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2820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docx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

《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3.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4.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5.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6.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成为心理状态。

7.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8.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9.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10.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1.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2.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13.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14.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性格。

15.所谓“百人百性”,或刚、或柔、或稳健、或敏捷,甚至于“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是人们在气质方面的差异。

16.在同等条件下执行同一任务,有人轻而易举,有人无能为力,这是人们在能力方面的差异。

17.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19.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0.延脑、脑桥、中脑合称为脑干。

21.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后人称“布洛卡区”)与人的语言活动有关系。

22.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3.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24.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25.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26.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8.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29.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3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枕叶。

31.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32.心理现象的反射方式是反射活动。

33.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34.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5.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生下来的婴儿就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36.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37.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38.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如“望而生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9.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如“谈虎色变”,“谈梅生津”。

40.心理活动抽象概括和有意性的生理基础是第二信号系统;心理活动具体形象性和无意识性的生理基础是第一信号系统。

41.大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能力和积极情感负责。

42.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

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43.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互相诱导。

44.我们专心致志学习,但脑皮层某些神经元的兴奋加强了相邻脑区的抑制,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同时性负诱导。

45.由睡眠到醒来,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正诱导。

46.由于晚上“开夜车”学习,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继后诱导。

47.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兴奋点的扩散,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

而后,逐渐冷静下来,这说明兴奋的集中,抑制的扩散。

48.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抑制过程。

49.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50.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51.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现实。

52.有的人爱财如命,有的人乐于济人。

这表现的是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53.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54.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了科学心理学。

55.构造主义心理学:

奠基人是冯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56.机能主义心理学: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该学派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57.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两个重要特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58.格式塔心理学:

又称完形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59.精神分析心理学: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其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0.人本主义心理学: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

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61.现代认知心理学:

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第二章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4.人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是吸的更短促,呼的延长。

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屏息”现象。

5.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6.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7.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8.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9.“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叫“注意的范围”。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叫“注意的分配”。

10.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1.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12.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品质的特征。

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1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14.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15.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16.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如仔细看一张图片,长时间看电视、读一本书。

17.注意的紧张度与注意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注意的范围越小;注意的范围越大,要保持高紧张度的注意就越困难。

18.在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土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的广度则约为4~6个。

19.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当时的知觉任务。

(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

20.实际上,人在注意事物或活动时,注意很难保持固定不变,注意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

据调查表明:

7~10岁儿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少年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一般可保持40分钟左右。

21.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

22.要使注意长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23.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24.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5.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26.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7.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感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4.有味物质作用于口腔(主要是舌)中的味觉细胞引起的神经兴奋,传入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而产生味觉。

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两则对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

5.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9.从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若干时间,我们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来了,这种现象叫暗适应。

10.从暗室走到阳光下,起初感到耀眼发眩,几秒钟后,就能看清楚周围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1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4.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亮些,这是同时对比。

15.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这是继时对比。

16.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17.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

18.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19.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是负后像。

20.一般来讲,刺激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23.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这属于联觉。

24.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5.某物体绿中透红,表皮光滑,有清香的水果气味,吃起来酸甜。

于是人脑便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知道它是“苹果”。

这便是知觉。

26.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27.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28.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29.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30.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31.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32.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瀑布效应)。

33.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34.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叫诱导运动。

35.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

36.错觉是指认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错觉的种类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

37.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3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39.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3)对象的活动性。

(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40.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1.一般情况下,人们总会综合分析所知觉到的事物,而不是以偏概全,这反映了知觉的整体性。

42.一首乐曲由不同人演唱,用不同乐器演奏,仍被人们知觉为一首乐曲。

这表现的是知觉的整体性。

43.知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

44.不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不会因为观看角度不同造成它在视网膜上像的不同而变成了菱形或梯形,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

45.不论在中午的强光下或是傍晚的暗淡光线下知觉粉笔和煤炭时,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白粉笔和黑煤炭反射的光量不同,但我们仍然把煤炭知觉成黑色的、粉笔知觉成白色的,这是亮度(明度)恒常性。

46.无论清晨、中午、傍晚,都会把中国国旗看作是鲜红的,不会因光照的不同而变化,这是颜色恒常性现象。

47.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48.观察的品质有: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敏锐性。

第二节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其中记忆的准确性是最关键的特征。

3.记忆的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4.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力。

5.记忆的持久性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6.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7.记忆的准确性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8.记忆的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9.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10.从现代认知的角度或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2.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保留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

13.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4.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

15.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16.动作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17.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8.人们游览过“万里长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这就是形象记忆。

19.对获得成功的快乐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

20.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属于逻辑记忆。

21.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都属于动作记忆。

22.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

23.程序性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2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5.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6.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27.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28.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9.看过电影《董存瑞》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看电影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但董存瑞的形象却始终难忘,这就是无意识记

30.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记外语单词、数学公式、定理等,这就属于有意识记。

31.有意识记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

在有意识记中,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和方法。

3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3.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的识记是机械识记。

34.机械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

35.意义识记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36.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

37.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两种最基本的识记方法,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意义识记是以机械识记为前提,机械识记是以意义识记为引导。

38.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但不能因此就否认机械识记的价值和作用。

39.整体识记:

是指以全部识记材料为对象,反复进行,直至达到能熟记为止的识记方法。

40.部分识记:

是指将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后逐一识记。

41.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识记与局部识记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记,直到成诵为止。

42.集中识记:

是指识记是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重复进行。

43.分散识记:

是指将识记活动分为多次进行,在两次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

44.实验证明,在材料的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分散识记的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4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46.记忆恢复(记忆回涨),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47.记忆的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

48.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49.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的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50.暂时性遗忘,是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信息的障碍,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如提笔忘字。

51.永久性遗忘,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如果不重复识记或复习,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

52.主动性遗忘,即有意遗忘,是个体为减轻心理不安,有意使自己不去回忆痛苦的体验与感受的事件,弗洛伊德的压抑性遗忘和巴特莱特的创见性遗忘属于此类

53.被动性遗忘,是指由于消退、干扰、腐蚀衰减等因素造成的遗忘。

54.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55.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56.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57.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58.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前摄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5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单一抑制的干扰。

60.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

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61.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62.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难度大的材料可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63.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64.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65.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66.无意回忆的特点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

67.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要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起特定的记忆内容。

68.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重现称为直接回忆

69.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要回忆的旧经验称为间接回忆。

70.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1.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72.瞬时记忆的图像信息贮存的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的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73.感觉记忆贮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的,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

74.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75.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76.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虽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复述,便会遗忘。

77.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78.米勒提出了组块的概念。

79.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也存在语义编码。

80.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81.复述分为两种:

一种是机械复述;另一种是精细复述。

82.实验表明,精细复述而不是机械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8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84.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

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85.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

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范老师看到了“长城”一词便想起了他曾经参观过的长城,这种现象属于表象。

3.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

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

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等。

4.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想象:

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6.想象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