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584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docx

高考考点完全题语文考点通关练滚动提升训练3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滚动提升训练(三)

  时间:

60分钟 

  满分:

7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

不过,这条代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的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

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的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本草图经》中的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泥,精粗详略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 ①名不见经传:

名字在古籍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②耳提面命:

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此处使用正确。

③一语成谶:

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

感情色彩不当。

④不容置喙:

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用在此处不妥,可改为“毋庸置疑”。

⑤皓首穷经:

指钻研儒家经典到老,也泛指勤奋苦读一生。

使用正确。

⑥判若云泥:

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远,形容高低悬殊。

本句用来说风格不同,不合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B.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俄全力开动宣传机器,试图将土耳其与IS“暗通款曲”的种种罪名坐实,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

C.虽然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但是随手乱丢垃圾,人走关灯,损坏桌椅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D.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官方披露的证据显示,不仅嫌疑人利用QQ群、XX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住脚。

答案 A

解析 B项,语病一:

中途易辙。

应该将“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修改为“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后”作为后半句的状语。

语病二:

“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句中代词“他”指代不明,应该改为“土耳其”。

C项,“人走关灯”与“十分严重”搭配不当。

D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该调整到“嫌疑人”之后。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常常用“司空见惯”比喻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__①__不少人会纳闷:

“司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__②__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来历,__③__不难理解了:

唐朝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时,应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李绅的邀约赴宴,__④__请来歌女作陪。

刘禹锡__⑤__当即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其中“司空”两字是唐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清代的尚书。

__⑥__后人就常常用其诗中的“司空见惯”来形容对怪事已经见惯,不觉奇怪了。

 

A

然而

既然

/

从而

因此

B

却有

如果

那么

况且

因而

/

C

但是

只要

/

D

/

只有

而且

由此

答案 C

解析 注重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

①句,从与前文的关系来看,是上一层意思的转折,可以填写转折连词;②③两句,从“纳闷”“了解”分析,两句话是条件关系,可以填写“只要……就”等;④句,从“邀约赴宴”和“请来歌女”分析,二者是并列关系,可以填写“并”“并且”之类的词语;⑤句,是对上文的结果的表述,可以填写表示顺承的词语,比如“就”“于是”“然后”等,从“当即”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不填写词语;⑥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可以填写表示总结的词语等。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推动发展,________。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答案 C

解析 结合文段内容看,横线后的文字强调的是“无穷的创造力”“创新创造潜能”,上文也就应强调“创造力”。

从句式角度看“不仅……更”表示递进关系,在语气上更贴近。

5.下图展现了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的记忆规律,请把图片展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输入的信息经过注意,便成了短时记忆,但如果不及时复习,会被遗忘,若经过及时复习,就会变成长时记忆。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题,先要认真阅读此框架,读懂框架关系,看懂箭头的指向。

“输入的信息”可变为“短时的记忆”;“短时的记忆”有两种走向:

“遗忘”和“长时的记忆”;变为“长时的记忆”要经过“复习”这个过程。

厘清逻辑关系后,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

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

王化基、吕祐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

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

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

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

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

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

真宗嗣位,进秩度支。

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

以漕事入奏,特迁司封,改工部郎中。

擢枢密直学士,掌三班。

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

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

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

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

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

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

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

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

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道传》,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会:

恰逢

B.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署:

委任

C.师道固求辨理固:

固执

D.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诣:

答案 C

解析 固:

坚持。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课:

按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官吏的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给予赏罚。

B.嗣位: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正妻所生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土地、户籍等事宜的机关,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D.幸澶渊:

文中指皇帝到澶渊。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答案 C

解析 “土地、户籍”为户部所掌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师道被人推荐,受到赏识。

王化基等人向朝廷举荐他,他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刘锡等人上报他的政绩;范正辞举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

B.刘师道恪尽职守。

他奉命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后,皇帝给予他奖赏;他被朝廷派往处理川峡棘手事务,他分析实情予以上报。

C.刘师道因弟弟的事被贬官。

他的弟弟在进士考试中作弊,他坚持申辩,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结果他和考官陈尧咨都被贬官。

D.刘师道有治理才干,也有文才。

他勤于政事,所到之处有名声,受人敬畏、爱戴;他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答案 C

解析 “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错,应是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

(得分点:

既、落、预各1分,句意2分)

(2)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

(得分点:

剖〈析〉、烦〈或“滞”〉、案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翻译时要有关键词意识,本题中的关键词有:

既,已经;落,取消;预,参加。

剖,处理;烦,繁难的事务;案,桌。

参考译文: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

雍熙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和州防御推官,历任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共十年。

王化基、吕祐之、乐史向朝廷举荐他,提升为著作佐郎,刚刚一个月,恰逢考核,又升为殿中丞,出朝担任彭州知州,加官监察御史。

转运使刘锡、马襄报告他的政绩,又被召回京城。

恰逢浦洛战败,奉朝廷命令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太宗奖励他的勤勉,当面赏赐绯衣与鱼符袋。

川峡的豪强有很多依附他们的人家,以小民的身份服役隶属的成为佃户,役使他们如同奴隶,有的豪强有几十户佃户,凡是租税徭役或征收各种费用,都由佃户承担。

当时有人说李顺造反,都是这种依附的民户聚集而成,请求朝廷挑选这些民户中的人作为三耆长轮流管理,有功劳就任命为官,朝廷下诏刘师道出使两川讨论这事。

刘师道认为轮流派人管理会使争斗之事增多,委任职衔又使民户加重受害,当廷上奏认为不妥,最终停止这么做。

改任祠部员外郎,出朝担任京东转运使。

真宗继位,晋级为度支。

咸平初年,范正辞推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调任润州知州。

入京报告漕运之事,特升为司封,改任工部郎中。

提拔为枢密直学士,掌管三班。

不久提拔为代理三司使,跟随皇帝到澶渊。

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参加进士考试已被礼部上奏名字,将要举行廷试,按新近的规定全都要将试卷糊封姓名再考评等级,陈尧咨担任考官,教刘几道在试卷中暗加记号。

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

刘师道坚持要求申辩,(朝廷)下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到御史台调查这件事。

(刘师道)因言语虚假,被贬为忠武军行军司马,陈尧咨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贬为郓州团练副使。

因郊祀恩赐,起用为工部郎中、复州知州,改任秀州知州。

大中祥符二年,凭着兵部郎中的身份任潭州知州,升任太常少卿。

刘师道对政事很勤奋,所到之处很有名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

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

任职期满,又加官枢密直学士,改为左司郎中,留任一期。

大中祥符七年,刘师道突然发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刘师道生性刚直崇尚气节,善于谈论时势,与人交往诚实厚道。

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

祖志忠,讨王都战没。

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

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

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

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

“临难无苟免。

”遂决战。

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

继英等谢曰:

“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

”因悲涕伏地不能起。

上恻然曰:

“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顾谓左右曰:

“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

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

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

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

“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再遇阵没 及:

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

不久

C.继英等谢曰 谢:

感谢

D.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被:

遭受

答案 A

解析 及:

等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诏,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

包括册文、制、敕、诏、策、令、玺书、教、谕等。

B.迟明,古代用于表示时辰的词语,意思是天亮的比较晚。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各时辰各有其名,诸如平明、质明、平旦、旦明、食时、晡时、黄昏、人定等。

C.移,指调动官职,是平级调动。

迁,也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左右,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指侍从,与“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一句中“左右”同义;现代汉语中,一般作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也可作实词讲,意思是支配,操纵。

答案 B

解析 迟明,表示时辰的词语,天将亮的时候,不是“天亮得比较晚”;也不是十二时辰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

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

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

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康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

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康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

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

“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曾经借公家的十万钱慰劳军队,他牺牲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张凝提议上书报告将士们立功的情况,李重贵深深叹息说:

“大将都陷于敌阵战死了,我们这些人却想计较功劳,有什么脸面啊!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语:

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2)重点词语:

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

参考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

他的祖父康志忠,在讨伐王都时战死。

他的父亲康再遇,在跟随太祖征讨李筠时,又死于战场。

康保裔在周朝屡次立下战功,等到康再遇阵亡,(皇上)诏令让康保裔代替父亲之职,跟随石守信攻破泽州,又跟随各位将领在石岭关打败契丹,担任登州刺史之职。

不久任代州知州,接着调任深州知州,担任凉州观察使。

真宗即位之后,将他召回,因为他能勤勉地赡养年老的母亲,(皇上)赐给他家上好的酒、茶和米。

还发诏令褒奖他,让他担任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举入侵,各位将领与契丹兵在河间作战,康保裔遴选精锐兵力赶赴战场,恰逢天将黑,与诸将约定第二天早晨联合作战。

次日黎明时,契丹把康保裔包围了好几重,康保裔的手下劝他换甲衣、骑快马冲出去,康保裔说:

“面临灾难,不可苟且偷生。

”于是与敌人决战。

战斗进行了两天,杀死杀伤敌人很多,踏践起的尘土足有二尺深,手下的士兵全都用光了箭,但援兵还是没有来,于是就牺牲在那里。

当时皇上的车驾停驻在大名,(皇上)听到康保裔牺牲的消息,震惊哀悼,停止上朝了两天,并赠予康保裔侍中之职。

(皇上)还让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担任六宅使、顺州刺史,让康继彬担任洛苑使。

康继英等人感谢(皇上)说曰:

“我们的父亲不能在决战中胜利,而是战死了,陛下没有因此而对他的儿女治罪,就是大幸了,但是我们还是承蒙了皇上非同寻常的恩典!

”于是悲伤流泪,匍匐在地不能起身。

皇上伤感地说:

“你们的父亲是为国而死的,按赠赏规定,是应该加以厚赏的。

”回头对侍臣们说:

“保裔的父亲、祖父都战死在疆场,他自己又在战斗中牺牲,世代都体现出忠节,非常值得嘉奖。

”康保裔谨慎厚道,讲究礼节,喜欢结交宾客,善于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没有射不中的。

曾经先放置好一把三十支一束的箭,拉满弓射去,那些箭的筈镝接连着落下,人们都钦服他的射术之妙。

多次经历战阵,身上带着七十处伤口。

曾经借公家的十万钱慰劳军队,他牺牲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皇上知道这件事后,就又对康保裔家优厚赏赐。

正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时,援兵却没有来,只有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与他作策应,他们也遭遇契丹兵并与之作战。

康保裔被敌人覆没时,李重贵与张凝赶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杀到寅时,才把敌人击退。

当时各位将领多半丢失了自己的部队,只有李重贵与张凝保全部队回到驻地。

张凝提议上书报告将士们立功的情况,李重贵深深叹息说:

“大将都陷于敌阵战死了,我们这些人却想计较功劳,有什么脸面啊!

”皇帝听说了这事,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9分)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

仕州为主簿。

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

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故晏冤理得申。

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

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

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

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

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

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迁散骑侍郎。

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

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

“今承洪基,此乃天授。

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臣等敢冒陈闻。

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

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

”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

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

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

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

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

伦怒,将诛之,

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

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

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

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为别驾 辟:

征召

B.当垂于后 垂:

留传

C.以豫诛骏功 豫:

参与

D.中诏又加切厉 切:

恳切

答案 D

解析 切:

急切。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答案 C

解析 结合句意,“当”为副词,应该之意,显然B、D停顿错误。

“数世之后”不能断开,A、B、D均可排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攀担任别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鹰扬将军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不仅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答案 A

解析 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不是王濬的命令。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时,廷尉卿诸葛冲因为何攀是蜀地人,所以很轻视他,后来一起审理疑案,诸葛冲这才为之叹服。

(“以”“轻”“断”“狱”“始”各1分)

(2)何攀坚持让出自己所受的封户和一半的绢物,其余受取的封赠全分给了直系、旁系的本宗亲戚,一点都没留给自己。

(“固”“中外”“略不”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本题的重点词语有:

(1)以,因为;轻,轻视;断,审理;狱,案件;始,才。

(2)固,坚持;中外,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