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2491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docx

彭文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彭文英: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2018-04-1611:

42 宣讲家网 彭文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字号: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勾画了路线图。

2018年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任务和路径。

那么,如何把握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请关注本期精彩报告。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我们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路走来,又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的结合,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

具体来说,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

从客观必然性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环境问题压力的现实诉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从目标形式上看,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资源环境格局,是一种人类生存系统安全状态,而最终就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目标,它贯穿整个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即: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

党的十九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归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树立生态伦理。

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现在提出的生态优先观、环境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我们的生态伦理观。

第二,营造生态文化。

在发展生态科学、推进生态教育、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构建生态制度中,规范生态道德、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绿色消费……以此营造生态文化。

第三,调控生态行为。

要建设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推广生态消费,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调控、纠正我们的行为,就要下功夫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低碳社区、生态城市等。

第四,建设生态环境。

要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就要大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修复生态系统……

以上四个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支撑这四大核心内容的是两项重要工作。

一个是生态政治建设,就是我们的政治理念、方针政策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另一个是生态科技支撑,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工作。

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都离不开生态科技强有力的支撑。

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

之后,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从十九大报告中的表述来看,在生态系统层面,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目标层面,强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体制机制层面,强调“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在措施任务层面,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论体系层面,强调理论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018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看,首先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中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指出“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同时梳理了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

其次,在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最后,在今后工作部署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

2018年全国两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写了“生态文明”等内容,主要是:

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2018年全国两会上,我们还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是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

第一,将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有关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这样,就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而且还可以对自然系统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第二,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这样,就可以实施统一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措施。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项工作均在向具体化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有了新内涵。

如图所示,在政府大力主导引领下,在企业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公民大众广泛参与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为抓手,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

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突出环保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要着重解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人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促进?

一是坚持节约优先,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是以预防为主,开展综合治理;三是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第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快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开放理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寻求全球合作,以人民为中心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区域生态共建共享,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

另外,健全资源资产、修复治理、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绩效核算和奖励制度等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

第五,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引领全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与突出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人与自然日益和谐,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五年来,我们加强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比如,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

保护好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就会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这是一个巨大的可喜的成绩。

第二,着力治理环境污染,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

特别是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

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

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

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从这方面看,我们是下了大决心,做了很多努力,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

第三,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引领全球。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最近20年,我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总节能量的58%,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5%左右,最近这几年的增量部分占全球40%左右。

我国在节能增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肯定。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五点,即,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系统退化限制、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行政分割制约和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

具体来看:

第一,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首先,资源约束。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就相对不足。

比如土地资源,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2/3的陆地领土是山地,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同样,人均水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

这是我国的资源形势。

所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能耗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都需要我们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

可见,资源有限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较大约束力。

其次,环境污染约束。

空气污染,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有32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30天。

另外,水污染的问题也很严峻。

2016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V类和劣V类分别占6.9%和8.6%;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各占45.4%和14.7%。

474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酸雨城市比例为19.8%。

地下水的污染是我们看不见的,这个治理起来更困难。

第二,生态系统退化限制问题。

前些年,包括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荒漠、沙地、裸地在内的生态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壤侵蚀以及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面积也比较大。

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的1/4。

这些问题反映了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我们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来,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另外,生态系统的退化,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非常大的限制性。

第三,法律制度体系还需要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来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生态空间权属还不清晰,权责还不明确,这不仅严重影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还使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从经济制度来看,对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经济处罚,还没有完整的制度化设计;对于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也缺乏稳定的常态化制度设计,缺乏体现区域生态正义与生态公平的经济制度安排。

从生态环境保护过程来看,需要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权利、生态责任,全面完善和落实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等法规制度。

第四,行政分割制约问题。

一方面,生态系统空间与行政区域往往并不匹配。

比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横跨了好几个省、市、自治区。

这样的话,如果从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考核,那么区域生态的公平与正义就得不到体现。

另一方面,同一行政区域内部,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协调。

所以,当前这种行政分割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而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第五,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真正落实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过去那种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思路仍根深蒂固,个别地方一说到建设就是占用耕地,集约化、绿色化、内涵化发展理念还不够深入。

还有,企业和社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不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不够程序化、具体化,公众生态行为、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深化程度较低。

比如说,垃圾分类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

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分类垃圾桶常见,但多数人并未实行垃圾分类。

这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理念还不够强,还没有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

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在讲这部分内容之前,先来看看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一)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环境系统。

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生态环境系统。

1.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特征——以人口高度聚集的特大城市为例

第一个特征,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

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在人工环境主导下形成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这一系统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同自然生态系统差别较大,其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人工建设空间所占比重非常高。

比如,特大城市中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密度的人工化的覆被景观。

以武汉为例。

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程度非常高,人类高强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人工化环境(建筑物、道路、桥梁等)显著,人工化覆被(沥青、混凝土、绿化)面积广,人工化水系(给排水系统)突出,人工化气候(城市气候、城市热岛)强。

这就是人工环境主导下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高度复合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无论人工环境怎么主导,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都是叠加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

第二个特征,人口高度聚集的自我驯化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如图,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正三角形,植物是生产者有机体,量最大,占三角形底部。

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

什么意思?

如果草是生产者有机体,兔子吃草,那兔子就是一级消费者,狼吃兔子,那狼就是二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农村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正三角形。

人类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使动植物越来越少。

我们看,人类在三角形的顶部,在一定比例上占主体地位。

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倒三角形,人类在顶部,占绝对主导,动植物在中底部,且比例越来越小。

这样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其营养结构经过了高度的自我驯化。

比如,城市产业链,就是围绕消费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输入输出。

再比如,消费,体现在吃穿住行上,就是我们可以盖房子、造汽车,可以生产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和衣物,等等。

在高度自我驯化的物质循环方面,我们构建了城市物流系统、城市水循环系统。

如图,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环节,就是降下的雨水通过人工沟渠和地下排水管网流入江河湖海。

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结果。

在高度自我驯化的能量流动方面,城市能源有一次能源,如原煤;有二次能源,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热力、电力等,其供应与传输是按照人类所需要的方向流动。

总的来说,自我驯化就是让事物往人类所需要的方向调整。

第三个特征,网络化的圈层空间结构

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以流动和信息、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

特大城市社会经济发达,伴随大都市网络化圈层发展,生态系统也呈现显著的网络化圈层结构特征。

如图,圆的中心是城市中心区环境,然后往外依次是郊区环境、区域环境。

城市中心区是高度复合的人工—自然系统,到郊区就是农村生态系统,到自然保护区就是自然生态系统。

这就是网络化圈层结构。

举个例子。

北京市中心城区呈高度聚集的环形状发展,市域范围内表现为4个圈层:

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城乡过渡生态环境系统、平原生态环境系统、生态涵养型系统。

生态环境保护要重视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化圈层结构。

第四个特征,高强度的开放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有着高速而大量的能量和物质交换。

比如,河北、山东等地的蔬菜运到北京来卖,北京生产的产品也在往其他地方输出。

这就是高强度的开放系统。

也就是说,特大城市中有大量的人口,所以能源、物资等都依赖于外界输入,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又需要向外界输出。

而这样的输入输出,主要且必须依靠人类活动来协调,才能使之趋于相对平衡。

第五个特征,多元化的环境格局

特大城市快速发展,从区位关系、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城市功能、环境问题等方面来看,整体环境一般表现为发展水平多层性、城市功能多元性、环境敏感点的特殊性、环境容量有限性、居住人口流动性、环境条件多样性的多元化环境格局。

解释一下环境容量有限性,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扰动强度也非常大,这样就会不断突破环境容量的底线。

综上,我们以特大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五个方面的特征,那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

2.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问题特征

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系统脆弱,就是生物多样性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弱;二是外界依赖性过强,如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外界供给的农产品、过度依赖人口输入;三是生态滞留严重,就是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污水的产生量大,难以自我分解;四是环境板结严峻,比如人口拥挤板结区、水泥森林板结区、城市热岛板结区、交通堵塞板结区;五是环境容量有限性,就是土地的人口容量、城市道路交通容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超负荷。

这五个问题要高度重视。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第一,人是自然系统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

人与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活动的扰动强度要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持续;人类生存环境要宜居优美,比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环境、美丽的景色;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日益增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第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第三,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四,我国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五,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实现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要措施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

通过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城镇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第二,加强环境治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这里特别强调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重拳整治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形成山青地绿、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通过推进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持续。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证

(1)湿地的修复与恢复

湿地为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文、调节气候、防止污染的生态功能。

以德国郊区生态社区的污水处理为例。

德国在郊区建生态社区时对污水的处理,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是在住宅下建造独立的堆肥式旱厕。

这种无水冲卫生厕所,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满足社区中的绿化建设。

二是建造专门的生活废水和雨水收集系统。

在生活废水处理过程中,将所有住宅的灰色污水——主要是厨房污水和洗澡、洗衣污水收集起来,输送至沙床湿地。

而这个沙床湿地是人工建造的专门用于污水处理的湿地,主要为沙土床和湿生植物。

污水经过沙床湿地的过滤,成为清洁的水,之后或流入沟渠水系、或用于农田绿地的灌溉、或进入市政管道。

这样既处理了污水,又改善了环境,凸显湿地的生态功能。

总而言之,湿地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基本上人均2-5平方米的湿地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保护、修复湿地,要把湿地建设纳入生态社区、美丽乡村等的规划建设中。

(2)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的作用非常大。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以及低影响开发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这里有一个词,低影响开发,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那么,什么叫低影响开发?

简单的说,就是要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影响降到最低。

如图,对于雨水,普通城市基本都是“快排”模式,就是水泥地上的水迅速流入地下管网,之后排到沟渠水系,雨水的排放量大于80%。

海绵城市的模式是,让雨水下渗减排,集蓄利用,使其排放量小于40%。

也就是说,城市要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雨水。

而这样做的核心就是低影响开发。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比较容易理解。

有的地上停车场是水泥地面,这种硬化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并使其快速排入管道里。

还有一些停车场铺的是有网格的透水砖,这样的地面可以长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