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304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社会学笔记.docx

经济社会学笔记

一、导论:

何为经济社会学

(一)新经济社会学

这一做法主要始于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著名文章“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

嵌入问题”。

格氏把这种注重网络分析方法的经济社会学称之为新经济社会学。

1、新经济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

●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2、新经济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分为三个层次:

●“个人经济行动”

●“经济产出”

●“经济制度”

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使用“经济社会学”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使用“社会经济学”

(二)中国社会学界的定义

1985年,中国社会学界在天津召开第一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讨论并形成了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1、经济社会学:

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

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行为中的社会方面

2.经济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1.他们对经济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

经济学家关心的经济行为是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和服务,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他们更为注重的是社会总产品、社会产品的构成,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以及工资、利润的分配等等

社会学家们所侧重的是经济行为的社会学方面。

他们把经济行为作为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的综合体系来研究。

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互动模式、社会地位、信息网络和非正式社会群体等方面。

2.分析经济行为时所使用的变量不同

经济学家总是假定非经济变量(政治、法律、教育、心理、文化)不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或者假定偏好、倾向和制度等都是既定不变的。

社会学家着意去分析和解释非经济变量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

3.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有着各自的研究目的

经济学家对描述性研究持批评的态度,而注重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作预测。

社会学家对描述分析感兴趣,并在描述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作解释。

4研究的基点不同

经济学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同时认为行为者的行为不受其他行为者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同时认为行为者是群体乃至社会的一员,其行为与其他行为者相关,并受其他行为者的制约。

二、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一)理性

1.理性的含义

科尔曼认为,理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是有目的的行动;第二行动的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2.“理性人”不同于“社会人”、“组织人”、“经济人”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

1.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假定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3.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理性选择理论可以简称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换言之,理性选择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三)理性行动的基本要素

1.行动者、资源、利益、基本行动

(1)行动者

计算能力完全的意志能力

(2)资源

资源的种类很多,包括财富、物品、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

资源的特性:

可转让性、保留性、即时交付性

行动者与资源的关系

(3)利益

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组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

(4)基本行动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满足双方的利益。

2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

如果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交换形式或交换比率,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会自动地导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或社会最优状态.

3.行动的权利

案例:

抽烟的丈夫与不抽烟的妻子谁决定在房间可以抽烟或不抽烟

通过对吸烟权的讨论,科尔曼指出:

“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于他人的承认”.权利结构是由行动者所涉及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

行动者可以依靠强力或影响力强制其他人承认他的要求,也可以依靠共识,形成规范,使“有关他人”承认他的权利.社会的认可是权利存在、消失以及转让的前提条件。

月13日

(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1.权威关系

权威的定义:

如果行动者甲有权控制行动者乙的某些行动,则行动者甲和行动者乙之间存在着权威关系.

(1)共同的权威关系

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

(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的权威)

(2)分离的权威关系

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

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

(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2.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

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给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委托关系时更大的利益。

委托人在建立信任关系时要考虑的三种因素:

P*G/L

影响受托人违背诺言还是讲信用的两种因素:

受托人的道德观念和外在的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的形式有两种:

持久的互赖关系和内部联系密切的社会组织

(五)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的产生及类型

社会规范是通过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

社会规范与法律的关系

各种社会规范都是针对某种(或某类)行动制定的,这种行动称为焦点行动(如吸烟、穿着打扮)

规范的产生是由于焦点行动具有外在性,即行动的结果对其他人有影响。

受焦点行动的外在性影响的其他人称为“规范的受益者”。

受规范所限制的或鼓励的行动者称为“目标行动者”。

规范可分为三种类型:

共同性规范分离性规范惯例性规范

2.有效规范的实现

(1)惩罚

有效的惩罚措施依赖于“有关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保证惩罚的有效性:

其一,受影响的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其二受影响的他人之间建立利益结构,共同承担实施惩罚的费用.

(2)奖励

奖励不足就会产生坐享其成(搭便车)的现象.

(3)规范的内化

即个人建立了内在的赏罚系统,它规定哪些行为会受到自我谴责,哪些行为会得到奖励(自我满足).

(六)基本分析框架

对人的行动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另一个是结构制约。

(七)组织中的权力

经济生产组织中,理性选择理论的运用体现在对权力的重视方面。

1.权力的分配.

一般认为正式组织是一种政体,组织的权力分配反映在不同职位有着不同的权力.根据这种观点,组织的目标不能当作权力分配的起点,而是权力分配的结果.

2.“权力距离”

所谓“权力距离”是指在一定等级制度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经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八)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

一、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1.人的行动并非都是完全理性的

2.对信息的充分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行动者的效用不一定都是为社会所认可和激励的,甚至与行动自身的整体或长期效用的最大化也是有区别的

三、所谓有限自利的概念

四、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

二、社会网络与经济生活

(一)社会网的定义

社会网指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网的要素

(一)结构性要素

1.定义:

社会网中由行动者和纽带构成的几何图形以及纽带的力度;

2.行动者的行为要受到网络结构形式的影响.

3.行动者受到社会网纽带模式和网中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4.纽带力度的测量.:

两个行动者共处时间的长短、感情亲密程度、两人共处的次数、彼此“喜欢”和“厌恶”的程度;

(二)资源性要素

1.资源:

行动者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而去寻求能够帮助和支持他们的事物;

2.资源性要素:

主要关注社会中用以区别行动者的各种特征及网络中的分布;

(三)规范性要素

1.规范性要素:

在不同网络中影响行动者行为的各种规范、管理规则和控制行动者行为的有效措施。

2.重要的规范包括:

网络中成员的信赖程度、控制特定网络的管理规则、保证规则得以履行的有效措施

3.行动者之间纽带类型的关系也是社会网的一个规范性特征.

(四)动力性要素:

关注纽带形成的时机、制约因素和不断进化的社会网结构;

(三)社会网理论

网络结构观

怀特、格兰诺维特、林南

1.网络结构观:

把人与人、组织和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纽带对行动者的影响;

2.网络结构观与地位结构观的区别(相同点:

社会地位决定社会关系网络):

(1)网络结构观依据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来人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来规定个体的社会位置;

(2)网络结构观将个体按其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网络;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属性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3)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而地位结构观则关注人们的身份和归属感;

(4)网络结构观关心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而地位结构观则强调人们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某种社会资源;

(5)网络结构观反映了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其网络资源多寡、优劣的重要意义;而地位结构观则将一切都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

(四)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

格兰诺维特1973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提出“弱关系具有强力量”的假设

1.关系及强弱关系的含义

关系:

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

强关系:

维系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

弱关系:

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的纽带联系;

2.测量关系强弱的四个纬度

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3.弱关系充分信息桥

弱关系具有异质性,分布范围广;强关系信息重复性高;

4.“嵌入性”概念

格兰诺维特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

嵌入问题》

“嵌入性”的含义:

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信任;

(五)社会资源理论——林南

1.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和财富,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来获取。

2.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资源的交换、借用、摄取往往通过弱关系来获取。

4.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

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

弱关系强度假设—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

社会资源效用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六)结构洞理论

伯特《结构洞》社会资源的多寡与关系强弱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网络结构的几何图形紧密相联。

1.无洞结构:

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必然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

2.有洞结构:

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3.结构洞与竞争的关系:

竞争优势不是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只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才会大,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才会高。

(七)社会网研究方法

(一)网络分析的范式特征

1.用行动者的外在结构限制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解释行为.

2.网络分析的焦点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力和本质特征.

3.个人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二人关系的作用.

4.世界是由网络构成而非群体构成的.

5.网络分析方法补充和替代了个体主义方法.

(二)网络的连接

1.网络连接的强度

2.网络连接的多元性——关系种类多少,网络连接的多元性较高;

3.网络连接的持久性

4.网络连接的互换性

(三)网络研究的具体方法

1.整体网络的研究方法

(1)社会矩阵法

(2)社会图示法

制定测量标准:

强标准:

涉及到被试最重要、意义最重大的方法;

弱标准:

与强标准相反;

角色标准:

从自己角度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

感受标准:

让被试设想对某个职位和角色有谁会选择你;

功能标准:

让被试选择适合某种功能活动的人选;

2.个体中心网络的研究方法

互动法角色关系法情感方法交换方法

(八)社会网与经济

就业

社会网络起到协调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作用.并通过个人交流方式传递不在公共渠道流通的关于雇员或雇主的信息.

2.动员资源

(1)个人与手握资源的重要人物的具体关系

(2)个人社会关系纽带的广阔性

(3)个人与边缘人物(:

连接两个群体的中间群体)的关系

3.信息交换——互惠性、对称性、对等性

(九)权力与影响力的网络

权力指正式权威、非正式影响以及公然的统治。

权力存在于社会结构的特定位置上。

1.网络中心与权力

(1)各类组织间形成的网络的集中性与权力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2)社区中各类组织的集中性程度与它们对社区以及对外部事物的影响力成正相关关系

2.网络中的位置与组织结构和组织策略

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网络中的位置与非经济行为

各类企业的集中性程度越高,或企业在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那么对非经济行为越积极.

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舒尔茨在《穷国经济》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教育、训练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以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在人身上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

(1)体现形式的差异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物质资本体现在物上;

人力资本不可转移到他人,物质资本则可以转移到其他处;

(2)多次性投资与一次性投资的差异

人力资本是多次性投资;物质资本是一次性投资;

(3)投资收益的差异

物质资本投资是单一的即货币收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多元的,有经济收益、心理收益、社会收益;

(4)投资成本的差异

物质资本投资成本是直接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除了直接的经济成本,还有机会成本,

(5)物质投方式的差异

物质投资方式是物质所有者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者是别人所决定的;

(6)投资风险的差异

人力资本投资较物质资本投资风险小;

(7)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差异

人力资本具有流动性;物质资本具有非流动性;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1.时效性

2.能动性

3.社会性

4.可积累性

5.可投资性

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的概念

1.洛瑞——1977年在分析“黑人的孩子为什么穷”首次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种族收入差别动力学原理》

2.布迪厄——80年代首次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社会学;

(1)社会资本:

个人拥有的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本。

(2)社会资本的决定因素:

a、他可以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b、网络中每位成员所占有的各种形式资本的数量;

(3)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人们永无止境社会交往的努力(长期的、连续的);非人的社会地位、威望;

(4)社会资本的投资总是有利可图的:

物质收益、心理精神收益;

3.科尔曼

(1)社会资本具有两个性质:

a、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当中,由关系中各个要素组成,不依附单独的的个人,而是依附公共物品;b、社会资本只为关系结构系统内部的个人提供便利;

(2)社会资本的形式:

主要是信任关系,共享的信息网络、有效地社会规范、权威关系、合作性的社会组织等也是社会资本的形式。

(3)创造社会资本的条件:

在较稳定、封闭的网络中长期交往形成的道德观、文化馆的共识。

总结:

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

(四)社会资本的特征

1.社会资本存在人与人之间.

2.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是一种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

3.社会资本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

4.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

5.社会资本的这种不可让渡的特征是与社会资本的具体性、特殊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甚至有可能是社会整体.

7.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取经济资源具有“礼品赠送”似的特征.

(五)国内学者关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测量

1.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定义。

社会资本:

下岗职工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资源总和;

人力资本:

下岗职工对教育、职业技能、健康状况等的投入情况;

2.测量社会资本的六个纬度及指标

父亲的社会地位、母亲的社会地位、配偶的社会地位、亲戚朋友的社会地位、社会网络规模

3.人力资本测量的具体指标.

(六)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测量维度

(七)社会资本和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因

1.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儒家:

关系本位

2.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社会结构转型期

四、交换行动

(一)齐美尔的交换理论

《货币哲学》

1.社会交换产生的四个条件:

(1)对自己所不具有的价值物品的渴望

(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

(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以便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值得物品;

(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品的人接受其物品

2.齐美尔的四大交换原则:

(1)吸引原则:

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之间越有可能建立关系;

(2)价值原则:

行动者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的资源的需求越迫切,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3)权力原则:

行动者越是认为某一人的资源的价值大,则拥有资源的人的权力也越大;行动者的资源越容易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更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

(4)张力原则:

在社会交换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掩盖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能性,那么,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

(二)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

1.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种抽象、理论上的交换,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交换.

2.经济交换对象的范围不同.

经济交换对象的范围较窄;社会交换对象的范围则广泛的多;

3.交换规则不同.

经济交换的规则较为明确;社会交换的规则较为模糊;

4.经济交换具有即时性,社会交换则有延时性特征.

5.交换后果不同.

经济交换对交换双方有意义,由双方决定;社会交换会溢出交易直接参与者,对社会产生影响,重要性大于一次具体的经济交换;

(三)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联系

(一)整合中的关系

在市场原则属于次要地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不以分裂的状态进行,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1.在一个互惠交换关系圈内,既包括纯经济的交换,也包括非经济的社会交换.

2.社会交换行动成为有利于经济交易的手段.

(二)分化中的关系

1.货币形式的交换促成了社会交换的理性化,

2.经济交换中包含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1)在市场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合法经济交易可能转变为非法经济交易或半社会交易.

(2)在经济法规和契约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经济交换必然出现欺骗和敲诈.

(3)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归宿感、认同感)在交换过程中是不可消除的

(四)边缘市场

含义:

原始的、建立在传统的互惠和自由交换基础的初级市场;

特征:

1.边缘市场有着规定的市场界域.

2.不同的集市形式,交易活动的时间性也不同.

3.买卖双方包含许多独立的家庭

4.经济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际关系交换过程.

5.边缘市场不仅发挥经济交易功能,而且发挥诸如社会、宗教及政治的非经济功能。

五、消费行动

(一)社会学对消费经济学的批评

(一)消费经济学建立在诸多假定条件上

1.效用最大化假定

2.了解或预知市场全部信息的假定

3.偏好认识和偏好无矛盾假定

4.独立性假定

5.确定性假定

(二)消费经济理论对现实问题缺乏解释力.

1.政府消费行为

2.消费方式的变化

3.社会性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4.消费模型过于简单化

(二)社会学研究消费行为的概念工具

社会化

符号互动(符号、参考群体、行为偏好)

结构—功能(社会结构、规范及价值)

家庭(家庭生命周期、职业与事业)

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社会流动)

文化(文化形成、文化差异)

社会变迁

(三)参考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

参考群体:

个人在形成个人价值观念作比较、参照点的群体.

1.参考群体对消费者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信任程度、产品公开程度、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认知程度、消费者个性特征;

2.对消费信息的影响

3.对消费态度的影响

4.对消费规范的影响

(四)家庭的基本功能

家庭:

以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系统;

1、经济福利

2、情感支持

3、合适的家庭生活方式

4、家庭成员社会化

(五)家庭购买决定

(一)家庭角色

(二)夫妻做购买决定的过程

(三)小孩

(四)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行为

1、单身汉阶段

2、蜜月阶段

3、父母阶段

4、空巢阶段

5、解体阶段

(六)炫耀消费思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1.炫耀消费:

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权力、身份,从而使消费者获得荣誉;

2.炫耀消费的功能

(1)满足个人的社会性欲求

(2)反映出金钱文化下的社会阶层结构

(3)消费社会的人力和财力

(4)对有闲阶级炫耀消费的模仿浪费了社会其他阶级的时间和精力.

六、企业行动

(一)家族企业的概念

家庭企业:

规模小,产权属于整个家庭,业主与家长角色重合,员工为家庭成员(血缘关系)

家族企业:

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但又没有完全脱离血缘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

(二)中国家族企业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

特征:

1.家族财产所有制

2.差序关系导向——按系谱血统的亲密关系安排人事和人际关系;

3.父系父权的延续制——嫡长子、兄终弟及

4.家长式管理——人治(最典型特点)

弊端

1企业的整体利益与家族的利益相冲突

2.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矛盾.

(1)大家长作风是企业没有授权的习惯,这种绝对的权威,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明主化和科学化;

(2)企业依照差序关系用人,影响到一般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其认同感、归宿感、缺乏团队精神;

(3)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对一般员工人格、权益的轻视,对家人及亲属特殊的照顾;

3企业不易永续和扩大。

(1)企业共同体的存续关系决定;强调家庭系谱关系的存续;

(2)儿子对父亲的财产具有均分权,导致家庭企业财产细胞分裂效应;

(3)企业差序关系导向导致影响与员工的关系和积极性。

(三)日本家族企业延续的原因

1、日本家族企业的永续性是与日本社会的“家”的永续性的观念分不开的。

2、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团队精神

(四)企业组织的科层化

科层制企业组织的合理性方面

(1)专门化

(2)职务等级

(3)规则

(4)非人格性

(5)技术能力

科层制企业组织的非理性方面

(一)理想模型的偏离

(1)非正式结构

(2)协商秩序

(3)分工过细

(4)仪式主义

(5)帕金森定律

(6)保护不称职者

(7)寡头政治铁律

(二)非理性因素的选择与配置

(1)有利于企业:

(1)、

(2)

(2)不利于企业:

(3)、(4)、(5)、(6)、(7)

(五)利润最大化模式的涵义

它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前提的关于企业如何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依据企业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企业可以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产出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