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718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docx

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说明书0407

第一章总论

1.1编制目的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建设,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作为副产品的垃圾,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为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泉州市政府对城市环卫事业一直非常重视。

近年来,泉州城市环卫建设发展迅速,环境改善明显,但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人口规模的持续膨胀,泉州市的城市垃圾排放量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增长,伴随城市垃圾排放量的不断增长,泉州市原有的环卫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

随着新一轮城市总规确立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环卫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必要在《“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背景下编制合乎时宜的环卫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泉州市环卫建设,统筹环卫设施的规划布局,保障规划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基于上述背景,为创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我院受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委托编制《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

在对环卫现状充分调查和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发展、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环卫设施的建设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

1.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及各类专业性标准、规范,结合泉州市实际情况,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全过程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有机融合并应用,充分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关系,尽可能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相衔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建立适合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系统,合理规划环卫设施建设,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建立环境友好的城市环境卫生体系,促进泉州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3规划原则

(一)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相协调原则;

(二)统筹规划原则,综合考虑、合理布局、资源共享;

(三)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

(四)资源循环原则,固体废物分类管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有目标、有次序协调发展;

(六)以人为本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七)科学规划原则,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1.4.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

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双阳街道、万安街道、河市镇和马甲镇),晋江市的池店镇、紫帽镇、磁灶镇(部分)、西园街道(部分)、陈埭镇(部分)和西滨镇,石狮镇的蚶江镇(部分)和祥芝镇,南安市的丰州镇和霞美镇(部分),惠安县的洛阳镇、东园镇、百崎乡、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和黄塘镇。

规划面积980km2。

1.4.2规划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2年~203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

近期规划期限:

2012~2015年。

中期规划期限:

2016~2020年。

远期规划期限:

2021~2030年。

1.5规划依据

1.5.1国家法规及行业的政策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57号令,2007年4月28日发布)

《城市车辆清洗管理方法》(建设部第47号令,1995年8月发布)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26号令,2004年3月19日发布)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39号令,2005年6月1日)

《关于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87]城市253号)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建城[2010]6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23号

《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

1.5.2国家及行业技术性法规、条例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CJJ27-2005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3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建设部,1997年

《全国城镇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建设部,2008年

《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CJ/T125-2008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106-1999

《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评价标准》,CJJ/T126-2008

《生活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其排放》,CJJ/T368-2011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213号)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2-2010号)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4-2009)

1.5.3省市有关政策文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若干意见》(闽政[2002])46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工作的补充通知》(闽政办[2004]188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闽政[2006]6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的通知》(闽政文[2006]359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2011城市建设战役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1]21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政[2011]78号)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1.5.4其他有关文件与资料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泉州市人民政府,2010.03

《泉州统计年鉴》,2001-2011

泉州市环卫部门提供的环卫现状基础资料

1.6规划内容及重点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环卫行业现状评价及发展预测

◆环境卫生发展战略规划

◆生活垃圾处理和收运系统规划

◆餐厨垃圾处理和收运系统规划

◆环卫基础设施规划

◆环卫设施投资建设规划

规划的主线是生活、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规划的重点是生活、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

对于不属于环卫部门管理的其他固体废物,如城市污泥、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等,本规划不涉及。

1.7规划思路

1.7.1“分类收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针对生活垃圾混合收集造成易腐发臭、污水滴漏和不利垃圾处理的问题,提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规划思路。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指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开始,将生活垃圾按不同的类别分开收集。

造成垃圾易腐发臭、污水滴漏和不利垃圾处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机易腐性垃圾与其它垃圾的混合收集。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机易腐性垃圾特别是餐厨垃圾将采用单独容器盛装,单独的机动车辆进行收集,并采用最适宜的工艺进行处理,不再与其他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易腐发臭、污水滴漏和不利垃圾处理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于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垃圾的分类处理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避免了垃圾之间互相污染,降低了对生活垃圾中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加工和再利用的难度,使生活垃圾最大化地转变为再生资源或能源,变废为宝;②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中的可回收部分被分离,最终送往处理场处理的垃圾量将大大减少,而未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时,所有的垃圾都必须送往处理场处理;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中的不同组分被分离,便于依据其特性采用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获得生活垃圾处理的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

1.7.2“压缩收运”——建设压缩式收运系统,提高生活垃圾收运效率

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是连接产生源与处理系统之间的重要环节。

收运系统虽然只是处理系统的子系统,但从整体而言,其在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改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提高生活垃圾的收运效率,对降低环卫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若在转运站内配置垃圾压缩机和大型垃圾容器,将垃圾压缩作业改由转运站内的压缩机来完成,则可做到垃圾随到随压,垃圾压缩后可立即装入大型垃圾容器,待容器装满后再由运输车辆将该容器运至处理场即可,这样生活垃圾的收运效率将大大提高,而运输过程的密闭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7.3“综合处理”——降低填埋比例,构架城市垃圾综合处理体系

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卫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人口逐步增加,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填埋库容的有限性使得“以填埋为主”的城市垃圾处理策略已不合时宜,尤其是不符合资源化、减量化的要求。

目前,泉州室仔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停止填埋,其周边邻近县市已建成4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本着区域共享的原则,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分送各焚烧发电厂焚烧,且餐厨垃圾处理厂也在着手前期工作,已呈现降低填埋方式,增加焚烧处理,筹备生物处理的垃圾处理策略的战略转变,显现良好的态势。

对于生活垃圾处理,鉴于生活垃圾高温下可燃烧特点,产生热能可发电,减量化效果明显的焚烧技术值得推荐;对于餐厨垃圾处理,鉴于其高含水率、高有机物等特点,低能耗的厌氧发酵技术可采用;对于建筑垃圾处理,鉴于建筑垃圾污染性相对小,无法燃烧且无法生物降解的特点,将其用于制造建材、铺设路基或作为填海工程替代填料都是合理的解决途径;对于城市粪便处理,根据它极易生物降解和半液态化的特征,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后纳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混合处理是一种成本最低、耗用土地资源最少的最优选择。

1.7.4“环保主导”——注重设施布局环境影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环卫设施对周边区域存在着潜在的废气、废水、废渣、土壤和噪声污染,因此在环卫设施的布局中始终坚持“环保为主”的原则,力图从规划源头削弱环卫设施的环境影响,强调环境因素对布局方案比选的重要性。

首先,处理设施的选址布局避开城市建成区、水源保护地、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其次,转运设施的选择布局远离图书馆、学校和公园;最后,严格遵守环卫设施的二次污染控制要求,因地制宜制订环境舒缓措施,对环卫设施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噪声,如焚烧厂产生的烟气、渗沥液、飞灰,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气体、恶臭,转运设施产生的恶臭、污水、噪声污染实行从严控制。

1.8环境卫生术语

为规范本规划中的环卫术语使用,参考《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2004),定义部分环卫术语如下:

废物: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对持有者失去了继续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物质。

通常以固态、半固态和液态存在。

垃圾(固体废物):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城市垃圾(城镇垃圾):

指人类在城市内所产生的垃圾。

按产生源的不同,城市垃圾一般可分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普通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城市粪渣等。

在本规划中,城市垃圾特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餐厨垃圾等三种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人类在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是生活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产生源的不同,生活垃圾可分为居民生活垃圾、道路清扫垃圾、商业垃圾、办公垃圾、交通运输垃圾和集贸市场垃圾等。

餐厨垃圾(常指餐饮垃圾):

饭店、酒楼、食堂、家庭等产生的易腐性垃圾。

厨余垃圾:

家庭产生的易腐性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等。

餐饮垃圾:

饭店、酒楼、食堂等产生的易腐性垃圾。

医疗垃圾:

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建筑垃圾:

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拆除、改造及对地基进行开挖等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主要包括渣土、废弃混凝土、废砖瓦、废沥青、废弃管材、废弃木材等。

清扫垃圾:

道路、桥梁、隧道、广场、公园及其他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产生的并清扫的垃圾。

可回收利用垃圾:

垃圾中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质。

如废纸、废玻璃、废塑料、废金属、废织物和瓶罐等。

大件垃圾:

体积大、整体性强,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废物品,包括家具和家用电器等。

特种垃圾:

产生源特殊或成分特别,需要采用特种方法清运、处理的垃圾。

有害垃圾:

垃圾中的废电池、油漆、灯管、过期药品等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

有机垃圾:

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果皮、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织物、废竹木等有机物料。

无机垃圾:

生活垃圾中的废金属、废玻璃、废陶瓷、渣土、砖瓦等无机物料。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主要包括工业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焚烧飞灰等。

粪便:

经泌尿道和消化道排除的排泄物,包括人类粪便和禽畜粪便。

渗沥液:

废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以及渗出的地下水和渗入的地表水的总称。

飞灰:

经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后收集的固体颗粒。

炉渣:

垃圾焚烧后从焚烧炉炉床排出的残余物质。

垃圾量:

垃圾数量的定量化描述。

按使用单位的不同,有重量、体积量等。

生活垃圾产生量:

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

生活垃圾清运量:

收集和运送到各处理、处置设施的生活垃圾量。

生活垃圾处理率:

生活垃圾处理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率。

无害化处理率:

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废物占废物总量的比率。

回收利用率:

废物中已回收利用物质占废物总量的比率。

垃圾组成:

垃圾中各种成分及其存在的相对量。

可分为化学组成和物理组成。

源头减量:

在设计、制造、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措施,在源头上减少废物量。

减量化:

采用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含体积和重量)的过程。

资源化:

采用适当措施实现废物的利用过程。

无害化:

采用适当措施使废物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国家(行业)现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过程。

稳定化:

微生物分解基质的活动趋于非常微弱的过程。

处理:

使废物发生物理、化学、生物转化的过程。

处置(最终处理):

将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的过程。

综合处理:

在同一服务范围内,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处理技术,并充分重视资源回收利用的废物处理方法。

垃圾箱(桶)式收集:

垃圾倒入箱(桶)内,然后将垃圾转装垃圾收集车运输的收集方式。

垃圾集装箱式收集:

垃圾倒入垃圾集装箱内,由垃圾收集车直接装载垃圾集装箱运输的收集方式。

垃圾袋装式收集:

将垃圾装入相应袋内的收集方式。

垃圾混合收集:

垃圾不分类别的收集方式。

垃圾分类收集:

将垃圾中的各类物质按一定要求分类投弃和收集的行为。

垃圾定点收集:

在指定地点收集垃圾的方式。

垃圾定时收集:

在规定时间收集垃圾的方式。

清扫保洁:

对城市道路(包括广场、停车场等)和水面的全面清扫和维护道路和水面整洁而进行的环境卫生保持工作。

道路清扫面积:

对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进行清扫保洁的面积。

道路机械化清扫面积:

使用扫路车(机)、清洗车等机械清扫保洁的面积。

机械化清扫率:

机械化清扫道路保洁面积与清扫保洁道路面积的比率。

水面清捞面积:

清除水面漂浮垃圾的水面面积。

废物箱(果皮箱):

设置于道路和公共场所等处供人们丢弃废物的容器。

垃圾箱(垃圾桶):

收集家庭、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容器。

垃圾集装箱:

具有标准规格,便于水运或陆运,并可供周转使用的大型垃圾容器。

垃圾收集车:

用于收集、运输垃圾的车辆。

垃圾装运车:

将垃圾从转运站运往处理、处置场所的车辆。

扫路车:

装备有垃圾、尘土收集容器及清扫系统,用于清除、收集并运送地面垃圾、尘土等污物的专用汽车。

清洗车:

装有水泵、管道系统等设施,用于清理地面、管道沉积物或清洗机械表面的罐式汽车。

洒水车:

装备有水泵、喷嘴,使水流具有一定的压力,能沿管道经喷嘴喷洒到地面上,起除尘和降温等作用的罐式汽车。

垃圾收集点:

按规定设置的收集垃圾的地点。

垃圾转运站(垃圾中转站):

由收集车转载到转运车的转运设施。

垃圾压缩转运站:

具有压缩功能的垃圾转运站。

卫生填埋场:

按国家现行卫生填埋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垃圾填埋场所。

焚烧厂:

按国家现行焚烧处理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垃圾焚烧场所。

餐厨垃圾处理厂:

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餐厨垃圾处理场所。

公共厕所:

在道路两旁或公共场所等处设置的厕所。

环卫停车场:

专用于环卫车辆的停放,保养的场所。

环境管理体系:

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维护环境方针所需的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操作、规程、程序、过程和资源。

环境卫生工程:

以保障环境卫生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和人民健康为目的,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物为主要对象,与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方面有关的工程。

环境卫生管理:

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对环境卫生工作实施决策、组织、策划、协调、监督、服务宣传、教育等,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达到卫生要求的管理。

环境卫生管理机构:

各级政府负责环境卫生管理的组织。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供人们在公共场所使用的环卫设施。

环境卫生工程设施:

用于收集、运输、转运、处理、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工程设施,可分为垃圾转运站、垃圾码头、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垃圾最终处置场等。

第二章城市与总体规划概况

2.1城市概况

2.1.1地理区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5´—119°05´,北纬24°47´—25°01´。

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东西宽153km,南北长157km。

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

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超800万左右。

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

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2.1.2自然概况

2.1.2.1地形地貌

泉州枕山面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高中山、低山向丘陵、台地平原过渡。

在陆地面积中,高山、中山占23%,低山占27.5%,丘陵占28.5%,台地平原占21%,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山峰多达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

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第二高峰。

发源于戴云山麓泉州的母亲河——晋江是福建第三大河流,上游分东西二溪,东溪经永春,西溪经安溪,于南安双溪口汇合为晋江干流,奔流入海。

泉州海域辽阔,面积达7864平方公里,沿海浅海滩涂面积78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207个,以金门岛为最大。

大陆海岸线长421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12.7%,沿岸曲折,港湾深邃,水深浪平,不冻不淤,有“三湾十二港”及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斗尾港等优良海港群。

2.1.2.2气候条件

泉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20℃,全年无霜期长,沿海地区基本无霜。

年降雨量1000-1800mm,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

干、湿季甚为分明:

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为湿季;10-2月仅占全年的20%,为干季。

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

年平均风速3.8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21%,最大风速为24米/秒,沿海大于6级风日为32天,台风发生在7至9月,年平均2.3次;年平均雾日10.6天,多发生在1月至5月间。

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夏半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气温高,湿润多雨。

2.1.2.3水资源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水资源相当丰富。

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约14.56亿立方米,按各代表年份水资源计算,P(频率)=10%,丰水年产水量142.58亿立方米;P=50%,平水年产水量97.64亿立方米;P=90%,枯水年产水量63.38亿立方米;平均产水量101.86亿立方米。

2.1.2.4海洋资源

泉州市于10-40米等深线面积1499平方公里,40-60米等深线面积1681平方公里。

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包括鱼类115种、虾类10多种、贝类20多种、藻类2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20多种。

此外,泉州湾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蛤、螺、海带、紫菜等200多种。

2.1.2.5森林资源

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的亚热雨林带。

森林植物种类达174科,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

亚热带雨林有上层优质树种红栲、米褚、黄杞、阿丁枫、红豆树等树种;常绿阔叶林有栲树、丁枫、黄杞、樟树、楠木等。

次生植物以马尾松、木荷、枫香等树种为主;山顶常绿以矮林为主,上层优质树种以台海松为主;海岸植被以秋伽、白骨址为主。

永春牛姆林和德化戴云山为自然保护区,前者有国家重点保护二、三类珍稀动物、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如穿山甲、灵猫、观光木、永松、金钱莲等。

是一片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戴云山保护区因地形复杂、气象万千、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持有原始和半原始的常绿阔叶林。

2.1.2.6矿产资源

泉州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种地质储量的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大型矿产地8处。

主要有铁、锰、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晋江深沪、围头和惠安崇武一带的石英砂累计总储量1.44亿吨,其中深沪矿区玻璃砂1385万吨,矿物优良、形态简单、埋藏浅。

泉州花岗岩分布广,品种齐全,以低、中档为主,高档石料有潜在优势。

惠安、晋江、南安、永春、德化等地的高岭土系国家短缺矿产,贮量达1.4亿吨。

2.1.3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泉州市“一湾两翼三带”格局逐步张开,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0%。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3564.76亿元、400.28亿元、181.53亿元和1250.8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98倍、2.6倍、2.4倍和3.5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分别达88.6%、41.6%,比2005年高18个和3.2个百分点。

荣获“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等称号。

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完成公路、电网、水利、通信投资分别达370亿元、100亿元、97亿元、11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

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斗尾30万吨级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泉州港、肖厝港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服务海西的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初步建成。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

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