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0685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8年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

浙江省永嘉中学审题:

温州市龙湾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修仙,曾抱着热烈的科学精神去试验,坚决的殉道精神去追求,前者仆(pū)而后者继,唐以后这风气衰歇了些,但神仙思想仍盘踞(jū)于一般人的潜意识中。

B.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

风水宝地,上千座吊脚楼从山上一直延展到山脚,鳞次栉(zhì)比,气势磅礴(bó)。

白水河迢递蜿蜒,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凭添几多风致。

C.浩劫与创(chuāng)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léng)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牵强附会的传说消费。

D.行骗者在电话里一会儿报出“执法证件编号”,一会儿宣读“逮(dài)捕令”,口气严肃,不容质疑,完全以权威姿态有效震慑受骗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

【甲】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和故乡。

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乡情、乡思、乡恋。

【乙】柳宗元的“海上尖峰若剑芒,秋来处处割入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

这种故乡情绪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

大凡把地域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

如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为创作背景,并且广阔、深入地表现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

【丙】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临其境B.熏染C.意绪D.淋漓尽致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B.艺人们过去一贯遭人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会着人间的温暖。

C.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D.《南方周末》秉持“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责任为基本理念,是中国深具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新闻周刊。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

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①___________________;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

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

其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何尝小呢?

6.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很多科学文化巨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如科学巨擘霍金、“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武侠文学泰斗金庸、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名嘴作家李敖、国学大师饶宗颐。

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尊敬与怀念。

要求:

①采用第二人称;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④字数不超过10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转变过程中,总有一段时期,劳动力人口数量比重增大,总抚养负担较轻,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机会即人口红利。

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的大部分人口都处于劳动年龄阶段,那么就可产生使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前提是经济社会决策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人口优势,经济社会决策则包括健康、教育、储蓄等一系列政策。

对1965~1990年东亚的经济奇迹实证分析的结论为:

人口动态变化对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4~1.9个百分点之间,即东亚经济奇迹约有1/3是由人口红利贡献的。

人口红利可分解为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长提供了劳动力供给充沛、社会抚养负担较低的阶段。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增长,成功收获第一次人口红利。

第一次人口红利持续周期较长,但最终由于各种因素,第一次人口红利便逐渐消失。

第二次人口红利产生于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之后所带来老年人口的潜力。

相比于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暂时性,第二次人口红利将转化为更优质、更长久的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不能自动实现,还需要一系列相关因素。

(摘编自《人口年鉴》)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口红利到底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学者们说法不一:

田雪原教授认为“人口盈利”期可持续到2030年前后;彭希哲教授认为人口机会视窗将在2025年前后关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会关闭的更早……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0年我国总抚养比达到50%,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时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总抚养比为44.7%,人口红利基本结束。

我国的“人口红利”时期预计还有10来年,这就意味着目前到2030年前后,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生产期,也是挖掘替代经济增长源泉的战略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没有把握住,经济增长可能失去持续性。

与此同时,到204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2%,中国人口红利的短期时效性与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性矛盾十分突出。

(摘编自《商业时代:

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三:

据美银美林的统计,从2010年到2020年,菲律宾劳动人口将增加31.3%,达到7500万,马来西亚将增长18.7%,至2200万,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劳动人口要到2042年才达到顶峰。

而随着劳动力产出和收入的提高,人口红利也将有利于形成更大的消费市场。

外资受东盟地区人口红利的吸引,未来十年进入东盟的速度和规模预计将不断加快和扩大。

人口红利有利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发展。

东南亚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处于早期,而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在2012年首次下降,劳动力成本却在提高,制造业基地向东南亚地区流动的趋势开始显现。

据越南《财政时报》报道,全球外资的走向正在从中国逐渐转移至东南亚。

目前,全球约8%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东南亚,仅次于流入中国的外资。

东盟国家的经济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已经赶上中国,部分原因就是人口结构差异。

(摘编自《人民网-人口红利将托起东南亚经济》)

7.下列对材料中人口红利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国家(地区)大部分人口都处于劳动年龄阶段,那么随之而带来的额外生产力就可以产生使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B.中国的人口红利时期预计还有10年,这段时期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生产期,也是挖掘替代经济增长源泉的战略期,如果把握不好,经济增长必然失去持续性。

C.对于中国人口红利持续时间,学者们众说纷纭,从官方数据可以看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总抚养比为44.7%,人口红利基本结束。

D.依托于东南亚形成的消费市场,外资进入东盟的速度和规模预计将不断加快和扩大,有利于当地提升制造业水平,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亚经济奇迹

发生与东亚各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提供的充足劳动力以及社会抚养负担较低有密切关系。

B.受惠于当地人口红利,东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将吸引相关的外资进入东盟。

C.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表明,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资源为中国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D.全球外资的走向正在从中国逐渐转移至东南亚,东盟国家的经济在外国直接投资领域已经赶上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人口结构差异造成的。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个国家产生人口红利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的远征

陈丹青

⑴二十三年前,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

初起的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

后期某课,木心笑说:

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⑵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

大家与他相熟后,手里都有木心的书。

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⑶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

“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

此外,众人另有心意:

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

“这样子算什么呢?

”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⑷事情的详细,不很记得了。

总之,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

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

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

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

讲课的方式商定如下:

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

⑸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

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

当初宣布开课,他兴冲冲地说,讲义、笔记,将来都要出版。

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

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⑹木心讲课没有腔调——不像是讲课,浑如聊天,而他的聊天,清晰平正,有如讲课——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如宣读早经写就的文句。

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⑺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⑻讲课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⑼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

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

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

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⑽讲课中,他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

“它们没有眼睛哎!

爬过去,爬过去!

”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

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

“那是强暴啊!

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

⑾有次上课,大家等着木心,太阳好极了。

他进门就说,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

那天回家后,他写成下面这首诗:

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那是慢慢地,很慢/绿叶藂间的白屋/夕阳射亮玻璃/草坪湿透,还在洒/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和蔼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⑿二十年前,木心这样地走着,看着,“一路一路树荫”,其时正在前来讲课的途中;下课了,他走回家,“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⒀那些年,众生多少是在异国谋饭的生熟尴尬中,不免分身于杂事,课程改期,不在少数,既经延宕,则跨寒暑而就春秋,忽忽经年,此即“文学远征”至于跋涉五年之久的缘故吧。

⒁“结业”派对,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

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

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

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⒂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

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

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

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⒃你终于闪耀着了么?

我旅途的终点。

2012年11月10日写在北京

(选自《〈文学回忆录〉后记》,有改动)

10.解释加点语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后期某课,木心笑说:

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2)但我深知他哈姆雷特式的性格:

日后几次恳求他出版这份讲义,他总轻蔑地说,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11.文章第⑾段引用木心的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12.简要分析文中木心的性格特点。

1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结尾段落的理解。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阳明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

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

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欲以挽回先王之道。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

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

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

万径千蹊,莫知所适。

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

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

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

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

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

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

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衲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

(选自《传习录》,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圣学晦而邪说横晦:

衰落

B.若管、商、苏、张之属者属:

C.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矜:

夸耀

D.适以长其敖也适:

适合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因人之力而敝之

B.莫自知其所谓以通其狂惑

C.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醉则更相枕以卧

D.以若是之心志以为莫己若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管仲等人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而竞相追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B.世上儒者意图恢复先王仁道,但是霸术

广泛流传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无法让圣学重新发扬光大。

C.作者认为,虽然当时功利的时事学风,已经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但是佛老的观点和群儒的主张有可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见。

D.文章不仅思想蕴涵深刻,而且重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感性与理性交融相生,做到了意义与形式相浑融。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凤箫吟

(宋)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

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

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19.全词虽无明写,却处处暗含春草,从_______、_______等意象中可以读出。

20.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2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

请简述理由。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4)世人皆浊,____________?

众人皆醉,____________?

(《渔父》)

(5)子曰:

“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

”(《论语》)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时代太放纵就会失去心灵的滋润,太节制就会变成死脑筋。

——圣堤布福

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

——拉罗什富科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