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96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6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docx

现代管理心理学自考笔记

管理心理学《无价之“薪”》代码5953北京大学出版社孟慧李永鑫著

第一篇研究组织中的人的行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ABC

管理活动是协调、控制和指挥共同劳动的人们,为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

《科学管理原理》F.W.Taylor1911管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与工业效率》Munsterberg1912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管理心理学》Leavitt1958管理心理学的诞生

(一)管理心理学是什么?

1.劳动者角度:

帮助了解劳动的意义:

报酬、钱;个人满足、自信、成就感;学习的机会、社会经验、建立人际关系、尊重认可;提高健康水平、解决工作压力等。

2.管理着角度:

管理活动是以人为中心,帮助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有效选拔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其对组织归属感,减少人员流失、缺勤、事故等。

3.管理心理学家角度:

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拥有管理心理学Master’sDegree;承担工作包括:

心理测验的开发和验证、人员选拔和安置、绩效评估、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雇员支持系统的开发和管理等。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领域、方法

1.主要研究领域

1)组织中人的行为(第二章)

2)组织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三、四章)

3)领导与沟通(第五、六章)

4)组织环境营造(第七、八、九章)

5)跨文化组织(第十章)

2.研究方法

学习研究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其科学本质(要求、局限性……),从而帮助进行更有效的决策;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

1)实验法:

在控制情境中,系统地操作实验变量,观察因变量的该表受何种影响;分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2种,各有优劣;“控制”的关键性,实验目的即检验自变量的任何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分组对照是种常见的“控制”方式。

2)问卷法:

最常用;获得大样本、成本低;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可提高有效性。

3)定性研究:

包括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

a)观察法:

即实际情境中的观察研究。

分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种,按实际情况使用。

b)访谈法:

对访谈者要求较高。

c)个案法:

针对个人或单个团体的研究。

需了解对象的全面状况:

背景、经历等。

(三)管理心理学未来的挑战

1.研究和应用:

与时代同行甚或超越时代。

2.对管理心理学家:

集体素质的提高、过于追求绩效(论文)的弊病、高质量研究。

第二章管理中的人性观——是善还是恶?

一、人性是什么?

通常每个人对于人性都有一个预先的基本假设,它不存在于意识层面,但每时每刻决定着我们的判断、决策;接受不同的假设的管理者会趋向于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

二、西方管理中的人性观

1.“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1)“经济人”假设:

(1)人以谋求最大经济效益为工作动机;

(2)组织掌握经济诱因从而控制个人;(3)情感非理性,需理性权衡利害;(4)组织需控制个人情感。

2)X理论:

假设人都是“经济人”的管理理论;a.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b.多数人无进取心、责任感,而宁愿被指挥;c.多数人与管理目标相悖,需强制迫使;d.金钱与利益因能满足多数人需要,可作为激励工具;e.少数人能克服感情冲动而成为管理者。

特点:

(1)以(少数人制定的)任务为导向;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其他人只需服从命令;(3)“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弊病:

仅适用于特定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与被管理者两极对立;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悖逆人性论,易受到反抗。

2.“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

1)“社会人”假设:

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的是人际关系;

以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结果为依据提出的原理:

(1)人有多样化需要,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员工;

(2)各种人际关系影响“士气”,“士气”决定工作效率;(3)企业需要和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相互依存;(4)领导能力即提升员工(需要的)满足度以提高“士气。

2)人际关系理论:

1933年由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研究基础上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中提出:

(1)管理重点放在关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

(2)培养人际关系、归属感和集体感;(3)非个人的集体奖励制度;(4)上级需及时了解员工需要;(5)员工介入的“参与式”管理。

特点:

认识到人在自然需要之外拥有层次更高的尊重、社交等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

1)“自我实现人”假设:

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最高层次;管理者主要任务即减少各种环境阻碍,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相似的另有阿基里斯“从不成熟到成熟”理论。

2)Y理论:

由麦格雷戈概括马斯洛、阿基里斯等人假设提出:

(1)从事工作与娱乐一样是人的天性;

(2)人对目标的实现能进行自我指挥和控制;(3)目标的参与与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满足自我意识与实现需要是最重要的;(4)人的负向应对方式是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因为环境因素,多数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

特点:

(1)重视环境因素,旨在创造适宜个人发挥潜力的环境;

(2)管理者即采访者,任务是减少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障碍;(3)奖励方式转变为鼓励每个人在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4)制度为保证员工充分实现自我、发挥才能。

深层意蕴:

管理除了是经济活动,更是人文活动;员工自我发展与组织、社会发展同样重要;管理者与员工互相认同。

4.“复杂人“假设和超Y理论

1)“复杂人“假设:

人的需要和潜力随各种客观条件变化而各不相同:

(1)需要是多样的、变化的,需要因人而异;

(2)人在同一时期各种需要和动机会整合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会随客观条件变化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个体在不同部门或单位会产生不同需要;(5)没有任何一种普适性的管理方法。

2)超Y理论:

“复杂人“假设基础上1970年由莫尔斯和洛希提出:

(1)工作中人的主要需要是胜任感;

(2)人实现”胜任感“的方式受到其他需要的力量的影响;(3)任务和组织相适合,则胜任感易实现;(4)胜任感达成后仍起激励作用,目标实现后会产生更高的目标。

特点:

强调因人而异、灵活处置,有辩证法意味。

5.“决策人“假设与Z理论

1)“决策人“假设:

人是决策的主体,决策方案的实施者;人有局限性,通过思考学习可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更好做出决策;人同时具有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是决策者“;因决策与所有权、支配权相关,故员工参与可调动其积极能动性。

2)Z理论:

决策是现代管理的中心;强调组织内部人与人的共同意识和责任、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民主管理“模式的建立:

(1)培养良好品行;

(2)明确共同宗旨;(3)高效协作、弹性激励;(4)沟通技巧;(5)雇佣关系稳定;(6)晋升制度长期合理;(7)岗位轮换,扩大员工发展方向;(8)鼓励员工、公会参与管理;(9)建立个人与组织的认同关系。

特点:

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6.“文化人”假设与“变革人“假设”

1)“文化人”假设:

制度化外注重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代表人物:

查德·帕斯卡尔、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

(1)“7S”:

策略、结构、制度(硬性)、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文化)结合,组织一体化;

(2)企业文化五要素:

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和文化。

组织文化决定经营成败。

2)“变革者”假设:

环境变化迅速,为适应环境需要彻底的变革;代表人物:

诺贝尔特·托姆、迈克尔·哈默、彼得·圣吉;

(1)“变革”面向防范未知的危机;

(2)“学习型组织”需要系统和动态的变革观;从蛛丝马迹中预见整体变动;从自我“心智模式”反思探寻他人“心智模式”(蛋蛋理论?

--!

);建立共同愿景;深度访谈、团队学习,个人力量通过集体实现;(3)“企业再造”,强调顾客导向、服务至上的信念。

“人是最高目的”

第二篇组织中的人

第三章是什么影响了员工的行为?

一、眼见真的为实吗?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现实的知觉,而非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何谓真实?

--!

),而知觉存在偏差;人当下所处的情境、心理状态会对知觉产生影响。

1.什么是社会知觉?

即对社会一切对象的知觉(包括自身);社会知觉偏差时易对对象采取不合时宜或者错误的行动或行为。

2.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与一般知觉过程相同,包括: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主要受三方面影响:

被知觉者、知觉者、产生知觉的情境。

1)来自被知觉者:

声音、外表、容貌……

2)来自知觉者自己:

人格、价值观、当前心境、经验、家庭文化背景……

3)来自情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知觉误差(典型几种)

1)相似性误差:

偏向于与自身相似度高个体的倾向。

2)顺序效应:

仅在连续事物中比较,忽视实际标准,评价偏差。

3)过度关注负面信息:

过度关注过往负面性“污点”,影响评价客观性。

4)知觉防御:

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

5)定型化:

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某个个体的倾向

6)晕轮效应:

“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在一种归因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

7)投射:

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

(强调他人的某某缺点,实际往往是自己没有克服的。

8)期望效应:

期望值和实际体验的差距,会影响行为模式;“自证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无意间为高期待值对象提供额外支持,以达成自我期待,并作出错误或不公正决策。

9)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片面印象;每个人都期待在各方面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判断者需留意第一印象的片面性,做出公平与公正的决策。

二、性格决定命运?

1.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心理结构:

人格,即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两部分。

2)人格的决定因素:

(1)遗传:

人格方面大约50%的变异以及娱乐爱好方面超过30%的变异源于遗传。

(2)环境:

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家庭、朋友、生活条件等的影响。

(3)情境:

个人可能倾向于表现出适合于当下场合的人格特征

人格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决定,并受到(当下)情境的调节。

3)人格特质:

即用稳定而持久的特质来描述人格。

其价值体现在高度的预测性。

2.人格影响员工的组织行为

1)五大人格的五个因素:

(1)外倾性:

善交际、喜群居;反之胆小内向、少言寡语。

(2)宜人性:

宽容、易接近、热情、信赖他人;反之冷淡无情、不受欢迎。

(3)尽责性:

高度负责、值得信赖。

(4)神经质:

敏感、冲动、自身易产生压力。

(5)经验开放性:

好奇心、创造力、艺术眼光;反之保守、传统。

五大人格可用来进行工作绩效预测及工作适应性研究。

2)控制点:

外空型人格:

对环境的控制感低,倾向于听天由命;内控型人格:

对环境的控制感高,倾向于主宰命运。

3)A型人格:

(1)快节奏;

(2)最求数量非质量;(3)试图同时做几件事;(4)娱乐休闲活动贫乏;(5)趋利的评价倾向;A型人格的成功需增加睿智程度、而克服匆忙的办事风格。

4)目标定向:

即个体决策判断时更倾向于自身提高(学习)或是绩效;偏向学习定向者长远绩效表现更高。

5)气质:

“体液说”分类:

(1)胆汁质:

战斗型,冲动、兴奋、精力旺盛;

(2)多血质:

社交型,活泼、灵敏、善于合作;(3)粘液质:

沉静型,稳重、专注、不善交际;(4)抑郁质:

羞涩型,细腻、谨慎、适应力弱。

三、态度决定行为

1.如何理解态度

1)态度的定义:

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即持久的倾向性)

2)态度的三成分:

认知、情感、行为三成分。

认知:

即对所拥有信息的理解方式;情感:

表现为行为的主要诱因;行为:

此指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3)态度、行为与一致性:

观念的改变可印象态度;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会对个体产生压力(心行一致性),从而引发各种防御机制;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两种与工作相关的态度:

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

2.工作满意感

1)什么是工作满意感?

即个体对工作或岗位的主观感受,通常难有让一个人完全满意的工作。

2)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较死板):

(1)Wage:

最基本,兼有对社会劳动的尊重属性;

(2)工作本身:

主要是多样化和培训(能力提升)机会;(3)晋升机会:

兼顾权力掌握、工作内容和酬劳;(4)工作环境:

此指客观物理环境。

此外还有个体特征:

(1)年龄;

(2)认知能力与期待值;(3)公平感。

3)工作满意感与员工行为:

满意感高未必绩效就高,工作出色者未必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满意感高的员工离职率相对较低、服务水平相对较高。

3.组织承诺

1)什么是组织承诺?

:

指个体对组织的承诺,即个体对组织投入、认同的程度。

2)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

最初承诺与个体之前具有的特征相关;各种达成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亦会增加组织承诺;随时间推移,员工组织承诺趋向于增强(对当前工作更高的依赖度)。

3)组织承诺与员工行为:

高承诺者愿意在工作要求外更多付出,有助于提高组织有效性。

(公司是我家,东西随便拿)

第四章学会让你的员工更开心

“激励”:

激发他人动机并使之自觉自愿做事。

一、人人都需要激励

1.激励是什么?

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产生于需要的不满足,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

当引发的动机指向管理者期望得到的组织行为时,激励才算是有效的。

2.激励的意义

调动主观能动性、摒弃固有惰性、激发潜力和创造力;企业发展的加速器,使“用人”、“留人”等问题不攻自破。

3.激励理论

理论

解释

奠基人

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

关注与个体内能够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行为的因素。

这些因素只能被推测。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麦克利兰——三种从文化中习得的需要

赫茨伯格——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

管理者要了解需要、渴望和目标之间的区别。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过程型激励理论

描述、解释和分析行为是如何被激发、定向、保持和停止的。

佛隆——期望理论

亚当斯——基于个体比较的公平理论

洛克——目标理论,目标和目的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管理者要理解激励过程,以及个体是如何根据偏好、奖励和成就进行决策的

二、难什么来激励员工

1.需要层次理论(应用最广泛)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无论薪酬多少,一个单调枯燥的工作永远满足不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体说需要分为两种:

生理需要和高级需要;其表现为:

(1)五层次需要如阶梯构造,但次序有时会发生变化;

(2)一层次序要满足后会向高一层发展。

约高层满足途径就越多,但实现越、复杂越困难;(3)几种需要可同时共存,但有一种会占主导;(4)需要满足后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2)ERG理论

阿德佛提出需要分为三种:

生存、关系、成长(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

(1)生存需要处于最底层;

(2)关系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归属需要;(3)成长需要包括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即充分发挥能力来自我实现。

与马斯洛理论的区别:

五种需要是天生的,ERG并不完全是;需要除了“满足-上升”流程外,还有“挫折-退化”流程,即转换以获得补偿;ERG理论更实用,马斯洛理论更体现在一种关怀。

不要因为高级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低级需要的存在

2.成就动机理论

“三种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

(1)权利需要:

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倾向。

关键词:

控制、野心、权利、地位;

(2)亲和需要:

需求他人认同与喜爱的倾向。

关键词:

友谊、合作、沟通、理解;(3)成就需要:

取得成功的倾向。

关键词:

完美主义、克服困难、成就感。

高成就者特点:

独立、关注绩效与自身进步、关注成就感胜过物质利益、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可以通过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效率。

3.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激励中的两类因素:

(1)激励因素:

相当于马斯洛自我实现需要,包括成就、认可、工作吸引力、责任和发展等因素。

(2)保健因素:

又称维持因素,即维持现状但没有激励效果的作用;包括组织政策、待遇、人际和工作环境等因素。

(在此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

激励因素目的为促使产生满意感,保健因素则是为避免产生不满。

三、高薪真的能激励员工么?

1.期望理论(佛隆Vroom)

渴望的目标未能实现,则表现为期望(愿望?

),此时目标对个人动机有激发作用。

目标能激发的力量:

M=∑V﹡E

M(Motivation)=激发内部力量的强度;V(Valance)=效价,即目标价值,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期望值,即个人判断的达到目标的概率(如某人认为某种目标的价值很大,实现概率也很高,那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会越大)。

佛隆之后提出了VI(instrumentality“工具性”)E激励模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分为两种:

组织目标(一级目标)和个人目标(次级目标),次级目标是最终目标。

“工具性”即指两种目标间的主观关联性,即一级目标的满足对于次级目标起到的激励或惩罚作用。

期望理论中调动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努力必须产生绩效(至少在意识上),才能激发动力(信心);产生绩效后必须获得奖励(精神、物质),才能持续产生动力(热情);不同的人对奖励的需要不同,所产生的动力也不同。

管理策略中需要将业绩标准(一级结果)和员工期望的结果(次级结果)挂钩

2.公平理论(亚当斯)

对于工作报酬,员工会通过社会比较来确认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这种个人的主观判断会对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

公平感用公式可描述为:

Op/Ip=Oo/Io(OP所得回报;Ip所做努力;Oo他人回报;Io他人努力)

对公平/不公平情况的反应:

(1)减少或增加努力程度;

(2)改变回报(进行沟通);(3)曲解,即主观合理化并接受现状;(4)更改参照对象,自我激励;(5)改变工作环境,如离职,但需付出较多努力。

3.目标理论(洛克Locke)

即“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在此管理的定义是目标管理而不是对行为直接控制,即用“自我控制管理”取代“压制型管理”;人们更愿意为那些尽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而奋斗;员工增加“参与性”,与管理者共同制定并管理目标;目标管理注重结果,不关注行动表现。

目标制定SMART原则:

Specific明确性,即要达成的目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实现标准;Acceptable可接受性;Realistic在现条件下的可行性;Timed目标的特殊性在于其时间限制。

世上没有完美的管理,即使有,仍可能沦为不择手段者的工具

四、奖惩的艺术

1.员工的学习方式

1)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人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可习得偶发性行为与所得到反应的规律性,并通过这种行为操作环境,满足需要。

即做出个体反应,得到“报酬”,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特点:

强化刺激随着反应发生(即在行为后发生)。

2)强化理论: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负强化并不等于惩罚;惩罚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减少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即消除强化?

);惩罚往往治标不治本,对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有消极影响(从社会层面看更复杂);惩罚是不具有永久消除行为的功能的。

强化讲究时效性,分即时强化、间隔强化(分红、年终奖)、比率强化(数次行为之后给予强化,如计件工资制度)、可变比率强化(赌博)。

2.员工学习与奖惩策略

人们渴望得到赞赏,没有人从内心里认为自己受到的赞赏太多:

威廉·詹姆斯

1)奖赏的策略:

(1)荣誉,组织内心理环境营造;

(2)公平性,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3)时效性,通常用即时强化,推荐技巧性采用不定比强化法;(4)奖励内容符合对象需要;(5)长期奖励计划,建立稳定工作兴趣;(6)灵活的奖励标准,达到高效率目标。

2)惩罚的艺术:

惩罚可强化劳动纪律意识;不良的后果较多。

(呼唤灵活的惩罚机制?

第三篇领导与沟通

第五章如何有效地领导?

一、从心理学视角看领导

领导是个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发生在团队或组织中,这种影响所得到的种种改变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目标。

1.领导者的产生

1)“无领导小组”中产生的领导者:

即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不知不觉产生的“核心人物”。

特征:

能言善辩、能给予他人启发、主动征求意见或事实,善于总结。

2)地位早就领导者:

群体中特定地位使得一些人有机会培养出领导者需要的能力和气质。

2.领导与管理

通常领导者都有相应管理权力和职责。

而管理着通常具有一定领导者气质与影响力。

1)领导是管理的一个方面:

管理的四大功能: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领导只是实现指引功能的重要部分;一些特殊环境可能不需要领导。

2)领导者与管理者抱不同观念:

领导者比管理者更“感情化”,管理者更倾向于根据规则行事。

3)领导者可能是下属:

管理者不总起到“领导”作用。

4)下属的忠诚度:

领导者总是承担失败的责任,总是庆祝团队的成就,总是给予他人信任。

团队更倾向于“领导者”。

5)领导者令人追随,而管理者统治他们:

管理者可能只因为对公司的忠诚和贡献获得了职位权利,而不是他领导能力的结果。

6)管理者更清楚组织运作:

管理者与系统的联系度更高。

领导行为更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影响上。

领导者更是一种人际角色,而管理者更多是从组织结构层面命名的角色。

3.权力与影响力

1)权力:

领导总是权力联系在一起了(真正的权力总是和责任连系在一起的)。

权力以服从为前提。

2)权力种类:

(1)奖励权力(满足需求);

(2)强制权力;(3)法定权力,如服从上级的文化形态;(4)参照权力,即某一特殊属性,如魅力。

;(5)专长权力,如丰富的经验。

奖励权力、强制权力、法定权力易造成被迫服从,并产生不良效应;参照权力、专长权力多出于敬佩、信赖等内心由衷的认同。

二、如何做个优秀的领导者?

1.品质理论

一定程度来说领导者是天生的。

斯托迪尔1948年品质理论:

(1)智力,包括判断力与语言能力;

(2)学术或体育运动成就;(3)感情的成熟,有争取成功的稳定干劲,可靠、持久;

(4)社会、群体适应力;(5)对社会、经济地位的要求。

(1970年版略)

基色里13种品质理论中对领导者最有效的6种为:

管理能力、职业成就需要、智力、自我实现需要、自我督导与决策。

2.行为理论

一个人能学会正确的领导行为,他就可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1)领导风格理论:

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风格。

领导风格选择实际需取决于工作性质,对于容易的工作民主型领导更佳、对于困难的工作则专制型领导效率较高,放任型领导效果总是最差的。

2)应更关心人还是更关心工作

对人的关心

1,9

9,9

9

8

7

6

5

5,5

4

3

2

1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