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0540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经典习题.docx

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习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粒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原子B.分子C.电子D.离子

【考点】B2: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分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析解答.

【解答】解: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电子不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故选C.

 

2.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考点】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解:

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进行了不断探索,得出以下结论: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

故选D.

 

3.下来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电解水得到氢气

水中有氢分子

B

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枳很小

D

金剛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B.BC.CD.D

【考点】B9: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水中不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解释错误.

B、闻到浓氨水的特殊气味,是因为气味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故选项解释正确.

C、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分

D.在原子中,原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考点】BA: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B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原子与分子的区别来分析;

D.根据原子的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正确;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错误;

C.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正确.

故选B.

 

5.今年5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称.下表是这四种元素的部分信息,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原子序数

中文名称

符号

汉语拼音

113

Nh

115

117

Ts

tián

118

Og

ào

A.鉨属于金属元素B.镆的元素符号是mo

C.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7D.

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

【考点】BB: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C3: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C4:

元素的简单分类.

【分析】A、根据金属单质的特点考虑:

汉字中带有“钅”字旁(除汞和金外).

B、元素的汉语拼音不代表元素符号;

C、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分析;

D、根据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稀有气体元素分析.

【解答】解:

A、鉨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

B、镆的汉语拼音是mò,不代表元素符号是mo,故错误;

C、

的原子序数是11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错误;

D、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稀有气体元素,故错误;

故选:

A.

 

二.填空题(共4小题)

6.宏观、微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建立正确的微粒观有助于化学的学习.请用微粒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阿伏加德罗指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完善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

(2)“醋酸糖甜”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

(3)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是 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含有一种分子 .

(4)原子内部含有带电荷的质子和电子,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原子核内的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正负抵消,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

(5)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 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

【考点】B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BA: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

(1)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分析.

(4)根据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分析.

(5)根据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分析.

【解答】解:

(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故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2)“醋酸糖甜”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填:

分子构成不同.

(3)空气和氧气的主要区别是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含有一种分子,故填:

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氧气中含有一种分子.

(4)原子核内的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正负抵消,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填:

原子核内的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正负抵消,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5)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答案为:

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

(1)①处元素和②处元素形成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 ,该化合物中②处元素的化合价为 +3 .

(2)

表示如表中 ④ (填表中序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Cl﹣ .

【考点】C5: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1)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确定元素种类,然后结合其常显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以及离子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

(1)①是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②是铝元素,常显+3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故填:

Al2O3;+3;

(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是17号元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④位置;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故填:

④;得;Cl﹣.

 

8.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画出硫离子(S2﹣)的结构示意图 

 ;

(2)氖原子(Ne)的核内质子数为 10 ,与它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有多种.请你写出其中一种阴离子的符号 O2﹣ ;

(3)12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由它和氮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Mg3N2 .

【考点】C5: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1)硫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6,核外电子总数为18,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据此画出硫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2)根据核外电子排布与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可能是钠离子或镁离子以及铝离子,阴离子可能是氧离子、氟离子等进行解答.

(3)原子序数为12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

(1)硫离子核外存在18个电子,核内有16个质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氖原子(Ne)的核内质子数为;核外电子排布与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可能是钠离子或镁离子以及铝离子,阴离子可能是氧离子、氟离子;故填:

O2﹣.

(3)原子序数为12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由它和氮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Mg3N2,

故答案为:

(1)

(2)O2﹣.

(3)失去;Mg3N2,

 

9.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关于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12:

00对应的元素为金属元素

B.10:

00对应的元素易形成化合物

C.9:

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F+

D.该钟表的整点时间与原子结构中的 质子数 数目相等.

【考点】C5: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C4:

元素的简单分类.

【分析】A.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对应元素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对应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情况来分析;

D.根据决定原子种类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

A.12:

00对应的元素为镁元素,汉字偏旁是“金”,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

B.10:

00对应的元素是氖元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形成化合物,故错误;

C.9:

00对应元素是氟元素,氟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氟离子,离子符号为F﹣,故错误;

D.由图示可知,该钟表的整点时间与原子结构中的质子数相等.

故答案为:

A;D选项答案为:

质子数.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0.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原子核 .

(2)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C 

【考点】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原子的构成以及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根据原子结构分析解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

【解答】解:

(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

(2)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

答案:

(1)不会;原子核;C.

 

四.推断题(共1小题)

11.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原子 ,②表示的是 分子 .

(2)图2是氧、钠、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 7 .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③氯元素和钠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NaCl .

【考点】B2: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1)根据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解答;

(2)①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求x的数值.

②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解答.

【解答】解:

(1)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填:

原子;分子;

(2)

①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17=2+8+x,解得x=7;

②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氧元素和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③氯元素和钠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

故答案是:

(1)①原子;②分子;

(2)①7;②最外层电子数;③NaCl.

 

五.解答题(共6小题)

12.模型使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如图1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8 .

②“11”指的是 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 Na+ (填离子符号).

(2)如图2使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是 BC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分子种类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考点】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BA: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以及离子是书写方法进行解答;

(2)根据图示,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进行解答.

【解答】解:

(1)①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X=11﹣2﹣1=8;

②“11”指的是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其符号为:

Na+;

(2)①BC是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速率不同,故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是BC;

②由AB可知,温度相同,分子不同,运动速率不同,故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

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故答案为:

(1)①8;②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③Na+;

(2)①BC;②分子种类;③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原子 ,②表示的是 分子 .

(2)图乙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 7 ;

②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③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 质子数 不同.

(3)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

【考点】B2: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B3: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B7: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C1:

元素的概念.

【分析】

(1)根据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以及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进行解答;

(3)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原理.

【解答】解:

(1)汞属于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填:

原子;分子;

(2)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是17﹣2﹣8=7.故填:

7;

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所以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③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

(3)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答案:

(1)原子;分子;

(2)①7;②最外层电子数;③质子数;

(3)CO2+3H2

CH3OH+H2O

 

14.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如图1是同学们学完“物质构成的奥秘”后的总结,②是 构成 (填“构成”或“组成”);③④对应的是微观粒子,请用分子、原子或粒子填写:

③是 原子 、④是 分子 .

(2)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当a= 10 时,该粒子是原子.

(3)如图2是密闭体系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①反应后的方框内应再填入一个 C 粒子(选填序号),才能正确表示此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A.

B.

C.

②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 反应.

【考点】B2: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B3: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B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FA:

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

(1)根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是由元素组成的等分析解答;

(2)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解答;

(3)根据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解答.

【解答】解: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若a=2+8=10时,该粒子是原子.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反应后的方框内应再填入一个C粒子,才能正确表示此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②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由一种,所以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

答案:

(1)构成;原子;分子;

(2)10;

(3)①C;②化合.

 

15.探秘反物质

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他们跟通常说的电子和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称为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十分可观.

(1)已知α粒子是质量数为4,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据此回答:

若存在反α粒子,它的质量数为 4 ,电荷为 ﹣2 .

(2)根据以上信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做出相应的预测.你认为下列四位同学的预测中,一定正确的是 乙 ,一定错误的是 甲 ,可能正确的是 丙、丁 .

甲:

氧原子呈电中性,反氧原子带电

乙: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反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16

丙:

氧气能供给呼吸,反氧气不能供给呼吸

丁:

氧气能支持燃烧,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

(3)假设存在反氧气,请对反氧气能否支持燃烧设计实验验证,其实验操作、预测现象及实验结论是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满反氧气的容器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表明反氧气能支持燃烧,如果木条熄灭则表明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 .

(4)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 D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考点】B4: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

(1)根据α粒子是质量数为4,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而“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相同的电量,但电性相反来解答.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

反氧原子的结构应该为:

8个反质子,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由于中子不带电,故不存在反中子),核外有8个反电子.原子核带8个单位负电荷核外带8个单位正电荷,故反氧原子也呈电中性.氧原子和反氧原子的质量相等,故其相对原子质量也相等,都为16

(3)反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供给呼吸)是不能妄下结论的,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4)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解答】解:

(1)α粒子是质量数为4,带2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反α粒子,它的质量数为4,电荷为﹣2;故答案为:

4,﹣2.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

反氧原子的结构应该为:

8个反质子,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由于中子不带电,故不存在反中子),核外有8个反电子.原子核带8个单位负电荷核外带8个单位正电荷,故反氧原子也呈电中性;

氧原子和反氧原子的质量相等,故其相对原子质量也相等,都为16;

而反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供给呼吸)是不能妄下结论的,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故可能正确;故答案为:

乙;甲;丙、丁;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满反氧气的容器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表明反氧气能支持燃烧,如果木条熄灭则表明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

将一只小白鼠置于盛满反氧气的容器中,如果小白鼠在一段时间内能存活,则表明氧气能供给呼吸,反之则表明氧气不能供给呼吸.

(4)A说法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说法错误,物质是可以被感知的,“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不可知论;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符合题意,“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故本题选D.

故答案为:

(1)4,﹣2

(2)乙;甲;丙、丁;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满反氧气的容器中,如果木条复燃,则表明反氧气能支持燃烧,如果木条熄灭则表明反氧气不能支持燃烧

(4)D

 

16.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如图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①: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有 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

(2)实验②(如图甲所示):

烧杯B中的现象是 B烧杯中的液体变红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中的氨水分子运动到B中,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③(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没有必要 ;理由是 实验①已经验证过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

【考点】BA: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水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通过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可知,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

(1)水显中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

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2)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