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0221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docx

人民版必修二学习策略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单元概述

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

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

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

高手策略

本专题三节课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总结,如在学习本专题第三课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时要联系上一课的学习内容,要用思辨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到事物发生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要割裂的看问题,认识到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的合力的结果

要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苏联的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

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借鉴,对其教训则应引以为戒,集中精力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历史是一首永恒的诗

何必为年龄发愁,                 朋友——春天过后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实,

                 ┅┅

                 人民的事业在政治上青春多久,       谁的生命向他结合,

                 白发就上不了谁的头。

                 我不再有什么要求,

                 我的要求在大家要求里头;                 我不计较个人幸福,

                  我的幸福在大家幸福里头。

                  啊!

朋友,何必为年龄发愁

赏析:

这是列宁青年时期写的《何必为年龄发愁》,诗中以细腻而高昂的文笔激励自己和俄国爱国青年为了祖国、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把个人短暂的生命融入到人民事业之中,才不会为年龄发愁!

高手支招之1细品教材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生政权面临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曲折的认识和艰难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原因

【高手笔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要紧紧抓住“战时”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一方面出于战争的需要能解决军事斗争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它仅仅适用于战争环境,一旦战争结束它也就过时了。

(1)国际原因:

出于维护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因此战争一结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就公开武装干涉,使得这次战争具有了双重性,即既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属于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2)国内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以城市中心的道路,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的是大城市,但在广阔的农村和中小城市,还有大量的封建主义及资本主义的反动残余势力有待于消灭。

而这些反动势力绝不甘心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阴谋发动叛乱和暴动,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丧失的政权,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主要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之外的一切余粮搜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所有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例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家对农民剩余粮食采取的征收方式是

A.强制性B.协商性C.自愿性D.妥协性

解析:

布尔什维克党为了能够在国内战争中确保拥有充足的物资,强制征收农民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的一切余粮。

答案:

B

3.评价

(1)进步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性:

从长远来看,破坏了农民的积极性,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打退了国内外敌人进攻后,苏俄仍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当时的条件下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结果激化了矛盾,证明这条道路行不通。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的天灾人祸造成的饥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高手笔记】新经济政策放弃了过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苏联的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与苏联生产力相一致的新政策。

(2)政治:

经济危机发展为政治危机,引发农民不满,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1921年二三月间,离彼得格勒不远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暴动。

2.实施: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

3.内容:

(1)在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在工业方面:

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紧持发展社会主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方面:

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4.效果:

调节器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25年,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史有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手笔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例题】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地位

C.发展生产力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解析: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C

三、苏联的成立:

1.背景:

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的一些社会主义共和国。

2.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具备法律效力: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例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

A.1919年B.1921年C.1922年D.1924年

解析:

成立于1922年,以宪法形式得以确认是在1924年。

答案:

C

高手支招之2基础整理

本节学习重点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苏联的建立,难点是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

原因:

国内剥削阶级和国外反革命势力,妄图扼杀苏维埃共和国。

内容:

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过渡的无法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面临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实行:

俄共十大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恢复私人小企业。

评价:

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苏联成立

1922年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成立。

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以法律形式确定。

 

高手支招之3综合探究

1.探究: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

①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应会当时严峻的形势而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②侧重点相同:

农业问题都是其重点。

③结果相同:

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向革命政权发动战争的情况下采取的;而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②内容不同:

农业:

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工业:

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营,部分地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强制劳动,实行国家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③实质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经济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意义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影响经济发展,引起工农群众不满,引起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的历史作用

首先,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其次,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第三,它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探究:

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终止?

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来被取消了。

史学界对此有几种观点供参考:

(1)政策不成熟说。

新经济政策出台时间短,思想不成熟,这是很快终止的直接原因。

当时列宁等人还来不及仔细思考,以致留下一些缺点。

新经济政策的致命缺陷:

巨大成就与危机并存。

新经济政策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如工人生活水平改善不大;在实践上,没有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2)列宁对社会主义之曲折认识不足说。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前途认识不足,1921—1922年,列宁说,此政策是“若干年内”、“几年之中”实行的政策,1923年列宁虽提出此政策需“整整一个时代”但只是弥留之际的预言,并未引起重视,他对过渡时期的估计仍然偏短,对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的理解仍然偏于简单。

(3)恶劣的国际环境加速了政策的终止。

20年代国际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欧洲革命失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空前严重,使得苏联必须加快国防建设以保证国家安全,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止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4.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1)哲学启示。

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危险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掌握“度”的分寸,新经济政策不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也体现了创新精神。

(2)政治学启示。

维护了阶级利益,主要是无产阶级全局的利益;协调了政治关系,主要是协调了工农之间的关系;获取政治力量的支持,主要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国家政权,主要指生产力提高、工农生活改善、工农联盟巩固。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精髓在实践中的反映:

它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社会主义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等。

高手支招之4典例精析

【例1】(06年广东卷)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解析:

新经济政策在商品流通上恢复商品贸易,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完全计划配给制。

答案:

D

【例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打败叛军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而实行的政策。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例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解析:

首先根据两种政策的内容,可判断出B、C、D三项不是共同点。

其次,新经济政策中农民的余粮必须交给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民必须先交纳粮食税,由此可概括出A项。

答案:

【例4】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解析: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新经济政策是探索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结晶,据此排除A。

其它三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

A

规律总结:

要把握住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条原理。

苏俄经济政策制度的变化从客观上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水平,但由于人们认识有主观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正确与否必然对经济产生促进和阻碍的作用。

高手支招之5思考发现

1.本节主要讲了苏俄在经济制度上所作的艰难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2.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高潮都要经历艰难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也不例外,苏联如此、东欧如此、中国更如此。

因此无须怀疑制度本身,重要的是如何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斯大林经济制度确立后,苏联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迫使苏联在二战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不成功最终导致解体。

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清主次,不要轻易下一刀切的“好”“坏”结论。

要看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4.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是一种适应于战争与革命的战备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中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应注意,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苏联能迅速上升到欧洲第一位是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衰落相对而言的。

5.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了“斯大林模式”,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手支招之6体验成功

基础训练

1.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解析:

解答否定选择题,可先把否定词“不”暂时去掉,把它变成肯定选择题,然后运用排除法,把所有的肯定选项都去掉,剩余的便是符合题意的答案。

答案:

B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答案:

D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解析:

将两种经济政策的内容加以对比、分析。

答案:

B

4.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最大的作用在于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解析:

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分析农业政策改革的最大作用。

答案:

D

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从其实施的时间看,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以后,新经济政策即被逐渐取消,因此也没有成为“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答案:

A

6.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这里的错误是指内战结束后仍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答案:

C

7.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国家的经济命脉仍控制在无产阶级政权手中,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C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

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

这批粮食的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下卷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例如: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

概括实施这项措施的原因。

(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

产生了什么作用?

(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这种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

(4)结合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

解析:

本题通过四段材料,将本节课的内容浓缩在一起。

分析材料的内容、作用时要注意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对材料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观点,一分为二、公正客观地评价。

答案:

(1)措施:

余粮收集制。

原因:

长期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措施:

粮食税制。

作用: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新生的人民政权随时都有被扼杀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4)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探究

9.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①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中心都是调整工业 ③国家都以法令和政策干预经济 ④都通过税收政策解决余粮问题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可排除②④。

答案:

A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0.016吨),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

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

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

内战基本结束时,苏维埃政府把国有化扩大到小企业。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请回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说明了什么?

解析: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曲折探索的结果。

(1)问,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第

(2)问要依据材料二提供的数据,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