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1525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docx

地下室岩土勘察报告22页详细图文

Xxxx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1、工程概况

xxxxx场地位于xxxxx西端南侧、学府路以东。

本次勘察范围瑞园由1-2F商铺、10栋9-11F住宅楼住宅楼下部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75000平方米(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受仙桃同景房地产XX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工程由武汉轻工建筑XX公司设计,场地内所有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属标准设防类。

本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__年11月5日~11月16日进行,拟建场地整平标高为29.00m。

建筑物名称及安全等级

地上

层数

高度

(m)

结构

类型

基础

埋深(m)

基础类型及荷重

拟采用基础形式

最大柱荷载

(KN)

1#(二级)

9F

29.00

框剪

-4.0

4300

桩基础

3#(二级)

10F

31.90

框剪

-4.0

4600

2#、4#、7#、10#

(二级)

11F

34.80

框剪

-4.0

5000

5#、6#、8#、9#

(二级)

11F

35.90

框剪

-4.0

5000

商业(二级)

1/2F

5.8/7.8

框架

-3.0

900/1500

拟建建筑物的主要数据和特点见表1

拟建建筑物工程概况表1

注:

对各拟建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变形允许值为0.003。

2、勘察依据

⑴设计院提供的委托书、技术要求及建筑物总平面图(1:

1000);

⑵《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__年版);

⑶《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⑷《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4);

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⑻《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⑼《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⑽《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

⑾《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

⑿《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

3、勘察目的和要求

⑴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⑵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⑶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⑷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⑸查明地下水位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判断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⑹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的类别;

⑺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建议合理的基础型式及基础持力层,并提供有关设计参数;

⑻提供基坑支护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及建议。

4、勘探孔的布设原则及勘探手段的选用

(1)勘探孔的布设原则

勘探点沿各拟建建筑物角点及轮廓线布置,以能控制纵横两个方向的变化为原则。

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以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以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为原则。

勘探手段的选用要具有很好的地层适宜性,考虑到场区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黏性土和砂性土,所以采用钻探与静力触探相结合的勘察手段。

以期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参照比选的目的。

利用钻探揭示地层结构,采集岩土试样,进行土性的观察描述。

利用静力触探获取地层的连续资料,了解地层的软硬变化情况,求取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

(2)勘察工作量

本工程共布设勘探点64个,其中钻探孔22个,静探孔42个,各勘探点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本次勘察具体完成工作量如下表2。

工作量统计表表2

钻孔(K)

静力触探试验孔(C)

孔数(个)

原状土样

(筒)

扰动土样(件)

标准贯入试验(次)

单孔深度(m)

总进尺(m)

孔数(个)

单孔深度(m)

总进尺(m)

22

60

15

93

33.00~38.00

864.0

42

30.00~36.00

1293.0

各勘探点的测放工作由我院实施完成,高程引测自场地西侧学府路中心线并与现场标记,其高程为27.04m(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坐标为1954北京坐标系。

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及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第二章场地地形、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xxxxx西端南侧,学府路东侧(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场地勘察期间场地为农田,地势较平坦,地面标高在27.05~27.48m(绝对高程)之间,地貌属江汉冲积平原。

第三章场区地层结构

在本次勘察所揭示的深度范围内除表层为杂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黏性土和砂性土,各岩土层的空间分布及其主要特征详见下表3。

地地层结构及其特征表

表3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年代

成因

层顶

埋深

(m)

层厚

(m)

颜色

状态

湿度

压缩性

包含物及特征

(1)

杂填土

Qml

0

0.1~0.7

--

--

--

--

含少量植物根系及生活垃圾,夹少量黏性土。

(2)

粉质黏土夹粉土

Q4al

0.1~0.7

1.1~2.5

褐黄

可塑

湿

含少量氧化物,夹薄层状粉土。

(3)

淤泥质粉质黏土

Q4l

1.6~2.7

5.3~8.8

流-软塑

饱和

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质,微腥。

(4)

粉砂

Q4al

7.5~9.4

0.4~2.1

可塑

饱和

主要成分为石英及云母碎片,颗粒分选良好,夹薄层状粉土。

(5)

粉质黏土

Q4al

9.3~10.4

1.1~4.0

软塑

湿

含少量氧化物,切面较平整。

(6)

黏土

Q4al

11.5~13.7

3.4~6.0

褐黄

可塑-

硬塑

稍湿

中低

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切面较平整,具有油脂光泽。

(7)

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

Q4al

15.3~18.7

1.7~8.9

褐黄-灰

可塑

饱和

含少量铁锰质结核,粉土粉砂呈薄层状分布,粉砂以石英及云母碎片为主。

(8)

粉细砂

Q4al

19.9~26.1

4.1~17.5

中密-

密实

饱和

主要成分为石英及云母碎片,颗粒分选性良好,含少量黏粒。

上述各土层的空间展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

第四章岩土参数的统计与选用

1、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各地基土层的一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详见表4。

场地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分层统计表表4-1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项目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快剪

粘聚力

内摩擦角

w

e

wL

wp

IP

Il

α1-2

Es

c

%

kN/m3

%

%

MPa-1

MPa

kPa

(2)粉质黏土夹粉土

n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0

10

max

33.0

18.9

0.982

36.7

23.6

14.3

0.75

0.51

7.4

23

14

min

26.7

17.9

0.772

31.6

21.8

9.8

0.50

0.24

3.9

12

8

μ

32.0

18.3

0.924

35.7

22.7

13.0

0.70

0.41

4.8

16

10

σ

1.76

0.30

0.06

1.40

0.57

1.25

0.07

0.07

0.94

4.12

1.65

δ

0.06

0.02

0.06

0.04

0.03

0.10

0.10

0.17

0.19

0.23

0.17

γs

0.87

0.90

标准值

13.8

9.0

(3)淤泥质粉质黏土

n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max

46.3

17.6

1.496

41.2

24.8

16.9

1.31

1.03

4.1

14

9

min

37.8

15.7

1.104

36.0

21.8

11.2

1.15

0.53

2.2

8

5

μ

41.0

17.2

1.198

37.9

23.3

14.6

1.21

0.73

3.1

11

7

σ

2.44

0.48

0.10

1.45

0.91

1.84

0.06

0.13

0.45

2.09

1.14

δ

0.06

0.03

0.08

0.04

0.04

0.13

0.05

0.18

0.14

0.19

0.17

γs

0.91

0.92

标准值

10.0

6.5

(5)粉质黏土

n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max

29.6

18.8

0.892

37.5

22.5

16.8

0.59

0.38

6.2

27

15

min

27.4

18.3

0.805

34.1

20.4

11.8

0.50

0.30

4.9

21

11

μ

28.9

18.5

0.861

35.4

21.6

13.8

0.53

0.33

5.6

24

13

σ

0.69

0.18

0.02

1.12

0.69

1.55

0.03

0.03

0.40

2.29

1.13

δ

0.02

0.01

0.03

0.03

0.03

0.11

0.06

0.08

0.07

0.10

0.09

γs

0.95

0.95

标准值

22.7

12.4

(6)黏土

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max

29.2

19.6

0.880

47.8

24.6

23.2

0.21

0.18

13.7

73

17

min

24.9

18.5

0.711

39.2

21.0

17.8

0.19

0.13

10.4

43

16

μ

26.4

19.1

0.777

42.3

22.4

19.9

0.20

0.15

11.9

59

16

σ

1.64

0.31

0.05

3.02

1.38

1.70

0.01

0.01

1.12

9.99

0.55

δ

0.06

0.02

0.07

0.07

0.06

0.09

0.03

0.10

0.09

0.17

0.03

γs

0.90

0.98

标准值

53.0

16.0

(7)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

n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0

10

max

32.5

19.2

0.977

35.8

24.5

14.8

0.82

0.47

7.4

29

15

min

26.0

17.8

0.768

31.6

20.7

9.8

0.42

0.24

4.2

23

13

μ

28.1

18.7

0.832

34.7

21.8

12.9

0.50

0.29

6.5

26

14

σ

1.64

0.39

0.06

1.32

1.05

1.67

0.10

0.06

0.81

2.37

0.85

δ

0.06

0.02

0.07

0.04

0.05

0.13

0.21

0.21

0.12

0.09

0.06

γs

0.9524.

0.96

标准值

24.6

13.5

地层编号及

岩土名称

项目

颗粒直径(mm)

20~2

2~0.5

0.5~0.25

0.25~0.075

<0.075

(4)粉砂

n

6

6

max

81

30

min

70

19

μ

76

24

(8)粉细砂

n

8

8

max

95

30

min

70

5.0

μ

84.5

15.5

砂土层颗分试验统计表表4-2

表中各试验项目的指标及变异系数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统计结果与钻探描述、原位测试相互之间较为匹配和吻合。

2、静力触探试验指标

各土层的静力触探试验曲线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其比贯入阻力Ps值分层统计结果详见表5。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值统计表表5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试验

孔数

基本值

ps(MPa)

标准差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

ps

(MPa)

max

min

μ

(2)粉质黏土夹粉土

42

1.47

0.58

0.99

0.21

0.22

0.94

0.92

(3)淤泥质粉质黏土

42

0.66

0.29

0.46

0.09

0.20

0.95

0.43

(4)粉砂

37

4.39

0.57

2.67

0.88

0.28

0.91

2.42

(5)粉质黏土

42

1.76

0.74

1.36

0.29

0.21

0.94

1.28

(6)黏土

42

3.50

2.05

2.65

0.34

0.13

0.97

2.55

(7)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

36

2.09

1.23

1.59

0.23

0.14

0.96

1.52

(8)粉细砂

42

11.56

5.30

7.95

1.77

0.22

0.94

7.47

3、标贯试验指标

本次勘探在砂土层中进行了标贯试验;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标贯试验击数N(实测值)分层统计详见表6。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表表6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试验

次数

基本值

N(击)

标准差

σ

变异

系数

δ

统计修正系数

标准值

N

(击)

max

min

μ

(8)粉细砂

93

26.0

17.0

21.5

2.23

0.10

0.98

21.1

第五章场区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

勘察期间个钻孔中均见有地下水。

本场地地下水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为赋存于浅表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生活排放水渗透补给,其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无统一自由水面。

勘察期间上层滞水稳定水位约在地表下0.10~0.30m。

另一类为赋存在下部砂层中的承压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水位和水量较为稳定,水量较大,稍有压力,其承压水头高度受汉江水系水位的高低影响,本次勘察在K12孔出利用分层止水法测得其稳定水位为11.2m,相对应标高为16.18m。

上层滞水、承压水之间因有黏性土相隔而无水力联系。

2、气候条件及地下水动态

场区孔隙水(上层滞水)动态变化手大气降水量影响明显,地下水雨季埋深较浅,枯水期相对较深。

根据长期监测资料,全年一、二、三、十一、十二月为地下水枯水期,其余月份为丰水期,全年水位埋深一般为1.0~2.0m左右,最高时接近地表。

赋承于下部砂层中的孔隙承压水的水位和水量较为稳定,根据地区经验,水位变化幅度为2.0~3.5米。

3、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

结合前期我院在场地北侧勘察的《法院小区》水质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有关标准综合判定:

拟建场地的地下水对砼及砼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由于场地及其周边无污染源,根据临近建筑经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第六章场地地震效应

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

根据本场地拟建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建筑物的层数与高度,本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丙)类。

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

拟建建筑物应按6度进行抗震设防。

2、剪切波速

本次勘察根据邻近场地《法苑小区》(详见附件1)的有关资料。

3、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在邻近场地剪切波速值(详见附录1),K21、K30等效剪切波速值为169.0m/s,165.1m/s,属于150m/s~250m/s范围,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另据我院在邻近场地勘察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覆盖层厚度>50米,综合判定该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拟建场地所在地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可知,场地位于XX市干河街道,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35s(II类场地),该场地为III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调整系数为1.30,则该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65g,对应的地震烈度为VI度;根据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本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4、地震液化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第七章岩土工程评价

1、各地基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

根据本次勘察的野外钻探描述、标贯试验、静力触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值可按下表7中综合建议值采用。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一览表表7

地层编号

岩土名称

土工试验

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

综合取值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2)粉质黏土夹粉土

128

4.8

1020

5.3

100

5.0

(3)淤泥质粉质黏土

63

3.0

53

2.2

55

2.5

(4)粉砂

100

8.0

100

8.0

(5)粉质黏土

159

5.5

110

6.5

110

5.5

(6)黏土

209

10.5

259

11.0

250

10.5

(7)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

170

6.4

150

7.8

150

7.5

(8)粉细砂

200

19.0

206

19.5

200

19.0

2、场区各岩土层工程性质综合评价

(1)层杂填土主要由黏性土夹少量建筑垃圾,为挖除层,不具工程利用价值;

(2)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呈可塑状态,强度不高,厚度不大,具中压缩性,该层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

(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呈流塑-软塑状态,有机质含量约为6.5%,强度较低,具有一定厚度,具高压缩性,该层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

(4)层粉砂呈松散状态,厚度不大,强度较低,具中压缩性,该层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

(5)层粉质黏土呈可塑状态,强度一般,厚度不大,具中压缩性,该层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

(6)层黏土呈可-硬塑状态,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具中低压缩性,若以该层作为高层的桩基持力层则难以获得较高的承载力,且会产生较大的沉降量,该层可考虑作为较小建筑物桩基持力层;

(7)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呈可塑状态,强度一般,具有一定厚度,具中压缩性,该层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

(8-2)层粉细砂呈中密-密实状态,强度高,厚度大,具低压缩性,最大揭露厚度约17.5m,该层为勘察深度范围内良好的桩基持力层,可考虑作为本工程各类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

3、场地适宜性及稳定性、均匀性评价

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为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一般不易发区,经查《XX省工程地质图》,本场地不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根据《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拟建场地为抗震一般地段,场地基本稳定,岩土种类较多,分布较不均匀,故总体上应为较适宜区。

场地上部各土层横向分布比较均匀,可选作桩基持力层的(8)层的顶板起伏一般小于10%,整体而言,本场地地基为均匀地基。

第八章地基基础型式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结合各拟建建筑物特征,建议各拟建建筑物均采用桩基础。

1、桩基

(1)桩基持力层的选择

在“场区各岩土层工程性质综合评价”中指出,(8)层粉细砂可选作拟建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荷载较小的1-2F商铺对单桩承载力要求不高,亦可考虑采用(6)层黏土作为桩基持力层。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均应不小于1-3倍桩径,必要时应进行桩基的沉降验算。

(2)桩型的选择

(2.1)预应力管桩

预应力管桩(PHC桩)由于其穿透力大、对地层适应性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桩型,现已在多层或高层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均取得令人满意的工程效果。

参照地区经验,该桩型可作为本工程各拟建建筑物的可选择桩型。

(2.2)钻孔灌注桩

钻孔灌注桩是一种常用的桩型,对地层适应性强,有成熟的施工经验,是适用于本场区地层结构的一种桩型,若采用钻(冲)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且应考虑施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试桩静载结果进行适当折减,但泥浆对环境的污染是其最大问题。

根据地区经验,此桩型不受地层限制,适用于本工程各类建筑物。

各拟建建筑物桩型及持力层的选择参见表8

 

各拟建建筑物桩型和持力层选择建议表表8

拟建建筑物名称

可选桩型

持力层

对应剖面

1#

预应力管桩、钻孔灌注桩

(8)

21-21、22-22

2#

预应力管桩、钻孔灌注桩

(8)

19-19、20-20

3#

预应力管桩、钻孔灌注桩

(8)

17-17、18-18

4#

预应力管桩、钻孔灌注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