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诊疗规范.docx
《中风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诊疗规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
中风诊疗规范
诊断标准
1.临床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
2.起病形式:
多为急性起病。
3.多有诱因:
情绪激动、劳累、酗酒、气候骤变。
4.多有先兆症状:
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症。
5.年龄:
好发中老年。
6.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
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7.头颅CT、MRI可发现梗塞病灶与出血病灶。
分型诊治
(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
眩晕头胀痛,耳鸣,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象: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
弦或弦数。
治法: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生石、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临床应用:
肝火偏盛:
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
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
女贞子、何首乌、生地黄、山萸肉以滋阴柔肝;
心中烦热:
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
痰多,言语不利较重:
胆南星、竹沥、石菖蒲等以清热化痰;
舌苔黄燥,大便秘结不通,腹胀满:
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中经络转为中脏腑:
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
2、风痰阻络
主症: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兼次症:
头晕目眩。
舌象:
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或滑润。
脉象:
弦滑。
治法:
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
化痰通络汤
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
临床应用:
瘀血重:
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
烦躁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头晕、头痛:
加全蝎、钩藤、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
语言不清:
菖蒲、远志以祛痰宣窍。
3、痰热腑实
主症:
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兼次症:
腹胀便秘,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脉:
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
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
星蒌承气汤
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
临床应用:
热象明显:
山栀、黄芩。
腑气通后:
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痰盛:
竹沥、天竺黄、川贝母;
头晕头痛,目眩耳鸣:
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
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年老体弱便秘伤津:
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
4.气虚血瘀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兼次症:
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语言不利,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
细缓或细涩。
治法:
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
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
临床应用:
气虚:
党参或人参;
口角流涎,言语不利:
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利窍;
心悸,喘息,失眠:
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眼肉以温经通阳、养心安神;
小便频数或失禁:
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以温肾固摄;
肢软无力,麻木:
桑寄生、杜仲、牛膝、鸡血藤以补肝肾,强筋骨。
5、阴虚风动
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手指润动。
兼次症:
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腰酸。
舌象:
舌质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
脉象:
弦细或弦细数。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
镇肝熄风汤
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牛膝、生麦芽、茵陈、甘草。
临床应用
痰热:
天竺黄、竹沥、川贝母、瓜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
心烦失眠:
黄芩、山栀子、夜交藤、珍珠母以清热安神;
头痛、重:
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黄柏、知母、地骨皮以清相火;
腰膝痠软:
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杜仲、何首乌等以补益肝肾;
(二)中脏腑
1、闭证
(1)风火闭窍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
兼次症:
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
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
舌象:
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
脉象:
脉弦数。
治法:
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
天麻钩藤饮配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天麻钩藤饮:
平肝熄风潜阳;
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清热凉血,解毒开窍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临床应用
肝火盛:
龙胆草、黄连、夏枯草以清肝泻火;
抽搐:
僵蚕、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
挟痰热:
天竺黄、竹沥、石菖蒲以清热涤痰;
热盛迫血妄行,症见鼻衄,呕血:
生地黄、丹皮、大黄、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止血;
腹胀便秘:
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
(2)痰火闭窍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喎斜。
兼次症:
鼻鼾痰鸣,面红耳赤,或见抽搐,两目直
视,项背身热,燥扰不宁,大便秘结,气粗口臭。
舌象: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
脉象:
滑数有力。
治法: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方药:
羚羊钩藤汤加减,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辛凉开窍醒脑。
临床应用
痰热盛:
竹沥、胆南星以清热化痰;
火盛:
黄芩、山栀子、石膏以清热泻火;
烦扰不宁:
石菖蒲、郁金、远志、珍珠母以化痰开窍,镇心安神;
大便秘结,口臭,腹胀满,日晡潮热:
大承气汤以通腑泻热。
(3)痰湿蒙闭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喎斜。
兼次症:
痰涎涌盛,面白唇暗。
四肢不温,甚则逆冷。
舌象:
舌质暗淡,苔白腻。
脉象:
沉滑或缓。
治法:
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
(1)涤痰汤
半夏、陈皮、茯苓、竹茹、胆南星、菖蒲、枳实、人参、茯苓、甘草。
(2)苏合香丸:
辛香解郁开窍。
临床应用
抽搐:
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舌暗瘀斑,脉涩:
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
四肢厥冷:
制附子、桂枝、细辛以温阳散寒。
2、脱证(元气衰败)
主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
兼次症:
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
舌象:
舌质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脉象:
脉微欲绝。
治法:
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人参、制附子、生脉散。
参麦针、参附针、生脉针静脉滴注。
临床应用:
汗出不止:
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敛汗固脱;
瘀滞:
丹参、赤芍;
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虚弱或突现脉大无根:
阳气稍复而真阴不足,此为阴虚阳脱之证,当以地黄饮子以填补真阴,温壮肾阳。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主症:
半身不遂,患肢瘫软不用,或肢体麻木,口舌喎斜。
兼次症:
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肢浮肿。
舌象:
舌质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
弦涩或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
黄芪、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
口舌喎斜:
白附子、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
肢体浮肿:
茯苓、泽泻、防己等淡渗利湿;
上肢偏废:
桂枝、桑枝以通络;
若下肢瘫软无力甚,兼见筋脉拘急,腰膝痠软,步履不坚:
桑寄生、川牛膝、川续断、鹿筋、杜仲等补益肝肾;
肢体强痉拘挛、屈伸不利,兼见头晕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
镇肝熄风汤加减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针灸和推拿
治法:
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常取穴位:
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内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等。
手法:
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言语不利
主症:
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次症:
舌强,口舌喎斜,口角流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舌脉:
舌质暗,苔腻;脉滑。
治法:
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
解语丹。
天麻、白附子、南星、全蝎、羌活、远志、石菖蒲、木香。
临床应用
丹参、红花、鸡血藤:
活血通络。
言语不利兼见心悸气短、腰膝痠软,潮热盗汗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地黄饮子加减
针灸治疗:
治以祛风豁痰,通窍活络。
常取穴位有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哑门、风府、金津玉液等。
(四)中药灌肠治疗中风
灌肠Ⅰ号方:
适用于痰热腑实证
生大黄10~15g后下,芒硝10~15g冲,厚朴6~10g,枳实6~10g,瓜蒌30~60g,胆星6~10g
灌肠Ⅱ号方:
适用于阴虚风动证
生地20g,玄参20g,白芍20g,肉苁蓉20g,大黄15g后下,芒硝15g冲。
(五)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
犀角地黄汤加减
(六)中风先兆:
气虚血瘀型
自似中风康复汤治疗
(七)缺血性中风
自制中成药消栓胶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