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1307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docx

教育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

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

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

人们在对客观的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

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基本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教育科学: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普通教育学特点:

综合性、理论性、实用性。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

萌芽阶段特点:

1.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著没有形成特定的独立体系

2.教育学上的独立命题和范畴不多

3.教育经验总结和论述中,理论抽象层次较低,现象描述、形象比喻较多。

《论语》世界最早反应教育思想的著作

《学记》世界上最早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形成阶段特点:

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

2.教育理论对教育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认识不够科学、客观、全面。

培根——历史上第一个那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提出来《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夸美纽斯——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步系统教育论著,《大教育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的体系中分解出来。

康德——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吧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是教育成为科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之父。

拉伊和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左中学。

成熟阶段特点:

1.独立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

2.全面科学的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

3.仍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杨贤江——《教育ABC》和《新教学大纲》我国最早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论著

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战后布鲁纳——《教育过程》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一般发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教育与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区别:

1.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学是历史的。

教育学在过去有中断,但教育从未停止。

2.教育是行动,是活动,是实践。

教育学只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思与构想,是一种关于教育的理论。

联系:

1.教育实践孕育了教育学2.教育实践规划了教育学3.教育学以教育为研究对象。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学发展走向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教育学的简历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科学地分析和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教育基本原理,未建立科学的教育学指明了具体方向。

学习教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

1.教育学将教会你认识教育活动2.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人成为一个好老师3.教育学将会知道你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成为一个教育家。

怎样学习教育学?

1.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a、联系自己的实际总结经验b、联系别人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学习。

C、学习理论,特别是订阅有关报刊、杂志,阅读有关理论书籍。

2.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学习。

教育学是各门具体的教学学科相联系的,其理论也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3.要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学习教育学,既要认真读书本,学习理论,又要勤思考。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

主要有三种主张: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动物界教育》、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观点:

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缺陷: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看作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天生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按照生物学规律的进行的过程。

这种看法只是看到了动物的生物本能性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的某些形式上的类似,没有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本质的不同。

人类的教育一方面是教育者具有明确的的目的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人类的教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观点:

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缺陷: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看做是教育的各种途径之一。

但是并不是全部教育都归之为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否认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本质规定,否认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

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否认了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与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

生产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观点: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为什么劳动起源论更科学合理?

a、人类的教育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的生产经验和实际社会需要。

b、劳动中由于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于是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这使得教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C、劳动诗人获得了物质生活资料,生活的改善,营养丰富,人的体质得到发展,也使人的思维器官大脑得到了发展,这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条件。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状态的教育

特点:

1.教育者不固定

2.受教育者不固定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贫乏,十分贴近生产劳动,与生产年劳动想统一

4.教育的工具是口语,教育的方法是模仿,时间和空间不独立,完全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空间融合在一起。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社会性质

特点:

1.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老师。

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积累与记载、整理达到一定程度。

d、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表现在政治权利和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历史的进步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与完善。

三、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工业社会教育的一般特点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b、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c、教育形式多样化

d、终生教育理念的形成

e、同才行、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2.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a、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b、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c、创立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d、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e、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f、阶级性依然存在,宗教在学校长还占有一定地位。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

3.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a、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b、社会主义教育以人类的先进思想、健康向上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文化知识和优秀的精神文明教育年轻一代,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c、社会主义教育比资本主义教育更好的实现了教育平等。

d、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四、现代信息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

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立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终身化

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要以中国教育来观察和分析?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共产党力道,实行无产阶级施政的社会。

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陆续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苏联解体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突出代表,为此,要以中国为基础分析。

第三章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主要有五种不同理论观点: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属性说,精神生产说,本质规定说。

一、上层建筑说(传统派)——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的行政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

二、生产力说(现代派)——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的联系。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只不过是生产过程分离出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和因素。

三、多属性说——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多种社会活动具有联系。

教育的本子也应该是多质的、多层次的,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

四、精神生产说——教育是一种精神的生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属于精神范畴。

教育史精神的社会人的生产。

五、本质规定性说(社会实践说、传递说、促使个体社会化说)——本质研究教育本质就是揭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事物的规定性,只能是它的本质属性,它不是多质的综合,而是单一的。

教育的规定性属性就是它的本质。

第二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特殊性,认识教育的特殊性是把握教育本质的一个基础。

特殊性就是特殊矛盾,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

1.分析教育本质的方法:

事物特点的界定是相对于与之相比较、相区别的另一事物而言的。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授社会经验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本质特点的表现

1.教育史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A、所有的动物的教育,是一种本能活动,二人类的教育是自觉地有意识的活动。

B、动物的教育只是本能的模仿,人的教育是在模仿中产生量的累积和质的变化c、动物只是适应环境,而人类在适应的基础上改变和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及改变自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A、教育加速了社会经验的传递,也加速了社会经验的累积b、教育对社会经验有加工、重组、提炼、筛选的功能。

C、教育促进了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人为对象,以培养人为目的。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面对的对象:

人(学生)、社会经验。

第三节教育活动的特殊矛盾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的本质属性:

培养社会所需要或能积极适应社会的人的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

新一代人与社会的矛盾(宏观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微观矛盾)

教育的阶级属性非本质属性,教育的生产性是间接的。

教育过程:

教师凭借一定的手段,引导学生对于特定的内容进行学习、思考、反思,从而转化为受教育者主体主动积极构建社会化的内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教育者面对的客体:

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手段。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教育内容在教育者的客体性表现为它是由教育者决定的。

依据:

社会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龄和接受水平、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教育方法的要求。

对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决定了接受的需要程度、接受水平、接受方式和接受态度。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殊价值:

1.更高的社会价值2.更高的教育价值3.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4.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三、教育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

1.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

2.教与学的主题同客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与学的矛盾。

为什么?

第一,这一矛盾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第二,统括着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第三,它的存在表明了教育活动的存在,其发展代表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其解决意味着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活动的结束。

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根本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延续和进步的必要条件。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里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收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2.教育的生产性——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表现在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c、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教育的阶级性——一定的教育反应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特性。

消灭阶级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特征,也是人类教育的理想目标。

5.教育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应。

二、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1.教育独立论代表:

蔡元培《教育独立论》

包括:

经费独立,行政独立,思想独立,内容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

2.教育万能论代表:

柏拉图、洛克、爱尔维修、欧文

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由爱尔维修提出

缺陷:

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也夸大了个别人物的作用,忽视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人力资本论代表:

舒尔茨

基本主张:

a、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b、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快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

C、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速度是现代经济的最基本的特征。

D、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率,是劳动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

E、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缺陷:

虽然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但没有摆脱资本创造价值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夸大了教育对收入平等的作用。

4.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创始人:

迈克尔史潘斯、罗伯特索洛

观点:

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5..社会化理论代表:

布斯、根特斯《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

观点:

学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不同职业所需要的不同个性特征的“差异性社会化”功能。

6.劳动力市场理论——最具影响力代表:

皮奥利、多林格、哥顿。

观点:

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

教育又把人等级化的作用。

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与教育的。

2.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A、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

B、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c、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的出现。

D、科学技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e、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4.人口和生态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5.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

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含义: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再生产劳动者来实现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史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领导者变成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2)活化文化的功能3)文化选择的功能4)文化批判功能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5.教育的生态功能从人出发,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教育与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1)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的诸社会功能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教育促进经济的变革和发展,间接地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变革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也可以政治的稳定、变革与发展为一定的经济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而文化功能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得以形成、释放的基础。

教育的诸多社会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规定和相互转化的。

(一致性)

2)矛盾性:

各社会功能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冲突和排斥关系。

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社会活动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同的。

教育与诸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实现的2)隐含性。

教育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和内在,不以为人充分认识3)潜在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力量4)迟效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才能实现5)超前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适度地超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6)有限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有限度的而不是万能的。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的正向功能的实现收到了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

概念:

个体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个体身心所发生的变化。

学生的发展:

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与结果,是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校为主要外部因素。

理论:

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

儿童独自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一般发展(赞科夫):

教学英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教学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集体和环境的关系在于适应,而智力的本质也是一种适应。

感知运动时期(0-2)前运算时期(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互补性

教育怎样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规律?

1.要适应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要适应阶段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应有不同;

3.要适应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

4.要适应个别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5.要适应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天才的遗传》、霍尔“复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桑代克

弊端:

否认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

2.环境。

傅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墨子

“环境决定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弊端:

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护士仁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3.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游戏厅、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有专门性和专职性

4)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时间跨度长

作用条件:

1)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2)学校教育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和专门性。

3)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相配合,协调一致。

4)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育万能论”——卢梭、康德、洛克

弊端:

虽然肯定了机遇对人发展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的分析,没有把教育与环境区分开来,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积极的能动的个体,人的主动性及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成现实。

四、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唱多,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

核心是个体资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整个终生教育的职责。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成为需要满足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教育个体功能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发挥条件不能满足,正向功能难以发挥,甚至会摧残儿童。

如果不能协调好影响个体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或者教育方式和手段单一、低俗,那么个体正向发展很难实现。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a、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b、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总之,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了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的素质,反应着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各门课程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