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2162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会考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2.中国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3.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4.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时期。

5.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6.战国时期我国最主要的水利工程是。

7.我国古代耕犁技术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朝时期的出现。

8.唐朝时发明的基本无需人力操作的水利灌溉工具是。

考点2:

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

(井田制)

2.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

,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3.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时期的商鞅变法。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反映了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

现象。

考点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形成于时期。

3.小农经济的特点有:

①以家庭为单位;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③自给自足。

(生产主要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小农经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②。

5.古代社会中,不利于小农经济生存的因素有:

、、。

考点4: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一、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1.我国古代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是:

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2.我国最早出现铁器是在:

西周晚期。

3.在冶铁史上出现“灌钢法”是在:

时期。

4.我国制瓷业出现“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是在:

时期。

5.我国制瓷业中出现“五大名窑”是在:

朝。

6.我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是:

7.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国外是在:

朝。

8.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获得“丝国”誉称的时期是:

(“丝绸之路”)

二、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我国古代大多精美的手工业品来自于:

手工业。

2.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的时期是:

3.元朝时,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的民间纺织能手是:

黄道婆。

4.“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是:

6.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7.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具体的政策因素有:

“”、“”、“”。

考点5: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朝人善于经商,因此后世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2.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等最早出现于:

时期。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

朝。

4.棉花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商帮”等现象的出现是在

时期,当时最著名的“商帮”是:

和。

5.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现象是在:

朝。

6.宋朝的东京城与唐朝的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上的最大变化是:

7.元朝时,世界第一大港是:

8.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相对缓慢的政策因素是:

重农抑商。

考点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

①“”、②“”、③“”。

2.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3.“重农抑商”的含义:

主张重视,限制、打击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思想。

4.“重农抑商”开始推行于:

时期。

(商鞅变法)

5.“重农抑商”的目的:

确保国家赋税和徭役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6.“重农抑商”的影响:

积极的:

①有利于发展,保护了经济;②巩固了;③维护了。

消极的:

①抑制了发展;②阻碍了萌芽发展;③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7.“海禁”政策的时间是:

,目的是:

防止倭寇,巩固统治。

8.“闭关锁国”的时间是:

,目的是:

对付抗清斗争,巩固统治。

9.明清政府颁布“海禁”、“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都是:

10.“海禁”、“闭关锁国”的消极影响是:

①妨碍了开拓;②抑制了资本;③阻碍了萌芽发展;

④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

11.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

①自给自足的经济居主导;

②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③统治者的政策:

“”、“”、“”。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考点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史实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

(运动期间)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有:

①的刺激;

②的诱导。

3、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等都属于企业。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是:

(战争后;《

条约》后)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为了扩大,解决危机)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黄金时期”的时间:

(民国初期)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内部原因是:

①的推动;②中华民国政府的措施;

③群众性的的推动。

(“救国”)

外部原因是: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部门是:

和。

4、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的原因是:

结束,卷土重来。

5、民国初年,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曲折地发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消失的标志:

1956年底,完成。

六、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

推动中国进程。

2、政治上:

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了。

3、思想上: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4、地位: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考点3: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分化出了派。

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三、洋务派的主张是:

利用,维护。

(中体西用)

四、洋务运动的时间:

19世纪~年代。

五、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有:

1、创办了一批近代和工业;(经济近代化)2、创建了三支近代;(军事近代化)

3、创办新式,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教育近代化)

六、洋务企业:

时期

口号

企业类型

企业名称及创办者

“”

工业

①:

安庆内军械所;②:

江南制造总局;

③:

福州船政局;④:

天津机器制造局

“”

工业

1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②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七、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清军在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没有彻底变革。

九、洋务运动的影响是: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培养了一批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发展。

②洋务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作用。

③对本国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一、“一五计划”:

(1953年~1957年)

1、“一五计划”的重点是:

优先发展。

2、“一五计划”的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

3、“一五计划”的意义:

使我国开始改变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1、三大改造是指对、、的改造。

2、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建立。

3、三大改造完成的标志是:

年底,生产资料转变为。

4、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三、中共“八大”:

1、时间:

年。

2、之所以说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是因为:

这次会议上指出了当前国内的和。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年。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炼钢铁、放卫星等现象出现于运动时期。

3、“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宣传画体现了大跃进时期不切实际的行为。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是:

违背了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1959—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

5、1960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是:

、、、。

五、“文化大革命”:

1、时间:

1966年~1976年

2、1966-1976年,国民经济遭到劫难的原因是:

3、“文革”中对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回升做出重要努力和贡献的领导人是:

和。

六、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

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考点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一、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提出:

年底,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

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成为实行

和开辟道路的起点。

考点3:

对内改革的内容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针对旧的人民公社)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实行改革的试点是:

、。

2、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废除人民公社)

3、“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描述的是: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针对旧的计划经济)

1、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增强,把企业搞活。

2、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是:

①在管理体制上: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在所有制上: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在分配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考点4:

对外开放的史实

一、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发展我国的。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980年,我国创办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

、、、。

1988年,又增设为经济特区。

2、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是:

3、1985年后,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有:

、、、

4、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的开发,它也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5、我国已经形成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开放体系。

考点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①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

②需要改变完全依靠计划的经济体制;

③需要与世界经济规则接轨。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

①1992年,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1992年,中共“”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

进一步完善了理论。

④21世纪初: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3、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4、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5、人民生活水平巨大变化:

解决了温饱,迈向小康;6、为加入WTO提供条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1、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设厂、开店、办银行、舶来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服装是:

,能体现中西合璧的服装还有:

3、在中国最早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和西方建筑样式,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通商口岸地区。

4、政府倡导的“菜篮子工程”出现于:

以后。

5、国家启动“安居工程”是在:

年。

考点2:

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

1、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是在:

时期。

2、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的法令是在:

时期。

(后)

其中,“”最能体现反清民主色彩。

二、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战争以后,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3、中国共产党以发展,改善作为工作重心。

考点3: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

1、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铁路。

(19世纪80年代)

2、我国建成宝成、兰新、青藏等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的铁路线的时期是:

以后。

二、公路:

我国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三、水运:

打破列强在中国垄断水运局面的标志是:

洋务派创办:

四、航空:

1、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2、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的标志是: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是:

北京至。

考点4: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

1、中国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的地点是在: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②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考点5:

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1、戊戌变法前后创办的报刊,主要是为了宣传:

思想。

2、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用报刊大力宣传:

思想。

3、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报刊有:

《共产党》、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是:

《》。

5、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是在:

后。

二、电影、电视:

1、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是: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

2、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是:

1958年,开始试播。

三、互联网:

1、“第四媒介“指的是:

2、互联网诞生的时期是:

19世纪年代末。

3、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

年。

21、对互联网的评价:

积极的:

①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弊端: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存在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问题。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考点1: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

一、著名的航海家及航海路线:

1、:

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率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的。

2、: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

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使以西欧为中心的初步形成。

考点2:

荷兰与英国的殖民扩张

一、17世纪,具有“海上马车夫”称号的贸易强国是:

二、18世纪中后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是:

考点3: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一、黑奴贸易:

(三角贸易)

1、“三角贸易”的过程:

殖民者携带武器和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在非洲

或取代量的黑奴,将黑奴运往美洲,换取蔗糖、烟草、

黄金、白银等带回欧洲。

2、黑奴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大量的财富流入,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的发展。

3、黑奴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给非洲带来了灾难,丧失了大量人口,破坏了非

洲的社会经济。

二、殖民扩张和掠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是:

和;

2、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三、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向海外扩张的形式及影响:

1、扩张的形式:

①以手段倾销工业品;

②以手段迫使落后国家满足他们通商投资的要求;

③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2、扩张的影响:

①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②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考点4: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国,为其提供了劳动力,其直接

原因是:

不断扩大。

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的发明,最早出现的部门是:

棉纺织业。

3、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是:

的改良型,在动力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类进入了“”。

4、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年前后,完成的标志是:

基本上取代了。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6、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加快了进程。

7、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出现和两大对立阶级。

8、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交通工具是:

、。

9、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物美价廉的。

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

和。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就是:

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

3、电的广泛使用包括:

①人研制成功发电机;②电动机;

③电灯、电车、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是:

和,促使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发明是: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等。

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了组织。

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时间是:

世纪末世纪初,标志是:

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瓜分完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加剧对外扩张,把亚、非、拉美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基本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瓜分完毕,亚非拉美地区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考点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大萧条”时期指的是: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

华尔街股市崩溃。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直接原因:

与的矛盾。

(生产相对过剩)

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1、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3、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4、社会动荡不安。

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①长;②广;③大。

六、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有: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和危机;(游行、罢工、社会动荡、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抬头)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矛盾日趋尖锐;

3、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考点2:

罗斯福新政

一、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施“新政”的美国总统是:

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2、美国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反危机措施失败;

3、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新政”)

三、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

2、加强对的计划指导:

通过《》,解决的矛盾。

③调整政策:

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福利上:

加强工作(如建立救济署、发放救济金等);加强

措施;推行“”,兴办,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⑤进行社会立法。

四、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凯恩斯主义)

五、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在保护制度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六、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是:

①使美国摆脱了,恢复了。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缓解了社会危机。

③一定程度上遏制美国走上道路。

④开创了的新模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

七、罗斯福新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使整个资本主义告别“”时代,迎来以为特征的时期。

考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有:

①资本主义发展;②建立“国家”;③产业兴起;④“”出现。

2、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是:

普遍奉行的政策。

3、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其准确含义是:

,。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上发生的新变化是:

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

5、二战后,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

6、“新经济”问世于:

20世纪年代的国。

7、“新经济”的概念是:

在形势下,以为基础、以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五位领导人依次是:

、、、、。

2、1918年,苏俄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内战争,为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战争胜利,(人物)采取了“”政策,这一政策包括:

①农业: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部;③商业:

取消;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1921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继续执行“”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人物)调整政策,实行“”政策。

这一政策包括:

①农业:

代替;②工业: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③商业:

恢复流通和交换;④废除实物分配制。

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提高了人民的,促进了的恢复,有利于稳定形势。

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它包括:

①工业: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采取优先发展的方针,由和为其提供资金,并实行单一的。

②农业:

推行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里劳动。

5、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的: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化,成为强国。

②为后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导致和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不高。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

④成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6、二战后,苏联几位领导人进行经济改革的共同背景是:

的弊端日益显露。

7、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方面。

他的改革内容中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项是:

实行农产品制,增加农民收入。

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

他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8、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方面,特别是与有关的部门。

他的改革虽然使苏联的军事实力一度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却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9、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

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他的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逐渐形成的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