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462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docx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

农业产业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

2、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

3、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4、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研究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分析

全文总字数:

15703字

篇一:

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

农民收入农业产业论文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1.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之间越来越趋于均衡.从GDP的贡献值来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GDP贡献值在全国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中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较为明显,第二产业GDP比重下降较为平缓,基本维持在40%~50%之间,而第三产业的GDP贡献比重则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到目前为止,第三产业的GDP贡献比重与第二产业的差距逐渐缩小.从吸纳就业人员的视角来看,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下降较为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比重逐年上升,并日趋接近第一产业拉动力吸纳比例.从行业结构的变化来看,农业产业的GDP贡献比重逐年下降,从1987年的26.8%下降到2012年的10%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情况[4].由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筑业、旅游业、金融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使其GDP贡献的增幅超过农业,这也使得农业GDP比重下降不足为奇.从就业人员吸纳视角看,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比例逐年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科技、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使用率,造成农业吸纳劳动力逐年下降的现状.

1.2我国农民收入结构的现状与变化

分析农民收入结构对于研究农民与其他产业的经济关联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民收入结构能够直观的体现农民收入途径,并客观的反应出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给农民收入结构带来的变动.从收入来源看,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但总体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此外工资收入的比例在不断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收入的贡献值不断扩大,这说明农民在农闲时间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务工来提高收入水平;从收入形式上看,农民收入主要包括现金收入与实物收入两部分,现金收入比重越来越高,实物收入不断下降;从地区差异来看,不同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同,并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造成农业收入性质不同.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非农业收入比重要远远高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非农业收入比重.

2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

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从经济学来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带动经济增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情况,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形成产业结构效应,进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从供给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必然会随之提升,伴随而来的是供给的增加,这就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在产业结构中发生变动,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来增加社会供给.这种基于社会供需变动的资源重组与优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使资源在最合理的状态下发挥做大作用,推动经济的增长.从主导产业角度来看,主导产业新技术的引入提高了部门生产率,进而提升了产业发展速度,整体上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2.2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就业结构变化而影响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发生变化,而劳动力是农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劳动力就业状态的变化.就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三个方面[5].首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民工资收入与边际收益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产生区域性转移来增加非农业收入,进而增加了农村家庭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新行业,提高了这部分劳动力的编辑劳动效率,拉动了农民工资收入.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了产业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带动了劳动者生产率的提升.劳动者具有向高生产率转移的趋向,这就使得劳动者不断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完成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这种趋势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是促成了资源配置、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完善,进而引起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在新的生产经营理念的推动下,农村家庭开始逐渐转变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再仅局限于农业劳作,而逐渐参与到其他行业的经营中,比如运输业、建筑业、零售业、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非农业经营模式,这使得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大大增加,进而提升了家庭收入水平.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

3.1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影响模型建立

前文对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过,在本部分,主要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件的相互关联进行分析.农民收入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因素有许多,本部分主要基于第三产业结构对农民的收入结构影响进行研究.为构建相关回归模型,设定以下几个主要变量:

YGt、YJt、Xti、Wti,其中YGt表示第t年农民工资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YJt表示第t年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比重;Xti表示第t年第i产业产值占GDP比重;Wti表示第t年第i行业产值占GDP比重.构建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YJ=β0+β1X1+μYG=β0+β2X2+β3X3+μ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考虑到所设计变量在实际中多为非均衡过程,因此对回归方程进行误差修正,获得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DYG=-β0+aecmt-1+β2DX2+β3DX3+ε由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可知,农业收入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非农业收入才是产生家庭收入差别的关键因素,因此设定W2、W3、W4、W5为变量分表表示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比重,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YG=β0+β2W2+β3W3+β4W4+β5W5+μ

3.2模型实证分析与解释

由上面的回归模型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可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因素明显区别于工资性收入,前者主要是第一产业影响,后者则是第二、第三产业影响.从产业结构分析来看,第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为正值,且拉动指数超过1.6,即第一产业GDP比重每增加1%,相对应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比重增加1.6%.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同样会带来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且第三产业的拉动系数高于第二产业.对行业进行分析可知,不同行业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亦不同.结合我国近20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分析,并进行回归分析可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不同,其中交通运输业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最大.

4结论

经过研究发下,目前我国农村收入结构现状来看,家庭收入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形式,但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的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民增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内部调整、重点培育农村乡镇企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措施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措施。

本文字数:

3331

篇二: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论文

1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与包含的问题

1.1理论基础欠缺完善性

生态农业产业为一类极其复杂的工程,牵涉到农林畜牧、水产、环境、加工生产等多重学科。

通常传统的研究仅停留在单一学科的层面,由于对复杂系统之中某一层面互相作用了解不多,因此要由综合以及系统的视角更深层次的探究生态农业,尤其是要素耦合规律、系统优化设计、分类、客观评估方式等。

该类研究应创建在对当前生态农业系统模式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应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交叉,吸引更多的专家一同参与,创建良好的农业理论系统。

1.2技术系统并不完善,欠缺政策有效支持

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之中通常涵盖多重组成成分,互相之间具备较为复杂的关系。

而通常来讲,广大农民并没有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无法做好系统科学设计,仅仅是单纯的照搬照抄,因而无法获取最终的成功。

而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仍旧欠缺对有效技术措施的分析研究。

倘若政府单位没能提供有效的支持,便无法确保生态农业产业实现全面的发展以及普及。

而政府单位的支持,首要任务在于创建科学的政策激励制度以及保障系统。

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以及发展改革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针对生态农业产业政策的落实贯彻,还包括较多需要完善的内容。

1.3服务管理以及产业化水平包含差距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建设发展技术以及服务均十分重要。

然而当前仍旧没能创建良好的服务系统。

无法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品种、肥料或是现代技术职称、有效的信息服务。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根本目标在于创设更丰富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当前,生态农业产业现实状况无法符合这一需要,由于在一些区域,仍旧单纯的发展种植业,较难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更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为迎合这一形势特点,现代生态农业还需要解决较多的问题,而产业化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2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2.1创建生态和谐型产业系统

现代农业生态产业链利用废物交换以及资源的循环应用,各类要素的紧密结合而构建形成了关系紧密的网状系统结构。

各个组成的产业部门均是互相制约影响的有机体。

同时,各个生态链还可划分成不同的生态链条,如种植业包括水稻、玉米等,畜牧业包括家禽、牛、羊等。

不同的链条互相交叉,单独链条之中的产品还会是另外一个链条的生产原料。

在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系统的阶段中,应始终把握两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清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的内在规律,令系统之中的废物通过数次的循环实现再利用,进而全面提升能量转换效率以及资源的应用率。

其次,在一定范畴之中,依据具体的自然资源特征,应激发其内在优势,合理调节加工、种植、养殖产业系统结构,将其中一类产业作为主体,引领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农牧渔业以及农贸、种植产业的有效融合,创建不同产业的合理连接,进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全面一体化的产业系统,从以往企业或是农户为单元的循环集约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变成县区乡之中生态产业园区以及企业集群区域模式。

2.2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以及观光生态农业

有机农产品是绿色无污染、营养丰富的食品,通过有机农业相关的生产管理、工作原则与操作标准进行加工,并获取有机食品认证单位的相关证明。

核心在于农产品生产自干净环保的生态环境,对其加工生产阶段中采用的化学制品进行明确限定。

基于我国大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更多的人群逐步重视食品保健,因此有机农业发展赢得了多方共识。

为此,应继续激发这一市场潜能,充分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推动有机农产品实现更广阔的产业化发展。

观光生态农业主要将农事活动作为核心基础,将经营生产作为重要特色,使得休闲业以及农业有机结合,通过农业景观以及农村自然风貌吸引更多的人群旅游观赏、品尝。

拓展观光生态农业,应基于地区实际状况,凸显地域特征。

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水平档次,以特色品牌吸引大众,切忌千篇一律,只有各具特色,提升服务接待质量,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全面认可。

2.3大力推动白色农业发展,全面引用现代生态农业

白色农业理念源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研究并提出了三色农业的观点,即通过高科技发展绿色、白色以及蓝色农业。

其中绿色农业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行业。

而蓝色农业则主要是海洋水生农业。

白色农业是微生物学领域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通过微生物强有力的生产繁殖性能,可在工业化环境下进行种植生产,丰富保健营养品的种类。

这其中的科学基础为生物工程,例如发酵以及酶工程。

白色农业则为工厂内将微生物发酵作为核心,通过规模化的生产,突破了季节以及环境气候的影响限定,将传统绿色农业实现了全面拓宽,发展形成了向废弃物、向秸秆要粮的科学方式。

同传统种植业比较,其具备生产周期较短、效率高、产量高、产品绿色化、没有毒副作用,益于身体健康的重要特色。

由于生产阶段中各个环节均十分严格,同时人们在车间工厂之中均要佩戴规定的工作帽、穿上白色工作服进行生产劳动,因此将其形象化的称作白色农业,其是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全面发展的核心途径。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增量化、增效化发展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提升农业科技的整体支撑。

需要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手段的教育培训,促进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以及深入普及。

可由应用沼气技术等经济视角考量,沼气形成的热能以及电能均低于煤炭或是燃油,因此能源耗费以及环境污染率将大大降低。

而由应用沼气的成本核算上来说,我国当前拥有的技术实力还无法实现盈利的目标。

然而,由现代社会、环保建设以及经济视角来讲,沼气为一类可再生性、绿色环保、利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建设的重要能源之一,因此势必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发应用沼气能源不但可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能源欠缺的问题,还可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预防对生态环境形成不良污染。

制取沼气应用的有机废弃物或是动物粪便通过发酵形成的残渣则可用于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种植的优质粉料。

再者,沼气能源通过发酵厌氧消化,可有效阻隔畜禽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对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极为有利。

另外,应进一步做好农田基础建设,拓展节水旱作农业。

可位于该区域创建集雨补灌系统,积极拓展应用覆盖集雨种植手段,一体化水肥生产模式,喷灌处理、微灌或是滴灌手段,真正实现良好的节水节能目标,提升对自然雨水的应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是提升综合国力、缩短城乡差距,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应基于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与包含的问题,制定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科学对策,方能真正从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粗放经营模式向着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集约式经营模式转变,从掠夺式的不可持续发展向着全面开发应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转变。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激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内在优势与潜能价值,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全面升华。

本文字数:

3124

篇三:

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1海南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特色农业资源利用不足,生态农业有待发展

目前,海南良好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于60%,尚有荒地约130hm2;适于海水养殖的浅海滩约95hm2,利用率只达10%;淡水养殖面积8×104hm2,大部分还没有利用。

同时,特色农业资源的利用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致使渔业、畜物业生产发展缓慢。

其中,渔业产值仅占海南农业产值的16%,年人均水产品67kg,相当于台湾人均水平的30%;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社会化水平低下;在一些地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绿地面积和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态的破坏现象,生态农业还有待研究、创新和发展。

1.2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

海南农业技术基础设施较薄弱,不论是与我国先进省份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抗灾抗害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或更大的差距。

特别是海南设施栽培技术,在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

海南设施农业发展缓慢,有待新的起步、发展和突破。

1.3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落后

海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研发的水平落后,科技推广经费缺乏,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品、发展为新的产业的速度与效率不高。

具体说来,海南农业技术人员仅3941人,每1400农业人口中只有一个农业技人员。

全省事业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仅为2.3%,公有经济企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占比为6%;在农林牧渔业,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分布于各事业单位,而真正从事一线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较少。

1.4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目前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品牌结构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

首先,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优良性能和质量安全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强和提高。

其次,现有名牌农业产品的区域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存在着较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再次,海南特色农业产品繁多,但是,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较低,加工规模较小,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

特色农业产品的工业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待形成与延伸,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待强化与提升。

1.5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建设亟需提高,绿色农业有待发展

尽管海南瓜、果、菜品种的相对优势仍然明显,但生产水平仍较为落后,产品质量尤其是绿色指标或安全指标依然是影响农产品出岛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以来,海南农业产品销售中先后出现的“毒豇豆”、“毒香蕉”事件以及“汇源果汁检测”事件,对海南瓜、果、菜的出岛、出口带来了很大冲击,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说明了海南农业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绿色指标有待尽快提升,海南农业产品标准化的制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迅速健全,海南的绿色农业有待有效地向前发展。

此外,海南的特色创意农业有待尽快起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特色民族农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特色育种农业有待迅速崛起,海南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现代产业动态结合的产业集群网络有待更快形成与运行。

2海南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根据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并从创新驱动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创新发展海南特色农业产业的总体思路或基本路径是依靠思想观念创新、管理决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创新等,在各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将各种特色产品作大、作强,进而发展为一大新的农业产业,并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与其它各相关产业相链结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网络。

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特色的农业资源和优势的农业产品,并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和变化,大力发展海南特色的出岛、出口农业,这也是海南农业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是对于所经营的农产品通过取得相关的质量认证与相应的商标权,并提高市场的认知度,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的一类农业。

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促进农业产品绿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

海南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的具体路径或思路,一是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作大、作强传统农业产品(如海南橡胶),开发高端品牌产品,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并在纵向上进行深度加工以延长产品链,在横向上进行广度开发即与其它产业相结合以拓宽产业链。

二是依托海南特色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的研发或协同的创新,打造新的农业品牌。

三是基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引进国外的农业品种,进行培育、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地区、国内乃至国际的农业品牌。

四是发展“特色出岛出口农业”。

2.2促动农业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

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的建设,为海南特色农业产业与海南特色休闲旅游观光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为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海南特色的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业传统等,同时也是海南特色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

海南特色休闲旅游农业是特色农业产业与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与国家热带农业基地目标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催生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并以新的特色休闲旅游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海南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农业,应根据岛内与岛外休闲旅游市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求,结合海南不同地区农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特色,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发和建设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应注意和加强对现有的和传统特色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减少对原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农业生态、建筑园艺生态、习俗文化生态等的破坏。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村镇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其中包括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及其耕作方式、各具特色的食物饮品及其加工方式等。

上述各具特色的民族农业文化,既是特色民族农业也是特色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海南发展特色民族农业,一是加强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特别是农业文化、纺织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发掘和打造具有更大价值空间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的农业产品,并作大、作强,发展为新的民族农业产业。

二是加强特色民族农业与特色民族旅游业的整合,以特色民族农业带动特色民族旅游、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

2.3注重良性循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特色绿色农业”

海南在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海南特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组建各级各类研发创新团队,探讨和揭示各地区、各领域、各层次特色农业资源良性循环利用的机制与模式,创办不同农业领域和地区的特色生态农业企业、产业、产业集群,或示范工程与示范区域,并大力、有效地进行推广。

从海南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实施了林牧复合工程、胶园立体种植、桉树林多层次结构、畜禽粪便利用等初级模式。

应当指出,特色生态农业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综合优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统一、协调、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一是从源头上加强对农药的监督、监测、管理与控制,并对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进行全程的检测、控制与安全认证,同时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检测。

二是在对农药加强全程监督、检测和控制的同时,发挥海南特色自然条件的优势,大力推广和种植各种有机瓜菜。

三是组建和依托专门研发机构,开发耐病虫害和其它自然灾害的新的农作物品种。

四是加强有关企业法规的教育,指导出岛出口农业企业按照国内外质量标准及其管理体系进行农业生产,使企业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诚信经营的良好机制,从而打造海南绿色农产品品牌,促进海南特色绿色农业的发展。

2.4夯实技术装备基础,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和“特色育种农业”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显著标志。

推广和应用适合海南的中高档瓜菜设施大棚,创新喷滴灌节水、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推广适合海南特色的节能、环保、轻便、快捷、实用的新型农机,并建立和健全农业机械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集约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基地,并大力进行推广;同时应投放专项资金,设立专门研发机构,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发热带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加速提升海南省设施农业的水平。

育种农业也称制种农业,是实现农业产品创新进而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的重要基础。

育种基地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的繁殖、制种、加代选育和鉴定等科研与生产活动。

海南是国家南繁育种的基地,同时这一基地的建设也已纳入国家粮食发展战略规划,这是海南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海南发展特色育种农业就应切实把握这一机遇和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加强南繁育种基地的现代化建设。

向国内和各国开放,以服务全国、服务世界,吸引国内外各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在基地从事育种研究与生产活动,培育出更多、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使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农业育种基地。

3.5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特色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指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