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67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

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

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

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

并请同学们举例:

如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

教师提出问题:

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

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

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

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或),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学生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让学生讨论与交流:

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

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

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教师总结:

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

最后布置作业。

(在板书方面:

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3)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

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三、教学方法

类比、比喻,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

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

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看一组数据: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同学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初中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

比较A、B,经历的时间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s,经过类比后,得到A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

比较B、C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

比较C、D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

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

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

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

3,2,0.3,0.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2、新课教学

⑴定义: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⑶单位: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3、课堂练习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

(错。

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

(错。

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

5、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加速度

1定义: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4物理意义: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数据入手,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概念的得出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总结和概括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果断的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一笔带过,把加速的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断放在第二课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更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

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

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

用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

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

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

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

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

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

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

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

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

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

方向如何呢?

分析

(1)物体: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

(2)物体:

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

,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

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总结:

匀加速运动:

,为正值,,与方向一致。

匀减速运动:

,为负值,,与方向相反。

练习:

课本P31,第1题

思考课本P31,第2题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

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

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

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

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

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关系。

3.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

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课后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后习题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