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9111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知识点全括总结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式教育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有英国洛克和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2)实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

(2)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5.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

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美体劳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有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的本质: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目的在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具体变现为: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的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即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4.认识的引导性: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5.认识的简捷性:

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能够尽快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1)含义: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i.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ii.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辨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i.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认识方法的启示。

ii.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其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

即认识能力的高低。

iii.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条件):

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知识。

b.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c.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含义: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i.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ii.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iii.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2)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I.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道德的提高依赖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

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活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II.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将学生的学习同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III.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还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

另外,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教育史上的人物:

1)孔子:

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三段学习法。

3)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5)杜威:

困难(发现疑难)、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做出假设)、验证(推断假设)、结论(检验假设、获得结论)五个阶段。

6)凯洛夫: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观念和概念,知识的巩固和复习,知识的运用与形成技能技巧,知识,技能技巧的检查。

(二)目前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的划分: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主要依靠:

① 所学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力

② 要强调学生的活动

③ 要考教师的引导,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2)领会知识: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① 感知教材:

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地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相应的能力。

感知的来源包括: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② 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两种思维途径: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已知到未知,不必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

是必要环节。

必要性:

① 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

② 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和巩固。

4)运用知识:

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

运用知识包括:

“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5)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的目的在于,

① 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

②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少年宫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一)含义: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二)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设计教法:

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

2.写好三个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列出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的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

2)课题计划:

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

3)课时计划(教案):

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各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二、上课

(一)含义:

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三)课的类型

1.教学任务不同: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2.所完成任务的类型不同:

单一课、综合课

3.教学方法不同: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四)课的结构

1.概念: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由五部分构成

1)组织教学:

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2)检查复习:

包括口头问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

3)教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的方法

5)布置课外作业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

1)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2)通过作业的检查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二)课外作业的形式

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如:

复习、预习教科书等

2)口头作业口头答案,如:

朗读、阅读、复述等

3)书面作业,如:

作文,绘图,练习题等

4)实际作业,如:

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

(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3.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当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一)含义:

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别教育和辅导

(二)内容:

答疑,指导作业;补差生,补因病缺课生;个别辅导成绩优良的学生;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目的和态度;对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帮助;开展课外辅导教学;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性活动。

(三)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

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学业评价:

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孩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评价判断的过程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等等

2.测验法:

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1)种类:

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2)测验的质量指标(重点):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i.信度:

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ii.效度:

测量的正确性

iii.难度:

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iv.区分度:

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3.调查法:

通过问卷、交谈的方式

4.自我评价法:

主要方法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御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对自己作为评价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教师应该做到: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守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主要目的),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

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四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

(一)含义: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1)含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直观的手段: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使用时要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典型性。

直观教学时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使用不仅会浪费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ii.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

在展示教具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演示完以后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iii.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启发性原则

1)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

教师要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兴趣发展成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ii.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iii.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iv.发扬民主教学: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等等

3.巩固性原则

1)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ii.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iii.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

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ii.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

iii.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ii.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ii.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iii.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iv.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i.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ii.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iii.要把这些教育因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iv.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素质

8.量力性原则

1)含义: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的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b.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c.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为缺房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呢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优点:

教师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

缺点: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易调动。

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清晰、简明、易懂,音量速度适度等等

4)要组织学生听讲

(二)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1.分类

1)复习谈话:

根据学生已学的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知识

2)启发谈话:

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化思考和探索新知识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三)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1.优点: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缺点:

需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能力

2.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要做好准备,探讨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有钻研的价值

2)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诱导

3)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使学生获得正确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四)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1.读书法分类:

教师指导性阅读、学生半独立性阅读、独立性阅读

2.指导性阅读方式:

预习、复习阅读指导、课堂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

3.运用的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演示法:

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

1.演示的基本要求

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演示前明确目的后要进行讲解,演示和关键、演示时要结合讲授进行分析、对比、归纳、综合

3)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尽量减少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二)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1.分类:

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2.运用的基本要求

1)做好参观准备

2)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3)参观后及时总结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有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1.运用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时间,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学生。

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

(二)实验法: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1.运用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步骤和要求

2)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语言指导和示范作用相结合

3)做好实验小结。

(三)实习作业法:

根据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

(四)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欣赏教学法:

指导学生体验真善美的教学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

教师引入生动的具体情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材料。

包括生活展现情景、图画在线的情景、实物演示的情景、音乐渲染等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布鲁纳):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1.特点:

1)学生具有较大的活动自由,由学生自主研究探索解决问题,主体性得到彰显

2)学生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2.发现教学法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乐观儿童观。

儿童智力与科学家的差异无质的区别,只是儿童经验少,理论层次低。

他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有效的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2)强调内部动机哦的重要性。

内部动机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比较稳定持久,应通过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来降低外部动机对学习的干扰程度

3)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程序”原则。

以适合于学生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理解知识结构

4)重视强化作用。

必须经常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纠正,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不断强化巩固。

强化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矫正性知识

三、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研讨法:

美国兰本达

2.纲要图示教学法:

沙塔洛夫。

纲要图示指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

3.暗示(启发)教学法:

洛扎诺夫,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