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645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赤壁赋原文 翻译 注释 加赏析 及练习题.docx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加赏析及练习题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城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因后来还写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藏),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避期)。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报。

2、壬戌(rénxa):

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3、既望:

望日的后一日。

望,月满为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4、徐:

舒缓地。

5、兴:

起,作。

6、属(zhù):

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7、明月之诗:

指《诗经陈风月出》,详见下注。

8、窃窕(yaotiao)之章:

《月出》诗首章为:

"月出皎兮,位人僚兮,舒窃纠兮,劳心俏兮”。

纠“同“窈窕”。

9、焉:

一会儿。

10、斗牛:

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旧露:

白茫茫的水气。

横江:

笼罩江面。

12、此二句意谓:

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纵:

任凭。

一苇:

比输极小的船。

《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如:

往。

凌:

越过。

万项:

极为宽阔的江面。

13、冯(ping)虚御风:

乘风腾空而游。

冯虚:

凭空,凌空。

冯:

通“凭”。

虚:

太空。

御:

驾,御。

14、遗世:

遗弃尘世。

15、羽化:

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认为成仙后能飞升。

登仙:

登上仙境

16、扣弦(xian):

敲打看船边,指打节拍。

17、桂棹(zhao)兰桨:

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18、空明:

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

溯:

逆流而上。

流光:

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19、渺渺:

悠远的样子。

20、美人:

比喻内心思慕的人。

21、倚歌而和(he)之: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和同声相应,唱和。

22、怨:

哀怨。

慕:

眷恋。

23、余音:

尾声。

枭袅(niao):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

细丝

25、幽壑:

深谷,这里指深渊。

此句意谓:

潜藏在深渊里的蚊龙为之起舞。

26、嫠妇(li):

寡妇。

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里化用其事。

27、愀(qiao)然:

忧愁凄凉的样子。

28、正襟危坐:

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29、何为其然也:

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

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2、武昌:

今湖北鄂城具。

33、谬:

通缭"(liao),盘绕。

34、郁:

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

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

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

当。

荆州:

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

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ulu):

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i)酒:

滤酒,这里指斟酒

39、横槊(shuo):

横执长矛,

40、侣:

以...为友,这里为意动用法。

麋(mi):

鹿的一种。

41、扁(pian)舟:

小舟。

42、匏樽(paozun):

酒葫芦。

43、寄:

寓托,蜉蝣(fuyou):

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

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4、渺:

小。

沧海:

大海。

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5、须臾:

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6、长终:

至于永远。

47、骤:

突然,黯然。

48、遗响:

余音,指箫声。

悲风:

秋风。

49、逝者如斯:

流逝的像这江水。

(苏教版)语出《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

斯:

此,指水。

50、盈虚者如彼:

指月亮的圆缺。

51、卒:

最终。

消长:

增减

52、曾:

竟然。

一瞬:

一眨眼的工夫。

53、是:

这。

造物者:

天地自然。

无尽藏(zang葬):

无穷无尽的宝藏。

54、适:

享用。

《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

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

故日“共食”。

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

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

“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

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

明代版本将共食"安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误从至今。

55、更酌:

再次饮酒。

56、肴核(yaohe):

荤菜和果品。

既:

已经。

57、狼籍:

凌乱。

58、枕籍(jie)相互着睡觉。

59、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光。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

“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

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同伴回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苏氏道: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一百三十六天后被贬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这一时期,他受“乌台诗案”的影响,心有余悸,忧馋畏讥。

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

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所识。

”(《答李端叔书》)经济上十分拮据,身耕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思想上,佛老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但佛老主张清净无为,超然物外,而他却一方面消极处世,把生死、是非、荣辱、得失等置之度外;一方面又借助佛老思想来观察事物,以达观超然的胸怀寻求解脱,不为颓唐情绪所压倒,体现出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上,便出现了《前赤壁赋》这样的作品。

【赏析】

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潮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配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

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秋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夏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查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全文借景取理,依理述志。

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

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

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泻干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

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种自由豪放,恣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精,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较龙、泣,好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藏》中也不难发现,像听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午千里,雄旗蔽空酒临江,橫塑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择酒自如。

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

"徘徊于斗牛之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干钩,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

《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尊受。

这篇散文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富有诗情画意,又畅谈人生哲理。

文笔跌容变化,挥洒自如。

写景抓住眼前景物,着力描绘水光与月色的动态,有实景有虚景,意境优美。

抒情紧扣人物心情,写出悲伤,写出欢乐。

并且因景生乐,乐极生悲,悲极生悟,悟后转乐。

哀乐相生,环环紧扣。

议论则着笔眼前,联想悠远,立意深邃,很富有哲理。

而景、情、理三者之间,依情入景,因景而情,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从而使文章肌理细密而又活泼多姿。

文章又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贯穿始终,这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作者谪居黄州,政治上失意,内心郁闷,求请佛老,思想上有所解脱,而行为上却受无意识操纵,寄情山水,以求愉悦。

反映在作品里,便是纵酒畅游,说天道地,谈古论今,看似纵横驰骋,实则围绕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此时的矛盾心情,——达观超然却无法解脱,只好忘情“风”“月”。

文章在结构上,一是主客问答联缀全篇,一是主客泛舟首尾照应,从而使全文布局巧妙,浑然一体。

在笔调上采用宋代新兴的文腻,,骈散结合,长短互用,又间以歌词、对话,行文自然流畅,明朗酒脱。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

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

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

友好

2、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

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3)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分)

 

答案:

 

1、.D(友,意动用法,以……为友。

2、. D(“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错,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3、C(“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错,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4、⑴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

⑵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⑶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