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9771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docx

丙级试验室水泥混凝土砂浆所有试验步骤

水泥混凝土、砂浆

(JTGE30-2005,JGJ55-2000)

十九、抗压强度(T0553-2005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目的和试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方法和步骤。

本方法可用于确定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作为评定混凝土品质的主要指标。

本方法适于各类水泥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

1、仪器设备

1、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2、球座

3、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试验机上下压板之间应各垫一钢垫板,平面尺寸应不小于试件的承压面,其厚度至少为25mm。

钢垫板应机械加工,其平面度允许偏差±0.04mm;表面硬度大于或等于HRC55;硬化层厚度约5mm。

试件周围应设置防崩裂网罩。

3、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应同龄期者为一组,每组为同条件制作和养护的混凝土试块。

4、试验步骤

1、至试验龄期时,自养护室取出试件,应尽快试验,避免起湿度变化

2、取出试件,检查其尺寸及形状,相对两面应平行。

量出棱边长度,精确至1mm。

试件受力截面积按其与压力机上下接触面的平均值计算。

在破型前,保持试件原有湿度,在试验时擦干试件。

3、以成型时侧面为上下受压面,试件中心应与压力机几何对中。

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取0.3~0.5MPa/s的加荷速度;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30小于c60时,则取0.5~0.8MPa/s的加荷速度;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取0.8~1.0MPa/s的加荷速度.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极限荷载。

 

二十、抗折强度(T0558-2009抗弯拉强度试验方法)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本方法规定了测定水泥混凝土抗弯拉极限强度的方法,以提供设计参数,检查水泥混凝土施工品质和确定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加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泥混凝土棱柱体试件。

引用标准:

CB/T2611—1992《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CB/T3722一1992《液压式压力试验机》

T0551—2005《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与硬化水泥混凝土现场取样方法》

2仪器设备

(1)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

应符合T055l中2.3的规定。

(2)抗弯拉试验装置(即三分点处双点加荷和三点自由支承式混凝土抗弯拉强度与抗弯拉弹性模量试验装置):

如图T0558-1所示

3试件制备和养护

3.1试件尺寸应符合T0551中表T0551-1的规定,同时在试件长向中部1/3区段内表面不得有直径超过5mm、深度超过2mm的孔洞。

3.2混凝土抗弯拉强度试件应取同龄期者为一组,每组3根同条件制作和养护的试件。

4试验步骤

4.1试件取出后,用湿毛巾覆盖并及时进行试验,保持试件干湿状态不变。

在试件中部量出其宽度和高度,精确至lmm。

4.2调整两个可移动支座,将试件安放在支座上,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朝上,几何对中后,务必使支座及承压面与活动船形垫块的接触面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4.3加荷时,应保持均匀、连续。

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小于C30时,加荷速度为0.02MPa/s~0.05MPa/s;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30且小于C60时,加荷速度为0.05MPa/s~0.08MPa/s;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时,加荷速度为0.08MPa/s~0.10MPa/s。

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不得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极限荷载F(N)。

4.4记录下最大荷载和试件下边缘断裂的位置。

5试验结果

5.1当断面发生在两个加荷点之间时,抗弯拉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抗弯拉强度(MPa);

 F——极限荷载(N);

L——支座间距离(mm)

   b——试件宽度(mm);

   h——试件高度(mm)。

5.2以3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

3个试件中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则把最大值和最小值舍去,以中间值作为试件的抗弯拉强度;如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值均超过中间值15%,则该组试验结果无效。

3个试件中如有一个断裂面位于加荷点外侧,则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按另外两个试件的试验结果计算。

如果这两个测值的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值中较小值的15%,则以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为测试结果,否则结果无效。

如果有两根试件均出现断裂面位于加荷点外侧,则该组结果无效。

注:

断面位置在试件断块短边一侧的底面中轴线上量得。

抗弯拉强度计算精确到0.01MPa。

5.3采用l00mm×l00mm×400mm非标准试件时,在三分点加荷的试验方法同前,但所取得的抗弯拉强度值应乘以尺寸换算系数0.85。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60时,应采用标准试件。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要求检测的项目名称、执行标准;

(2)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产地;

(3)试验日期及时间;

(4)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及编号;

(5)环境温度和湿度;

(6)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值;

(7)要说明的其它内容。

 

 

 

二十一、配合比设计(T0521-2005混凝土拌和与现场取样方法)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1)本方法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室内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拌和与现场取样方法。

(2)轻质水泥混凝土、防水水泥护凝土、碾压水泥混凝土等其它特种水泥混凝土的拌和与现场取样方法,可以参照本方法进行,但因其特殊性所引起的对试验设备及方法的特殊要求,均应遵照这些水泥混凝土的有关技术规定进行。

(3)引用标准:

JG/T3020-1994

2.仪器设备

搅拌机:

强制式,编号SH-01。

振动台:

标准振动台,符合《混凝土试验用振动台》的要求,(编号SH-02)。

磅秤:

感量满足称量总量1%的磅秤,编号(SH-07)。

天平:

感量满足称量总量0.5%的天平,(编号SH-06)。

其它:

铁板、铁铲、拖把等。

3.材料

(1)所有材料均应符合有关要求,拌和前材料应放置在温度20℃±5℃的室内。

(2)为防止粗集料的离析,可将集料按不同粒径分开,使用时再按一定比例混合。

试样从抽取至试验完毕过程中,不要风吹日晒,必要时应该采取保护措施。

4.拌和步骤

(1)拌和时保持室温20℃±5℃。

(2)拌合物的总量至少应比所需量高20%以上。

拌制混凝土的材料用量应以质量计,称量的精确度:

集料为±1%,水、水泥、掺合料和外加剂为±0.5%。

(3)粗集料、细集料均以干燥状态注为基准,计算用水量时应扣除粗集料、细集料的含水量。

注:

干燥状态是指含水量小于0.5%的细集料和含水量小于0.2%的粗集料。

(4)外加剂的加入

对于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含湿解型盐类,应先和一部分水泥拌和,以保证充分分散。

对于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但含湿解型盐类,应先和细集料拌和。

对于水溶性或液体,应先和水拌和。

其它特殊外加剂,应遵守有关规定。

(5)拌制混凝土所用各种用具,如铁板、铁铲、抹刀,应预先用水润湿,使用完必须清洗干净。

(6)使用搅拌机前,应先用少量砂浆进行涮膛,再刮出涮膛砂浆,以避免正式拌和混凝土时水泥砂浆粘附筒壁的损失。

涮膛砂浆的水灰及砂灰比,应与正式的混凝土配合比相同。

(7)用搅拌机拌和时,拌合量宜为搅拌机公称容量1/4~3/4之间。

(8)搅拌机搅拌

按规定称好原材料,往搅拌机内顺序加入粗集料、细集料、水泥。

开动搅拌机,将材料拌和均匀,在拌和过程中徐徐加水,全部加料时间不宜超过2min,务必使拌合物均匀一致。

(9)人工拌和

采用人工拌和时,先用湿布将铁板、铁铲润湿,再将称好的砂和水泥在铁板上拌匀,加入粗集料,再混合搅拌均匀。

而后将此拌合物堆成长堆,扒成长槽,将称号的水倒入约一半,将其拌合物仔细拌匀,再将材料堆成长堆,扒成长槽,倒入剩余的水,继续进行拌和,来回翻拌至少6遍。

(10)从试样制备完毕到开始做各项性能指标试验不宜超过5min(不包括成型试剑)。

5.现场取样

(1)新混凝土现场取样:

凡由搅拌机、料斗、运输小车以及浇制的构件中采用新拌混凝土代表性样品时,均需从三处以上的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相同份量的代表性样品(不要抽取已经离析的混凝土),集中用铁铲翻拌均匀,而后立即进行拌合物的试验。

拌合物取样量应多于试验所需数量的1.5倍,其体积不小于20L。

(2)为使取样具有代表性,宜采用多次采样的方法,最后集中用铁铲翻拌均匀。

(3)从第一次取样到最后一次取样不宜超过15min。

取回的混凝土拌合物应经过人工翻拌均匀,而后进行试验。

条文说明

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与拌和过程密切相关,为规范室内拌和水泥混凝土拌合物和现场混凝土拌合物取样,特定本方法。

由于配合比计算时,一般都要以原材料干燥状态为基准,所以,应该事先测得原材料的含水量,然后在拌和加水时扣除。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1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1.0.1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1.0.2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

1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

2C30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

1.0.3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和C20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C30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

3当无统计资料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取用。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基本参数

1.01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

1)水灰比在0.40~0.80范围时,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及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其用水量可按表2.0.1-1、2.0.1-2选取。

表2.0.1-1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3)

拌合物稠度

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

项目

指标

10

20

40

16

20

40

维勃稠度(s)

16~20

175

160

145

180

170

155

11~15

180

165

150

185

175

160

5~10

185

170

155

190

180

165

表2.0.1-2塑性混凝土用水量(㎏/m3)

拌合物稠度

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

项目

指标

10

20

31.5

40

16

20

31.5

40

坍落度(mm)

10~30

190

170

160

150

200

185

175

165

35~50

200

180

170

160

210

195

185

175

55~70

210

190

180

170

220

205

195

185

75~90

215

195

185

175

230

215

205

175

2)水灰比小于0.40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宜按下列步骤计算:

1)以本规程表2.0.1-2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计算出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的用水量:

2)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Mwa=mwo(1-β)

式中:

m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mwo—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β—外加剂的减水率(%)

3)外加剂的减水率应经试验确定。

2.0.2当无历史资料可参考时,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坍落度为10~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粒径及水灰比按表2.0.2选取。

表2.0.2混凝土的砂率(%)

水灰比(W/C)

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

10

20

40

16

20

40

0.40

26~32

25~31

24~30

30~35

29~34

27~32

0.50

30~35

29~34

28~33

33~38

32~37

30~35

0.60

33~38

32~37

31~36

36~41

35~40

33~38

0.70

36~41

35~40

34~39

39~44

38~43

36~41

2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在表2.0.2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3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2.0.3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J119)、《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28)、《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规定。

2.0.4当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表2.0.4中的规定。

2.0.5长期处于潮湿和严寒环境中的混凝土,应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引气剂的掺入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并经试验确定,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应符合表2.0.5的规定,混凝土的含气量亦不宜超过7%。

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应作坚固性试验。

环境条件

结构物类别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

素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素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1干燥条件

正常的居住或办公用房屋内部件

不作规定

0.65

0.60

200

260

300

2潮湿环境

无冻害

高湿度的室内部件

室外部件

在非侵蚀性土和(或)水中的部件

0.70

0.60

0.60

225

280

300

有冻害

经受冻害的室外部件

在非侵蚀性土和(或)水中且经受冻害的部件

高湿度且经受冻害的室内部件

0.55

0.55

0.55

250

280

300

3有冻害和除冰剂的潮湿环境

经受冻害和除冰剂作用的室内和室外部件

0.50

0.50

0.50

300

300

300

表2.0.5长期处于潮湿和严寒环境中混凝土的最小含气量

粗骨料最大粒径(mm)

最小含气量(%)

40

25

20

4.5

5.0

5.5

3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3.0.1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和有关参数表格中的数值均系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

当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进行计算时,则应做相应的修正。

3.0.2混凝土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

1计算配制强度

并求出相应的水灰比;

2选取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3选取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并提出供试配用的计算配合比。

3.0.3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

—回顾系数

—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1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公式(3.0.3-1)中的

值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2

值也可根据3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3.0.4回归系数

宜按下列规定确定:

1回归系数

应根据工程所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

2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表3.0.4采用。

表3.0.4回归系数

选用表

石子品种

系数

碎石

卵石

0.46

0.48

0.07

0.33

3.0.5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mWO)可按本规程第2.0.1条的规定确定。

3.0.6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mWO)可按下式计算:

mWO=

3.0.7混凝土的砂率可按本规程第2.0.1条的规定选取。

3.0.8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

—砂率(%)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其值可取2350~2450㎏。

2当采用体积法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水泥密度(㎏/m3),可取2900~3100㎏/m3。

—粗骨料的表观密度(㎏/m3)。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m3)。

—水的密度(㎏/m3),可取1000㎏/m3。

—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

可取为1。

3粗骨料和细骨料的表观密度(

)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和《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规定的方法测定。

4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4.1试配

4.1.1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

混凝土的搅拌方法,宜与生产是使用的方法相同。

4.1.2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表4.1.2的规定;当采用机械搅拌时,其搅拌量不应小于搅拌机额定搅拌量的1/4。

表4.1.2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

骨料最大粒径(mm)

拌合物数量(L)

31.5及以下

15

40

25

4.1.3按计算的配合比进行试配时,首先应进行试拌,以检查拌合物的性能。

当试拌得出的拌合物坍落度或维勃稠度不能满足要求,或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好时,应在保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相应调整用水量或砂率,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然后提出供混凝土强度试验用的基准配合比。

4.1.4混凝土强度试验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

当采用三个不同配合比时,其中一个应为本规程第4.1.3条确定的基准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灰比,宜较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用水量应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

当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与要求值的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

4.1.5制作混凝土强度试验试件时,因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粘聚性、保水性及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为代表相应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4.1.6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每种配合比至少应制作一组(三块)试件,标准养护到28d试压。

 

二十二、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实施细则(坍落度仪法)

(T0522-2005)

1.目的、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1)本方法规定了采用坍落度仪测定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方法和步骤。

(2)

本方法适用坍落度大于10mm,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的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测定。

(3)引用标准:

JC3019-1994《水泥混凝土试模》

JG3021-1994《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仪》

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T0521-2005《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拌和与现场取样方法》

2.仪器设备

坍落筒:

如图T0522-1所示,符合《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仪》中有关技术要求。

坍落筒为铁皮制成的截头圆锥筒,厚度不小于1.5mm,内侧平滑,没有铆钉之类的突出物,在筒上方约2/3高处有两个手把,近下端两侧焊有两个踏脚板,保证坍落筒可以稳定操作,坍落筒尺寸如表T0522-1,(编号HS-05)。

图T0522-1坍落度筒

(单位尺寸mm)

表T0522-1坍落筒尺寸

集料公称最大粒径(mm)

筒的名称

筒的内部尺寸(mm)

底面直径

顶面直径

高度

<31.5

标准坍落度筒

200±2

100±2

300±2

捣棒:

符合《水泥混凝土坍落度仪》(JG3021)中有关技术要求,为直径16mm,长约600mm并有半球形端头钢质圆棒。

其它:

小铲、木尺、小钢尺、镘刀和钢平板等。

3.试验步骤

(1)试验前将坍落筒内外洗净,放在经水润湿过的平板上(平板吸水时应垫以塑料布),踏紧踏脚板。

(2)将代表样分三层装入筒内,每层装入高度稍大于筒高的1/3,用捣棒在每一层的横截面上均匀插捣25次。

插捣在全部面积上进行沿螺旋线由边缘至中心,插捣底层时插至底部,插捣其它两层时,应插透本层并插入下层约20mm~30mm,插捣须垂直下压(边缘部分除外),不得冲击。

在插捣顶层时,装入的混凝土应高于坍落筒口,随插捣过程随时添加拌合物。

当顶层插捣完毕后,将捣棒用锯和滚的动作,清除掉多余的混凝土,用镘刀抹平筒口,刮净筒底周围的拌合物。

而后立即垂直地提起坍落筒,提筒在5s~10s内完成,并使混凝土不受横向及扭力作用。

从开始装料到提出坍落筒整个过程应在150s内完成。

(3)将坍落筒放在锥体混凝土试样一旁,筒顶平放木尺,用小钢尺量出木尺底部至试样顶面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即表示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精确至1mm。

(4)当混凝土试件的一侧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切破坏,则应重新取样另测。

如果第二次仍发生上述情况,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应记录。

(5)当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大于220mm时,用钢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之差小于50mm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坍落扩展度值:

否则,此试验无效。

(6)坍落度试验的同时,可用目测方法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下列性质,并予记录。

Ⅰ.棍度:

按插捣混凝土拌合物时难易程度评定。

分“上”、“中”、“下”三级。

“上”:

表示插捣容易;“中”:

表示插捣时稍有石子阻滞的感觉;“下”:

表示很难插捣。

Ⅱ.含砂情况:

按拌合物外观含砂多少而评定,分“多”、“中”、“少”三级。

“多”:

表示用镘刀抹拌合物表面时,一两次即可使拌合物表面平整无蜂窝;

“中”:

表示抹五、六次才可以使表面平整无蜂窝;

“少”:

表示抹面困难,不易抹平,有空隙及石子外露等现象。

Ⅲ.粘聚性:

观测拌合物各组分相互粘聚情况。

评定方法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轻打,如锥体在轻打后逐渐下沉,表示粘聚性良好;如锥体突然倒坍、部分崩裂或发生石子离析现象,即表示粘聚性不好。

Ⅳ保水性:

指水分从拌合物中析出情况,分“多量”、“少量”、“无”三级评定。

“多量”:

表示提起坍落筒后,有较多水分从底部析出;

“少量”:

表示提起坍落筒后,又少量水分从底部析出:

“无”:

表示提起坍落筒后,没有水分从底部析出。

4.试验结果

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值以毫米(mm)为单位,测量精确至1mm,结果修约至最接近的5mm。

5.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