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74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资料.docx

《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复习资料.docx

期末复习资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①核心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

主张“德治”;③教育方面: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等思想。

④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孟子

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善论

荀子

①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③性恶论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③奖励耕战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2、百家争鸣的原因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文化:

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

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从此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太学:

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形成:

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颢、程颐(北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2.朱熹(南宋):

理学集大成者。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陆九渊(南宋):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4.王阳明(明朝):

心学的集大成者。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5.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2.李贽(明中后期):

明朝后期思想家,①批判程朱理学;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著有《焚书》《藏书》。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黄宗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著有《明夷待访录》。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③工商皆本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顾炎武: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A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王夫之: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B循天下之公;代表古代哲学思辨的顶峰

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明的贡献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弱,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

1.《诗经》: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

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3.汉赋:

(略)

4.唐诗:

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5.宋词: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南宋)等。

6.元曲:

到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7.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以《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高鄂)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三、汉字与中国书画

1.汉字

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演变:

A演变过程为: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B演变的总趋势:

由繁到简。

2.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楷书:

具有实用价值。

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

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京剧的产生

A形成:

清朝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B成熟: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C传播:

民国以来,京剧又逐渐走向世界。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背景:

封建衰落,民族危机。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编译《四洲志》。

②魏源:

编成《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重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3.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制)

①背景:

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学传入和早期维新思想。

②主张:

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

出版了《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复:

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意义: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

1.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民主共和思想与西学传播;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

B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后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B、“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C、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内容上的革命)

4.影响

A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B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

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C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D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深受工人欢迎。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为三民主义。

②含义:

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主张的社会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

③作用:

A.它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愿望;B.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指导思想)。

C、但它不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决定其无法指导革命胜利。

2.新三民主义

①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主要内容:

新三民主义在民族方面增加了明确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在民权方面增加了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在民生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内容。

③意义: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形成:

井冈山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这一理论形成于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②成熟:

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地位: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新发展: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等: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②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③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④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标志其发展到新的高度

4.深远影响

A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B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A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B.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G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略)

3.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A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邓小平理论着重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C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提出,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1.“两弹一星”:

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①背景:

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③意义:

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优秀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红日》、等。

④“文革”对文化的破坏:

表现:

国家文物遭摧残、文化典籍遭破坏、文艺人士遭迫害。

结果: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

1949年底,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成就突出。

④“文革”对教育事业的摧残:

学校混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学管理、体制破坏,高校招生制度破坏。

后果:

人才断层,文盲剧增。

3.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的思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道德方面,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苏格拉底:

A、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B、“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捍卫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不惜牺牲生命。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和文化遗产

2、成就:

1)、文艺复兴初期“三杰”

①但丁:

《神曲》②薄伽丘:

《十日谈》——“人曲”:

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批判贵族的等级观念;歌颂人性(自然人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人平等思想。

③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

2)、文艺复兴高潮时期: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薄伽丘《十日谈》对人的赞美大多集中在人性的本能方面,而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反对禁欲主义,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肯定人的价值作用

3、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意义:

解放思想;促进近代科学形成;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二)宗教改革运动

1、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

2、开始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

3、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无须教士和教会的介入,无须购买赎罪券——否认了教皇的权威;②人人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对话;③简化教仪;④教会从属国家。

4、意义:

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三、欧洲启蒙运动

1、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

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伏尔泰:

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们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卢梭:

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

A提倡“社会契约论”B倡导“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

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A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D坚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2、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A、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B、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D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E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题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一、近代物理学

1、伽利略:

通过实验证实,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

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A内容:

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特征:

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C意义:

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3、爱因斯坦: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A狭义相对论(1905年):

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广义相对论(1916年):

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C、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4、普朗克的量子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