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9033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细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植物细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植物细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植物细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植物细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细胞.docx

《植物细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细胞.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细胞.docx

植物细胞

第一章植物细胞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细胞学说、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概念。

2.掌握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区别。

3.掌握原生质的概念。

掌握组成原生质的有机物与生理活性物质。

4.掌握原生质体、胞间层、胞间连丝、质外体、共质体、单位膜、生物膜、细胞器、染色质、染色体、微梁系统的概念。

5.掌握细胞的组成、细胞壁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

掌握流动镶嵌模型。

6.掌握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掌握双层膜、单层膜、无膜细胞器的种类,与能量有关的、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与消化有关的细胞器。

7.掌握细胞核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掌握花青素和有色体的区别及鉴定。

8.掌握后含物的概念。

掌握后含物的化学鉴定。

了解后含物的结构。

9.掌握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成膜体的概念。

掌握植物分裂的类型。

掌握有丝分裂的各期特征。

10.掌握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成膜体的概念。

掌握植物分裂的类型。

掌握有丝分裂的各期特征。

11.掌握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

了解细胞的生长。

【教学重点】

1.细胞的组成及微观结构。

组成细胞的各部分功能。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原生质的概念。

组成原生质的有机物与生理活性物质。

3.细胞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结构、功能。

4.后含物的概念。

后含物的化学鉴定方法。

5.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

细胞周期概念。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张宪省、贺学礼主编.《植物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曹仪植主编.《植物分子生物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李扬汉.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高信曾.植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5.李正理.植物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6.吴国芳,冯志坚等.植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教学内容:

细胞学说的建立及意义(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意义?

1665年,英国人RobertHooke发现了细胞。

列文虎克是微观世界的第一使者,第一个观察到细胞的人。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Schleiden)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几乎同时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

①一切动植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②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③细胞来源于细胞。

意义:

细胞学说从理论上确立了细胞在整个生物界的意义,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有机体统一起来,揭示了生物构造的基本规律(同一性)和生物进化的内在根据,为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细胞学说,把它与能量守衡、生物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3大发现。

现在发现:

非细胞形态构造的生物——病毒,但是病毒单独存在时,不能进行任何代谢和复制,没有生命特征,只有寄生在细胞内才具有自我复制和代谢的生命特征。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的基本概念

1.细胞的基础性地位

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除病毒外,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细胞是代谢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个体的完备性;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细胞分化构成组织和器官。

细胞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一切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通过细胞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和细胞分化来实现。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全能性:

包含全套遗传信息。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根据细胞在结构、代谢和遗传活动上的差异,可以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细胞的化学组成

C,H,N,O占90%以上。

各种元素或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或以离子形式存在。

原生质:

生活细胞中由生命活动的物质总称为原生质。

(一)无机物:

水+无机盐

(1)水:

游离水:

95%;结合水:

5%。

体积上最大,占80-90%。

一切生命活动的重要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所以年它是生化反应的介质。

作用:

溶解无机物、调节温度、生化反应介质、参与代谢,形成细胞有序结构。

(2)无机盐:

含量很少,不到细胞总重量的1%,通常以离子状态存在。

作用:

生化反应条件;缓冲ph值的变化;维持渗透平衡;参与信号转倒等。

(二)有机物:

(1)蛋白质:

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植物体的结构、性状和发育有密切联系,参与各种生命过程。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氨基酸间脱水缩和形成肽键。

氨基酸的数量、种类、多肽链的多少及排列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的空间构型,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性质。

(2)核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是基因的载体。

RNA。

信使mRNA、核糖体rRNA、转运tRNA。

(3)脂类:

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中性脂肪和油:

甘油三酯

磷脂类:

双性脂类

其它脂类物质:

蜡、角质、木栓质、类固醇、terpene等。

(4)糖类:

单糖:

五碳糖、六碳糖。

营养储备多糖:

淀粉:

直连、支链。

结构多糖:

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般:

10-50微米µm

最小(枝原体):

0.1-0.15µm

最大:

棉花纤维细胞长达650mm

人肉眼可见的最小尺度是100µm

细胞较小,有利于物质的运输;有利于细胞核对代谢活动的调控。

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与功能有关系,通常是多面体和球体。

(植物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

动、植物细胞有何不同?

答:

在种子植物中,细胞直径一般介于10—100μm之间,其形状多种多样,有球状体、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

其结构通常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组成,原生质体中有更特殊的细胞器和质体、液泡。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有细胞壁

质体

有质体

液泡

有液泡

中心粒

多无中心粒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真核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两大部分组成。

原生质体:

活细胞中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是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是组成细胞的一个形态结构单位。

包括: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还有后含物。

显微结构;超显微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vacuole)等结构。

细胞质中的质体易于观察;用一定的方法制备样品,还能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高尔基体(Golgibody)、线粒体(mitochondria)等细胞器;这些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microscopicstructure)。

电子显微镜将分辨力大大提高,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的细胞内的精细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structure)或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

一、原生质体

(一)质膜(细胞膜或外周膜):

包围在原生质体的表面。

细胞器膜为内膜。

内膜和外周膜统称生物膜。

1.质膜的分子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1972)

脂双层:

磷脂双分子层,质膜的骨架,疏水的脂肪酸炼有屏障作用,水溶性物质一般不能自由透过,维持了细胞正常的结构和渗透压。

(1)膜蛋白:

占膜重的50%。

有周边蛋白;内在蛋白。

膜的不对称性。

(2)膜糖:

单糖连接成的寡糖链大多与蛋白质结合为糖蛋白或与脂类结合成糖脂。

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3)细胞膜的流动性:

实际是指膜内部的分子运动性,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与抗逆性有关。

2.质膜的功能:

(4)物质的跨膜运输:

选择透过:

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维持细胞稳定性。

(5)细胞识别:

指细胞对同种或异种细胞的辨认。

(6)信号转换

(二)细胞质:

真核细胞的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称为细胞质。

组成:

细胞质主要是半透明无定型的基质,里面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细胞器。

在与细胞壁、细胞核和液泡接触处都有膜的结构(分别为细胞膜=质膜,核膜,液泡膜)。

活细胞的细胞质在不断地进行着涡流式或旋转式运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标志

1.细胞器:

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微小结构,大多被膜所包被。

(1)质体plastid

质体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它是进行光合作用及存储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的特别的细胞器。

有三种类型

<1>叶绿体chloroplast:

球型、卵型、凸透镜型,长轴4-10微米,短轴2-4微米,存在于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数量1-多个。

内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4种光合色素(叶绿素是直接的光合色素,后两种不直接参加光合作用,它们把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

4种色素的比例随植物种类、生活时期(落叶前)甚至植物的营养状况而变化。

农业上、林业上、园林上等可以根据叶色判断营养情况。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因此对它的研究较其他的质体更深人细致。

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内,茎的皮层细胞、保卫细胞、花和未成熟的果实中也有。

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藻类的叶绿体变化很大,如衣藻中有1个杯状的叶绿体;丝藻细胞中仅有1个呈环状的叶绿体;而水绵细胞中有1一4条带状的叶绿体,螺旋环绕。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形似圆形或椭圆形的凸透镜,数目较多,少者20个,多者可达几百个。

叶绿体的内部结构复杂。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仅见其内部有许多绿色小颗粒和其基质(stromamatrix)。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叶绿体由外被、片层系统和基质组成。

叶绿体外被(chloroplastenvelop)由双层膜组成,两层膜之间有10~20nm的膜间隙。

外膜通透性强,内膜具有较强的选择透性,是细胞质和叶绿体基质之间的功能屏障。

叶绿体内部有复杂的片层系统,其基本结构单位是类囊体,它是由膜围成的囊。

类囊体沿叶绿体长轴平行排列,在一定的区域紧密地叠垛在一起,称为基粒(granum,复数granna)。

一个叶绿体可含有40~60个基粒,基粒的数量和大小随植物种类、细胞类型和光照条件不同而变化。

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连接基粒的类囊体称为基质类囊体。

基质中有各种颗粒,包括核糖体、DNA纤丝、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phytoferritin),以及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

由于叶绿体含有DNA和核糖体,它可以合成某些蛋白质,在遗传有一定的自主性。

<2>有色体(杂色体)chromoplast:

只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呈现红色-橙黄色。

主要存在于花瓣、果实、落叶前的叶片、有色的根(如胡萝卜)等器官中,使其出现各种鲜艳的颜色。

一般认为它可吸引昆虫,有利于传粉和果实的传布。

不同植物有色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最简单的是球状有色体,如植物的花瓣以及柑桔、黄辣椒的果实中的有色体,此外,还有同心排列的膜的有色体,如黄水仙的花瓣,还有管状有色体,如红辣椒果实等。

<3>白色体leucoplast:

白色体是不含可见色素的无色质体。

白色体近于球形,结构简单,在基质中仅有少数不发达的片层。

根据所储藏的物质不同可分为:

造粉质体(amyloplast)、蛋白质体(proteinoplast)和造油体(elaioplast)。

这些不同类型的质体都是由前质体(proplastid)发育而来。

造粉质体主要分布于储藏组织中,如子叶、胚乳、块茎和块根等。

是贮存淀粉的质体,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的。

它是植物细胞内碳水化合物的临时“仓库”。

蛋白质体(造蛋白体),在分生组织、表皮和根冠等细胞中可以见到,它主要储藏蛋白质。

造油体是贮存脂类物质的白色体,脂类物质在基质中呈小球状。

质体的发育和转变:

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从前质体发育而来。

前质体存在于合子和分生组织细胞中,体积小,一般呈球形,外有双层膜包围,内部结构简单。

基质中有少量类囊体(thylakoid)、小泡和质体小球(plstoglobu-1i)。

在根的分生组织细胞中,有时可见到少量淀粉粒。

基质中还有少量的DNA、RNA、核糖体和可溶性蛋白。

当细胞分化时,前质体逐渐转变为其他类型的质体。

在直接光照下,幼叶中的前质体的内膜向内凹人,形成片状或管状结构,逐步形成片层系统,逐渐发育为成熟的叶绿体。

而被子植物种子置于黑暗中发芽、生长,就形成黄化植物,叶中的质体缺乏叶绿素,成为黄化质体(etioplast)。

它的片层系统由许多小管相互连接形成晶格状结构,称为原片层体(prolamellarbody)。

基质内可有淀粉粒。

当黄化植物暴露在光照下,黄化质体转变为叶绿体,叶子变绿。

在某些情况下,一种质体可从另一种质体转化而来,并且质体的转化有时是可以逆转的。

叶绿体可以形成有色体。

有色体也可转变为叶绿体,如胡萝卜根经照光可由黄色转变为绿色。

当组织脱分化而成为分生组织状态时,叶绿体和造粉质体都可转变为前质体。

有色体一般认为不是由前质体直接转变来的,而是由白色体或叶绿体转变而来。

细胞内质体的分化和转化与环境条件有关。

同时,质体的发育受它们所在细胞的控制,不同基因的表达决定着该细胞的质体类型。

(2)线粒体:

含环状DNA和核糖体,能知道自身部分蛋白的合成。

(3)内质网:

内质网为复杂、多样的膜层结构,与细胞内的各种膜相连接,合称为膜系统,它们在细胞内的合成、物质交换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光滑型内质网:

脂类和糖类的合成。

粗糙型内质网:

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加工和运输有关。

(有的书上还将高尔基体、微体等也归入到膜系统中)

(4)高尔基体:

参与植物细胞中多糖的合成和分泌;糖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

(5)液泡(重点)

液泡为植物细胞所特有(为什么?

),是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成熟的植物活细胞通常只有一个很大的液泡,位于细胞的中央,称为中央细胞,其体积可以达到细胞体积的90%以上。

中央细胞在细胞成熟过程中由许多小而分散的液泡逐渐长大、合并而成,它将细胞质挤压到外围紧贴细胞壁。

液泡由一层液泡膜包被。

里面充满细胞液。

液泡的作用和意义:

储藏细胞的代谢产物(糖、有机酸、蛋白质、磷脂等),和排泄物(草酸钙、丹宁、花青素等);

由于储藏多种物质,细胞液的浓度很大,维持了细胞的渗透压和膨压,能够调节水分的吸收,和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坚实性,以便保持细胞正常的功能。

液泡的功能:

•物质的转运与储藏

•参与细胞内物质的生化循环

•调节细胞水势和膨压

•与抗旱、抗寒性有关

•隔离有害物质

•防御

这些功能都有别于动物。

(6)溶酶体和圆球体:

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包被的、富含多种水解酶、具有囊泡状结构的细胞器,主要由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分离的小泡生成。

可分解所有生物大分子。

功能:

<1>正常的分解与消化

<2>自体吞噬

<3>自溶作用

圆球体:

膜包被的球形小体,可能只是单位膜的一半。

含水解酶,具有溶酶体的性质。

含脂肪酶,可积累脂肪,起储存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糊粉粒:

具有蛋白质储藏功能,也有溶酶体性质。

(7)微体:

由单层膜包被的圆球形小体。

<1>过氧化物酶体:

含多种氧化酶,存在于绿色细胞中,与线粒体和叶绿体合作完成光呼吸作用。

<2>乙醛酸循环体:

含乙醛酸循环酶系,存在于油料作物萌发的种子中。

与圆球体和线粒体配合把脂类转化成糖类以满足种子萌发的需要。

(8)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将氨基酸合成肽链。

小亚基识别mRNA的起始密码子并结合,大亚基含有转肽酶,催化肽链合成。

附着在内质网表面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膜蛋白、分泌性蛋白;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结构蛋白、基质蛋白与酶。

2.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态胶状物质。

细胞骨架和各种细胞器分布其中。

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为细胞器行使功能提供基质和环境条件;缓冲酸碱度,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胞质运动:

在生活细胞中,胞基质围绕液泡和沿细胞质索有规则流动的现象。

促进物质转运,加强细胞器之间的联系。

细胞器分为三种类型。

双层单位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质体、线粒体;

单层单位膜结构的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圆球体、溶酶体、微体;

非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微管。

(三)细胞核nucleus:

在光学显微镜下,原生质体可以明显的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

细胞核呈折光较强、粘滞性较大的球体。

真核细胞均具有细胞核。

高等植物只有一核,一些低等植物有双核,多核,维管植物中的少数细胞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核,如乳汁管细胞具多核,绒毡层细胞常具两核。

(1)细胞核的形态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

细胞核形状多样。

细胞核的形状同细胞形状有一定的关系。

细胞核的大小、形状及其在细胞质内的位置同细胞的年龄、功能以及生理状况有关,也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细胞核的超微结构

<1>核被膜:

包括核膜和核膜以内的核纤层两部分。

核被膜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内、外膜在核孔处相互融合,形成一些环形开口称为核孔。

外膜表面附着有大量的核糖体,内质网常与外膜相连。

膜间隙与内质网腔相通。

核纤层:

核内膜内侧与其紧密结合的由中间纤维蛋白构成的蛋白质网格结构。

为核膜和染色质提供结构支架;介导核膜和染色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解体和重组。

<2>染色质:

分裂间期细胞核内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型复合物,是间期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

染色浅、基因活跃表达区。

异染色质:

压缩度高,染色深,遗传惰性区。

<3>核仁:

一至多个,富含蛋白质和RNA。

是rRNA合成加工核装配核糖体亚单位的重要场所。

染色浅的低电子密度区,称为核仁染色质区,含有转录rRNA基因;包围核仁染色质的高电子密度区是纤维区,是活跃进行rRNA合成的区域,主要成分为核糖核蛋白;颗粒区位于核仁的边缘,由电子密度较高的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代表不同成熟阶段核糖体亚单位的前体。

<4>核基质:

核内主要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络状结构,也称为核骨架。

广义核骨架:

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核孔复合体和残存的核仁。

狭义核骨架:

除了核被膜、核纤层、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网络结构。

核基质为细胞核内组分提供了结构支架,使核内的各项活动得以有序进行。

(四)细胞骨架

狭义: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内普遍存在的与细胞运动和保持细胞形状有关的一些蛋白质纤维网架系统。

包括微管系统、微丝系统和中间纤维系统。

相互连接成具有柔韧性和刚性的三维网架,把分散在细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及膜结构组织起来,相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使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细胞骨架还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细胞组分运动,细胞分裂,细胞壁的形成,信号转导以及细胞核对整个细胞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1.微管:

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结合而成的管状中空结构。

可以不断的装配和解聚,受低温、化学药剂等影响。

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原纤维×13->微管

功能:

1保持原生质体形状;2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3与细胞及细胞器的运动有关;4为细胞内物质长距离运输提供轨道并参与物质运动。

2.微丝:

由肌动蛋白亚单位组成的螺旋纤维,易聚合和解聚,与细胞生理状态、阳离子、ATP含量有关。

肌球蛋白(微丝马达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将ATP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引起运动。

功能:

维持细胞形状、细胞质运动、染色体运动、胞质分裂、物质运输、膜的内吞和外排。

3.中间纤维:

中空管状蛋白质丝,外与细胞质膜相连,中间与微管微丝细胞器相连,内与细胞核内的核纤层相连。

其聚合不可逆。

功能:

维持和形成细胞形态;参与细胞内颗粒运动;细胞连接;细胞器和细胞核定位。

二、细胞壁

在植物细胞的生长、物质的吸收、运输、分泌、机械支持、细胞间的相互识别、细胞分化、防御、信号传递等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

1.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1>糖类

●纤维素:

细胞中最重要的成分,多糖,以伸展的长链形式存在。

以氢键连接。

纤维素长链->微团->微纤丝->大纤丝

具有晶体性质,具有高稳定性和抗化学降解能力。

●半纤维素:

存在于纤维素分之间的一类基质多糖。

以有侧链的木葡聚糖为主。

●胼胝质:

多糖。

细胞壁中的正常成分,也是伤害反应的产物。

●果胶:

胞间层和双子叶植物初生壁的主要化学成分,单子叶植物细胞壁中含量较少。

重要的可溶性基质多糖。

维持细胞壁结构;保水能力强,调节细胞水势;降解形成的片段可调控基因表达,促进物质合成,抵抗真菌和昆虫的危害。

<2>蛋白质:

结构蛋白和酶蛋白。

●结构蛋白:

伸展蛋白,垂直存在于细胞壁中,形成伸展蛋白网络。

在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酶蛋白:

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

●凝集素:

一类能与糖结合的蛋白质——糖蛋白。

参与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的防御作用。

<3>脂类:

木栓质和角质。

防止水分过度蒸腾,抵抗病原菌和动物为害。

<4>矿物质:

增加细胞壁硬度。

<5>木质素:

一种分子很大的、具三维结构的芳香族高聚物。

属于酚类物质。

2.细胞壁的层次结构

层次

成分

特点

功能

胞间层

果胶

亲水性;可塑性;黏性

保持水势;黏着细胞;适应细胞生长

初生壁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蛋白质:

酶、糖蛋白

延展性

适应细胞生长;机械支持;防御

次生壁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果胶极少

延展性差;分层定向排列

机械支持

细胞壁木质化顺序:

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

3.细胞壁的生长和特化

包括面积的增长和厚度的增加。

内填及附着。

◆木质化:

木质素填充在细胞壁中。

亲水性强,与纤维素结合。

加强机械支持作用的同时允许水分的透过。

植物体内部及表面均有发生。

是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导管)的重要特征。

◆角质化:

脂类化合物,不透水。

角质化主要发生在植物体的幼嫩部分的表皮细胞与空气接触面的细胞壁上,使植物体减少水分散失(蒸腾)和避免外界水和微生物的侵入,具有保护作用。

◆栓质化:

主要发生在植物体较老部分的表层细胞壁上,使不透气、不透水,具有保护作用。

◆矿质化:

矿质主要是碳酸钙和硅化物,硬度大。

矿质化发生在植物体表,增加支持作用,和阻止动物侵害,如竹秆、麦秆的表皮。

(二)细胞壁与植物抗病性

●伸展蛋白:

1.起凝集素的作用;2.木质素的沉积位点;3.结构屏障。

●木质化和栓质化:

1.加强细胞壁抗真菌穿透能力;2.加强抗酶溶解作用(病原菌不能分泌分解木质素的酶);3.限制病原菌的酶和毒素向寄住扩散,同时抑制水和营养物质向病原菌扩散,抑制病原菌生长;4.木质素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低分子量酚类前体和多聚作用时产生的游离基可以钝化病原菌的膜、酶和毒素。

●β-(1,3)葡聚糖酶:

降解病原菌细胞壁;调控植物抗毒素诱导物基因的表达。

●几丁质酶等:

降解病原菌细胞壁;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

●蛋白酶抑制剂:

抑制病原菌蛋白酶的活性。

●凝集素:

抑制病原菌扩散;可用作外源抗体。

(三)纹孔与胞间连丝

1.初生纹孔场:

细胞初生壁的不均匀增厚。

2.胞间连丝:

穿过细胞壁上的小孔连接相邻细胞的细胞质丝。

在初生纹孔场处较为集中。

3.纹孔:

形成次生壁时,在初生纹孔场处形成的无次生壁的较薄区域。

纹孔对、盲纹孔、单纹孔、具缘纹孔。

纹孔是细胞壁较薄的区域,有利于细胞间的沟通和水分运输,胞间连丝较多的出现在纹孔内,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保证了多细胞植物体中细胞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传递?

答:

纹孔是细胞间水分运输的有效途径;胞间连丝是细胞间各类原生质和信息的有效传递途径,胞间连丝的存在使整个植物体所有细胞的原生质形成一个共质体(有机的整体)。

(四)细胞壁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