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38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北京的春节》

一、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我会写组词

蒜:

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

醋:

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

饺:

jiǎo(饺子、水饺、蒸饺)

摊:

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

拌:

bàn(凉拌、搅拌、拌嘴)

擦:

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

眨:

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

宵:

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

燃:

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

贩:

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

彼:

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

贺:

hè(祝贺、贺岁、贺喜)

骆:

luò(骆驼、骆驿不绝)

驼:

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

恰:

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

三、多音字

铺:

pū(铺路)pù(店铺)

分:

fèn(分外)fēn)(分开)

间:

jiān(中间)jiàn(间隔)

更:

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四、理解词语

腊月:

农历十二月。

初旬: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小年:

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庙会: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

熟练。

零七八碎:

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

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

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五、近义词

热闹——喧闹娴熟——纯熟分外——格外

规矩——规则欢喜——欢乐预备——准备

六、反义词

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持续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娴熟——生疏

七、句子解析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

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

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

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八、问题归纳

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

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

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

有什么特点?

理解:

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理解: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九、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2课《腊八粥》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主要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我会写组词

腊:

là(腊八、腊肉、寒冬腊月)

粥:

zhōu(腊八粥、白粥、僧多粥少)

腻:

nì(油腻、腻歪、玩腻了)

咽:

yàn(咽气、吞咽、狼吞虎咽)

匙:

chí(汤匙、茶匙、大匙)

搅:

jiǎo(打搅、搅拌、胡搅蛮缠)

稠:

chóu(浓稠、稠密、稠人广众)

嘟:

dū(嘟念、嘟囔、嘟嘟响)

肿:

zhǒng(肿胀、肿块、消肿)

熬:

áo(熬夜、熬粥、熬药)

褐:

hè(褐色、褐土、褐煤)

缸:

gāng(水缸、鱼缸、烟灰缸)

脏:

zāng(肮脏、脏土、脏兮兮)

三、多音字

匙:

chí(汤匙)shi(钥匙)

咽:

yān(咽喉)yàn(咽下)yè(呜咽)

劲:

jìn(费劲)jìng(劲敌)

四、近义词

合拢——聚拢叹气——叹息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惊异——惊奇搅合——掺合

资格——资历反抗——抵抗猜想——猜测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五、反义词

沸腾——沉寂整齐——杂乱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清楚——模糊

六、理解词语

好奇: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呻唤:

呻吟叫唤。

本文指锅子中的腊八粥因受热而发出声音。

碗盏:

碗。

搅和:

混合;掺杂。

松劲:

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

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造句:

胜利在望,我们不能松劲。

孥:

儿子,或指妻和子。

惊异:

惊奇诧异。

不消说:

不必说。

噗:

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

七、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八、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

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3.“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

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

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4.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

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5.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

(1):

人人喜爱腊八粥。

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

八儿等吃腊八粥。

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十、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第3课《古诗三首》

一、作者简介

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

《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王建(768-825):

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

《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我会写组词

侯:

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

章:

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

泣:

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

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

脉:

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栖:

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

鸦:

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

三、多音字

传:

chuán(传说)zhuàn(传记)

脉:

mài(山脉)(mò(脉脉)

纤:

xiān(纤维)qiàn(纤夫)

四、理解古诗

寒食

诗意: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

诗意: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

诗意: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五、问题归纳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和河边苦苦等待的女子。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六、课文主题

《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七、古诗赏析

寒食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迢迢牵牛星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

“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

“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

“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

“《广雅》曰:

‘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

“《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第4课《藏戏》

一、作者简介

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早年援藏,《藏戏》入人教版课本,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二、多音字

藏:

zàng(宝藏)cáng(隐藏)

传:

chuán(传说)zhuàn(自传)

三、近义词

雄浑——雄壮柔顺——温顺敦厚——忠厚

吞噬——吞没鼻祖——始祖稀奇——新奇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四、反义词

柔顺——暴躁朴实——浮夸敦厚——奸诈

压抑——放松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鲜明——暗淡随心所欲——顾虑重重

五、理解词语

剧种:

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

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

噬:

咬。

吞食。

雄浑:

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

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

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

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

忠厚。

演绎:

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

招揽。

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

优:

美好,舒服;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

开山:

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

鼻祖:

比喻创始人。

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

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

随:

听任;欲,想要,希望。

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六、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

高僧:

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

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3.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4.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

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

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

“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

象征的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

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

夸张的手法:

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

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6.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七、问题归纳

1.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总起段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面具体描述藏戏里的面具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做好铺垫。

4.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不要……不要……不要……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八、课文分段

第一段:

(1—3)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段:

(4—7)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段:

(8—17)具体介绍藏戏的主要特色。

第四段:

(18)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