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性成长的平衡之道转.docx
《论灵性成长的平衡之道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灵性成长的平衡之道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灵性成长的平衡之道转
论灵性成长的平衡之道(转)
论灵性成长的平衡之道(转)走在灵性成长的路上也有二十余年了,所探索过的法门也在所不少,从传统的道(元始派丹法)、佛(显、密、南北传),到新时代的法门,如灵气、高灵、奥修、光的课程、钻石途径、克里希那穆提等等,林林总总,或者现代的身心治疗技术,如彩光针灸、花精、AURASOMA、呼吸、家族排列、头荐骨等等。
经历了那麼多,我发现到,走向灵性成长,是需要平衡与自我觉察的。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前常听到有些朋友,常在贬斥「头脑」,认为只要是头脑的法门,就是不好的,甚至语带贬抑,这可能受到奥修大师对於头脑的评论的影响,所以形成这样的看法。
但是一味的追逐感觉,以为那就是从心而出,这样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偏执。
我个人认为,走灵修这条路,理性与感性是需要平衡的发展的。
奥修大师对於头脑的批评,是针对现代阳性价值过度倾斜的一种平衡做法,而不是要我们不作观察,不做抉择、不做深入的思维与理解,只是盲目的跟随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喜好来做事。
佛法常强调「悲智双运」,亦即提醒感性(慈悲)与理性(智慧),是修行的两个翅膀,失去其中一个,都无法飞翔。
有感性无理性,常常会做无用之功,流於情绪的过度氾滥与耽溺;有理性无感性,无法转化情意上的烦恼,亦容易流於知识上的理解而失去行动力。
所以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
有一些朋友,或许是长期停滞在「知道但做不到」的窘境当中,一旦接触到从心出发、与自己的心贴近的法门,也从其中获得滋润与成长,便大力赞扬这个法门,从而对於理智上的理解部分采取鄙视或轻蔑的态度,认为那个无济於事,只是流於理解却无法产生作用,这样的转折是可以理解的。
许多跟爱相连的法门,会跟我们小时候对爱的匮乏的经验相应,而这个法门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得到很大的疗愈感,情意上的烦恼结,也比较容易松动,我们开始感受到比以前更有活力和自由,不会停滞於乾枯的理解和知识上。
於是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增益与蜕变,这是很好的。
不过,当一个人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匮乏,只是沉溺於享受被爱的感觉当中,而没有将这个内在的创伤彻底疗愈,就像只是吃止痛药,却不去治疗伤口的话。
那个法门会变成一种依赖,一种类似毒瘾的效果,会让我们不断的去上相关的课程,去追逐爱的感觉,但却无法发现我们内在本自具足的爱:
我们本身就是爱的源头。
这是我们浪费很多时间和金钱参加很多课程,但是却在原地打转,毫无寸进的原因。
其他类似於发泄负面情绪等等的治疗技术,若没有对自我深入的观照和了解,也会面临一样的困境,只有表面的发泄和满足,没有更深的疗愈发生。
所以向内的观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不去面对内在的匮乏,洞悉它的本质,并进入它,滋润他、穿越他、瓦解它,那麼创伤还是依旧存在,成长也不会发生。
故爱与观照、理性与感性是灵性成长的两翼,是不可偏废的。
(二)身心灵的层次与其交互关系身心灵的层次在灵性成长的部份,第二个就是身心灵三方面的平衡了。
但是在我们讨论这三部份的平衡之前,我们应先了解到身心灵的层次与归属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运作关系。
如此。
我们才会比较能清楚的评估自己是在哪边失衡,然后该如何去处理自己失衡的地方。
同时,也能比较对症的去处理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先界定身心灵的范围和层次,以便我们能认出自己的问题所在的层次。
基本上,身心灵的层次,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由粗到细、由低至高的一个连续的频谱。
身就是身体的机能部分,而心则是属於情绪与感受、以及认知与经验的部份,而灵性则是超越身心束缚的自由,宇宙的真理与法则的部份。
虽然我们这样区分,但是并不是说他们截然无关的三个部份。
其实我们生命有些部份它是两者兼具的,也就是说在身与心,心与灵之间是有著模糊的地带的,所以它们是一个由低至高、有粗到细连续的渐变的一个层次。
如果以频率的观念来看,身体就是低频(低音),心就是中频(中音),灵性就是高频(高音),然后这三部分其实是连续的,从身的层次缓缓的提高频率到灵的层次。
身心灵运作的法则相信大家对於「身心灵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应该都不陌生。
但是,虽然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还是有它们的运作法则存在的。
在宏观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身心灵是一体的,它们并非独自运作而与其他层面无关的,事实上,它们是动态的、交互影响的、甚至是相互依存的。
不过,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身体的运作毕竟无法单由心理状态就能决定;而灵性上的体会,也无法马上的就可转变我们心理的习气或缺失的。
也就是说,虽然身心灵有这交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其本身还是有其独特的属性和运作的轨则,他们毕竟不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若以为身体的问题,只要修行很好,灵性体会高,身体的疾病就会不复存在;同时也用身体的好坏来当作灵性修持的验证标准,拿来检验自己和别人,那其实是一种混淆,这种想法反而会障碍灵性的成长。
所以,能分辨其层次的不同,并了解其关系,是很重要的。
不然容易产生挫折感或错误的评断。
每个法门或疗法,都有他专门对应的层次,若不清楚他的针对性,产生不符实际的期待,容易在这个落差当中,开始怀疑他的有效性。
试想,要用对因缘果报的体悟,来治疗断肢,希望它能马上重新长出来,这是很无稽的。
我们能因为它无法让断肢重生,就否认其因缘果报的正确性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提出下面几条轨则,然后再加以详论:
第一条轨则,高层的变化,必然会带动低层的转变,但是需要时间,层次相差越远,速度越慢,无论是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都一样。
莫期待较高层次的解放,会很快的解决在低层的问题。
第二条轨则,低层的问题,会遮蔽或阻碍较高层次的进展,但不是绝对,层次差的越多,其相互的牵制力就越小。
有时候高层的了悟或解放,会在低层问题很严重的时候发生。
所以,有高层了悟的人,他也可能尚有身心上的缺陷或问题尚未解决。
所以不要迷信有高层了悟的人,他其他部分一定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种误解。
第三条轨则,低层的问题,不一定肇因於高层,它也可能是同一层问题的影响所致。
不过低层的问题,常常在高层里找得到原因;换言之,高层的肇因像种子,当低层的环境条件适合时,这个种子便会在低层里开花结果。
同一层的问题,通常用同一层次的疗法效果最迅速。
若用同一层的疗法来治疗没反应或反覆发作,则需要寻找更高层次的肇因来加以解决。
同时应用两个层面的疗法来同步疗愈,效果会最好。
(三)现在,我们开始来详细讨论这些轨则,并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第一条轨则,高层的变化,必然会带动低层的转变,但是需要时间,层次相差越远,速度越慢,无论是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都一样。
莫期待较高层次的解放,会很快的解决低层的问题。
层次不同,运行的速度不同如果,我们引动的高层变化,它的条件很单纯、范围很个人,层次相差不大的时候,那我们会很快的感受到改变。
举例来说,情绪高於身体一个层次,所以情绪的改变,会很容易改变身体的状况,因此我们紧张害怕时,心跳会加速,身体会僵硬,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但我们情绪放松下来的时候,心跳并不会马上变慢,而是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缓缓的降下来。
这是因为身体层次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虽然情绪上我们已经放松,但是身体需要时间调整。
简言之,情绪的速度比较快,而身体的速度比较慢。
一般来说,层次越高,范围越小,其改变的速度越快。
再者,越相近的层次,改变传递的速度越快。
因为情绪和身体的层次比较接近,所以相对上来说,还是比较快速的。
如果是头脑观念的改变,那等到它传到情绪,再传到身体,相对上时间会差更多。
长时间累积的问题,改变速度较慢再者,长期习惯所累积的问题,它改变的速度会比较慢,因为这类的问题,都已经从高层累积到低层,形成某种稳定的结构,所以要改变所花的时间会比较长。
比如说,我们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问题,容易用紧张的情绪处理问题的人,常常因此产生长期肩膀酸痛的现象。
当我们处理好易紧张的人格问题,减缓了紧张的情绪习惯,放松下来,我们的肩膀紧缩僵硬的现象,就会有所舒缓。
但是,虽然这样说,但之前累积在肩膀中的紧张和乳酸,不会因为你的放松,就马上被完全代谢。
放松下来后,它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复与自愈,从观念上的松绑,改变了情绪的习惯,然后身体紧张的惯性也解除了,酸痛才会慢慢的纾解的。
所以期待个案的紧张性人格问题改善后,身体在几天内变好,是不切实际的。
它至少要经历情绪习惯的改变,再影响到身体的放松,然后等待身体自我修复完成,肩痛的现象才会改变。
治疗以同层次的处理最快速论速度,肩膀酸痛其实以在相同层面上的疗法:
深度的按摩,是最快速的。
但是对於长期习惯性肩痛的个案,改善他易紧张的人格状态,会是比较根源性的处理。
也就是把肌肉紧张的源头去除后,酸痛自然就不会复发。
故最好的方式是两方面都给予治疗,就标本兼治了。
(四)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说明,高层的变化固然会带动低层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不会违反低层的因缘规则的。
也就是说,高层所引动的低层变化,并不一定会如我们期待的时间和方式在低层发生。
尤其是这个变化,需要牵动别人或周遭环境,成就它的条件越加复杂的话,那麼在时间和发生的形式上,与你的期待有越大的差异。
最近有关於「心想事成」的方法,在新时代的疗法里被广为流传,俨然成为一代显学。
基本上,他把宇宙当作一个不用付出代价的提款机,只要我们要求、对它发出意愿与投射,就会满足我们的需求。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从几个地方简单的去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想法的荒谬。
高层变化传递到低层时,必须遵循低层的律则第一,那些所谓的高灵,他们处在的境界是精神界,心想事成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物质界,所有的获得都必须付出代价,无论是劳力、脑力、还是用另外的物质来交换,不然是不会发生的。
就像我们在梦中,也是想什麼就会有什麼,不需要任何的条件配合,甚至在梦中入火不烧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我们是在物质界,不可能像作梦一样随心所欲,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所以他们说的法则,在我们的世界中,是无法百分百适用的,就像我们梦中适用的法则,无法完全在物质界使用一样。
如果盲信这个方法,以为它通用在我们的世界,那会是个灾难。
就像我们用心念让自己以为自己可以飞,然后到101大楼上往下跳,你猜会怎麼样?
不用说,就只有跌死一途。
因为,在物质界,不单纯靠心念就可以成就,还有其他的条件配合才可能达成的。
投射念头所得之回应,必须付出代价第二,我们现在所处的物质界,质能是守恒的。
也就是说,没有无中生有这件事。
比如说你投射一个有1000万收入的想法,想要让这个愿望实现。
但这1000万不可能凭空出现,那麼要如何实现呢?
必然要由其他别人的地方移过来,才可能发生。
那麼,凭什麼要别人损失来让你获得呢?
如果这件事情可以不需任何的条件发生,那公平正义又何在呢?
所以,可见得,它不是那麼单纯。
从因缘果报的角度来看,你所获得的必然跟你的福报相关,就像是你有多少存款,才能够领多少钱出来。
所以,如果你福报不够,用这个方法,其实是毫无效果的。
就算你的念力强大,你也得偿所愿了,倘若别人并没欠你什麼,而你又从别人那里拿取你要的东西,这不需要偿还吗?
如果这样的状况可以成立,那跟强盗又有什麼差别?
试想,强盗还需要冒自己被关的风险来做坏事,我们只要在家里想像一下,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别人的钱移到我们的口袋,有这麼好的事吗?
所以做这类的方法,还需要考虑所付出的代价。
心境和能力必须相符,不然后果堪虑第三,从灵性成长的方向来说,所谓「心想事成」的方法,跟一个小孩以为只想对父母祈求或撒娇,不用自己付出努力,就可以予取予求的心态,有何不同?
如果心想事成真是如此容易,那真会是个灾难:
你会看到,到处都是只想要糖吃、没有毅力、也没有责任感的小孩。
因为所有的欲求,只要幻想就会得到,不用付出,也不用为自己负责,然后每个人都被宇宙宠坏了。
这种惨况,光是想像,就令人不寒而栗。
你认为一个灵性成长的道路的指导者,是个会把人宠坏的爸妈吗?
而且这是无法符合宇宙进化的法则的,宇宙有个驱力,会引导往人更成熟、更完整的方向移动,在一个人成熟到足以负担之前,就给他强大的能力,对於人格成熟是有破坏性的。
所以当你的心智灵魂尚未成熟前,能力是不会降临的。
不然想像一下:
每个青少年都可以拥有一把冲锋枪,社会将会变成什麼样子?
你就可以明白为什麼相对的能力,必须配合相对人格成熟度的原因。
那些高灵,因为他们已经成熟到足以拥有这样的力量,所以对他们来说,那是轻而易举的。
可是,在成为高灵之前,他们受到的焠鍊与磨难,达到如此的境界的过程,都被忽略了,这样的成就,并非白白得来的。
如果他拿了最后的成果来告诉我们:
「这很简单,只要你如何如何就好了!
」。
其实就像狮子对蚂蚁说:
「想穿过小溪?
很简单啊,就跳过去就好!
」他没说谎,但是蚂蚁如果真的以为他也可以跳过去,他会被淹死。
境界不到,就要模仿,其实是很危险的。
为什麼这类的方法,在以前被当作秘密被保守不外传?
这绝对不是以前的人小气,而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
因为这是在保护我们啊!
做财富的意念投射,是会极快的消耗我们的福报的,如果我们以为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任意的使用浪费,那我们会很快地陷入悲惨的境地。
(五)问答集自我提出了这系列文章后,有了一些回响,当然有一些质疑,所以我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回答罗!
Q1:
如果我们认同吸引力法则和宇宙是丰盛的概念,福报怎麼可能会花完呢?
答:
宇宙是丰盛的,但是同时也是平衡的。
它的丰盛,不会无限制的集中到你的生命上。
尤其是物质界
就像超级市场的东西也极为丰盛,
但不代表你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无限制拿取。
也不是因为银行的钱很多,
我们可以不付代价的用信用卡来消费
有因必有果,没有无后果的行为
想要获得然后什麼也不用付出
是不适用於我们的世界的。
所谓平衡是
当你得到的远超过你给予的,你会崩溃
因为你担不起,
要吃也要有那个肚子
你能给出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
如果你给不出去,那你也就得不到什麼
王永庆能让数千家庭得以生活,他就有资格拥有上千亿的财产
如果你不能,那得到太多,就变成灾难试想如果今天有几百亿忽然降临到你的生命中,
你有能力去使用它,
而不会制造自己的烦恼、不会失去生命的喜悦吗?
不会因为失去生命的目标而堕落、沮丧、空虚吗?
许多暴富的人吸毒、狂欢、把自己搞得不成人形
那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家族系统排列中
也发现,若一个人接受的给予过多
可是又无法回报
他会有将自己毁灭、堕落的倾向
用以偿还这些给予据统计,美国乐透的得主,
有极大部分的人
在七年内回到未中乐透前的经济状态,甚至更惨
你没有能力和器量去使用它
就算得到,也会流失,
更悲惨的是,当你习惯奢侈,
但又打回原形时,那个痛苦远超过没有得到过!
所以,只是用投射的方式想要不劳而获,
并以为宇宙是无限的可以任我们取用,
这样看似成立,其实是不正确的。
这样的方式,很可能间接导致我们的不幸!
这和滥用信用卡消费,
导致卡债压垮生活的现象一样。
现在好像没问题,以后可未必没问题啊!
(六)低层对高层的关系我们来看第二条轨则:
低层的问题,会遮蔽或阻碍较高层次的进展,但不是绝对。
层次差的越多,其相互的牵制力就越小。
身心灵的成长,或是所谓修行或宗教团体,都常常垄罩在一个神话里面:
灵性修持高的人,尤其是团体的导师,是没有人格缺陷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有过高层次灵性体会的人,不代表他低层次的部分就是完美的。
许多的修行体系都有一个前提:
修行是循序渐进的,低层的部分完整了,才能体会高层的境界。
这个见解在大体上是合理的,但是证诸於实际的状况,又不见得是正确的。
许多被公认有成就的大师,被发现有财务上的问题,处理信徒的奉献,有著严重的瑕疵,如用信徒的钱购买骨董给自己欣赏、到处旅游却不弘法等等,乃至於一些性丑闻也屡见不鲜。
但他们对高层境界的体会,却又被同层次的大师们所公认。
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高层次的体会,有时会在我们低层问题尚未完解决时突然发生,然后又恢复原状,意即所谓的「顿悟」。
那个情况,有点像是在乌云密布的天气中,突然因为某种因素(通常是纠结已久的问题突然闪电般瓦解),开了一个洞口,让我们瞥见了天空(高层境界),然后因为低层问题还是存在,没有完全净化,又恢复遮蔽状态。
但我们还是了解天空是什麼了,所以我们能明白并精确的谈论天空是什麼相貌。
也因为有过这类的体会,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个体会,去瓦解低层的问题,让高层体会能够稳定呈现出来,并加深加广浸润我们身心所有的层面。
但在完整的消解我们低层身心的问题前,我们必然还留有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处理掉。
所以在禅宗有「悟后起修」之说。
同理,大师们也是如此。
他们曾看过天空,甚至能稳定呈现部分的天空,但很可能他们并未达到无云晴空的境界,还可能剩下一两块乌云。
更有可能的是,他只看过那麼一次天空而已,其他时候跟我们一样,乌云密布。
所以有高层体会的人,他还是会犯错,我们可以尊敬他,听从他相关的指导,但不应盲从。
尤其是奇怪的要求,比如要你跟他有亲密关系、命令你捐出大量金钱(特别是捐给他或他的团体)等等,都要很仔细的去衡量观察。
以免受到伤害或剥削而不自知。
下次我们再详细的说明,低层的创伤如何遮蔽高层的领悟,以及高层的体会有有哪些层次,甚至如何分辨体会属於哪个层次。
(七)意识成长发展的层次(A)意识成长发展层次,根据肯恩?
威尔伯的「万法简史」(注一),可以分成分成物质我、情感我、概念我、社会我、形式反思、统合观照、自然灵启、精微光明、自性九个层次。
胎儿到出生后四周内的意识状态,这时我们的意识就像海洋一样的混沌,外在跟身体是无法被区分出来的。
举例来说,婴儿分不出桌子和自己有什麼不同,所以桌子被打到,他会以为自己被打了,他无法分出主客的不同。
对於婴儿来说,大拇指和衣服是一样的,他无法分辨其中的差异。
我们出生四周后到一岁之间开始认知物质我:
婴儿可以开始分辨手指头和毛毯的不同,因为咬手指会痛,但咬毛毯不会。
他开始能分辨出自己身体的界限,认知到物质的我和外界是不同的。
这是重要的一步,这个阶段,如果受阻,感觉统合便会有所障碍,物质我的边界便会薄弱,容易引发认知上的混乱。
此时小孩虽然开始能分辨物质上自我的边界,却还没办法对情感上的边界产生认知。
所以在小孩的认知中,他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就是别人的感觉,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是极度自我中心的。
如果他玩捉迷藏,他会以为把自己眼睛遮起来,别人就看不到他。
他认同的是原欲的、生物的自我。
这时候,他的世界观就是以感觉和冲动为衡量标准下的世界。
这时的我们,是没有能力认知自我的,只有纯粹的冲动,反而是极度自我中心的。
因为这样的意识状态中,从来没有「对别人感受的理解」这回事,他连自私都不会,因为他意识中根本没有别人,哪来的自私?
他只是纯粹的自我中心罢了。
若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发展受到伤害或创伤,便会有某一部分的意识停滞於此状态的认同中,无法跟著整个意识发展而成长。
一旦创伤被引发,便容易退回这个时期的意识状态,导致认知混乱,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假,因为它们所引发的冲动和感觉是一样的。
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退化性精神疾病,都与此类创伤有著密切关系。
这类精神疾病严重时,会有强烈的退化行为:
如大小便失禁、无法分辨身体的边界、真实与幻想混淆、僵直性行为等等,从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明了这类的精神疾病所处的状态了。
治疗方法,大部分是用密集退化精神病疗法以及生理安抚技法来处理。
很多的修行系统,强调要恢复到婴儿时期的意识,认为此时的意识是最纯真、无分别、最完整的,其实那不全是对的。
修行是一个超越的过程,我们要达到的是如婴儿的纯真与无染,同时又有著觉知与智慧,而非变成分不出嘴巴和手脚的不同、大小便失禁的无行为能力者。
有智慧的无二慈悲,是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能设身处地交换立场的;婴儿是纯粹自我中心的,他连自己是谁都无法分辨,更何况去体察他人?
婴儿能够体察妈妈的心情,并稍微压抑自己的需求而不哭泣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无二和混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无分别的境界不是退化,而是高层次意识发展的顶峰。
倘若以为泯灭一切的分别,退回混沌无知无识的状态,以此为无二的修行境界,这样的见地,反而是下堕,在佛教里称之为「堕於顽空」。
所以,修行要分清楚超越和退化的不同,而不是混淆为一,这个见地问题,肯恩威尔伯称之为「前(退化)超(超越)谬误」。
高层的观点必然能容摄低层的观点,只是更为广大、层次更高,并不会否定低层的存在。
无二的观点,并不会否定世间的差别,反而是在种种差别中,更显示本质的无二性。
如果是泯灭分别才是无二,那「泯灭」与「分别」反而变成了二元对立了,何来「无二」可言?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看法是抹灭性的,它很可能是退化的,而非超越性的观点。
这是一个超越与退化观点的分辨方法之一。
(注一)心灵工坊出版社出版(八)意识成长发展的层次(B)当「物质我」的发展完成之后,在我们一岁到两岁的时间,会开始发展情感上的自我边界:
他开始发现自己的不舒服,别人并不一定也会、他讨厌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并不会随著他的欲望而消失。
所以,小孩开始认知到自己的感觉与环境是独立的,进而建立出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分离的界限感,能正确的评估自己意欲感受和现实的落差,这时「情感我」便於焉成形。
在认知发展中,小孩也在此时产生了象徵和意象的功能。
他开始产生意象来代表自己,并且也用不同意象或象徵来代表别人。
意象就是我们对於事物印象在脑中的重现,比如我们想到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相貌就可以重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代替真实的父母。
在意象的功能发展之前,小孩子是无法忆起不在眼前的事物的。
在意象的能力发展成熟后,小孩开始学习运用简单的象徵来代表复杂的意象,比如语言上的「爸爸」、「妈妈」这样的标签,用来代表真实的父母。
在「情感我」发展之前,基本上,小孩认为世界是自我的延伸,他的感觉就是世界的感觉,他的意志就是世界的意志。
这是相当自我中心的:
食物是为他而产生的、打雷是为他打的、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
当「情感我」开始萌芽,小孩便开始意识到:
他是孤独的,世界并不完全跟他同步,外界并非以他为中心来运作。
当「情感我」发展初期,情感上主客观分离的认知还没成熟时,而此时意象和象徵也开始发展。
他会产生一种混淆,以为象徵就是客体本身,只要对象徵做些什麼,它所代表的客体就会被影响:
他会相信,如果有人惹他生气,做一个小人(象徵),并用针刺它,惹他生气的小孩(客体)就会不舒服。
这时小孩对世界的诠释是魔幻的世界观,在这样的世界观里,就像哈利波特或其他童话中的巫师,透过对象徵(媒介)作一些事情,可以用主观的意志影响客观物理世界的运作。
新时代的某些观念,如「你创造你的实相」、「心想事成」,就很容易与魔幻世界观混淆。
许多人天真的以为,只要他相信自己的信念(意象与象徵),世界(客体)就会照他所想的实现,他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他要的东西就会从天上掉下来:
像是婴儿只要哭(要求),父母就会餵饱他、照顾他、满足他。
以为世界是生来为他的意欲来服务的,这样的观点,是退化而幼稚的魔幻世界观,并非高等超越的观点。
实际上,意象虽然是世界运作的重要参与者,但绝非决定者。
没有意象,我们事业不会成就,但是以为单靠意象、不需行动,事情就会自然发生,这是婴儿才会相信的事。
高层的「一切皆自心显现」境界,是洞彻万物的本质皆离不开灵性,你与世界息息相关、同出一源,互摄互融、相即相入;心就像镜子,映现万物。
但绝非自恋得以为依自己的意欲就可以决定世界如何运作。
那是扁平而狭窄的退化观点。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很需要这类的观点来支持自己,需要退回「情感我」尚未成形的状态,才会获得满足、觉得自己有价值和安全感,我们可能在这时期有过创伤,应该加以治疗。
如果在发展「情感我」的过程中发生了创伤,导致意识发展的某个部分发展受到阻隔,便会发生自恋型人格和边缘性人格疾患。
早期的发展受阻,会变成自恋型人格,会把世界当作是自己的延伸,而中期的阻碍,会形成边缘性人格,则容易受到外界打扰和压迫。
这两种人格疾患,是介於精神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间的严重程度。
所谓的「敏感体质」或「灵媒体质」的人,常常有自恋性或边缘性人格的特质,容易以为自己的意志就是世界的意志(魔幻倾向),或容易被外在的人事物(能量、灵体)所侵扰,而感到受压迫。
若又加上某些压力刺激或自我暗示,便容易诱发精神分裂,迷失在种种象徵与实体无法分辨的状态:
他可能自称自己是某神某佛的化身,天地的运作都由他来控制,耽溺在幻想中,分不清现实和意象的差异,导致日常生活功能无法运作。
所以有这样的「天赋」的朋友,其实应该多加小心,最好不要走通灵路线,以免走向精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