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4074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docx

高中语文《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素材

《红楼梦》之话说林黛玉

关键词:

病态美自尊自卑小心眼坦诚真爱叛逆悲剧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

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正册判词之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释】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句:

说薛宝钗。

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

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娟,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

说林黛玉。

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用晋代谢道蕴的故事。

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蕴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

”道蕴的哥哥谢郎答道: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蕴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

说林黛玉。

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

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

说薛宝钗。

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

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评说】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

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

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

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

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

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

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

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

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

意思是说:

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

“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

”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

“老天,老天!

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

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

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

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

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

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

”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

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她对贾宝玉说:

“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

”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

“哎哟!

我来的不巧了!

”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

”黛玉道: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

“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

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

“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

“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

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宝钗道:

‘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

’宝玉道:

‘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

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

’宝钗道:

‘呆雁在那里呢?

我也瞧瞧。

’黛玉道:

‘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

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

“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

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

正如薛宝钗所说:

“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

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

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

她确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

但是,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

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

本为情敌,无嫌犹猜。

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

其实她也很谦和。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

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

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

“我竟要搁笔了!

”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

我们实应改变“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

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

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

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

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

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

”“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

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

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

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

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

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

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

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所有才女。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

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

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

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

“这是第一次还泪。

”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

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

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

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

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

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

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

【评论】 

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

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

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

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

”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

“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等周瑞家的回答:

“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

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

“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

”“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

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

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

“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

你安得什么心?

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

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

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

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

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

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

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

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

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