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评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748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功能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运动功能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运动功能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运动功能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运动功能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功能评定.docx

《运动功能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功能评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功能评定.docx

运动功能评定

Thedocumentwasfinallyrevisedon2021

 

运动功能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和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

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

及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

(一)徒手肌力的检查

1、概念根据受检肌肉和肌群的功能,当受试者处于不同的检查体位,然后嘱其分别在去除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做一定的动作,按照动作的活动范围及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情况将肌力进行分级。

2、标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图,手机的检查方法是Lovett6级分级法。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此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即MRC肌力分级法,表3-1肌力评定标准

肢体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表3-2。

表3-2上肢和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肌群

检查方法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肩前屈肌群

仰卧,试图屈肩时可触及三角肌前部收缩

向对侧侧卧,上侧

上肢放在滑板上,肩可主动屈曲

坐位,肩内旋,掌心向下,可克服重

力屈肩

坐位,肩内旋,掌心向下,阻力加于上臂远端,能抗中等阻力屈肩

坐位,肩内旋,掌心向下,阻力加于上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屈肩

肩外展肌群

仰卧,试图肩外展时可触及三角肌收缩

同左,上肢放在滑板上,肩主动外展

坐位,屈肘肩外展90°,可克服重力外展

坐位,屈肘,肩外展90°,阻力加于上臂

远端,能抗中等阻力

坐位,屈肘,肩外展90°,阻力加于上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

屈肘肌群

坐位,肩外展,上肢放在滑板上;试图肘屈曲时可触及相应肌肉收缩

同左,肘可主动屈曲

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检查肱二头肌)或旋(

检查肱肌)或中立位(检查肱桡肌),可克服重力屈肘

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检查肱二头肌)或旋前(检查肱肌)或中立位(检查肱桡肌),肘屈曲,

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中等阻力

坐位,上肢下垂;前臂旋后(检查肱二头肌)或旋前(检查肱肌)或中立位(检查肱桡肌),肘屈曲,

阻力加于前臂远端,能抗较大阻力

屈髋肌群

仰卧,试图屈髋时于腹股沟上缘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动屈髋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可充分完成该动作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阻力加于股骨远端前面,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小腿悬于床缘外,屈髋,阻力加股骨远端前面,能抗较大阻力

伸髋肌群

仰卧,试图伸髋时于臀部及坐骨结节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动伸髋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

或伸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可克服重力伸髋10°~15°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

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伸髋10°~15°,阻力加于

股骨远端后面,能抗中等

阻力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伸髋10°~15°,阻力加于股骨远端后面,能抗较大阻力

伸膝肌群

仰卧,试图伸膝时可触及髌韧带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

主动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可克服重力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伸膝,阻力加于小腿远端前侧,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伸膝,阻力

加于小腿远端前侧,能抗较大阻力

踝跖屈肌群

仰卧,试图踝跖屈时可触及跟腱活动

同左,踝可主动跖屈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目鱼肌),能克服重力踝跖屈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目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

目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

抗较大阻力

伸髋肌群

仰卧,试图伸髋时于臀部及坐骨结节可触及肌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住对侧下肢,可主动伸髋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

或伸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可克服重力伸髋10°~15°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

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

伸髋10°~15°,阻力加于

股骨远端后面,能抗中等

阻力

俯卧,屈膝(测臀大肌)或伸膝(测臀大肌和股后肌群),伸髋10°~15°,阻力加于股骨远端后面,能抗较大阻力

伸膝肌群

仰卧,试图伸膝

时可触及髌韧带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

住对侧下肢,可主动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

下垂,可克服重力伸膝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

,伸膝,阻力加于小腿远

端前侧,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小腿在床缘外下垂,伸膝,阻力

加于小腿远端前侧,能抗较大阻力

踝跖屈肌群

仰卧,试图踝跖

屈时可触及跟腱活动

同左,踝可主动跖屈

仰卧,膝伸(测腓肠

肌)或膝屈(测比目

鱼肌),能克服重力踝跖屈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

或膝屈(测比目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抗中等阻力

仰卧,膝伸(测腓肠肌)或膝屈(测比

目鱼肌),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能

抗较大阻力

3、徒手肌力的检查的特点:

1)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器具;2)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标准,能够反映出与个人体格相对应的力量,比器械肌力测得所得数值更具有实用价值;3)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4)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

4、徒手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1)先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方,消除其紧张,心里取得充分理解和合作。

2)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近端肢体固定于适当体位,防止出现替代动作。

3)每次测试都要做左右对比,检查时应先测健侧同名肌。

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才有临床意义。

4)肌力在3级以上时检查所加阻力必须连续施加,并保持运动方向相反,同时阻力应施加于被测关节肢体的远端,必须保持同一强度。

给予阻力的大小要根据受试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5)肌力检查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经挛性瘫痪的病人。

(二)器械肌力测定

当肌力能抗阻运动时,可采用器械进行肌力测定。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四肢肌群肌力测定和等速肌力测定。

1、握力测试用握力计测定,用握力指数评定。

测试者采取坐位,上臂置于体侧,屈肘90°,前臂和腕部取中立位,手握住握力计的手柄,最大力握3次,取握力最大值。

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x100,大于50为正常。

握力主要反映手内肌和屈指肌群的肌力。

2、捏力测试用捏力计测定。

测试者用拇指分别与其他手指相对,用最大力捏压捏力计3次,取捏力最大值。

捏力主要反映拇对掌肌和其他四指屈肌的肌力,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左右。

3、背肌力测试用拉力计测定,用拉力指数评定。

测试者双脚站在拉力计上,手柄高度平膝,双膝伸直,双手握住手柄两端,然后伸腰用力向上拉手柄。

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x100,正常值男性为150-300,女性为100-150。

不适用于有腰部病变的病人和老年人。

4、四肢肌群肌力测试借助牵引绳和滑轮装置,通过与肌力方向相反的重量来评定肌力。

5、等速肌力测试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定,目前应用的等速肌力测试装置有Cybex、Kincom等型号。

等速运动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即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仪器的杠杆绕其轴心做旋转动运动时,肌肉进行的等速收缩活动。

等速仪器内部有特制的结构使运动的角速度保持恒定,角速度确定后,受试者用力越大,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大;受试者用力越小,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小,使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不变。

其功能是记录不同运动速度下的最大肌力矩、爆发力、耐力、功率和达到峰力矩的时间、角度等多种数据,并可分别测定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和等长收缩的数据。

等速肌力测定是目前肌肉功能测定和肌力学特性研究的最佳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可获得精确数据但测定肌力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等速肌力测试,旋转角度要预先设定,运动以恒速进行,故对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骨关节急性扭伤等病人禁止应用;对于疼痛软、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骨折术后的病人应慎重使用。

二、肌张力测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持续的、微小的收缩,即在做被动运动时,所显示的肌肉紧张度。

正常的肌张力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平衡运动,使关节有序固定,肢体保持一定的姿势,有利于肢体协调运动。

肌张力测定主要是手法检查,首先观察并触摸受检肌肉在放松、静止状态下的紧张度,然后通过被动运动来判断。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2、肌张力增高肌腹紧张度增高。

病人在肢体放松的状态下,检查者以不同的速度对病人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感觉有明显阻力,甚至很难进行被动运动。

3、肌张力降低检查者被动活动病人关节时几乎感觉不到阻力;病人自己不能抬起肢体,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即向重力方向下落;肌张力显着降低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的外形和弹性,表现为松弛无力。

4、张力障碍肌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的交替出现。

(二)肌张力分级

肌张力临床分级是一种定量测定方法,检查组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觉到的肢体反应和阻力,将其分为0-4级。

表3-3

表3-3肌张力临床分级

(三)肌痉挛的分级

目前多采用改良版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

评定时,病人宜采用仰卧位,检查者分别对其上、下肢关节被动运动,按所感觉的主力来分级评定。

评定标准见表3-4.

表3-4改良版Ashworth量表

级别

评定标准

0级

无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无阻力。

1级

肌张力稍微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到ROM之末出现轻微阻力。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

卡住,并在此后的被动活动中均有较小的阻力。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通过ROM的大部分时,

阻力均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活动。

3级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

动比较困难。

4级

僵直,患侧肢体僵硬,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注:

ROM,指关节活动范围。

三、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的运动弧度或关节的远端向近端运动,远端骨所达到的最终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髓移动的度数。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就是测量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可分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评定关节活动范围对于判断病因,评估关节活动障碍的程度,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定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测量工具

包括量角器、电子角度计、皮尺、两脚规等,根据测量部位和测量需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

两脚规可用于测量拇指外展的活动度,但更多的是使用量角器,测量关节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1、通用量角器有一个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移动臂构成。

固定臂与刻度盘相连不能移动;移动臂的一端与刻度盘的中心相连,可以移动。

通用量角器主要用于四肢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

2、电子角度计固定臂和移动臂为两个电子压力传感器,刻度盘为液晶显示器。

电子量角器测量准确程度优于通用量角器,而且重复性好,使用方便。

3、指关节量角器为小型半圆形量角器,半圆形的刻度盘和固定臂相连为一体,不能移动;移动臂与半圆形刻度盘相连,可以移动。

指关节量角器适用于手指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

4、脊柱活动量角器用于测量脊柱屈、伸的活动度,也可用于脊柱侧弯的测量。

(二)测量方法

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不同的测量部位及测量方,法也不同。

1、通用量角器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中心一致,固定臂与关节近端的长轴一致,移动臂与关节远端的长轴一致。

关节活动时,固定臂不动,移动臂随着关节远端肢体的移动而移动,移动臂移动终末所显示出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角度计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肢体表面,其实液晶显示器显示出来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可应用指关节量角器、直尺或两脚规测量。

4、脊柱活动度测量可通过脊柱活动量角器测量背部活动度或用皮尺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

(三)主要关节ROM测量方法表3-5

表3-5主要关节ROM测量方法

关节

运动

体位

量角器放置方法

正常参考值

轴心

固定臂

移动臂

肩关节

屈、伸

坐或立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

肩峰

与腋中线平行

与肱骨纵轴平行

屈0~180°

伸0~50°

外展

坐和站位,臂置于体侧,肘伸直

肩峰

与身体中线平行

同上

0~180°

内、外旋

仰卧,肩外展90°,

肘屈90°

鹰嘴

与腋中线平行

与前臂纵轴平行

各0~90°

肘关节

屈、伸

仰卧或坐或立位,

臂取解剖位

肱骨外上髁

与肱骨纵轴平行

与桡骨纵轴平行

0~150°

腕关节

屈、伸

坐或站位,前臂完全旋前

尺骨

茎突

与前臂纵轴平行

与第二掌骨纵轴平行

屈0~90°

伸0~70°

尺、桡侧偏移或外展

坐位,屈肘,前臂旋前,腕中立位

腕背侧中点

前臂背侧中线

第三掌骨纵轴

桡偏0~25°

尺偏0~55°

 

仰卧或侧卧,对侧下肢伸直

股骨大转子

与身体纵轴平行

与股骨纵轴平行

0~125°

侧卧,被测

下肢在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0~15°

内收、外展

仰卧

髂前上棘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

髂前上棘至髌骨中心的连线

各0~45°

内旋、外旋

仰卧,两小腿

于床缘外下垂

髌骨下端

与地面垂直

与胫骨纵轴平行

各0~45°

屈、伸

俯卧、侧卧或

坐在椅子边缘

股骨外踝

与股骨纵轴平行

与胫骨纵轴平行

屈:

0~150°

伸:

背屈、跖屈

仰卧,踝处于

中立位

腓骨纵轴线与

足外缘交叉处

与腓骨纵轴平行

与第五跖骨纵轴平行

背屈:

0~20°

跖屈:

0~45°

内翻

外翻

俯卧,足位于

床缘外

踝后方

两踝中点

小腿后纵轴

轴心与足跟中点连线

内翻0~35°

外翻0~25°

(四)注意事项

测量时,应采取正确的测量体位,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测试,以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根据所测关节位置和大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量角器。

关节存在活动障碍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范围(PROM)均应测量,并分别记录,以分析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

在测量受累关节的活动范围前,应先测量队测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四、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一)平衡评定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或是指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稳定性的一种能力。

平衡的控制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巧,人体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适当的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本体感觉及前庭感觉;2)中枢整合作用:

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形成运动方案;在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的作用下,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的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3)适当做运动输出: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以上各方面综合作用,使身体的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保持平衡,否则,人体就失去平衡,产生平衡功能障碍。

1、分类人体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平衡两大类。

(1)静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在无外力作用下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

(2)动态平衡:

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和各种姿势转变的过程中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2)他动态平衡:

指的是人体在外力作用下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2、评定方法平衡评定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分为观察法、功能性评定及平衡测试仪评定三类。

(1)观察法:

临床上普遍使用的观察法主要是Romberg检查法和强化Romberg检查法,此外,还可以,评定在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行走、足尖行走、侧方走、走圆圈及绕过障碍物行走等方法。

传统的观察法过于粗略和主观,且缺乏量化,因而对平衡功能的反应性差,但由于其应用简便,可以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粗略的筛选,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功能性评定:

即量表评定法,量表评定法虽然属于主观评定,但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应用方便,且可以进行定量的评分,因而临床应用日益普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平衡量表主要有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量表、“站起--走”计时测试等,这三个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效度。

此外,Fugl—Meyer量表和Lindmark运动功能评估表中也有评定平衡功能的部分,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

Berg平衡量表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4分,总分56分,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得分分为0-20分、21-40分、41分-56分三组,其代表的平衡能力则分别相应于坐轮椅、辅助步行和独立行走三种活动状态。

总分少于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性。

(3)平衡测试仪评定:

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定量评定平衡的历的一种测试方法,包括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

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即压力传感器、显示器、电子计算机及专用软件构成。

受力平台可以记录到身体的摇摆情况并将记录到的信息转换成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在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知识描述压力中心在平板上的投影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其结果以数据及图形的形式显示,故也称为定量姿势图。

(二)协调能力评定

1、概念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做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与平衡控制相似,保持人体协调也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大;中枢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主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2、分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因此,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可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病人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聿愈明显,并有快速及轮替动作异常。

;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2)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桥束河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其病变引起共济失调,但较病变的症状轻。

(3)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的病变会造成深感觉障碍,从而引起感觉兴共济失调。

此类病人的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

检查时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闭目难立征阳性。

3、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受试者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和僵硬,增加速度和闭眼时有无异常。

评定时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是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睁眼、闭眼有无差别。

(1)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指鼻试验:

受试者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

检查者通过改变自己示指的位置,来评定受试者在不同平面内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2)指对指试验:

检查者与受试者相对而坐,将示指放在受试者面前,让其用示指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

检查者通过改变示指的位置,来评定受试者对方向、距离改变的应变能力。

3)轮替试验:

受试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替转动。

(2)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常用的是跟—膝—胫试验,受试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五、步态分析

步态是指人行走时的姿势,它是人体结构与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是诸多独立性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已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1)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是指从一侧足跟处的到同侧足跟再次触的所经历的时间,分为站立相(支撑相)和摆动相。

站立相是指同侧足跟着地到足尖离地,即足与支撑面接触的时间。

约占步态周期的60%。

摆动相是指从足尖离地到足跟着地,即足离开支撑面的时间,约占步态周期的40%。

(二)步态分析常用参数

1、步长行走时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对侧脚跟着地平均的距离。

正常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90cm。

2、跨步长行走时,由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的距离。

通常为单步长的两倍。

3、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步频=步数÷60(步/分),正常人在95-125步/分。

4、步速即步行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大约为65-100m/min。

在临床上,一般是让测试对象以平常的速度步行10m的距离,测量所需的时间,按照公式(步速=距离/所需时间)计算出步行速度。

(三)步态分析方法

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两个方面。

临床分析都用观察法和测量法,实验室分析需要借助于步态分析仪。

1、观察法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

让病人按习惯的方式来回行走,观察者从不同方向(正面、背面、侧面)观察,注意全身姿势和下肢各关节的活动,通过检查表或简要描述的方式记录步态周期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让病人做变速行走,慢速,快速,随意放松步行,分别观察有无异常。

步行中,可以让病人停下,转身行走,上下楼梯或斜坡、绕过障碍物,坐下和站起,原地踏步或原地站立、闭眼站立等,用助行器行走的病人只要有可能,分别使用或不使用助行器行走。

2、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的方法。

可以测定时间参数,让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距离不少于10m两端应至少再加用滑石粉和墨水使病人行走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测试距离至少6m,每侧足不少于三个连续足印,以便分析左右两侧各步态参数。

3、步行能力评定是一种相对精细的和半的量评定,常用Hoffer步行能力分级(表3-6)、Holden步行功能分类(表3-7)

表3-6Hoffer步行能力分级

分级

评定标准

Ⅰ不能步行

Ⅱ非功能性步行

Ⅲ家庭性步行

Ⅳ社区性步行

完全不能步行

借助于膝-踝-足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