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1160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理解”“100以内数的理解”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理解。

这部分知识不但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理解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实行教学。

  一、充分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

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

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

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

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水平。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

例如:

数的组成。

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

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理解”。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理解,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点。

这节课理解质量单位,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个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点。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能够协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点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水平;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水平。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使学生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基于这个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相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

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协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点,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数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能够准确使用它们实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实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点。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动的效果,协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协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

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协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如:

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能够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理解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能够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所以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

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理解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理解,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理解”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相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实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水平。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实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实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

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

“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所以,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水平,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动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升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实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个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

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

在《三角形的理解》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理解”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

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

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理解”(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

因为学生在学习角的理解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

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

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个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

“学习数学的惟一准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协助学生去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水平,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点。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色、绿色、橙色、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因为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即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

”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理解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呢?

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

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实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准确地实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

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能够用一类类事物表示。

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能够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能够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

“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

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实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

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实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理解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实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行相对应的基本性、提升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即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

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个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升自我评价水平。

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

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因为本人水平有限,存有很多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