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798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docx

社会学重点资料文档

社会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8年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1)孔德(1798—1857)。

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孔德作为创始人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他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虽然他自己并未做过实证社会学研究,但是他对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区分和研究对象的概括:

即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观点至今仍是社会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2)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是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从而成为社会进化论(也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斯宾塞撰写了《社会静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大量社会学专著,阐明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他用增长、分化等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进化)规律,强调结构的功能,并以功能为分析的出发点。

他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和功能你们起来考察,这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他对社会学的具体对象的研究,比起孔德的“包罗万象”的社会学来,也是学科发展上的进步。

(3)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也译作涂而干)是法国社会学家,也是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

迪尔凯姆明确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为了回答法国当时社会动荡等现实问题,他撰写了《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著作,他提出的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等概念和进行的深入分析至今都有重要价值。

他用统计学研究自杀现象,实践了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并成为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他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系统、详细地论述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并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韦伯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关于权威的分类,他对于科层制度的论述,以及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

尽管后人对韦伯的观点和理论有所争论甚至批评,但是他仍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自孔德以来,经过社会学先驱们的努力,到20世纪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明确,研究方法不断系统化,它的科学性也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了。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界定

从综合的、较具包容性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来界定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社会学创始人一般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你们,这就是社会学的整体性观点。

(2)方法与知识的综合性。

(原因在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3)科学性。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性,可验证性)

(4)应用性。

(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为目标追求)

(5)建设性与批判性。

(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取向:

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

3、社会学的功能

指社会学这门学科对人类和具体社会的运行所起的作用。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5)促进科学的社会治理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含义

(1)社会是由有意识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3)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早期的社会学家倾向于从宏观上去认识社会。

孔德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种发展是以人类智慧的发展为标志的。

这三个阶段是把社会看成上帝的产物的神学阶段,用抽象的自然力来说明一切事物的形而上学阶段,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社会规律的科学阶段。

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主要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军事社会的特征是其强制性,这表现为社会的各个组成单位的各种联合行动都是被强制的。

工业社会的基础是自愿合作和个人的自我控制,其特征表现为个人自由。

(2)马克思则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为基础将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他认为任何社会的基础都是生产力和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在这之上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及制度),这就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1、社会的构成要素是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2、社会关系的含义

社会关系则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等。

3、社会关系的类型

认识社会关系的两个角度:

角色纽带的性质和角色之间结合的性质。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结合关系、对立关系、统治关系)

 

第三节文化

1、文化的含义

可以概括地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特征和能力,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存和留传下来。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符号是人类表达意思、进行交流的工具,符号包括人类的语言、表情、姿势,以及标志等任何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东西。

当这些符号所承载的意义被普遍认可后,符号也就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就成为某种意义的象征。

各种符号的相互结合表现为复杂的社会意义。

(4)文化是人类生活经验累计的产物。

3、文化的分类

主文化与亚文化(从文化相对地位上分类)。

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4、边际文化

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区域的交汇处出现的一种混合文化。

一个文化区域有中心区和边缘处,中心区是该文化的发源地,保存着本民族的最纯粹的文化。

在边缘处,由于传播递减的规律和接触外来文化的频繁,本民族文化特征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区增强,两种文化逐渐混合形成一种既非完全的本民族文化,又非完全的外来文化的边际文化,如新加坡文化等。

边际文化是由文化传播、文化采借和文化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从中可以看到多种文化的相似处。

6、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7、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2)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人的社会化含义与内容

1、人的社会化含义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的研究有三种角度,即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1.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基本定义:

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指基本社会化):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

3、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4、培养社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

5、代差(代沟)

广义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

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在所著《代沟》中提出。

狭义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阂。

代沟主要存在于一般成人与年轻人两代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6、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1)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成员自身及环境的变化,他以往在基本社会化中所学到的知识已不够用,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

(2)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

7、再社会化原因:

一是原来的社会化失败;二是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上已不适应。

(1)被动再社会化(如,犯罪分子的改造);

(2)主动再社会化(如,跨文化者的再社会化学习)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韦伯把人的社会行动分为四类:

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1)目的理性行动也称工具理性行动,它是人们对作为手段的自己的行动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都进行过认真算计的行动,这种行动的核心是最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里,自己和对方的行为都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2)价值理性行动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信仰而采取的行动。

(3)情感行动是基于情绪、尤其是感情而采取的行为。

(4)传统行动是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所决定的行动。

在韦伯看来,目的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的合理性。

很明显,目的理性行动是以西方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人的利己主义为基础的,这种行动在现代社会里具有普遍性与合理性。

2、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并有可能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影响。

3、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不同的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二)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1)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倒、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三)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第三节社会角色与社会

1、社会角色的含义

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性一致的一整套权力、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1)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

(2)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

(3)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望。

 

2、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称为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

规定角色是指对角色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

开放角色是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对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

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1、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互动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可以说,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3、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主要是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

(1)初级群体

指的是其成员之间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例:

家庭、邻里、朋友、战友群、哥们儿

(2)次级群体

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例:

军营、学校、政府部门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互动方式来划分。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主要依据是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1)内群体

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2)外群体

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内群体同外群体之间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主要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

(1)所属群体

是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2)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是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例:

a班级与b班级,a中的成员可能拿b来作为检验自己班的一个参照。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主要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

(1)基于成员之间血统或生理你们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例:

家庭、家族、部落、氏族)

(2)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

(例:

邻里、老乡、民族社区)

(3)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你们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

4、初级社会群体概念、特征及其功能

(一)初级群体的概念

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是指这些群体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规模较小;

(2)成员间持续、直接而全面的交往;(3)人际关系亲密;(4)非正式控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抑制个人发展等等)

第六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含义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1)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

(2)目标比较简单、明确;(3)成员关系不那么亲密;(4)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3、构成要素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确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法理、传统、感召);(5)物质基础

2、社会组织的类型

(1)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2)艾兹奥尼:

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3、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一)特征:

(1)组织有严格而缜密的规则,成员行为有章可循;

(2)组织成员都有专业资格,组织是一个能人结构;

(3)组织是以工作为核心的,遵循事本主义的原则。

(二)功能:

(1)正功能:

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2)负功能:

成员的“官僚主义人格”;成员“训练出来的无能”;上下级沟通繁琐;成员缺乏感情沟通。

4、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一)积极的支持作用:

(1)给群体成员以感情上的支持,给他们以安全感。

(2)给群体成员以工作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对正式组织的作用:

(1)当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为了对抗组织的权威而出现时,它基本上是无害的。

(2)当非正式群体以反对正式组织为目标或它的目标与正式组织冲突时,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组织的运行就会产生干扰。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1、阶级的定义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划分阶级的标准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多少,人们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

3、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

(5)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4、社会阶层的含义:

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5、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

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它指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而进入各社会阶层的客观过程。

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财富(经济标准)、权利(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6、社会流动的分类

(1)水平(横向)流动与垂直(纵向)流动(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

(2)群体流动与个人流动(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

(3)代际流动与一生流动(按流动的参照特点划分)

7、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2)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

8、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

精英是指社会各领域中具有超凡才能的人。

精英循环理论的创始人帕累托认为,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可分为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

只有在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善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精英称号)才能与才智卓越的才智相联。

精英称号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是精英衰败的表征,其深层原因是社会流动不畅和精英循环受阻。

他认为,由于社会的变化和精英能力的丧失,精英地位与能力已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就要求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

第八章社区

1、社区的构成

(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2)一定的地域界限;(3)共同的社会生活;(4)社区文化;(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

(1)农村社区有三种形成方式:

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及农村建设。

(2)从区位结构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家族聚居方式,即村落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居民在村内聚族而居。

3、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

差序格局:

社区居民之间有无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之亲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特征,费孝通将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叫做“差序格局”。

4、户籍制度与我国的城市化

(1)户籍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

(2)户籍制度的松动与城市化的发展

5、城市化

(一)涵义:

人口向城市聚焦,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二)动力:

(1)工业化;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城乡差别;(4)城市的中心左右

6、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大城市迅速增加(3)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问题:

(1)结构不合理,大城市偏多,小城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城市化程度低。

(2)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贫民窟(“二院城市”现象)

(三)我国的城市化

(1)特点:

一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滞后;二是城市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2)户籍制度

(3)我国城市化战略

城市发展方针是: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农村发展策略是:

大力发展小城镇,全面改革户籍制度,就地生活方式城市化。

6、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异同

(1)社会的基础产业与劳动方式不同,农业、手工劳动-工业、机器生产;

(2)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程度不同,分工简单、分工低-分工复杂、分化高;

(3)社会主要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不同,家庭组织、血缘关系-就业组织、业缘关系;

(4)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乡村社区-城市社区;

(5)社会开放程度不同,分散封闭-高度开放;

(6)社会管理的权威基础和主要方式不同,传统权威、家长制-法理权威、科层制。

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三层涵义:

社会经济形态层次、社会生活领域层次、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

(2)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2、特征

(1)普遍性: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

多样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中,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

这种相对稳定性源自于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以及规范的体系化

3、功能

功能的分类:

(1)正功能和负功能;

(2)显功能和潜功能

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的需要;

(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

4、本原的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1)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是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

(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

5、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1)价值系统;

(2)规则系统;(3)组织系统;(4)设施系统

6、制度化的机制

(1)制度化:

我们把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称为制度化。

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