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0814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第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Ks5u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有这番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

擒喊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空,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关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1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2.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

(4分)

                                                                       

                                                                       

13.文章第⑤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14.纵观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和评价。

(6分)

                                                                       

                                                                       

 

参考答案:

11、辛弃疾归宋后,由于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

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12、“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另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13、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媲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工的想象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记述,三是用屈原和共二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14、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青年时举义兵抗金,后随宋廷南迁,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以词抒怀,其词铿锵有力,铮然有声,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                                                   郭建光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

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

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

 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

“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

”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

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

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

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

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

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停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

“蓝图”计划应运而生。

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摘自2009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2.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

B.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C.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

D.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参考答案:

1.D 2.B 3.B 

1.D项和原文信息不符,原文说“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这表明之前大多数国家尚未行动起来。

2.B项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的原因。

3.A项原文的表述“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仅是一种假设;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表述主要原因问题;D项属于以偏赅全,文中说“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小题 每题3分共9分)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参考答案:

1A2C3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文言文阅读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思明叛族黄文昌四世杀知府,占三州二十七村。

副总兵康泰偕世宁入思明,执其兄弟三人。

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

诸土酋德世宁,发兵援,乃得还。

文昌惧,归所侵地,降。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

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

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

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

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

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

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德安推官:

   免除B.数假火灾夺民廛地   :

 借

C.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

   因为D.论事多牴牾.:

   意见抵触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畏强御,且知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敕王止治其国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世宁乃亡命抵京师          乃瞻衡宇

D.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   是所望于群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B.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C.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D.请于都御史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宁王/止治其国毋扰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C.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世宁通晓军事。

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

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

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

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泰畏文昌夜遁,委世宁空城中,危甚。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参考答案:

8.A   9.C   10.A   11.D   12.B   

13.

(1)可是康泰害怕文昌夜间逃跑生事,把世宁丢在空城中自己走了,情况很危急。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A项,让他做德州推官。

除:

授职。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

B项,代词,自己的/连词,表选择;

C项,副词,于是;

D项,介词,表被动/助词,所字结构。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句子翻译为:

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

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于都御史中”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其后不可断,排除B、C;“宁王止治其国”为完整的句子,作“敕”的宾语,“宁王”后不可断,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不全面,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死去后给予的称号,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此类题目的误区有:

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B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夜遁,在夜间逃跑;委,放置。

(2)具疏,撰写奏章;援据,援引;洞中窾会,切中要害。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

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开始他做德州推官。

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

思明地方黄文昌一族人四代反叛,杀害知府,占据三州二十七村土地。

副总兵康泰和世宁一齐进入思明,拘捕了黄文昌的三个弟兄。

可是康泰害怕文昌夜间逃跑生事,把世宁丢在空城中自己走了,情况很危急,幸亏当地的民族首领们感激世宁发兵援救,世宁才免得一死,文昌害怕了,归还他所侵占的地方向朝廷投降了。

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

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

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

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

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

“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

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

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

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

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

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

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