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59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

1、教育学:

p3.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情境:

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简答题:

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

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2、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1)深化理论学习

(2)典型示范引导

(3)逼真模拟练习

(4)知识转化技能

(5)理论联系实际

3、情境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

(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

(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

第一部分:

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影响(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

(二)教育要素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

1、远古教育:

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

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现代教育:

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和社会大机器生产是其产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p26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第二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教育的目标层次:

(一)教育目的: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

(二)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三)课程目标:

依据教育目标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教育大纲中。

(四)单元目标:

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编制为课时目标或某一次教育活动的目标。

四、教育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

五、全面发展教育

(一)体育:

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二)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三)德育:

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四)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动技术教育: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第三部分:

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

(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

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的定义

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得内容:

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同人口的关系:

1、教育同人口数量的关系:

(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同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能够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二)教育同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同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实现对教育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还可以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施加影响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阶级或阶层的选拔;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同社会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2)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

(3)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对文化的普及;

(3)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同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1)可能影响;

(2)可能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

2、教育对科技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向科学提出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

第四部分:

教育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三、传统教育的特点:

P61

 

第二章教师

第一部分:

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一、理解学生:

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二、与学生和谐相处:

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

三、积极的自我意识:

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

四、教育的期待:

教师的期望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第二部分:

教师的智能结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预见能力

(二)传导能力

(三)控制能力

1、对自己的控制

2、对学生的控制

3、对情境的控制

第三部分:

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

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的角色

五、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

六、教师的父母角色

七、教师的榜样角色

八、教师作为“被攻击对象”的角色

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十、学校管理者角色

第四部分: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

(一)劳动对象具有复杂性

(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

教书和育人

(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

(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

(三)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

(四)教师的教育机智

四、显著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学生和师生关系

第一部分:

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一)学生是一个能动体;

(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安全的权力)

第二部分:

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

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

(一)生理上的激变期

(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

(三)情绪激动易变

二、初中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

(一)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二)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四)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

(一)性格有好坏之分

(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洛克曼性格矫正

(三)良好性格可以自我塑造的

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第三部分: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表现

(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

(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

(三)组织关系

(四)心理关系

1、认知关系

2、情感关系

(五)非正式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

(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

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4、效果方面:

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论

加拿大学者柏恩PAC理论P父母态A成人态C儿童态

P态人格结构:

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行为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式的色彩。

A态人格结构:

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

C态人格结构:

服从和任人摆

第四章教育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

第一部分:

学校教育环境

一、校园文化

(一)亚当斯最早运用现代实验方法研究教室内沟通

(二)校风: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

二、课堂内环境

三、微观环境

(一)同伴影响

(二)花盆效应:

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

(三)教师的期待效应

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环境——首席教师

一、家庭教育的功能

(一)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四)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作用;

(五)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

(二)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三)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四)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五)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三、良好家庭教育的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

(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三)父母的文化修养;

(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第三部分:

社区教育环境

一、社区教育的功能

(一)服务功能;

(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四)经济功能;(五)协调功能;

第四部分:

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意义与方式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二)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三)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其中,家长会是目前我国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期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三)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学校与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第五章课程

第一部分:

课程要素、结构与类型

一、课程的定义

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二、课程要素

(一)课程要素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

(二)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要素:

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三、课程的结构

(一)工具类学科:

语文、数学、外语

(二)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

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

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四、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1)学科课程的定义:

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她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年限。

(2)学科课程的发展:

世界最早的分科课程是孔子的“六艺”,西方最早的提出分科课程的是亚里士多德

2、活动课程

(1)活动课程的定义: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2)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

杜威和克伯屈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的定义:

也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隐性课程:

(1)隐性课程的定义: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隐性课程的功能:

(1)陶冶;

(2)育美;(3)益智、(4)健体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1)递进关系;

(2)转换关系(3)互补关系

三、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p235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A类p236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和编制结构变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二部分:

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定义: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教学大纲的结构的组成部分分为:

说明部分,文本部分,其他。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学编排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

3.编排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部分:

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包括:

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特征:

a.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b.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c.教学的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老描述。

d。

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e.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

f。

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二)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a.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

<教学目标>b.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教学策略,教学媒体>c.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获取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

 

第六章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母的,循序渐进地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一部分: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出教学目标。

3.唤起已有的经验。

4.提供教材内容。

5.指导学生学习。

6.注意学生表现。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传授知识<最基本的功能>掌握知识是最终目的。

2.形成技能,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3.培养智能。

4.发展个性。

三·教学认识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论述题09>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发展含义是指身体,智力,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5.

第二部分: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直观性原则:

分为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

4.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5.循序渐进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6.巩固性原则

7.启发性的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可接受性的原则。

第三部分:

教育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种类:

1.讲授法,口头语言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谈话法,相互提问的来交流。

3.讨论法,探讨和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获取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

7.练习法。

8.实验实习法。

9.发现法。

10.情境教学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现代化设备。

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分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妨碍,干扰教学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引起动机·呈现材料·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

(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课堂播放教学法·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机器考查成绩法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布鲁纳提出概念形成策略,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策略,随机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策略,行为练习策略<直接教学>

发展性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5、研究学科特点,

5.把握教学规律融合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

第四部分:

教学活动的规范化——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原则

(一)了解学生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教师常规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二)学生的定期期望

(三)班集体的特点

(四)教师的行为方式:

强制性因素、亲和性因素、操作性因素

第五部分:

教学活动的制度化——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夸美纽斯形成班级上课制

中国最早的班级上课——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道尔顿制:

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

四、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班级上课

(一)班级上课的意义和功能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课的结构:

新授课的结构,技能课的结构,复习课的结构,综合课的结构。

五、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辅导、作业、参观、讲座。

 

第七章教会学生学习

第一部分:

学习的分类和过程

一、学习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学习的过程

(一)知识学习的过程:

1、选择阶段

2、领会阶段

3、保持阶段

4、应用阶段

(二)技能学习的过程:

1、定向阶段

2、分解阶段

3、定位阶段

4、熟练阶段

(三)能力学习过程理论

1、加涅将问题的解决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3)形成假设;(4)检验假设

2、杜威将问题解决分为五个阶段:

(1)提出疑问;

(2)分析;(3)假设;(4)评断;(5)结论

3、吉尔博特智力三元理论:

将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信息分类阶段

(2)归类信息储备阶段(3)材料转化阶段

第二部分:

学习的管理——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

一、学习活动方式组织的基本要求

(一)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1、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3、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4、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二)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1、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2、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