故选D;AB是交通方面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纺纱的机器,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阶层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1.95

劳工阶级

31

11.65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答案】A

【详解】

通过对比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起来的大工业家多出身中下等阶级甚至是劳工阶级,说明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A项正确;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与相当一部分大工业家出身中低等阶级即向上流动不符,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是在1689年,与题干“1750-1850年”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等阶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D项错误。

6.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

“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

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

30打铃吃早餐;9:

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

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B.工业革命促使工厂制度的建立

C.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D.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答案】D

【详解】

据材料“早晨5:

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

30打铃吃早餐;9:

00打铃上班”“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可知,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B脱离材料主旨,排除;C是题干现象,排除。

7.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逐步萎缩,也使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并壮大起来。

这里逐步萎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是

A.农业工人阶层B.工业资产阶级

C.自耕农阶层D.工业无产阶级

【答案】C

【详解】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得到壮大,而且农业工人阶层也得到了发展,但自耕农阶层因此消失,C正确,排除A、B、D。

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

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D.汽车尾气的污染

【答案】A

【详解】

1873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说明这雾气中有有害气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导致空气污染引发的灾难,A正确;精神危机不会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而且于大雾无关,排除B;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主要体现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方面,排除C;1873年汽车尚未普及,达不到材料中致死情形,排除D。

9.下图是英国羊毛和棉花消费趋势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棉花消费量快速增长

B.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毛纺织业快速衰落

C.1820年后英国棉纺织业增长依旧缓慢

D.英国毛纺织业逐步被棉纺织业所取代

【答案】A

【详解】

据图示内容可知,羊毛消费量在1700—1820年左右是长期高于棉花消费量的,在1820年后棉花消费量才开始高于羊毛消费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0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时期,因此可以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棉花消费量的快速增长,A正确;羊毛消费量始终是稳中有升,说明工业革命开始后毛纺织业并没有衰落,排除B;1820年后棉纺织业增长明显大幅加快,排除C;图示内容无法体现棉纺织业取代毛纺织业,排除D。

1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B.珍妮机C.蒸汽机D.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实现了人类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C正确;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推动生产生活的转变,排除A、D;珍妮机主要依靠人力而非矿物能源转化而来的动力,排除B。

11.下表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

直接导致这一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单位:

亿马克)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A.新航路的开辟B.三角贸易盛行

C.资产阶级革命D.工业革命完成

【答案】D

【详解】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因此D正确,ABC排除。

12.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详解】

根据“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力,要求调整政策,确立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议会是英国的立法机构,掌握立法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民众抵制议会的立法权,排除C。

13.19世纪中期,在《谷物法》存废争执最激烈的时候,英国首相皮尔说:

“铁、煤和制造业的资源给予我们在巨大的工业竞争中超越每一个对手的有利条件······我们位于那些因自由交换产品而获利的国家之首,这个国家能从竞争中退缩吗?

这个国家能在禁闭的病态的环境中繁荣吗?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重商主义政策盛行B.经济发展推动政策调整

C.新旧势力矛盾重重D.与列强间殖民争夺激烈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政治权力的增加,推行重商主义的《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发展,于是《谷物法》的废除,就成了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等政治力量的一致要求,B正确,排除A;《谷物法》的存废主要反映的是主张自由贸易与反自由贸易的政治力量的斗争,排除C;与其他列强殖民争夺激烈非材料主旨,排除D。

14.19世纪30年代,英国医学检查委员会描述“5岁的孩子被派去一天工作13小时,通常9岁、10岁和11岁的孩子被指派工作14和15小时”。

这种现象()

A.推动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B.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

C.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事实依据D.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危机

【答案】C

【详解】

19世纪30年代,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童工工作时间较长,这说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问题日渐凸显,这位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事实依据,C正确;19世纪30、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达到高潮,排除A;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童工使用,排除B;题干内容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D。

15.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规定∶“任何印花织品如不是在不列颠制造的话,都不得在王国范围内被任何人使用。

”这一规定表明,此时英国

A.注重保护新兴棉纺织业B.开始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C.加紧了对海外市场拓展D.极力维护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A

【详解】

非英国制造的印花制品不允许在英国境内流通,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英国的规定体现了其对本国新兴棉纺织业的保护,A正确;1802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当时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排除B;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16.图1、图2、图3是三个历史时期(14世纪前后、18世纪、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

18世纪。

信息:

三角贸易中,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

图2:

19世纪中期。

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是世界工厂,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图3:

14世纪前后。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并举,而且当时都城是大都,说明是元朝。

【详解】

图1:

18世纪。

信息:

根据图1中的贸易路线和贸易内容,可以判断这是三角贸易中。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中在18世纪达到繁盛,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

图2:

根据图2中英国的地位可以看出,英国是世界经济重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工厂,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因此图2是19世纪中期。

图3:

信息:

根据图3中的路线可以判断,这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而当时中国的首都是大都,说明这是元朝,而元朝处于14世纪前后。

17.城市河道治理

材料一宋朝开封、临安水系通达,居民不计其数的生活垃圾,纺织业、印刷业等手工业废水对河水造成严重污染。

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

在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将河道治理效果与官员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

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

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

——摘编自王战扬《宋代河道管理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早期,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

为改变这种情况,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

与此配合,还兴建了泰晤士河堤工程。

《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

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

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城市河道治理措施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进行河流治理的原因。

【答案】

(1)共同点:

政府主导、立法保障、设置专门机构、运用技术手段等。

(2)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详解】

(1)共同点:

根据材料“政府一方面差雇人力定期开凿修整河道”“伦敦当局着手建立一个现代下水道系统,规划建造了5条相互衔接的下水道,包括450英里的主干道和1.3万英里的支道”可得出,两国都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另一方面颁布法令,禁止居民随意倾倒垃圾”“《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是英国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可知,两国都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宋仁宗年间,先后设河渠司、都水监掌管水政,保证河道管理的有序进行”“法案不仅详细列举了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提供实施建议“1898年,任命由多名专家组成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监督河流防治进度””可知,两国都设置专门机构;根据材料“发明埽和浚川杷等最具特色的河道治理工具,并通过河道堤岸种植林木,固堤护堤、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并通过技术监测控制河流污染”可知,两国都运用技术手段等。

(2)原因: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19世纪早期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环境污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泰晤士河是一个开放的下水道汇聚处,各种生活与工业污水无序排入,对伦敦公共卫生造成灾难性影响”可知,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以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培养技术工人。

学徒制是当时英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济贫性质的职业学校。

工业革命初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较低,英国上层阶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雅的绅士,社会上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低下职业的代名词,职业教育渐趋弱化。

机器大工业生产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严格的工厂管理制度以及不稳定经济环境的威胁,导致工人的精力和时间大为减少,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技术和思考问题。

材料二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

18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和加工。

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

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

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

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当时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等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德两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德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答案】

(1)英国∶以学徒制教育为主,类型单一;带存济贫性质,渐趋病化,由上至下缺乏重视。

德国∶类型多样;生源覆盖面广,普及程度高∶专职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政府推动,社会重视。

(2)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工业革命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的程度);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详解】

(1)英国∶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以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培养技术工人”可知,以学徒制教育为主,类型单一;根据材料“学徒制是当时英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有济贫性质的职业学校”“英国上层阶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雅的绅士,社会上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低下职业的代名词,职业教育渐趋弱化”可知,带存济贫性质,渐趋弱化,由上至下缺乏重视。

德国∶根据材料“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可知,类型多样;根据材料“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可知,生源覆盖面广,普及程度高;根据材料“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可知,专职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根据材料“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

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可知,政府推动,社会重视。

(2)因素:

从社会氛围和政府政策看,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程度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因此工业革命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结合的程度)影响职业教育;德国重视手工艺,而英国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下职业,因此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

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

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

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归安县“男耕女织,农家本务,况在本地,家家织经”。

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

明后期废除了匠户和徭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灏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

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

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

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

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

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

“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表现:

出现丝织业市镇;私营规模远超官营;采用雇佣劳动;出现工序分离趋势。

主要原因:

赋役制度改革;对外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2)特点:

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分工深化;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影响:

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详解】

(1)表现:

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可知,出现丝织业市镇;根据材料“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可知,私营规模远超官营;根据材料“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可知,采用雇佣劳动,而且出现工序分离趋势。

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可知,赋役制度改革;根据材料“自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7次远航中,丝织品是贸易的主要物产”可知,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

(2)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厂采用机器生产;根据材料“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可知,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根据材料“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可知,劳动分工深化;根据材料“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可知,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度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同时也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在兴起的过程中,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沈括在《梦溪笔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