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370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7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docx

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

2018年临床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辅导《其他相关(内/外科)》实践综合讲义

实践综合

  诊断学范畴

  

发热

  一、常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三、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鸿雁记忆技巧:

小数点——整数

  四、热型与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无热期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见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

  

  5.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见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

发热无明显规律。

见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等。

  

  五、诊断思路

  

  鸿雁记忆技巧:

什么热?

什么人?

——理解+关键词

  【例题】感染性发热包括

  A.心肌梗死后低热

  B.白血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感染后低热

『正确答案』C

  【例题】下列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是

  A.细菌

  B.坏死组织

  C.肿瘤坏死因子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

『正确答案』C

  【例题】下列关于弛张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升高至39℃,持续数天,降至正常

  B.体温常至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大于2℃,但都在正常以上

  C.体温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降至正常,后又升至39℃以上

  D.体温常至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小于1℃

  E.体温常至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小于2℃,均在正常以上

『正确答案』B

胸痛

  一、常见病因

胸壁疾病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呼吸系统疾病

胸膜炎、气胸、血胸、支气管肺癌等

其他

如纵隔疾病等

  二、引起胸痛的常见疾病及临床特点

  1.胸膜炎:

胸膜炎累及壁层时可出现胸痛,跟呼吸有关,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随着胸腔积液量增多,胸痛减轻或消失。

肿瘤性胸膜炎的特点是胸痛进行性加重。

  2.肺炎:

发热+咳嗽、咳痰(病原体不同特点不同),伴有或不伴有胸痛。

  

  3.肺癌:

中心性肺癌常出现刺激性咳嗽,可有脓性痰、血痰或间断咯血,肿瘤较大时可出现胸闷、气促、发热和胸痛等。

  4.肺栓塞:

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三联征,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

  5.心绞痛:

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胸骨中上段之后方,为压榨样疼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注意区别:

心脏神经官能症:

称功能性心脏不适,

  常见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

  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

  6.急性心肌梗死:

持久的缺血性胸痛,疼痛持续数小时,甚至是数天,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

  7.急性心包炎:

心前区尖锐性疼痛,可因咳嗽、深呼吸、吞咽或变换体位(弯腰)而加重。

  7.食管疾病:

如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引起的“烧灼样”疼痛往往与进食有关。

  8.主动脉夹层:

胸痛特点为突然出现的剧烈的撕裂样胸痛,可以放射到背部、延伸到腹部甚至下肢。

  9.胸壁软组织、骨骼和神经病变:

疼痛较局限,定位准确,按压疼痛部位往往可使疼痛加重。

  ①带状疱疹——“烧灼样”,沿肋间神经走行区域分布,不超过前正中线。

  ②肋间神经炎——刀割样疼痛,病变区域可有痛觉过敏或麻木。

  胸壁疼痛和胸膜性胸痛的区别:

深呼吸对于胸壁疼痛基本没有影响。

  三、辅助检查

  1.疑诊肺脏病:

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检查。

  2.疑诊冠心病心绞痛:

可选择进行运动试验、或冠脉造影,疑诊心肌梗死时应行ECG、心肌坏死标志物等检查。

  3.肺栓塞:

可行ECG、CT肺动脉造影等。

  4.胸水:

胸腔穿刺检查明确积液的性质(结核、脓胸、肿瘤等),必要时行胸腔镜检查。

  5.疑诊食管疾病时可行内镜检查。

  四、诊断思路

  

  【例题】胸痛部位位于腋前线、腋中线附近,深呼吸时加剧,可能为

  A.心绞痛

  B.胸膜炎

  C.食管炎

  D.肺炎

  E.心包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胸膜炎胸痛的部位位于腋前线、腋中线附近,深呼吸时加剧。

  【例题】胸痛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样,进餐后加重,可能为

  A.十二指肠溃疡

  B.肺炎

  C.反流性食管炎

  D.心绞痛

  E.胃炎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胸痛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样,进餐后加重,可能为反流性食管炎。

  【例题】局限性胸痛、按压后疼痛加重,提示病变主要累及的部位是

  A.临近胸膜肺组织

  B.胸壁软组织

  C.脏层胸膜

  D.肋间神经

  E.壁层胸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局限性胸痛、按压后疼痛加重,提示病变主要累及的部位是胸壁软组织。

咳嗽、咳痰、咯血

  一、咳嗽

  是一种反射性的防御动作,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

  1.咳嗽的性质

  干性咳嗽

  湿性咳嗽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

突发性咳嗽

吸入异物、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处

发作性咳嗽

百日咳、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

长期慢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等

夜间咳嗽

左心衰竭等

  补充: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点:

  ①以咳嗽为主要特点,表现为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②清晨或夜间发病多见;

  ③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有效;

  ④抗生素无效。

  3.咳嗽的音色

  ①声音嘶哑:

声带的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②鸡鸣样咳嗽:

多见百日咳等;

  ③金属音咳嗽:

常见因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所致。

  二、咳痰

  1.痰液的性状

  ①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

  ②砖红色胶胨样痰——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叶间隙下坠、蜂窝状脓肿);

  ③臭痰——厌氧菌感染,如吸入性肺脓肿。

  ④慢性咳嗽、咳痰——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

白色、黏液样,急性感染后:

黄绿色或脓性;

  ⑤持续咳大量脓性痰——支气管扩张;

  ⑥留置后可出现分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

  ⑦大量白色泡沫样痰——细支气管肺泡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⑧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急性左心衰竭。

  2.伴随症状

  

(1)伴发热提示急性支气管或肺部感染

  

(2)伴咯血见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等。

  (3)伴杵状指(趾)(长期慢性缺氧所致)见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和脓胸等。

  3.辅助检查

  

(1)胸部X线片检查。

  

(2)病原学检查。

  三、咯血

  

  2.呕血和咯血的鉴别

  咯血:

咳嗽、鲜红色或暗红色,可混有痰液或泡沫,常常有喉部发痒的感觉。

  呕血:

恶心感,外观常常为咖啡色,可混有食物。

  3.病因

  ①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炎、急慢性肺脓肿、肺结核、肺栓塞、肺癌等。

  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左心衰竭、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③凝血和出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4.临床表现

  ①大咯血:

常见支气管扩张、肺部空洞出血、二尖瓣狭窄等。

  ②咯血颜色和性状痰中带血常见支气管炎、肺良性肿瘤、肺癌、支气管扩张等;粉红色泡沫样痰多见左心衰竭。

  5.辅助检查

  

(1)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功能。

  

(2)支气管扩张——高分辨CT(HRCT)是有效的诊断手段。

肺栓塞——CT肺动脉造影。

  (3)小量到中等量咯血——支气管镜检查是确定咯血部位和病因的主要手段。

  【例题】下列引起发作性咳嗽的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变异性哮喘

  C.肺结核

  D.肺脓肿

  E.支气管扩张

『正确答案』B

  【例题】下列可引起金属音调咳嗽的是

  A.喉炎

  B.声带炎

  C.支气管癌

  D.喉癌

  E.百日咳

『正确答案』C

  【例题】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常见于

  A.百日咳

  B.胸膜炎

  C.肺炎

  D.肺脓肿

  E.肺结核

『正确答案』D

  【例题】咳黄绿色痰见于

  A.支原体肺炎

  B.二尖瓣狭窄

  C.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D.大叶性肺炎

  E.肺梗死

『正确答案』C

  【例题】每天咯血量为多少时属于大量咯血

  A.>100ml

  B.>200ml

  C.>500ml

  D.500~1000ml

  E.>1000ml

『正确答案』C

  【例题】咯血常见于下列疾病中的

  A.流行性出血热

  B.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

  C.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

  D.白血病

  E.肺结核

『正确答案』E

呼吸困难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

出现三凹征,常见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常见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

常见重症肺炎、大面积肺栓塞、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

  鸿雁记忆技巧: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

  最常见的原因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等。

  1.左心衰竭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特征性表现。

患者常于睡眠中憋醒、出汗,必须坐起或站立方可使呼吸困难缓解。

由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引起广泛的气道狭窄,在肺部可闻及大量的哮鸣音,酷似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又称为“心源性哮喘”。

  2.右心衰竭

  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为体循环淤血,呼吸困难的程度往往较左心衰竭轻。

  3.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

  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脏内右向左分流,如Fallot四联症(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Fallot四联症患者常常采取蹲踞位以缓解呼吸困难。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1.CO中毒——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引起呼吸困难。

可出现意识障碍,口唇呈樱桃红为其重要特征。

  2.亚硝酸盐中毒,又称肠源性发绀——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使得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下降。

  3.有机磷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发生呼吸困难。

  四、血液病性呼吸困难

  重度贫血,典型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贫血的发生速度、严重程度和呼吸困难的症状相关,贫血发生越快,程度越重症状就越明显。

  五、异常呼吸形式

  1.代谢性酸中毒:

出现深大呼吸,称为Kussmaul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2.中枢抑制引起呼吸困难:

Cheyne-Stokes呼吸和Biot呼吸。

多见于重症颅脑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吗啡、巴比妥、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例题】女,24岁。

间断喘息2个月,发作时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

查体:

可见三凹征,吸气相延长,双肺未闻及哮鸣音及湿啰音。

该患者发生呼吸困难最可能的原因是

  A.支气管哮喘

  B.慢性心力衰竭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D.上气道阻塞

  E.阻塞性肺炎

『正确答案』D

  【例题】下列最常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的疾病是

  A.胸腔积液

  B.气管异物

  C.自发性气胸

  D.支气管哮喘

  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正确答案』B

水肿

  一、发生机制

  

(一)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

  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4.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

  5.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二)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

  

(1)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2)醛固酮分泌增加。

  (3)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三)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多产生局部性水肿。

  二、常见病因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

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肝源性水肿:

病毒性肝炎、肝癌及肝硬化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

常见于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1缺乏症等。

  (5)结缔组织病性水肿: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变态反应性水肿:

如血清病等。

  (7)内分泌性水肿:

常见于希恩综合征、Graves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Cushing综合征等。

  (8)特发性水肿:

周期性水肿,可能与月经周期变化有关。

  (9)其他:

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

  (10)药物性水肿: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局限性水肿

  

(1)静脉阻塞性水肿;

  

(2)淋巴梗阻性水肿;

  (3)炎症性水肿;

  (4)变态反应性水肿。

  各种常见水肿疾病的临床特点

 

心源性

肝源性

肾源性

营养不良性

内分泌性

开始水肿部位

从足部开始,下垂部位明显

足部开始,腹水更突出

眼睑或足部开始

足部开始

胫前或眼眶周围

可凹性

是或否

是否伴有胸腹水

常见

常见

可见

常见

少见

发展速度

缓慢

缓慢

迅速

缓慢

缓慢

伴随症状、体征

心脏增大、肝大、颈静脉怒张

肝脾大、黄疸、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

高血压、尿量减少

消瘦、体重下降、皮脂减少

怕冷、反应迟钝或心悸、多汗、便秘或腹泻

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

肝酶升高、凝血功能下降、白蛋白下降

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升高

血白蛋白下降、贫血

甲状腺功能功其他分泌功能异常

  

  【例题】女,50岁。

双下肢水肿10余年,晨轻暮重,无眼睑水肿和泡沫尿。

查体:

BP13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7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见凹陷性水肿,浅静脉呈蚯蚓状改变。

该患者下肢水肿的最可能原因是

  A.下肢静脉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心肌收缩力降低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液回流受阻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者晨轻暮重,无眼睑水肿和泡沫尿,双下肢见凹陷性水肿,浅静脉呈蚯蚓状改变,考虑下肢静脉压增高引起的水肿。

  【例题】产生水肿的因素不包括

  A.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水钠潴留

  E.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水肿。

  【例题】全身性水肿伴重度蛋白尿见于

  A.特发性水肿

  B.心源性水肿

  C.肾源性水肿

  D.药物性水肿

  E.丝虫病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全身性水肿伴重度蛋白尿考虑肾源性水肿。

腹痛

  一、病因及常见疾病临床特点

  

(一)急性腹痛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

  ①急性胃肠炎:

不洁、生冷食物史+腹痛、腹泻

  ②急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上腹痛,向腰背部带状放射。

  ③急性阑尾炎:

右下腹麦氏点,McBurney(+)

  ④胆囊炎:

暴饮暴食,Murphy(+)

  2.腹部空腔器官阻塞或扩张

  ①肠梗阻:

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

  ②胆石病:

  

胆囊结石

饱餐、进食油腻+右上腹绞痛+无黄疸+B超(强回声,有声影)

肝外胆管结石

结石造成胆管梗阻出现:

腹痛+黄疸,若继发胆管炎有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寒战高热),B超示胆管内强回声团后伴声影

  ③泌尿系统结石

  a.上尿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疼痛+血尿

  b.膀胱结石:

儿童,原发性膀胱结石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有关,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改变姿势后继续排尿+远端尿道放射及阴茎头等。

  3.腹膜炎症

  ①继发性腹膜炎:

胃肠穿孔或腹腔器官损伤破裂引起的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病灶;

  ②自发性腹膜炎:

其他部位的细菌上行、血性透壁或直接扩散而致的腹膜炎。

均为持续性腹痛,有腹膜刺激征。

  4.腹腔器官扭转:

如肠扭转、卵巢扭转等,多具有突发持续性伴阵发性绞痛的特点。

  5.腹壁疾病:

如腹壁皮肤带状疱疹、腹壁挫伤。

  6.腹腔内血管病变:

如夹层腹主动脉瘤等。

  7.全身性病因: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胸膜炎、胸椎结核等。

  

(二)慢性腹痛

  1.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周期性、节律性腹痛。

  2.腹腔器官的慢性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3.腹腔肿瘤的压迫及浸润:

以恶性肿瘤居多见,多无规律,呈隐痛或胀痛,逐渐加重,如胃癌、结肠癌、肝癌等。

  

  二、发病机制

  1.内脏性腹痛:

部位不明确,感觉模糊,多为不适、钝痛、灼痛;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2.躯体性腹痛:

定位准确,腹痛程度剧烈而持续;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3.牵涉痛:

定位准确、有压痛及感觉过敏等。

如胆囊炎常引起右肩部不适等。

  

  三、腹痛主要的伴随症状

  1.腹痛+伴发热、寒战——提示有炎症存在,见于急性胆道感染等。

  2.腹痛+伴休克、贫血——腹腔实质器官破裂;

  3.腹痛+伴黄疸——肝、胆、胰疾病有关;

  4.腹痛+伴大量呕吐——胃肠道梗阻;

  5.腹痛+伴血尿——可能为泌尿系统疾病;

  

  四、腹痛的部位

  1.中上腹——胃、十二指肠

  2.右上腹——肝胆疾病(Murphy)

  3.右下腹——阑尾炎(McBurney)

  4.脐部或脐周——小肠疾病

  5.下腹部——膀胱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

  6.弥漫性或部位不定——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五、腹痛的性质——连连看

  

  

  【例题】内脏性腹痛的特点是

  A.定位准确

  B.常伴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C.疼痛较强

  D.有反跳痛,肌紧张

  E.腹痛随体位改变而加重

『正确答案』B

  【例题】腹痛伴黄疸应考虑

  A.胆石症

  B.肠扭转

  C.溃疡性结肠炎

  D.胃穿孔

  E.急性阑尾炎

『正确答案』A

腹泻

  一、概述

  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或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

  慢性腹泻:

腹泻超过3周。

  

  二、发生机制及分类

  1.分泌性腹泻

  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

特点是粪便为水样,无脓血,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

  霍乱——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

  2.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含有大量不能被吸收的物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

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

  服用盐类泻剂、甘露醇、消化不良——发生高渗性腹泻。

  3.渗出性腹泻

  肠道炎症、溃疡等引起。

特点是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

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及肿瘤溃烂等。

  4.动力性腹泻由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缩短等。

  5.吸收不良性腹泻。

  

  三、临床特点

呈暗红色稀果酱样便

阿米巴痢疾

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细菌性痢疾

白色淘米水样便(米泔水样)

霍乱

红豆汤样便

出血坏死性肠炎

  【例题】急性菌痢患者腹泻的特点为

  A.暗红色

  B.果酱色

  C.洗肉水样

  D.粪便带黏液无病理成分

  E.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

『正确答案』E

  

恶心、呕吐

  一、常见病因

  1.中枢性呕吐

颅压增高

脑水肿、颅内占位病变等

常表现有喷射性呕吐

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阿片、吗啡、洋地黄等中毒以及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代谢产物的刺激

脑血管功能障碍

偏头痛等

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厌食症

  2.反射性呕吐

  ①腹部器官疾病:

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②胸部器官疾病;

  ③头部器官疾病如青光眼,由于眼压突然升高,经三叉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恶心、呕吐。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如迷路炎、梅尼埃病及晕动病。

  

  二、临床特点

  1.喷射性呕吐——颅内高压所致;

  2.进食后立刻发生呕吐,吐后又可进食——神经症所致;

  4.呕吐酸腐宿食——幽门梗阻;

  5.呕吐物带粪臭味——低位肠梗阻;

  6.呕吐大量酸性液体——胃泌素瘤、十二指肠溃疡等;

  7.呕吐物不含胆汁——梗阻平面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上;

  8.呕吐物含多量胆汁——梗阻平面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下;

  9.呕吐物为咖啡渣——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10.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前庭障碍性呕吐;

  11.晨起呕吐、HCG增多——早孕反应呕吐。

呕血、便血

  呕血:

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常伴有黑便。

  便血:

便血颜色可呈黑色、鲜红、暗红,少量出血时可无粪便颜色改变,需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者,称为隐血。

  

  一、常见病因

  1.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反流性食管炎等。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非甾体抗炎药、饮酒、应激、胃癌。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

  5.肠道原发疾病:

肠道肿瘤;肠道炎症性病变;肠道血管病变;痔和肛裂。

  6.全身疾病累及肠道:

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尿毒症等。

  注意:

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为大肠癌和大肠息肉。

  

  二、临床特点

  1.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与黑便

  

  2.下消化道出血

  ①痔、肛裂或直肠肿瘤:

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或黏附于粪便表面。

  ②急性细菌性痢疾:

黏液脓血便;

  ③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④阿米巴痢疾:

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