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2319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docx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

浅议时下大学生婚恋观

摘要:

人之所以称为人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有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可以清晰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表达出我们的感情。

那作为我们时下大学生在面对日趋弥漫的快节奏生活下应运而来的“速食感情”,颠覆了中国传承已久的婚姻爱情观,牵涉到未婚同居诸如此类的话题,甚至是一度曾经被“判定”为精神病的一种的同性恋现象。

那,我们时下的大学生到底是持有一种什么态度呢?

关键词:

“速食”感情青年爱情观未婚同居同性恋文化冲击

引言:

----------------------我为什么写这篇论文-------------------------

身为一个仿佛才刚刚进入大一,却即将升入大二的“即新又老的新生”,这快一年的时间中目睹了身边那么多耐不住寂寞的男男女女,“见一个爱一个”,“隔几天换一个”诸如此类的滥情的速食爱情游戏不断上演,似乎对于那部分人来说自己的感情变得连廉价这个词都谈不上。

更有甚者,苦苦寻觅而不得,遇到相同的心之后发展成为同性恋(当然,我是接受同性恋群体的),而基础却不是爱情是寂寞空虚。

通过“社会婚姻学”这门选修课上放的各类视频跟案例的讲解,身为一个刚满18的小鬼的我都深感婚恋观对于爱情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我想说,我们是不是更加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活中碰见的抑或即将碰见的“速食”感情,由此带来的日趋增加的同性恋现象以及与此同时带给我们的文化冲击。

一.婚恋观对社会有何影响

▲1.人类意识的社会性

弗洛伊德曾明确地指出:

“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必须以批判地分析他那个社会为前提。

[1](P59)人们的行为能清晰地体现他所生存的社会的一些特征。

社会的文化、观念以及整个结构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及行为,并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换句话来说,就是一定的社会因素是产生一定的人们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因。

[1](P18)

而社会中人群的的恋爱婚姻方式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方式也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紧密联系---特别是徘徊在社会与非社会的边缘的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大学生群体,更能从一定的方面反映出新时期下人们的婚恋心理状态。

.

 

▲1.2速食爱情.

剖析一下时下大学生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速食爱情,大体我能想到几个理由

▲1.2.1浅析成因

首先,我要提到中国现在的所谓义务教育体制,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一直被灌输说是要心无旁骛好好学习的“标准好学生”教育模式,接踵而来的便是小学生没日没夜熬奥数参加各种他们可能不感兴趣但是父母或者某些“教育资深专家”扬言以后会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的兴趣班。

从此以后,初中也受到这种压迫,高中更是在这种观念下为了进行人生的所谓重大抉择而拼了小命去高考去拿那把“开启人生成功道路的金钥匙”,直到三年后真的上的大学。

纵观整个过程你会发现,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下的我们一下子从一个超级紧张的状况下瞬间松懈下来,就像被重重的钢块压着的海绵一下子膨胀了起来,渴望着去寻求某种刺激,这样解释我们大学生中不断涌现的畸形婚恋观也就没显得那么突兀了。

▲1.3对爱情的误读

存在于我们大学生中的滥情一族的“快餐恋爱观”是对爱情的一种简化与误读。

弗罗伊德曾说过,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赖两种感情的结合——我们可以这么说,一方面是柔情的、挚爱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欲。

而婚姻是在爱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情感与经济生活方式的统一机体。

它是人类繁衍的方式,以它为基础而形成的家庭是人类组成稳定社会机体的形式。

[2](P213)考虑长远一些,在结婚后建立的家庭里,人们不仅得到肉欲的爱,还希望能获得心灵上的爱——夫妻相互之间的了解、感情交流及两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等,而只有建立在情与欲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牢固的婚姻,那样的家庭才能和睦长存。

马克思也曾指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道德的,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3](P118)

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上面的理论其实在更多的情况是不成立的。

大学生恋爱,并且有了性关系,而最后能真正的在一起组建家庭的情况其实是比较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1.4性与爱?

举例我们高中生物老师的例子来说。

他们是高中从同一个县考入一个大学,四年中虽然分分合合吵架这一类的事情不断发生,最后毕业在一起有了小宝宝,但是最后还是分开了。

当然他们分开的理由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单方面觉得在一份爱情中---当一切的爱情,激情全都散去·消失不见的时候还愿意陪着对方一起走下去,过完这一生,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正确的婚恋观。

不一定正确,但我这么坚信着并且算是期待着吧。

在时间的洗礼中,爱情或许在激情逝去的日子里变成了亲情,另一半演变成了一种亲情的存在,在一起的相处自然犹如亲人。

而更多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就像下面这张图片中那样,普遍的观点是认为男生带着这种观点的更多---迎合上面提到的佛洛依德的观点,男生更多的关注度是聚焦在“性”上,而相反的女生的关注度更多的只是想要一份爱,纯粹的爱。

图片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一些心理特点

▲2.1.为什么恋爱?

▲2.1.1大学生婚恋观小调查

曾经逛人人网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英国某大学对刚入学的大一生关于恋爱理由的调查,具体结果排名前几位的是这样的:

(1)寻找人生伴侣

(2)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

(3)证明自己的魅力

(4)生理跟性的需求

(5)同学跟社会的影响

(6)好奇心

(7)其他

详细情况可以参照这张图片

图片出自我要调查网

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鉴于上面这个结果是通过调查者事先写好选项然后被调查者选择而得出的,所以原因我个人觉得比较局限,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其他”具体是指什么?

2.1.2大学生恋爱比例

我们谈论大学生的婚恋观,那大学生的实际恋爱情况是怎样的呢?

来自新浪的一个调查指出:

大多数学生都在恋爱。

调查显示,目前处于恋爱状态中的同学大一大二的分别占25.5%,35.9%,大三大四的更是接近80%。

[4](P88)

我首先不去评论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我们大学生的感情状况---空虚寂寞的更多。

当然,谈恋爱是一种很正常的状况,也有三成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有益于学业。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校园爱情是神秘&神圣的,但是也有大概一成多的大学生认为纯真的爱情只是存在于文学艺术中。

但是,有一点是很肯定的,只有不到1%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结婚表示乐观。

▲2.1.3小插曲(并非发牢骚,旨在作为一个引例)

因为我个人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早熟一点的(写论文嘛,就老师你一个人看到我也不怕说出来了,哈哈)

初恋是在初一上学期开学没多久的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中考的前一天晚上,那时候比较小根本不懂什么是爱,甚至,现在想想连什么的是喜欢也许都不清楚,又也许只是因为好感,一种区别于对待一般人的感情。

后来上了高中,整个高一都难以释怀,直到高一结束的时候偶然间遇到一个高我两届同样也是我们老师的弟子的算是师兄的人。

跟他的相遇其实还挺神奇的,而正是这个相遇颠覆了我以前一直不相信一见钟情的观点---高考完师兄师姐们都会在我们公寓下面摆着卖各种参考资料·试卷·课本这一类的东西,而我就是在距离上晚自习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跟他拿了一些试卷,简单的聊了一下,也不知道当时想的什么,就很大胆的跟他要了电话号码---这就算是相识了吧。

也许是因为我老妈是医生的原因(他现在在北大医学部学医)所以我们的共同话题算是比较多的,也也许是我最喜欢的化学老师经常提到他(老师其实很喜欢用上几届的师兄师姐来激励我们),也或许是高二高三的我有过那么一段对人生比较困惑的时间段而他也是因为刚到大学优势在北大医学部这样的压力很大的地方,大家都比较困惑,所以就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虽然只一起走了一年多的时间。

可是让我成长很多---本来就一种说法,同龄的女孩子比一般的同岭男生心理成熟要早一点。

所以导致现在我看到部分身边的同学对待感情的那种“玩玩”的态度很难理解。

这个小插曲我只是想进一步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会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

下面,言归正传。

▲2.2.恋爱的目的性

哲学上讲价值是这样解释的---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这个概念更多强调的是普遍性,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况。

[5](P198)而我们从刚刚的小调查的二三项“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证明自己的魅力”会发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恋爱的动机并不单纯。

是什么造成的呢?

从我这快一年的时间里面我大致又总结了几点。

按照我们高中物理老师的观点---我们这一群90后,一下子从高中一直有人管着的紧张状态进入大学,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导致大部分人精神上处于一种空虚甚至是寂寞的饥渴的状态;又拿我自己来说,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离开了父母的照顾跟管束,生活上需要自理,容易产生孤独感然后就希望有人照顾关心,这样,会使得想要找到感情上的寄托的渴望加剧,加之身边同学恋爱的逐渐增多,作为18,19的小孩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判断,又普遍的存在一种从众心理,这种情况下,加入恋爱队伍的人数就明显飙升了。

鉴于上述我提到的这种情况,那“速食爱情”某种意义上就有了滋生的“沃土”,他们恋爱的目的性也就基本趋于无了。

▲2.3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标题其实是来自前段时间比较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裸婚时代》。

记得当时看的时候我就屁颠屁颠的跑去给我妈说了这句话,老妈立刻反问我:

你有在耍流氓没!

当然我是一笑带过。

但是转念一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又有多少

是抱着这样一份寻找人生伴侣的态度去经营一份感情的呢?

想想就觉得毛骨悚然。

后来我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这句话不是电视剧里面独创的,而是出自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我把这个观点一发在网上,马上就有一个我同学站出来反对了,他这样说道:

绝大多数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应该是为了玩弄性(当然,你要说是享受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又会说了,不耍流氓是神经病,提出这个观点的老毛他也不止一个老婆,所以这种事没个准。

关键还是在于个人怎么看。

恋爱,我可以换个叫法叫“练爱”,练习学会爱的能力,那么初恋不懂爱的道理这样一来好像也解释得清楚了。

所以这样一看,大学生“耍流氓”似乎也找到理由了。

三.大学生未婚同居日趋加剧

所谓教育体制正不断改革,一些老一辈信奉的传统教育观念也在随之改变,但也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在困扰着我们时下人---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就可以算是其中之一。

那我们当下的大学生对未婚同居到底持有什么态度呢?

▲3.1保护性权利实现性小康

▲3.1.1青年大学生的性权力

根据辞海的解释,性权利是指“人人享有的与性别有关的合法权利。

”事实上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来说,因为没有婚姻生活,似乎就没什么性权利可言。

[8](P221)

但实际上,性权利不仅仅是说已经结婚的夫妻性生活的权利,它也是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只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人们有着不同的性权利。

青少年(90后)普遍享有的八项基本“性权利”。

[6](P457)

▲3.1.2女大学生性权力观

正如在课堂上放的视频中李银河教授提到的女性完全有权利要求性行为,也就是说男性所享受的一切与性有关的权利,女性也享有。

女性并不是只能被动,只能接受,女性也可以主动,还可以要求,女性完全可以像男性一样,有权享受性喜欢性。

比如莎郎·斯通就曾公开宣布:

我很喜欢性生活。

这属于性表达权,是性权利的一部分,过去这个权利往往是属于男性的。

[7](P114)

▲3.1.3男大学生性权力观

在大部分的古国如希腊,抑或是古代的中国,对男性性器官的崇拜俨然导致了男性“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在性关系中占有较高地位,也也许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的男性大学生有“性优越感”。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

社会上普遍宣扬的是女性和男性在性权利上已经达到平等,但由于权利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环境以及种种其他因素,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又大量不平等的现象出现。

[14](P272)

举个例子,女性有权要求丈夫在跟自己的性行为中使用避孕套,这是性健康权。

但假如它的男朋友厌恶避孕套而拒绝使用;再比如说,女性有权在自己不喜欢的时候对男性提出的性要求说“不”,但说多了以后的后果会是什么?

会导致男女朋友关系破裂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男性的性权利优于女性。

▲3.2大学生对未婚同居持什么态度?

▲3.2.1网上调查(信息来源北大BBS;数据来源我要调查网)

▲3.2.1.1支持率

对大学生未婚同居完全赞同的仅8.2%,可知大学生此行为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24.5%的被访者认为大学生不可以未婚同居,但是又67.3%的被访者对此行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说明大学生未婚同居的社会现象尚未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

▲3.2.1.2大学生同居前是不是应该以结婚为前提?

数据显示,对于大学生同居前是不是应该以结婚为前提,55.8%的被访者表示应该顺其自然,12.5%的被访者表示同居前不需要以结婚为前提。

可见,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未婚同居不需要以结婚为前提,一起生活的两个人不需要许下诺言。

仅31.7%的被访者表示大学生同居前应该以结婚为前提,一生一世一双人。

▲3.2.1.3是否毕业后结婚?

如图所示,针对大学生未婚同居,在毕业后是否该结婚的问题,67.8%的被访者表示不好说,29.8%的被访者表示应该结婚,仅2.4%的被访者表示不应该。

▲3.2.1.4怎么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度?

如图所示,大学生同居行为是否被社会认可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大众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有81.7%的被访者这么认为。

其次是社会经济状况,12.5%的被访者选择这个因素。

再次是学校态度,2.4%的被访者选择这个因素。

▲3.2.2他们的看法

▲3.2.2.1采访学生:

爱的真切,同居无不可

从这个标题你大概就能才想到时下普遍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同居持什么态度了。

对。

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男生和超过5%的女生承认他们在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超过四成半的男生和近三成的女生认同未婚同居。

看来大学生情侣外出开房过夜,甚至租房未婚同居并非偶然,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3.2.2.2高校方面的态度

  大部分的大学(至少在国内这样的情况是普遍成立的)都以问题敏感而婉拒采访。

甚至有大学教授直接指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不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儿女情长”这种事情上。

而著名的教育家郑教授也明确的表态:

同居会影响学习,污染校风。

其实,大部分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性行为以及未婚同居都有非常严厉的禁令。

曾经有这麽一个大学的校规里面这样写着:

与异性非法同居或发生性行为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

甚至有一些“变态的学校”明确规定:

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不得谈恋爱。

有伤风败俗行为者,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影响很坏者,给予勒令退学处分。

所以综合上面的情况来看,校方对于大学生发生性行为以及未婚同居的反对态度相当明确。

当然,我也不是说外国的大学对这方面的开放就一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比较。

▲3.3社会舆论

因为我还没踏入社会,所以就截取两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来引证一下:

▲3.3.1性生理成熟,但在婚恋上缺乏经验

▲3.3.2身心尚未成熟,带来未婚先孕、造成社会恶果。

▲3.4爱情牌坊下的放纵

又要提到前面说道的大学生普遍比较“寂寞”,“渴求一个性伙伴”,鉴于这种情况,打着爱情的旗号寻求性的刺激,性的放纵的情况就“司空见惯”了。

四.同性恋不是一种病

▲4.1浅介同性恋的名称及其演变

▲4.1.1何为同性恋?

homosexuality

这个英语名词同性恋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

具体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

“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12](P371)[16](P39)

▲4.1.2.Gay

这个英语名词本身的出现原本无贬抑也无褒义,但还是有神秘性代码的意味。

后随之被广泛使用,逐渐陷入了贬义。

[12](P372)

▲4.1.3.Queer“酷儿理论”

事物的演变就是这样的。

最初是英语人口中人对同性恋者的贬称,有“怪异”之义,后被激进理论借用来概括其理论的精华,在当代西方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理论:

“酷儿理论”,国内取其音译,有反叛传统标新立异之意。

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11](P22)

▲4.2青年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正如我第二个论点里面提到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恋爱的原因里面---空虚寂寞恨,诸如此类的动机,导致同性恋现象越发常见。

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爱情是一种信仰,与性别无关。

这似乎为那些还处于羞射阶段的同性恋者提供了很好的一个避风港。

还有人认为“爱情就是有的人渴慕异性,有的人渴慕同性,但大家对爱情的态度是一样的,歧视和嘲笑是没有道理的”。

[10](P92)

▲4.3现状

▲4.3.1校园现状--北大两同性恋男的10年情路

(本条目信息来自北大BBS,2006)

想必跟我一样有过北大情结而在北大BBS上逛过的人都知道他们两个高材生---当时众人难以理解的高材生。

Ted和Fred

他们相遇在未名湖畔,在北大共度了一段时光。

后来Ted被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了去了美国,Fred却在一年后被签证官为难,两年半之后和Fred团聚在美国。

不过这时相距大半个美国。

他们的感情却没有因此变淡。

Fredmaster毕业在Newjersey(新泽西州)找了工作,Ted拿到了PhD,被哥伦比亚录取,中间的分离与团聚,却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而显得那么甜美。

Ted的成绩特别好,聪明而又有自制力。

他可以门门功课拿A,可以轻松拿到Princeton和Columbia(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轻松搞定老板.一句begay,befabulous,让这两个北大高材生的同性恋爱情传遍了大江南北,并飘过浩瀚的太平洋,传播在美国的东西海岸。

他们的唯美爱情让越来越多的gay期盼一种异国他乡的同性之恋。

不久,Fred在新泽西买了房子,算是F.N.T.第一个真正的家。

更有消息灵通人士爆料说两人已经结婚,是法律意义上的一对夫夫了!

从这个例子(当然只是一个而已。

)大学时代的同性恋也不是只能活在社会的阴暗面,期期艾艾,时时担心社会的压力,或者走入性放荡。

同性恋的生活也可以这样的阳光而又正面,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揉造作。

T&F以非主流的爱情,走了主流的路线,无形中设立了这样一个正面而且偶像的角色。

▲4.3.2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支持同性恋结婚正是时候

巴马明确作出他支持同性恋结婚的态度。

不过,他同时声称,同性恋结婚的权利应由各州分别决定。

目前,美国有41个州反对同性恋结婚,6个州支持同性恋结婚,3个州尚未作出决定。

  然而,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前发生了重大转变。

周二,盖勒普调查显示,50%的民众对同性恋持支持态度,48%的人持反对态度。

而在1996年,只有27%的人支持同性恋,68%的人持反对态度。

[引自纽约时报]

另一个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下美剧盛行于大学生队伍的今天,诸如 《威尔与格蕾丝》《实习医生格蕾》这样的美剧。

又或者是最近美国最流行的电视剧《现代家庭》中,有一对男同性恋夫妇正在考虑收养第二个孩子。

观众不仅对他们的婚姻状态没有异议,对他们收养孩子也没有抗议。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就连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也是这部电视剧的忠实观众。

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不仅仅是在我们大学生群体中,就连整个社会群体中,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渐渐的开放。

五.结束语----嘿!

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

▲5.1新旧文化的冲击

当涉及到情感问题,婚恋观的时候新旧文化总是有隔阂的。

那,作为我们这代表着“新观念”的时下大学生,怎样才能既保持真我又不完全颠覆传统的正统思想,并且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

这,有待你我去发现!

▲5.2何去何从

做你的感情的主人,我们就能把握正确的婚恋观。

革命尚未成功,你我还需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O舢.北京:

中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井莎伊德著,林克明译.性学三论一爱情心理学【M】.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息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梁青岭 著:

《现代婚姻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1

[5].王小波,李银河著:

《爱你就像爱生命》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5-1

[6].徐明宏.休闲城市【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杰克·多米尼安,蒋建国译.结婚、离婚一男人和女人神圣情感的隐痛D棚.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8].铸剑著:

《合法婚姻》万卷出版公司2006-6-1

[9].谢志强,腾刚主编:

《婚姻是什么》九州出版社2007-9-1

[10].朱德庸著:

《婚姻是一场华丽冒险》现代出版社2010-5-1

[11].李银河著:

《酷儿理论:

西方90年代性思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9-1

[12].李银河: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3].李银河: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4].王小波:

《关于中国男同性恋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15].王小波: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北京第1版

[16].李银河著:

《同性恋亚文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10-1

[17].(奥)斯·茨威格著:

《情感的迷惘》译林出版社2006-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