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606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docx

北京平谷区秋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卷附答案解析

北京平谷区2020年秋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卷

2020.11

一、基础与运用(共50分,每小题1分,共50分)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

激发人感情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

敏捷

C. 文胜质则史                    史:

虚饰,浮夸

D.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

知晓,明白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就有道而正焉B. 策之不以其道C. 任重而道远D. 朝闻道,夕死可矣

3. 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知者不惑D. 未成一篑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文胜质则史B. 请事斯语矣C. 非礼勿视D. 敏于事而慎于言

5. 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 《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

同“纳”,结交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

求取

C. 自贼者也                                         贼:

小人

D.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

使……安定

7.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A. ①②④B. ③⑤⑥C. ①③⑥D. ②④⑥

9. 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人之有是四端也

A.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 知皆扩而充之矣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 其斯之谓与C. 不学《礼》,无以立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1. 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 《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12. 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 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 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13.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

道理   ②明:

美好的

B.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

亲近爱抚  ②止:

停止

C.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

心不妄动  ②安:

平安

D. 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

推究  ②知:

知道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 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 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

A. ①④/②③/⑤⑥⑦B. ①/②/③/④⑤⑥⑦C. ①/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⑥/②/③/⑦

16. 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 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 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 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17.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 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 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 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18.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

机敏          ②慎:

谨慎

B. 质胜文则野          ①文:

华美、文采    ②野:

不受拘束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

比喻      ②利:

利益

D. 迩之事父              ①迩:

近          ②事:

侍奉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 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 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20. 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B. 敏于事而慎于言C. 文胜质则史D. 如礼何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 ②⑤B. ②④C. ①③D. ①④

2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 ①⑤/②③⑦/④⑥B. ①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⑥/②⑤/③④/⑦D. ①④⑤/②/③/⑥⑦

23.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

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 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24.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 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

也泛指读书人。

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2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能(yān)    譬如(pì)       疾之(jí)B. 弗能(fú)     慈子(cí)       诸侯(zhǔ)

C盗贼(zéi)    兼相爱(jiān)    墨子(mò)D. 窃取(qiè)    不禁(jìn)       恶施不慈(wū)

2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当察乱何自起B. 故不孝不慈亡有

C.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7.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虽父之不慈子B. 故亏父而自利C.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D.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28. 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子自爱,不爱父B. 贼爱其身,不爱人C. 凌万顷之茫然D. 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曰:

“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财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敞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

“仲由仁乎?

”孔子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

“子路可谓大臣与?

”孔子曰:

“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

“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

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

“出公去矣。

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

“嗟乎,由死矣!

”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2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3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

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

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

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 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

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第各题

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非之。

②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③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

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1)。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

(2),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3),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4)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5)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④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

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取材于《墨子·兼爱》,有删节)

[注]

(1)“虽然”句谓:

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

(2)牂(zāng)羊之裘:

羊皮做的朴素衣服。

(3)要:

通“腰”。

(4)胁息:

屏气。

(5)碎:

通“萃”,军队行列。

31. 对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贵必敖贱       敖:

通“傲”,傲视

B. 若君说之       说:

通“悦”,喜欢

C. 朝有黧黑之色   朝:

读zhāo,早晨

D. 人亦从而恶之   恶:

读wù,憎恶

3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之有焉

B. 何以易之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D. 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3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

B. 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

C.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

D.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

34.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 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 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各题

子墨子言曰: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3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

劫夺B. 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

偷窃

C. 何以易之         易:

改变D. 胁息然后带       胁:

收敛

3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事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7. 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③④⑥

3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 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 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阅读下面的短文及《五石之瓠》,回答各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曰: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

“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3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

D.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4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

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

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

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4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B.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

C. 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

D. 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

4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息交以绝游  绝:

断绝。

B. 善万物之得时  善:

好的。

C. 感吾生之行休  行:

将要。

D. 聊乘化以归尽  乘:

顺随。

4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然有怀,求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