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创办一所民办学校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市场分析
1、从中西和古今教育的对比,看中国民办教育现状
研究中外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都是贵族式的、精英化的。
即使是科举考试大行其道之后,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上没有身份的选择性(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实际上,贫苦大众接受教育参加遴选人才的科举考试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
总之,教育不普及,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西方国家从17世纪开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中国则从19世纪初开始,教育从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的近代化(或现代化)。
教育逐渐从贵族化、精英化,向平民化和普及化转变。
但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是:
官方教育(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私立教育)并存。
当然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是例外的,在这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教育被官方垄断,民办教育是非法的,不存在的。
因此,在西方,民办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们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某些国家,它们甚至和公立教育并肩而立,分庭抗礼,而不只是后者的补充。
在美国,甚至“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而在我国,民办教育的传统到了新中国后被中断,改革开放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至今却仍难摆脱公办教育的“补充”的附庸地位。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加之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国的民办教育都还有非常大的上升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xx现在民办教育的现状是:
规模较小,质量不高,远未饱和,方兴未艾。
2、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宏观分析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
《中入,国家开始对民办教育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在政策法规上,先后通过了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2004年2月25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民办教育的生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为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了不断推进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建立名牌民校,消灭公校择校风,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积极推进民办学校教育,以此解决公办学校在择校问题上引发的乱收费问题。
他说,“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做法。
”周部长的讲话,是国家积极鼓励民办教育政策的明确阐释,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很多省市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积极发展民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加速发展。
沿海省市走在前边,内陆省市则积极追赶。
据《大河报》报道,郑州市二七区出台的《关于规范民办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以往一些因条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黑户”学校,不再简单地取缔,而是逐步在教学、管理、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权利,如在土地利用、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培训、配备课桌凳子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资金补贴。
2007年10月30日,郑州市二七区委对辖区内10所民办学校进行了每校1万元的资金奖励,并对50名民办学校的优秀教师予以每人600元的表彰奖励。
另据报道,河北等地,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禁止公办学校录取择校生的规定,以此解决公办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同时也为推进民办学校教育提供了契机。
总之,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角度进行宏观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
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的政策,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法律环境已经比较完善。
3、从严峻的就业形势看民办基础教育的市场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末至今,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高校数量急剧增加,学校规模飞速扩张,整体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成数倍提高。
相对于高校的扩张和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则只是稳定中持续发展。
无论学校规模和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较之高校,增幅都相对较低。
在民办教育的领域,情况也大体如此:
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快于民办中等学校的发展。
换言之,民办中等学校(初中、高中)发展的空间尚很广阔,尤其是民办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省份。
另外,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
很多学校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到令人汗颜的程度。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终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整个教育链条中迅速产生连动效应,已经、并将继续演变为高校招生生源的竞争,和高中、初中升学择校的竞争。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中升学率也大幅度的提高,而高考的竞争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急剧,并进而带来中招竞争的加剧。
具体表现:
一是初中和高中不仅更加追求升学率,而且追逐名牌和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二是家长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投入增加,或让孩子读各种文化补习学校(尤其是寒假和暑假班),或平时就请家教,利用周末或者非周末的晚上,对学生进行家教辅导;三是由于名牌初高中资源有限,它们迅速扩张创办分校(包括“伪分校”),大量招收择校生,收取昂贵的择校费用,家长则不惜血本(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家长和城市工薪阶层),甚至不顾学生实际,非理性的将学生推入名牌重点学校,以期孩子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等教育学段(初中、高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高质量的重点中学数量有限,招生规模有限),民办学校大有可为。
民办学校机制灵活和合理,它们拥有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地域,收费方式,办学模式,教师的招聘、使用,管理者的责任心等诸多方面,都有公办学校难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周期更短。
加之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无不聚结了成千上万的流动人口和打工族大军,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仅凭政府和公立学校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因此民办学校的生源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事实也证明,无论沿海省市,还是内陆省份,民办中学鲜有因生源问题而难以为继的。
1997年以来,笔者曾先后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四川、河南的民办和公办学校任教或考察,到过的数十所民办学校,从其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和缴费标准估算,有大赚的,有小赢的,鲜有大亏的。
因生源不足而倒闭的,更是没有一家。
要之,民办中学的生源市场是充足的,这种状况起码还将持续十数年——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考和中考的剧烈竞争,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缓解;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问题,也只有借助民办教育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4、市场定位:
从初级中学重点突破
应该说民办教育,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和中学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都是广阔的,但在中小城市甚至广大农村,初中的生源尤为充足,市场更为广阔,因此着眼初中,从初中突破,带动小学和高中,应该是新兴民办教育的重要战略,理由如次:
我国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家长在学生的学校教育上的花费是很低的。
除了外来工和追求特优教育的豪富阶层外,一般的工薪阶层要将小学的适龄孩童送入花费不菲民办学校还是很慎重的。
他们更多的会在孩子的非文化教育上投资――如艺术教育等。
即使是文化教育的投资,更多的也是奥数、作文或者英语等特殊教育。
从社会心理上分析,一般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文化课相对较难拉开很大差距,而较小的差距,不会给家长造成危机感。
中学教育就不同了。
其中,初中教育虽然也是义务教育,但由于优质重点高中资源的短缺,中招择校压力的加剧,使初中学生的家长有更多的危机感。
而人的成长,初中阶段显然至关重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上处于易叛逆期;行为习惯上处于养成的最后阶段;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则处于形成期。
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更容易拉开巨大差距,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也容易走入歧途和极端,令非专职教育的父母束手无策。
而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公立初中对成绩平平的学生采取漠视的态度,对“双差生”更是采取不负责任的放任或者敌视、鄙视的态度。
因此即使是工薪阶层,如果学生成绩平平,甚或沦为“双差生”,家长都会考虑送孩子到班额小,更负责的民办学校去尝试。
事实也证明民办学校更适合公办学校优生之外的学生群体就读。
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竞争同初中一样甚至更加激烈,因此家长会愿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
但从教育的难度上看,办成一所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初中,显然比高中容易。
这主要是由初中、高中的知识难度有别和优质教师资源的现状决定的。
一般而言,“物美价廉”的合格、优秀的初中教师更容易招聘到,也更容易培养成。
而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质教育将无从谈起。
所以,除非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投入,创办民办初中,要比创办民办高中更加现实。
二、学校的经营和管理
1、率先发展初中
如上一部分(市场定位)所分析的那样,在投入一般的情况下创办民办学校,笔者认为应该以初中为突破口,率先发展初中。
一所中小规模的初中,只要管理者懂教学,懂管理,通常三年之内,即可在学校当地办出较好的成绩,赢得社会的肯定。
5-6年的时间,将可以通过中招,创出在当地有影响的品牌。
进而使学校进入生源和办学效益的良性循环。
而当初中品牌完全创出之后,就可以抓住时机,创办高中部,并根据当地的生源状况和民办公办学校的竞争状况,考虑创办小学部和幼儿园。
当然也可以选择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初级中学,而不分散精力涉足其他学段的教育,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要运行良好,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恰当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比例,老中青应该是大约1:
3:
2。
但如果从成本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考虑,近年来大量本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而公办学校师资趋向饱和,起点不高的民办初中,大量招聘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师资队伍以中带青也是可行的选择。
师范大学优秀的毕业生,担负初中的教学教育的任务,在有经验的中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般只需要几个月多至半年,即可胜任工作。
可以说,只要招聘方(校方)有眼光,懂教育,招聘到并在较短时间内培训出一只称职的、乃至优秀教师队伍,不是多大的难题。
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建设教师队伍,其好处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物美价廉,聘用青年教师,工资支出相对较低;其次,青年教师没有经验,便也没有偏见,不会固执己见,可塑性强;再次,青年教师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工作热情高,精力充沛,更适合民办学校全方位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更善于开创性的开展教研改革;最后,他们和初中生的心理层面也更接近,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青年教师相对于中老年教师也有其不足。
主要是教育教学的经验相对匮乏,工作的耐力和持久力和稳定性较差。
所以校方在招聘个和使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尤其要重视其师德和品性。
帮助他们扬长补短,成为合格的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笔者有过多年在多家私立学校任教的经历,发现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通病,就是队伍变动太频繁,太缺乏稳定性。
固然,稳定应该是相对的。
民办学校由于其机制方面的优势,比公办学校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
这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优化。
但是过于频繁的教师队伍的变动,则使得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长远的计划性,只顾眼前的成绩,不利于孩子教育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稳定优质教师队伍,学校必须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提的,但鲜有落到实处的)的用人理念,落到实处。
必须宽严相济,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
3、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
基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寄宿,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整体较差等,民办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合宜的。
如果学校起点不高,则应实行全员管理,以缩小管理成本,避免公办学校人浮于事的不良的管理作风。
对教职工的管理,应体现公平性、科学性和人性化的特点。
公平性,就是唯才是举,在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各个方面都平等对待,不搞小团体和拉帮结派。
科学性是公平性的保障,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平.科学性通常体现为量化管理和管理的透明度.量化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人为因素对公平的破坏;透明度则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保障。
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层,一定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才可以保证政令畅通,提高工作和管理的效率。
为了达到管理的科学化,一个学校,如同一个国家一样,必须制度健全,做什么事情都有章可循。
当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过程,必然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几次反复。
人性化主要是一种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和细节上体现出来。
人性化和科学化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对立的,但生活的本质就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高明的管理者必然既通过科学化使管理有效而有序,又能通过人性化使职工心情舒畅,达到建立和谐单位(校园)的目的。
就学校而言,管理的直接目标应该有两个。
基本目标是保障学校的安全和教学秩序的正常。
高级目标是提高效率,通过高效率的管理,换得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教育教学目标明细化、具体化,通过目标责任制,确保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的管理,其基本原则、方法和对教职工的管理是一致的。
在操作上,可以实行分层级管理——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班级,其次是年级,再高一个层级是部门,最后是总校。
在整体管理理念和原则确定和一致的前提下,上一层级的管理者可以鼓励下一层级的管理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性的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
4、从理念和方法入手,抓好质量生命线
毫无疑问,质量是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
民办学校事业和产业的二重性,决定了它较之公办学校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和成长压力。
要生存,要发展,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舍此别无它途。
另外,民办学校选拔学生的空间,要比公办学校狭窄的多,尤其是在初创时期。
因此,毋庸讳言,整体而言,民办学校的生源素质要差于公办学校,甚至是普通的公办学校。
将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佳,甚至思想、观念、品质、性格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转变过来,这既是民办学校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是民办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它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
这就决定了民办学校不可能像公办学校那样,对以上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虽然较之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它决不会滥用这种权力,轻易的将难以转化的学生请出校门。
由是,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应该具有更多的忧患意识,更强烈的责任感。
它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追求更加执着和强烈。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所有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始终面临的第一课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一句空话,它必然体现在日复一日细致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但同时办学者和管理者还必须有明确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响亮的“政治口号”,这些理念和口号如何表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必须体现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价值: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项爱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以人格塑造、能力锻造和知识传授为主线的系统工程。
笔者从事基础教育近20年,依个人的执教经验和对教育史、教育科学的研究,笔者坚信:
只要从爱心入手,本着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本着真正爱教育办教育的精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不好的教育。
当然,教育要做到理想化的程度,必然要毕生竭尽全力才有可能。
5、对外关系和外部环境建设
对外关系的总和,构成学校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政策环境。
教育首先是一项事业,是千秋大业。
它要运作良好,必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
目前就全国而言,整体的大的教育环境是好的。
但具体到各地的政策环境,则必然会有所差异,所以创办者必须对创办地的政策环境予以考察。
重点考察地方政府对民办教育所持的态度,以及现有政策是否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民办教育。
比如创办学校的许可条件,招生政策和学校管理等办学自主权的落实等。
地理环境。
交通便利,风光优美,生活方便的地理环境,无疑更有利于创办学校。
治安环境。
地方治安秩序良好,民风淳朴,地方政法系统清正廉洁,对教育重视,对教师尊重。
学校安全保障成本低。
此外,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也很重要,因为外部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问题。
如果学校与外部环境不和谐,和谐校园也无法创建,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会被掣肘,其生存发展都将遇到障碍,甚至陷入危机。
三、创业成败要点分析
1、两种模式
自上世纪末期,民办教育蓬勃兴起至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包括民办公助学校)的发展模式,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种。
一种是“贵族化“模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收费、高产出,一步到位,迅猛发展。
国内最早的“贵族”学校——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学校,以及广东省英豪学校和碧桂园学校,山东省双月园学校,浙江省海亮外国语学校,江苏省无锡光华学校,河南省北大附中,都属于这种模式。
其投入资金来源,有主要靠收取家长教育储备金的(英豪学校首创,珠海华夏倒闭后被政府叫停);有主要靠投资创办人独资或者合资创办的。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资金投入总量大(至少数千万,甚至上亿),学校硬件规格高,辅以优厚待遇招聘的师资条件,和狂轰乱炸的广告宣传策略,对富裕家庭有极大的吸引力。
学校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创办地区形成轰动效应,迅速招收到庞大的生源,形成规模效应。
其不足是管理难度大,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检验,若经营不善,有导致后续发展乏力甚至生源萎缩、经营亏损的风险。
另一种是低投入、低起步、低收费,维持基本运作,稳步发展,姑且称为平民化模式。
内地大量规模不大、默默无闻的民办学校,都是这种发展模式。
闻名全国的江苏洋思中学,虽然以条件极差的公办学校家底起家,但随着办学质量和知名度的提高,稳步发展到如今以招收外地生源为主(是本地生源的5-6倍),创出巨大教育效益的公办民助学校。
其本质也是这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投入不大,风险就小,可稳步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打工家庭和普通工薪阶层的经济收入普遍增加,大量家庭都有能力和愿意支付一年三千到五千的学费,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相对优质的基础教育,为这类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生源市场。
笔者先后考察过河南省的十数家这类学校,即使是近两年创办的,也都能有足够的生源维持局面。
当然,因为规模有限,这类学校短时间内通常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果中期内(5年左右),教育教学质量仍旧没有达到家长期待的水准的话(高于普通的公办同类学校),则可能出现经营的困难,随着民办教育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可能在市场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被淘汰。
2、投入和运行的数字化分析
这里只对第二种模式学校的投入和运行做一个简单的预算和分析。
以起步400学生的较小规模为例,40人左右的班额,大约10个教学班,设定前期投入200万计算。
支出项目:
任课教师25人,人均年薪1.5万,总支出约37.5万;后勤、行政等管理人员薪水支出20万以内。
以最低的收费标准,每生每学期1500元计,年学费收入总计120万。
水电及杂项支出若控制在20万以内,则每年仍有40万左右的盈余。
做到以学养学,当没什么问题。
当然以上只是粗略的推算,实际的教育和管理成本可能会更高。
教育毕竟是教育,即使是民办教育,也不能等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所以不能急功近利。
办学当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即不亏损经营,至少不能严重亏损经营),但也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在大体维系收支相抵略有盈余的情况下,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战略,走洋思中学的发展之路(见上一部分),在5-10年内办成一方名校,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自然会产生与投入相匹配的效益。
3、管理层决定成败
毫无疑问,任何法人单位的兴起和成功,归根结底都是管理的成功。
学校的成功,也必然根源于管理的成功。
当然学校的管理是教育管理,它既要遵循一般企业管理严格和科学的一面,也要遵循教育管理人性化和艺术化的一面(见第二部分第三3节)。
管理的规范和运行,依赖管理层。
管理层的中心团队建设非常重要。
而校长,则是管理团队中心的中心,是管理的首脑。
无论是对教职工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必须以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旗帜。
因此校长必须既是一个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也必须是一个管理方面的专家。
他应该知识渊博,人格高尚,能力过硬,作风果断,勇毅而有眼光,富开拓性而又脚踏实地,一句话是战略家,也是实干家。
理论素养不高,或者仅有理论的迂腐的学院式的专家,都不适合这一职位。
古今中外的教育史表明,有一位成功的优秀的校长,则学校兴;反之,则学校衰。
4、基本发展战略
不同模式的学校,其发展的战略是不同的。
笔者曾在全国经营得最好的民办学校――广东碧桂园学校执教3年多。
该校是“贵族”化模式学校的典型代表。
该校由碧桂园公司前董事长杨国强独资兴办。
在办学之先,杨董事长和廖秉权校长及著名策划大师、前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志刚,即为学校确立了三高的发展模式,即高投入,高收费,高产出。
仅招生前的广告投入就高达600万。
由于当时广东的民办学校也处于刚起步阶段,先于碧桂园学校的著名民办学校仅有广东英豪学校一家而已,加之广东经济发达,碧桂园的模式战略迅速取得奇效。
笔者以为,碧桂园成功的经验依旧可以借鉴,但已经很难整体复制。
因为时间或者地点,或者时间和地点都发生了改变。
就内地而言,如果投资者经济实力中下,则走洋思中学的发展之路更加可行。
当然,如果有条件,不妨傍依名校的品牌资源,走合作化办学之路。
河南省北大附中,就是合作化办学成功的范例。
即便是中等规模的投入,也可以考虑与洋思中学或者其它地方名校合作,借助其品牌优势,招揽生源。
在学段的选择上,笔者依旧倾向于先办初中部。
在维持运行的基础上,三年之内,靠自己的中招成绩,打造良好的社会信誉,吸纳和扩大生源。
5年办成县市级地方名校,达到中等规模(在校学生超过1000人),以后即进入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运行策略上,既要善于宣传造势和自我推销,又要用办学实绩说话。
办学实绩是根本。
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和一位真正懂得基础教育的校长,高效务实的领导团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论
总之,现阶段,国内投资创办民办基础教育的气候条件是良好的,有利的。
时机已经成熟。
整体而言,众多的民办学校之间,还远未形成激烈竞争的态势。
相对于已经起步三到五年的一般的民办学校,现在起步为时未晚。
但是毕竟早起步,早发展。
如果延迟数年,则可能出现更多的名牌民办学校,生源竞争将会逐渐变得激烈,跻身该行业的门槛必然随之抬高,投资办学的风险亦随之大增。
那些关注民生教育,又有投资能力的教育人士,或者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出手的时候到了!
本文作者简介:
联系方式:
QQ:
6;TEL:
------我已经到广东工作,希望想电话联系的朋友致电(广东的号码),谢谢。
2008-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