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42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docx

第七章职业适应与发展

第七章职业适应与发展

大学毕业后,从离开学校步入职场开始,大学生就面临着个人的身份转换,需要去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去重建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则、去实践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自由等诸多新的现实问题。

本章从大学生初入职场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帮助大学生在转换身份的过程中,克服可能出现的岗位不适应的问题。

同时,指导并帮助他们掌握现代职业人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理解培养良好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提升自己适应岗位工作的素养、加速个人向现代职业人的顺利过渡与转变,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智力型”普通劳动者,中国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实现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科教兴国战略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我们这个时代历史发展的机遇,“强基础、重素质、宽口径”将成为现代职业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自由的价值取同。

因此,作为大学毕业生,要实现个人职业的良好发展,首先应解决步入职场后的职业适应问题。

就业后,首先遇到的就是“适应”问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通过大量实验揭示了“适应”的科学依据:

①人的认知结构有四个基本概念:

图式→同化→调节→平衡。

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头脑里形成了图式,即动作的结构。

在认知过程中,如果个体能把客体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同化能使图式的量发生变化;如果自己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客体,则必须改变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这就是调节,调节能引起图式的质发生变化。

认识的适应包含了同化和调节的平衡,他把适应看作智力的本质,也就是说,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化的智力活动过程:

活动转化为图式,较少的图式通过同化转化为较多的图式,旧的图式通过调节转化为新的图式,以转化求得适应,保持平衡。

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中明确地提出“适应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

以“适应自然”为基础阐述他的全部教育理论。

后来,法国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等,都承认“适应自然”是基本原理,还形成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补充了“适应文化”即“适应社会”这一教育原理。

他认为“适应自然”是任何教育首要的、最高的规律,但教育理论中通常所说的“适应自然”指狭义的自然,除开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因此,仅以“适应自然”为基本原理是不完备的,还要“适应社会”。

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理论界把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总结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强调了“适应”,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据此看来,“适应”决不是“迎合”、“顺从”的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诠释:

“迎合”是“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

”;“顺从”是“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

”这两个词都有贬义。

而“适应”是“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如适应环境。

本章中的“适应”指适应职业的客观条件,适应职业的发展规律与要求。

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物学意义,到人类认识论意义,职业人必需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是不依人们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职业适应是职业发展的基础,“适应”的目的和落脚点是“发展”。

这里所讲的“发展”是指个人在职业岗位上的成才、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等等。

职业是社会各行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与社会的中介,人通过职业获得生存的条件并为社会服务。

在这里,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职业理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学成毕业,从“象牙塔”走向社会,若要获取工作,发展个人的职业生涯,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

可以说,适应职业、实现职业角色转变的顺利过渡,是大学生迈入职场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过程,在社会学中称为个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类文化学家们对于人的社会化问题研究颇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人与社会的互相关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常常只注意个人适应所处社会的规范的必需性,而忽视了个人怎样去适应所处社会的规范,更明确地说,就是只注意社会,而忽略了人。

从而在实际上,为几千年强制个人适应社会规范的传统作了理论论证,人的社会化的含义被扭曲了,成为“社会化的人”。

其过程不是诱导,而是强制;不是个人去适应社会,而是社会同化了个人。

大学生参加工作走入职场的过程就是从“大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何主动地去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在这个过渡期所出现的问题?

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

一、初入职场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为自己储备知识、锻炼和完善能力、实现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校的相对独立性和学习生活的相对单一性,大学生身心发展是成熟与未成熟、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特点。

大学生毕业后在向社会职业人“职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易出现困惑与冲突,表现出种种角色转变障碍、角色适应不良等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自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生活、学习上往往依赖于父母,依赖于老师,依赖于其他同学,不愿承担生活重担和社会责任,有时甚至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这样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变革形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知识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起码准则。

同时,它也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基本实践技能。

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要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除了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基层人员和劳动大军。

因此,高校大学生应把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始终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这不但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还包括实践中的操作,以及专业创新等各环节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有机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标志,也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

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对自己工作的适应上,首先是自己适应环境的要求,而不是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有立足现实,才能创造未来。

4、竞争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个体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高校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这要求大学生不只是单一的从事某项工作的单项技能,而应是能适应与之相关专业的多项技能。

5、人际交往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社交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的能力,社交能力如何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社会职业人,能否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多种关系,也直接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影响他的工作、生活和事业,大学生要在今后的工作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

由于一些大学生不善于交际,缺乏社交能力,导致工作和工作中碰壁,走了不少弯路,甚至在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筑成一道心理屏障,既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又妨碍了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中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社会职业角色转变过程中常见的不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引起:

一是对初就业岗位产生的不适应性;二是对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性;三是由职业能力不足引起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初入职场,一方面是客观环境改变了,明显地感受到在校时学习的知识、技能不能完全适应行业或企业生产实际的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的要求;在校时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太适应工作高效率、生活快节奏和工作岗位严格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校时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准则不适应同行、同事之间相处的习惯等等。

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未变,有的人在工作中依然存在依恋性:

依赖教师指导,不敢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不善于探索创新,总是留恋在学校的时光;有的人则明显存在自卑感:

认为同事经验丰富,驾轻就熟,而自己则觉得才疏学浅,力不从心,相比则相形见绌,从而畏缩不前;有的人则盲目清高自傲:

自以为毕业于正规高等学府、有文凭、有学位,应当做大事、管人管技术,而不愿下车间、跑市场、到基层锻炼,怕吃苦;还有的人特别浮躁:

工作不踏实,急于表现自己,工作上缺乏耐心、韧性和条理性,办事不讲流程,业务毛毛草草等不一而足。

另外,由于环境变了,在校时张扬的个性或沉默寡言的性格未跟进,与人沟通的技巧和与人合作的意识缺乏,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身”的道理,经常在处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客户的关系上碰“钉子”,有时对工作上的人与事感到无所适从,容易陷入迷惘,而难以顺利适应和进入正常的职业角色。

(二)大学生初入职场不适应问题的解决方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竞争法则。

大学生群体从学习的生活环境立即转入到职业工作环境,一时难以适应客观变化了的职业领域中的各种职业活动,这是从学业向职业过程的“适应症”反应,是一种竞争向另外一种竞争力量的延伸。

这说明职业环境的挑战性和开发性将为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大量的人生历练。

只要端正认识、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主动适应变化,角色转变期的不适应症结就会很快得到解决和根本清除。

以下是解决大学生入职时职业不适应问题的几种主要解决方式:

1、宽厚的职业准备,既要注重能力培养,更要注重能力“补偿”。

职业适应最关键的心理因素是人的能力结构。

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综合能力,它包括工作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工作的创新能力等。

人的能力越强,与职业要求相符的程度就越高,职业的适应性就越快、越高,所以培养和强化与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能力的补偿效应”是指“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不同能力之间的相互代替或补偿作用,从而保持或维持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为它与职业活动效率紧密相联,而效率的现状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适应的积极状态。

所以,它直接影响着人的职业适应性。

这种“补偿”,不仅发生在不同能力主体之间,还表现在能力与人的个性、性格等其它方面。

如“勤能补偿”就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要新、程度高。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这些知识且不说在时代的发展中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就是与实践的联系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单位用人的根本目的是在经营运作中创造实际的绩效和业绩,绩效和业绩的创造靠的是单位各岗位人员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实际运作的技术和能力。

大学生要顺利并成功地进入岗位,仅仅是知识的携带者已经不行了,必须是依托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技能的承载者,并且要在多项技能基础上形成核心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将要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东西,这就要求他们通过能力的补偿功能,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广泛开发自己的兴趣,吸取不同专业的知识,自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态度,珍惜目前的工作,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从而达到能力的互补与替代,真正在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克服刚入工作岗位和专业不对口所带来的阻碍,以为适应职场和工作结构的变化提前做好宽厚的职业准备。

2、较好的扩展能力。

“扩展能力”就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

它由以下三种能力构成:

一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确认和发现信息源的能力,信息选择、摘要、分析和分类的能力,信息处理和储存的能力;二是创造能力,即获得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包括广泛运用教育科学原理的能力,善于提出探索性问题和推理假设的能力,善于综合和构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即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能力。

卡耐基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

如今社会,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工作,没有竞争是不现实的。

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如此现实,不必回避,关键是如何与他人建立合作的协调关系,共同发展,21世纪,是合作就是力量、讲究团队致胜的新纪元。

为谋求与他人的共同发展,有必要做到:

(1)构建共同愿景。

(2)讲究必要的奉献精神。

奉献的人全身带着一股能量、热情与奋进,他们不会只是遵守基本规则,他们要求对这个游戏负责,如果游戏规则妨碍他们达成愿景,他们会设法改变规则,并全身心投入精神去实现它。

(3)尝试有效沟通。

《南风窗》总编秦朔先生在《传播成功学》一书中写道:

“人不是孤立的人,成功也不可能通过闭门造本而孤立地达到。

成功必须经过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才能达成。

简单地说,成功,就是被承认,被他人、被社会承认。

政治领袖,通过造福苍生万民拥戴而成功;世界名牌,通过刺激消费者持续不断地购买欲望而成功;演艺明星,通过对歌迷、影迷的巨大影响力而成功。

……在这里个世界上,你找不到任何一种成功,可以不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推广而获得。

3、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于比他人学得快。

过去,只要能就业,就意味着终生与用人单位存在一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人不会产生一种失去工作的压力。

相应地,他也就不必为寻找新的工作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技能。

但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风险是必然的。

可以说,21世纪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即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就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如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个人,都应将职业人生的重点由就业转向就业能力。

就是说,用人单位不仅要给员工提供一份工作,还必须确保所有员工都能掌握一定满足市场需求的技能。

因此,不管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为了确保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都应努力学习,并尝试开发自己比别人学得更快的一种智慧型素质。

比别人学得更快,那是一种方法论素质,不是静态地说得一种知识、技能。

当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是开发智慧型素质的基础。

智慧型素质是知识、技能的一种提炼、升华,是面对客观环境,捕捉新的信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不断思索和反省,并果断采取行动的一种素养。

为了比别人学得更快,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职业人生目标而富有针对性地学习;

(2)学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提炼外在一切信息;(3)思索,不停地思索和反省,尝试调整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4、健康的心理相伴。

卓越人生需要健康心理相伴。

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磨练,对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笔财富。

翻开各人传记,你会明白一切。

积极健康的心态,会引导你迈向卓越;消极颓丧的心态,会令你一蹶不振。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曾发生一起耐人寻味并富有戏剧性的事件。

有一次,松下电器公司计划招聘10条基层管理人员,报名者达数百人。

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后,用计算机评分选出前10名优胜者。

当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对录取人员名单进行逐个审阅时,发现有一位在面试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未入选。

松下当即令人复查,结果发现这位年轻人总分名列第二,只因电子统计出差错,把分数和名次排错。

松下立即派人给这位年轻人寄发了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公司报告松下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那位年轻人因未被录用而跳楼自杀了。

松下闻讯后沉默了许久。

这时,一位助手忍不住说:

“真可羿,这么一位有才干的青年,公司没有录用。

”松下沉重地摇摇头:

“不,幸亏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脆弱的人是难成大业的。

感叹之余,人们不得不佩服松下先生在识别人才、使用人才上慧眼独具的卓越之处;成就大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人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松下的用人标准从另一方面说明,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荣辱不惊的品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成就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希尔说:

“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一个人所交的朋友,一个人对子孙后代所做的贡献,所有这些人生的内容,都是由这个人的心态所决定的。

”希尔的研究结论与一位名扬世界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威廉·詹姆斯的研究结论有惊人的相似:

“我们这一代人的最重大发现是:

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

二、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精辟地论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社会是各行各业的联合体,社会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中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在参加工作后,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是个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

(一)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ortallanffy)创立的系统论中,有一条结构性原理揭示:

任何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内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要强化系统的功能,必先优化系统的结构。

以此为据,要强化和谐社会的功能,必先优化和谐社会的结构,即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机(物)系统、人—人系统,消除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不和谐的现象。

大学毕业生主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但能使自己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而且能使行业之间、同事之间彼此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促进和解,从而杜绝内耗,产生最大功能。

综上所述,与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相适应,才会增强主动性。

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主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会敬业、乐业、艰苦创业,起到促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作用,才会使自己在职业劳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主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需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

主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就要突破个人所学的局限性,培养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中,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或称为职业通用能力,并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而是不论从事哪种职业都离不开的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指具有迁移价值的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以下六种:

1、学会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组织结构的变革、技术创新和工作过程持续变化的要求,必须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养成系统观察、分析、质疑的习惯。

学会学习意味着具有对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建构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在工作领域,人们发展自己对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需要得到更多的强调和支持。

包括实践前的反思、实践中的反思、实践后的反思。

反思能力的发展,不但对行动有所启迪,而且有利于促进后续的学习,及时地更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库。

学会学习还意味着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拥有最多的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机会,发展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交流能力。

交流的含义非常宽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界定,即交流的顾客或对象(与谁交流)、交流的目的(为什么交流)、交流的方式(交流者自我介绍的方式等)、交流的手段(交流得以实现的手段)。

交流能力包括:

书面陈述的能力,如写理论文章、写调研报告;口头陈述的能力,如言简意赅打电话、会议即席发言、在公众场合清楚地发表意见;收集和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共关系的能力;谈判能力;与不同层次的顾客建立关系和持续地保持联系的能力。

3、社会活动能力。

具体指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显示团体取向的行为和移情行为的能力。

移情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对象中去的过程。

社会活动能力包括规划、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的能力;发挥移情作用的能力;灵活处理事务的能力;处理紧张关系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使用反馈信息的能力。

4、业务管理能力。

这是一种职业业务活动参与的能力,指劳动者形成自己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作出决定,并为承担职责做好准备的能力。

包括理解业务的过程和组织机构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财务情况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事务的能力;理解并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能力;监管的能力;培训的能力。

5、问题解决能力。

可界定为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问题类型。

取决于解决什么问题,如应用于特定问题的决策、系统分析和设计、寻找疑难之处。

其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包括理解问题的性质、表明问题的特征、解决问题、反思问题和交流答案。

再次是问题的情境。

不同于课堂的或学校课程里的情境,包括个人生活、工作和休闲、社区和社会里的真实生活情境。

6、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

职业人不负责,组织就会有危险;组织不负责任,一个社会也就危险了。

或许由于长期的传统文化影响,国内许多职业人非常听话,干活努力,但是,害怕承担责任,缺乏责任感,这实际上是和没有创造性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这也是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的表现。

一个职业人依靠信誉去获得生存与发展,信誉依靠承担和履行责任来获得。

一个富有责任感的职业人应该做到:

(1)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2)知识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

(3)经常暗示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与承诺,并尝试自我“精神奖励”。

(三)主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需要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主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就是要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的完美结合,为我们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指路明灯和行为规范,我们既要牢记心中,又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走进了新的社会生活。

来到一个新的社会生活环境,每一个人都有不适应的地方,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尽人意的事情。

如生活习惯不适、天气气候不适、住房与其他同事不适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要战胜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就要学会培养自己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健康、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就是能坚守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碰到任何困难都能不放弃、不抛弃;遇到生活中的困难都能往好的方面去想,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有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人们的态度决定人们的行动,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去克服、战胜任何生活当中的困难。

2、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生活品质。

在新环境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工作中,人际关系相对单纯,主要是处理好上级和同事的关系,然而在生活中,往往不可避免要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群打交到。

要学会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的方式,友善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既不能高高在上看不起平民百姓,更不能对人厚此薄彼。

同时,还要学会感恩,当自己得到他人的帮助后,要学会感谢,要通过自己的回报表现出来,千万不能把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个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生存基础。

3、培养自我调控、辨别是非的能力。

人们是生活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