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115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x

309教育网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南宋中期以后,以辛弃疾为旗手的辛派词人的出现,标志着宋词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

辛弃疾的词的成就在“以文为词”,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的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豪放之中,又能沉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形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以文为词,大大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

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艺概》称“稼轩词龙腾虎掷”,《白雨斋词话》说辛弃疾是“词中之龙”,其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并非虚誉。

本专题选取了辛弃疾的四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全面地展示了辛词的“龙腾虎掷”之风。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全词用比兴手法,通过登山临水的形象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对统治者软弱无能导致国家沦陷的愤慨和时代的大悲剧。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

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用典多而不流于生僻,反而使词的内涵更为丰富。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写与情人的约会。

先写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接着写约会。

先描写女子们的节日盛装和欢欣可爱,然后在众多人中到处寻找“她”,一转身却见“她”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这位佳人,表现出沉稳和矜持,遗世而独立。

实际上,“她”是词人所追求之审美理想的化身,也是词人自己节操的写照。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这首词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2.把握辛弃疾词作的思想内容,以及辛词的艺术风格。

3.鉴赏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体会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1.《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这首词借山水表达了词人沉痛、激愤、忧愁等多种感情,含蓄委婉,跌宕起伏,呈现出“抑

——扬——抑”的情感波折。

学习时,可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

全词构思十分精巧,无论情思如何转折变化,始终不离眼前的“水”与“山”这两个意象。

309教育资源库

可思考词人是如何从山、水意象中表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沉的爱国情感的。

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这首词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充分显示了辛弃疾词沉雄豪壮的风格。

学习时,可从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手法入手,抓住词中的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来领悟作者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鉴赏辛词“以文为词”的手法。

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这首词通过描写甘于寂寞、坚持操守的“那人”,来表达词人自己的志向及高尚的品格。

学习时,可体会词的构思及语言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及白描、对比等艺术技巧。

4.《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学习时,可抓住“愁”这一词眼,在理解“愁”的含义的基础上,思考词人是如何在《丑奴儿》中抒写“悲凉”的爱国激情的。

[识作者]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常识·速览]

最丰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两千参加抗金义军,次年归南宋,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及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一贯热爱祖国,反对投降,渴望走上前线,抗击金人,但却遭到统治集团的残酷打击,被迫闲居近二十年。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产的著名词人,传世之作六百余首。

内容以抗战词、农村词、爱情词、闲适词居多,形式有小令、中调、长调各体,风格兼豪放、婉约之长,成就极高,影响深远。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又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探背景]

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造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巧识文]

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词人

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 △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为登临怀古之作。

通篇触景生情,既愤慨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又抒发了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之感慨。

上片中的“泪”字,道出了悲凉,“可怜”流露出怨愤。

下片中的“毕竟东流去”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末两句则抒发苦闷心情。

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本·精析]

1.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菩萨蛮》“借水怨山”。

词人多次提到山水,请反复诵读,体会一下这首词中的山水分别有哪些含义。

【答案】

(1)水:

①赣江的江水;②金人逼迫下逃难者的眼泪;③爱国者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强烈意志。

(2)山:

①遮住词人望眼的群山;②一味妥协求和、阻挠抗金的投降派。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答案】长安:

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无数山:

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案】表面的意思是青山虽然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区的关怀与思念。

其实是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

【答案】“愁余”的景象:

(1)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答“战乱中离开家园的行人”亦可);

(2)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3)鹧鸪凄厉的叫声。

5.本词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之时,有一天他登上郁孤台,即景感事而作。

请分析此词

是如何就眼前景写心中情的。

眼前景

清水如泪

线索

登台俯视

心中情

登台遥望

江水东流

登台所感

日暮鹧鸪

【答案】

眼前景

线索

心中情

清水如泪

登台俯视

忧心民众

青山相遮

登台遥望

忧心国事

江水东流

登台所感

复国决心

日暮鹧鸪

登台所闻

无限悲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常识·速览]

[探背景]

辛弃疾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

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以重用,反而对他有诸多猜忌,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下《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这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就在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

[巧识文]

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

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

下片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

[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 △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 △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

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这种情感宜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文本·精析]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案】

(1)特色:

①景物烘托:

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②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

“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

(2)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3)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2.下片用典,请结合全词说说用典的作用。

【答案】用典的作用有:

(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4)以古比今、借古抒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3.分析“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一句饱含了词人何种情感。

【答案】“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

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4.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

它表达了词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常识·速览]

[探背景]

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