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3127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docx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执行<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和贯彻

<安徽省建筑基桩检测管理规定>情况介绍

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王晓泉

一.JGJ10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介绍

1.规范的出台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质量问题和重大质量事故多与基础工程质量有关,其中有不少是由于桩基工程的质量问题,而直接危及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

中国每年的用桩量超过400万根,其中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软土地区占70%左右,我省近年来桩基的应用呈现增加的趋势,如:

芜湖,马鞍山,安庆,蚌埠,淮南,宣城,巢湖,黄山等地桩基的应用随着城市的发展明显增多。

如此大的用桩量,如何保证质量,一直倍受建设、施工、设计、勘察、监理各方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

桩基工程除因受岩土工程条件、基础与结构设计、桩土体系相互作用、施工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和经验等关联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复杂性外,桩的施工还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发现质量问题难,事故处理更难。

因此,基桩检测工作是整个桩基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基桩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检测评定结果的可靠性,才能真正做到确保桩基工程质量与安全。

80年代以来,中国基桩检测的标准初步形成系列,但这些标准只针对一类检测方法单独制订,有关设计规范对基桩检测的规定比较原则,主要侧重于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

在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各方法之间在某些方面(如抽检数量、桩身完整性类别划分及判据、测试仪器主要性能指标、复检规则等)缺乏统一的标准(至少是能被共同接受的一个低限原则),使检测人员在方法应用、检测数据采用及评判时显得无所适从,容易造成桩基工程验收工作的混乱。

2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各检测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若将检测能力和适用范围不适宜的扩大,容易引起误判。

3基桩检测一般是直接法与半直接法配合,多种方法并用。

当需要对整个桩基质量做出评定时,单独的方法无法覆盖,各个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并用时又出现主次不分或不一致。

因此,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使基桩检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促进基桩检测技术进步,提高检测工作质量,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工程质量。

为此根据建设部建标[]284号文的要求,建设部上半年开始组织专家进行规范的编制,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桩基工程基桩检测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设部于3月21日发布第133号公告批准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06—,自7月1日起实施。

包含了混凝土基桩检测的所有检测方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可操作性更强,使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与老规范相比增加了10条强制性条文,对确保基桩的安全和提高检测数据的可靠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对基桩检测单位的总体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对检测人员的素质和仪器的要求很高。

2。

规范重点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今天重点介绍<规范>的核心部分第3章”基本规定”,检测方法和内容、检测工作程序、抽检数量等内容。

新规范共有十章、八个附录。

它们是:

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八种基桩检测方法。

总则

强调了编制本规范的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对如何选择基桩检测方法进行了规定。

1.为了确保基桩检测工作质量,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2.适用于建筑工程基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与评价。

3.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桩型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搭配。

基桩检测结果应结合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判定。

术语和符号

规范了检测报告用语和符号。

如:

以前桩基和基桩概念不分;检测方法用语五花八门;各种检测参数的符号不规范(如:

桩身波速有C;c;单桩极限承载力有P;Q;Qu;Qu);对桩身缺陷的描述多种多样(如:

离析,密实度差等等),新规范对这些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如:

桩身缺陷的用词:

桩身缺陷是使桩身完整性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桩身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杂物)、空洞、蜂窝、松散等现象的统称。

基本规定

规定了基桩检测的检测方法;检测工作程序;检测数量;验证和扩大检测;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要求。

这里重点是强制性条文和检测方法的合理选取:

强制条文

3.1.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从力学观点看基桩的安全主要表现在它的承载能力和桩身结构抵抗外力的能力。

前者是靠外力提供(桩周土);后者是基桩自身的质量保证(桩身强度;桩身受力面积),由于工程桩的预期使用功能要经过单桩承载力实现,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目的是找出某些可能影响单桩承载力的因素(基桩自身的质量问题),最终是为减少安全隐患、可靠地判定单桩承载力并做出正确评价服务,对于大多数桩型的桩基(如:

震动沉管桩;捶击夯扩桩;钻孔灌注桩经常出现断桩,断裂、裂缝、缩颈),这些桩身缺陷往往是经过低应变完整性普查找出基桩施工质量问题并对整体施工质量做出大致估计,因此两种参数的检测缺一不可。

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规定了基桩”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检验”。

因此,基桩质量检测时,承载力和完整性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检测方法的选取:

规范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检测方法有7种,它们是: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

检测目的如下:

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经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阻力;

.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

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

2.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判定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经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的抗拔摩阻力

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

3.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判定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经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身弯矩和挠曲

检测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

4.钻芯法桩底沉渣厚度,判定或鉴别桩底岩土性状,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5.低应变法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高应变法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

检测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的均匀性、

7.声波透射法桩身缺陷及其位置,

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根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合理选取检测方法,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案;兼顾实施中的经济合理性,即满足对工程基桩整体做出较高置信水平的评价也要做到快速经济。

7种检测方法的重点注意事项

强制性条文

规范中规定的7种检测方法中,涉及到强制性条文的有11项。

其中基本规定1项,单桩静载试验(3项)分别是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2项,单桩水平静载试验1项;低应变检测1项;高应变5项;

根据提供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强制性检测方法的条文: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单桩竖向静载荷)。

根据对检测结果会产生较大影响而约束检测设备的强制性条文2项(高应变)

重锤应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高径(宽)比不得小于1,并采用铸铁或铸钢制作。

当采取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式实测锤击力时,重锤应整体铸造,且高径(宽)比应在1.0~1.5范围内。

进行承载力检测时,锤的重量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0%~1.5%,混凝土桩的桩径大于600mm或桩长大于30m时取高值。

根据对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约束人为因素可能给分析结果造成混乱的强制性条文4项,竖向静载

(1);水平静载

(1);高应变

(2)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竖向静载)。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水平极限承载力能确定时,应按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并与水平临界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2当按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控制且水平极限承载力不能确定时,取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所对应的水平荷载,并与水平临界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水平静载)

A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锤击信号不得作为承载力分析计算的依据。

1传感器安装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严重塑性变形使力曲线最终未归零。

2严重锤击偏心,两侧力信号幅值相差超过1倍。

3触变效应的影响,预制桩在多次锤击下承载力下降。

4四通道测试数据不全。

B高应变实测的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起始比例失调时,不得进行比例调整。

(高应变)

根据检测数据可溯源的原则对检测报告提供的结果强制性规定2条(高低应变各1条)

选用慢速维持法的理由:

慢速维持荷载法是采用接近于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它是中国公认的最直接的检测办法,已沿用多年的标准试验方法,也是其它工程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方法的唯一比较标准(如:

高应变)。

对绝大多数桩基而言,为保证上部结构正常使用,控制桩基绝对沉降是第一位重要的,这是地基基础按变形控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工程桩验收检测中,某些行业或地方标准允许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但未具体规定试验步骤和其它限定条件。

1985年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简称国际土协ISSMFE根据世界各国的静载试验有关规定,在推荐的试验方法中,建议维持荷载法加载为每小时一级,稳定标准为0.1mm/20min。

当桩端嵌入基岩时,个别国家还允许缩短时间;也有些国家为测定桩的蠕变沉降速率建议采用终级荷载长时间维持法。

中国港口工程规范(JTJ2202-83)、上海地基设计规范(DBJ-08-11-89)起就将这一方法列入,与慢速法一起并列为静载试验方法。

快速法由于每一级荷载维持时间短(1h),各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相对慢速法要小一些,但相差不大。

表1列出了上海市23根摩擦桩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实测桩顶稳定时的沉降量和1h时沉降量的对比结果。

从中可见,在1/2极限荷载点,快速法1h时的桩顶沉降量与慢速法相差很小(0.5mm以内),平均相差0.2mm;在极限荷载点相差要大些,为0.6~6.1mm,平均2.9mm。

相对而言,”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荷速率比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施工加载速率要快得多,慢速法试桩得到的使用荷载对应的桩顶沉降与建筑物桩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实际沉降相比,要小几倍到十几倍,因此,规范中的快慢速试桩沉降差异是能够忽略的。

在中国,如有些软土中的摩擦桩,按慢速法加载,在2倍设计荷载的前几级,就已出现沉降稳定时间逐渐延长,即在2h甚至更长时间内不收敛。

此时,采用快速法是不适宜的。

而也有很多地方的工程桩验收试验,在每级荷载施加不久,沉降迅速稳定,缩短持载时间不会明显影响试桩结果;且因试验周期的缩短,又可减少昼夜温差等环境影响引起的沉降观测误差。

在此,建议快速维持荷载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1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1h,按第5、15、3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

2测读时间累计为1h时,若最后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沉降增量与相邻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沉降增量相比未明显收敛时,应延长维持荷载时间,直至最后15min的沉降增量小于相邻15min的沉降增量为止。

3终止加荷条件可按本规范要求执行。

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按第5、15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测读时间为第5、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规范强调各地在采用快速法时,应总结积累经验,结合当地条件提出适宜的稳定控制标准。

这正是规范强调的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当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的原因。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破坏;当桩的承载力以桩身强度控制时(一般指端承力为主的桩),可按设计要求的加载量进行。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除以安全系数2得到的,综合反映了桩侧、桩端极限阻力控制承载力特征值的低限要求,同时也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它统一各类材料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设计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等要求。

给出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而且也是首次对结构构件正常使用的可靠度做出了规定,这将促进房屋使用性能的改进和可靠度设计方法的发展)。

 

B.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级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强制性条文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水平极限承载力能确定时,应按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并与水平临界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2当按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控制且水平极限承载力不能确定时,取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所对应的水平荷载,并与水平临界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除与桩的材料强度、截面刚度、入土深度、土质条件、桩顶水平位移允许值有关外,还与桩顶边界条件(嵌固情况和桩顶竖向荷载大小)有关。

由于建筑工程的基桩桩顶嵌入承台长度一般较短,其与承台连接的实际约束条件介于固接与铰接之间,这种连接相对于桩顶完全自由时可减少桩顶位移,相对于桩顶完全固接时可降低桩顶约束弯矩并重新分配桩身弯矩。

如果桩顶完全固接,水平承载力按位移控制时,是桩顶自由时的2.60倍;对较低配筋率的灌注桩按桩身强度(开裂)控制时,由于桩顶弯矩的增加,水平临界承载力是桩顶自由时的0.83倍。

如果考虑桩顶竖向荷载作用,混凝土桩的水平承载力将会产生变化,桩顶荷载是压力,其水平承载力增加,反之减小。

桩顶自由的单桩水平试验得到的承载力和弯矩仅代表试桩条件的情况,要得到符合实际工程桩嵌固条件的受力特性,需将试桩结果转化,而求得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

考虑到水平荷载-位移关系的非线性且m值随荷载或位移增加而减小,有必要给出H-m和Y0-m曲线并按以下考虑确定m值:

1可按设计给出的实际荷载或桩顶位移确定m。

2设计未做具体规定的,可取6.4.6条或6.4.7条确定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m值:

对低配筋率灌注桩,水平承载力多由桩身强度控制,则应按试验得到的H-m曲线取水平临界荷载所对应的m值;对于高配筋率混凝土桩或钢桩,水平承载力按允许位移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的水平允许位移选取m值。

与竖向抗压、抗拔桩不同,混凝土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一般为弯曲破坏,极限承载力由桩身强度控制。

因此6.4.6条在确定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Ha时未采用按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的方法,而按照桩身强度、开裂或允许位移等控制因素来确定Ha。

不过,也正是因为水平承载桩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主要受桩身强度制约,经过试验给出极限承载力和极限弯矩对强度控制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抗裂要求不但涉及桩身强度,也涉及桩的耐久性。

6.4.7条虽允许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确定水平承载力,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只有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构件,才允许出现裂缝,且桩所处的环境类别至少是二级以上(含二级),裂缝宽度限值为0.2mm。

因此,当裂缝控制等级为一、二级时,按6.4.7条确定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就不应超过水平临界荷载。

低应变法强制性条文

A.低应变检测报告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

基桩完整性全部信息都包含在实测的信号中(桩身完整性,仪器和传感器的性能,现场传感器的安装都包含在内),高质量的实测信号对测试系统要求较高。

测试人员水平低、测试过程和测量系统环节出现异常、人为信号再处理会大大影响信号真实性,均直接影响结论判断的正确性,错误的曲线或失真的信号会引起误判,只有根据原始信号曲线才能鉴别,同样理由在高应变检测中也同样要求检测报告应给出实测的力与速度信号曲线。

高应变法强制性条文

高应变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经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高应变试验是一项高技术的测试方法,不但对实验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试验仪器设备有较高的要求。

高应变使用的仪器设备有:

仪器;传感器;捶击设备;导向装置

首先是仪器要求,当前使用的检测仪器,都是高集成度的数字式仪器,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不应低于<基桩动测仪>JG/T3055中表1规定的2级标准,且应具有保存、显示实测力与速度信号和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功能。

一体化仪器把信号采集部分和特制的计算机部分组合在一起作为专用的仪器且具备计算机的全部功能,能够兼作计算机使用;多数厂家则利用现成的便携式计算机,外加该厂配制的信号采集单元,采集单元和便携机之间的联系,有的设计经过总线,有的则经过标准的串行口。

高应变使用的传感器有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式传感器(应力环)或应变片。

前者用来检测桩身速度,常见的是压电式加速度计。

后者用来检测桩身应变。

只要选用知名厂家的传感器对检测结果是有保证的。

由于高应变检测的最终结果主要是基桩的承载力,是基桩的主要参数。

而高应变的承载力是经过实测桩顶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经过波动理论分析得到的;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取得高质量的实测曲线是最为关键的。

上图能够看出高应变试验的锤击设备是相当重要的,规范有两条强制性条文对高应变检测用的大锤作了严格规定,打入桩一般能够使用打桩机,为了避免和打桩过程的矛盾,也能够使用专门的落锤设备;灌注桩则一般必须另外配备锤击设备,落锤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锤体、导架和脱钩器;常见的锤击设备一般采用自由落锤,依靠锤体本身的质量在一定的落高下所产生动能产生试验所需的锤击力,规范规定重锤应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高径(宽)比不得小于1,并采用铸铁或铸钢制作。

当采取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式实测锤击力时,重锤应整体铸造,且高径(宽)比应在1.0~1.5范围内。

主要是提高重锤下落时平稳性,减少重锤下落时造成的严重锤击偏心而影响测试质量。

同时对大锤的重量也有严格要求,选用锤的重量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0%~1.5%,混凝土桩的桩径大于600mm或桩长大于30m时取高值。

对锤重选择与原<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不同,给出的是一个范围。

主要理由如下:

1桩较长或桩径较大时,一般使侧阻、端阻充分发挥所需位移大。

2桩是否容易被”打动”取决于桩身”广义阻抗”的大小。

广义阻抗与桩周土阻力大小和桩身截面波阻抗大小两个因素有关,随着桩直径增加,波阻抗的增加一般快于土阻力,仍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选取锤重,将使锤对桩的匹配能力下降。

因此,不但从土阻力,而从多方面考虑提高锤重的措施是更科学的做法。

本条规定的锤重选择为最低限值。

高应变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数据的分析,错误选取测试曲线将得到错误的结果。

为了提高检测数据的分析可靠度,规范强制性规定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锤击信号不得作为承载力分析计算的依据。

1传感器安装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严重塑性变形使力曲线最终未归零。

2严重锤击偏心,两侧力信号幅值相差超过1倍。

3触变效应的影响,预制桩在多次锤击下承载力下降。

4四通道测试数据不全。

除柴油锤施打的长桩信号外,力的时程曲线应最终归零。

对于混凝土桩,高应变测试信号质量不但受传感器安装好坏、锤击偏心程度和传感器安装面处混凝土是否开裂的影响,也受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和非线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对应变式传感器测得的力信号特别敏感。

混凝土的非线性一般表现为:

随应变的增加,弹性模量减小,并出现塑性变形,使根据应变换算到的力值偏大且力曲线尾部不归零。

锤击偏心是指两侧力信号之一与力平均值之差超过或低于平均值的30%。

一般锤击偏心很难避免,因此严禁用单侧力信号代替平均力信号。

在分析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高应变的检测结果,规范强制规定高应变实测的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起始比例失调时,不得进行比例调整。

根据高应变的理论在多数情况下,正常施打的预制桩,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应基本成比例。

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比例失调属于正常:

1桩浅部阻抗变化和土阻力影响。

2采用应变式传感器测力时,测点处混凝土的非线性造成力值明显偏高。

3锤击力波上升缓慢或桩很短时,土阻力波或桩底反射波的影响。

除对第2种情况当减小力值时,可避免计算的承载力过高外,其它情况的随意比例调整均是对实测信号的歪曲,并产生虚假的结果。

因此,禁止将实测力或速度信号重新标定。

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有些仪器具有比例自动调整功能。

3.如何应用新规范

新的基桩检测规范与以前相比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使基桩检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检测工作质量,能够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确保了基桩检测质量。

主要对检测单位的技术服务提供了更加高的要求。

我认为在应用新规范时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选择符合规范的合理的检测方法

下面是规范规定的承载力的检测方法选取示意图

(供参考)

选取准则: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施工工艺不同的桩;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

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高承载力非高承载力

 

下面是规范规定的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选取示意图

(供参考)

1选取准则: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施工工艺不同的桩;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N

Y

 

说明:

1.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按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数量,对部分受检桩采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

2.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经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宜少于10根。

条文理解:

按设计等级、地质情况和成桩质量可靠性确定灌注桩抽检比例大小,符合惯例,是合理的。

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一般设计承载力高,桩身质量是控制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随着桩径的增大,尺寸效应对低应变法的影响加剧,而钻芯法、声透法恰好适合于大直径桩的检测(采用钻芯法还可同时检测桩端持力层和沉渣厚度)。

同时,对大直径桩采用联合检测方式,多种方法并举,能够实现低应变法与钻芯法、声透法之间的相互补充或验证,提高完整性检测的可靠性。

几种完整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低应变方法方便灵活,检测速度快,适宜用于预制桩、小直径灌注桩的检测。

一般情况下低应变方法能可靠地检测到桩顶下第一个浅部缺陷的界面,当桩身存在多处缺陷或桩周土阻力很大或桩很长时,难以检测到桩底反射波和深部缺陷的反射波信号,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改变锤击能量,或选用其它的检测方法效果会更好(多节预制桩,高应变,钻芯法,声波透射法)。

在满足低地应变检测的模型情况下,应该以低应变为首要选择完整性测试方法,低应变结果有怀疑的桩再采用其它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这也是新规范所强调的)。

选择方法的优先级别

在新规范中对要求的严格程度作了说明

它们是

用词要求程度做法

必须很严格一定这样做

应严格正常情况下均应该这样做

宜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