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1779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docx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

《克与千克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克与千克 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题3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生活情景,激发兴趣。

以我校的特色代表人物“宝宝源源”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妈妈买水果招待客人为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问:

“要知道20个苹果有多重?

还要知道什么信息?

”引出轻重把握精准,即估计到位,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复习旧知,猜测验证。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的调查活动:

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让学生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1千克苹果的个数,再通过用秤称的方法让学生来验证猜测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只研究了4个、5个苹果重1千克的情况,如特大苹果有可能3个重1千克,还有可能苹果大小各不相同等,课堂上就没有研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自己下去探索,因此在板书时,我也用了省略号表示。

(二)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1.紧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孩子先思考,然后抽一个孩子说答案,再让其他答案相同的孩子举手,再从中抽学生来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我再回过头来问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想的,让他再说一遍解题思路。

这样一来,这道题实际上就已经讲了两遍了,最后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他们都这样想呢?

再让全班都一起来做这道题,做题之前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说为什么圈“()个”,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明白此时研究的苹果个头的大小,并让学生在苹果图左边写上“大”或“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自己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后老师再找学生列式(20÷4=5,1×5=5千克,由于孩子较小,且教材也没作要求,所以直接让孩子列20÷4=5千克)并板书,板书相当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再自己完成第2小题时,就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格式要求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个苹果1千克”的这种做法,巩固本课新学知识,从说→看→做,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方法。

(3)“如果6个苹果1千克,20个苹果大约几千克?

”其实是在拓展新知识了,因为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还没学《有余数除法》这一章,除不尽这种情况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困难,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我同样让孩子圈一圈,并让他把剩下的如果较多,超过了除数的一半就看成1千克,不到一半就去掉不要,进行估计,此时学生虽然不明白“去尾法”“进一法”这些名称,但是他们知道了估计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估算打下基础。

(4)而“如果7个苹果1千克”是梯度练习,由于是拓展练习,所以没有设计跟踪练习。

2.接着让孩子验证我们做得对不对,自己翻开书找找验证方法,让孩子明白可以用来秤来称20个苹果里有没有4个、5个、6个或7个重1千克的苹果,同时小结让学生明白估计时要根据苹果的实际大小来确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自己完成104页“做一做”。

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业,讲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本课知识得到巩固。

原本是设计题单第二面作为一个梯度练习出来,不要求全班掌握的,结果由于班上的实际情况,有余数除法孩子们没血,所以临时把他设计成了作业,让学生自己思考。

而设计这张题单时,我特地设计了两处写答案的位置,设计了两道题的空白,原因之一是这道题本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有的优生能做出来,让优生更优;第二个原因是两处空白可以让学习吃力的学生有改错的位置,同时可以对比看自己错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总结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运用了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估算质量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先确立估计的标准,总结同时播放估量物体的长度、估计物体的数量、估计出行路费等,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评课稿

小专题:

如何解决新授课中教学重、难点突破过程中低效或无效行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下册第62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本节课一开始姚老师通过情景创设给小动物过生日这种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儿童主动地学习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

通过语言表达、边摆边说的教学环节,从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教学设计颇具新意,教师力求引导得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使整个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思维创新的全过程。

纵观这一过程,我认为教学设计符合小专题如何解决新授课中教学重、难点突破过程中低效或无效行为。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探究解释,思维创新

  首先教师在教学例2:

24+9时,没有急于领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讲解,而是向大家提供讨论步骤,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的目标是怎样计算24+9,探索的途径是说说你的算法并摆出小棒验证其正确性,结果是对计算的算理作出解释并初步得出计算方法。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相辉映,群体智慧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创造性的互相影响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如计算24+9,有的先算4+9=13,再算13+20=33,或

由9+24=33想到24+9=33;还有的出人意料地将24分成23和1,先将1和9凑成10,再和23合起来,或将9分成6和3,将24和6凑成30后再和3合起来等多种方法,在得到验证后,教师一一肯定了他们观察分析、动手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尽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观察算式,从中发现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十位上的2都变成了3,是因为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缘故,顺利地突破了“进位”这一难点。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开放和谐的环境,这样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会大大增强,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发现、改变与创造。

  2.发挥主体意识,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一改传统的巩固方式,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到站台动手操作,在如此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同学们必然会个个奋勇争先,不甘落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学生因个人的能力差异写出了难易不一的口算类型并作出了正确的计算,使口算的兴趣和信心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迁移延伸,触类旁通

  为了使学生深入准确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教授24+9后教师进一步运用教材让学生看书独立完成62页做一做,以此用摘星星,吹蜡烛,找座位等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开展探索性学习

  计算教学不能仅仅是满足于学生“知其然”,而应当在引导学生弄清算理,灵活解题,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所以在计算24+9得多少这一环节时,让学生经历了明确探究目标—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班内汇报交流—相互质疑问难—教师升华讲解的过程。

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又促成了算法的多样化,并且优化。

  2、练习题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

  姚老师用课件演示的练习题,既吸引了学生自主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强化。

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不足之处:

本节课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理解了算法多样化,但是少数学生在口算时不能吸取别人较好的方法去计算,计算的速度较慢。

还有少数同学精力不集中。

  

认识算盘说课稿

《认识算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一个知识点,在《新课标》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今天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认识算盘》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算盘曾经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学习内容,但随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发展,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重新提出“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

 2、教材引进算盘表示数,一方面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另一方面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二、说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

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上珠数的读写。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数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一组练习和一个谜语,谜语的引入增加了趣味性,练习为看图写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为用算盘表示数做好准备。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算盘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东西,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我安排了一个短小的自学环节,直接出示算盘,让孩子用手触摸算盘的各个部分,引出算盘结构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新鲜、兴奋的心理。

并进行小组比赛,一个指算盘的部分,一个说名称,以此加深学生对算盘的认识。

接着介绍拨珠指法,并出示数字563,先独自拨,再指名上黑板演示,集体评价。

然后出示个位、十位、百位有零的数字,让学生体会个位、十位、百位没有数字时是空挡。

最后让学生用算盘数数,并感受“拐弯数”再算盘上的表示。

3.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一道是写数并说说在计数器和算盘上面拨数的不同,第一幅为计数器,第二幅为算盘,两幅图所表示的数字都是254,重点在于说出这个不同,加深孩子对算盘上下珠的理解。

第二题为互动练习,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学生拨数,然后一起写数,增进孩子们的感情。

4.总结提升。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算盘的认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完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

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

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

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

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

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

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

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

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

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

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

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

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

(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

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

(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

《同级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一、确定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我认为 :

熟练掌握同级运算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作为执教者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构成具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2、尊重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和比较各种算法,从而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

 

3、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亲情。

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结合解决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采用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四、说学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观察、比较、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第9单元数学广角《推理—数独》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数字的排列规律稍有复杂一些,在一定的格子里,一定的数字,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例题通过“在右面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的数字,并且每行每列的数字都只能出现一次”。

使学生感受数独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最主要的还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数独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的,根据二年级的心理特征,在设计教学时,让学生从我校在六一举行的传统游戏比赛情景导入入手,降低整节课的难度,使得学生在整个课中都有兴趣。

三、说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中,主要的教法就是谈话法,通过谈话,捕捉课堂中及时生成教学问题,以此开展教学,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学法,小组合作游戏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组内、班内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逻辑语言得以训练,让逻辑推理能力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突破方法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知认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听,并认真听取同学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六一时我们班传统游戏比赛取得的成绩吗?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一起回顾一下我班游戏的成绩。

二、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一)接受挑战,练习引入

这里让学生随意猜,会有很多猜的结果。

然后再出示相应的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简单的四格数字推理,理解推理的原理,为后面利用推理解决按要求在方格内填数的问题做好铺垫。

三、问题导思,领悟新知

(一)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先呈现例2的文字信息,再呈现表格。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三)动态演示,再次理解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

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调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推理的经验。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110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

先找出已知三个不同数的行和列,再进行推理,再次明确推理的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考察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规律”的普遍存在。

同时,通过练习,也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欣赏生活中的数独。

【设计意图:

激起孩子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对数独游戏的探索做好铺垫。

(一)介绍数独

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啦,就是-----数独(板书)

介绍数独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