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8818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docx

华中科技大学当代新闻传播学笔记背诵版

名词解释

1、新闻学: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广义新闻学:

(2006年名词解释)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

理论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管理学。

3、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既合流而又相对独立。

我们可以将其相通之处融为一体,构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是以新闻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新闻传播学是传统新闻学的合理拓展,又与大众传播学有所区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它综合了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特色和优势,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研究信息时代新闻的特色与规律。

4、大众传播学:

是传播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的不特定大众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5、新闻的本源:

指新闻的基本来源,社会变动是新闻的本源,先有社会变动,然后才有新闻。

(社会变动为新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社会变动及人的社会性是新闻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因;所有新闻都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6、新闻的定义

从“源”的角度出发:

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

(广义)

 从“流”的角度出发:

新闻是社会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

(狭义)

7、新闻价值:

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8、新闻信息:

(2007年名词解释)指新闻传播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即关于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描述。

新闻信息包括事实信息、意见信息和情感信息。

9、新闻信息的本质:

新闻信息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社会新信息,它具有意识形态性。

10、信息过剩:

(2005年名词解释)

11、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活动在受众和社会中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性质因判断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12、新闻事业:

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组织体系,它由三个系统构成:

新闻媒介系统、新闻监督系统、新闻传播活动系统

13、新闻事业体制:

(2008年名词解释)往往简称新闻体制。

它是国家管理新闻事业的新闻制度、新闻事业构成形式和规范模式,它包括新闻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内部机构、组织体系和干部制度等等。

14、新闻记者:

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这是对新闻记者社会角色所作的最简洁、最本质的概括。

15、新闻记者的素质:

新闻记者特有的思想品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综合表现。

现代新闻记者应具有哲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眼光、社会学家的活动能力、作家的写作本领。

16、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指接受新闻信息的人,因接触媒介的不同而通常被称为读者、听众、观众

17、受众心理:

指新闻受众的接收心理,概括起来有

(1)求真心理

(2)求新心理:

时间上、内容上和表现手法上的“新”(3)求近心理:

对与自身状态比较接近的新闻表现一种“认同”倾向——>产生“共鸣”(4)易得心理:

受众希望便捷获取信息

18、受众权益:

(2003年名词解释)受众权益不但意味着受众对传播资源有所需求,而且强调这种需求不得被传播者、传播媒介或其他组织、个人非法剥夺和侵害。

更多强调传播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其他组织和个人之间,在传播资源的分配、获取、享用方面能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19、新闻舆论:

(2010、2013年名词解释)即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

20、新闻舆论的价值:

新闻传播活动对人们参与社会事务、伸张自我、调节对象这一特殊需要的满足

21、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2004年名词解释)由特定的评价标准决定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

22、新闻自由:

亦即出版自由,英文同为Freedomofpress,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

具体讲,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播自由、报道自由、收受自由。

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传播自由,发表评论的自由以及开展批评的自由。

23、新闻自律:

(2004、2007年名词解释)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新闻自律包含两个方面:

新闻业务人员个人的道德自律;新闻媒介机构的行业自律

24、舆论监督: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利中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的社会现象,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

25、新闻舆论监督:

是舆论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新闻媒介对公共权利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及其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制约,促使其修正错误的舆论监督。

26、知晓权:

指民众享有向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又叫“知情权”、“了解权”

27、内参:

(2009年名词解释)是新闻舆论监督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方式,对一些特殊问题不采取公开报道的形式,而是写成内参,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情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内参属于“国家秘密”,阅读的人就是关键性的领导,受众面小,可避免造成社会波动。

28、社会控制:

即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施行约束的全部过程。

29、正向控制:

是施控者直接向受控者(新闻媒介)发布指令,即方针、政策、制度、规定等权能信息,调节和制约受控者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一般由社会权能机关实施。

30、反馈控制:

指受控者(受众及其他社会系统)通过反馈信息对施控者(新闻传播媒介)施加影响,进行控制。

31、积极控制:

对媒介行为的指导以及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预防性控制

32、消极控制:

对违法乱纪的媒介行为加以制裁和教育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惩罚性措施。

33、硬控制:

又称强制性控制,是依赖于社会强制力而实施的控制,具有不变性。

34、软控制:

相对于硬控制而言的,是依赖于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而进行的控制,具有可变性。

35、宏观控制:

是从全局的、历史的、政治的高度上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控制。

36、微观控制:

根据宏观控制所确定的原则对具体新闻传播活动所作的控制。

37、一致性控制:

施控方以符合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特点和方式对受控方实施的控制

38、矛盾性控制:

施控方以不符合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特点和方式对受控方实施的控制,或受控方不接受施控方的正常控制

39、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

(2008年名词解释)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它在新闻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指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对新闻事业、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牵制和约束。

40、媒介产业:

通过大众传播工具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实体的结合,它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电信、卫生以及其它传播媒介部门。

媒介同时拥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功能,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在经济上,可以依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追求经济效益。

媒介产业包括三个层次:

新闻产品的商品属性;媒介的信息产业属性;媒介产业市场。

41、媒介产业市场:

(2006年名词解释)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

作为一种特殊产业的媒介产业要得到发展,其关键是要进入市场。

媒介产业有三个市场:

a受众市场。

由媒介和受众构成;b广告市场。

由媒介和广告客户构成;c一般消费市场。

其市场构成面比较广,一般是指媒介下属的各实业公司和市场上一般的媒介消费者。

42、市场定位:

是指树立报纸在目标市场中的形象,使报纸具有一定的特色,适应一定受众的需要和偏好,并与竞争者的产品有所区别。

43、报刊的社会责任论:

 

44、新闻舆论控制:

 

45、“用事实说话”:

 

46、新闻价值的“主体说”:

简答题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

{2004、2005年均考过简述题}

相同之处:

1、两者有共同的生命基因——信息;

2、两者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传播媒介;

3、两者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有组织、现代化方式、面向社会不特定大众。

不同之处:

1、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

传播学研究的范围更广,它包括新闻传播;

2、两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新闻学更重视新闻本体的研究,研究重点相对微观,传播学更重视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的研究,研究重点相对宏观;

3、新闻学研究更侧重于由于新闻实务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理论问题,专业性更强一些,传播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综合性更强一些。

2、新闻学、新闻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三者的关系

新闻传播学是以新闻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这是现代社会新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闻传播学不是对传播新闻学的削弱,而是对其的充实和提高。

也不是西方大众传播学的翻版,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它综合了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特色与优势,内化了它们的基因与营养,它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研究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特色与规律。

3、西方公共新闻学的观念及实践(2013年简述题)

新闻学观念:

第一种抽象的、纯理性的理论探讨,主观想象出一套超阶级的理想化主张,如绝对的新闻自由、超越一切阶级的客观公正等。

第二种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看似客观公正的词句来掩饰新闻报道的阶级性,如抽象的谈论社会责任等。

第三种是一些比较客观的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论述,承认新闻报道有不同的阶级倾向和价值取向。

第四种是几百年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普遍适用原理与规则。

实践:

对外国,尤其是西方新闻学理论,我们既不可以一概肯定,全盘照搬,也不能一概否定,全面拒绝。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出发,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4、新闻的源与新闻的流及其划分意义(2003年简述题)

信息是自在之物,它未经新闻媒介传播之前是潜新闻,把这种现实社会变动的原始信息称为新闻的“源”。

经过新闻媒介传播之后就是显新闻,把这种经过新闻媒介整合后公开传播的信息,称为新闻的“流”。

意义:

新闻的“源”与“流”的划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新闻本质,把握新闻和新闻传播的规律。

5、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

新闻真实性(2002年简述题)是指新闻传播的信息和社会新近变动的信心本身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传播反映的新闻事实和现实原型是一致的。

特征:

a从新闻真实的实现来看,新闻真实性具有过程性的特征:

新闻事实和现实原型一致,不可能一步到位,新闻真实是在不断消除两者差异的过程中实现的;

b 新闻真实的基本标尺是对社会变动的再现,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过程性和多样性,新闻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2)事件性:

事件不等于事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是反映社会变动,变动才能出新闻;

(3)新鲜性:

新闻的第二生命。

含义:

时间上的新,有别于历史纪实;内容上的新,有别于事物常态。

6、新闻价值的构成

(1)从价值及其实现主体来看,包括事实、传者和受传者三个方面,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事实、传者、受传者三个新闻价值主体的过程关系中,事实是基础,受传者是主导,传者是中介。

  

 

(2)从新闻价值实现流程来看,新闻价值又由新闻事实价值(新闻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受传者关注的那种有用性)和新闻传播价值(新闻价值在传播传播过程中实现)两部分构成。

(1)新鲜性

(2)重要性:

新闻事实影响力大,涉及面广

新闻事实价值(3)显著性:

新闻事实能引起受传者关注

(4)接近性:

(2010年名词解释)新闻事实与受传者在心理、生理、地理、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接近性

(5)趣味性(又称人情味):

不仅指娱乐一类的有趣,还包括稀奇.巧合.波动人的情感等

新闻传播价值传播者的选择价值

受众效果价值(最重要地位)

7、新闻真实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不可能完全做到,你的观点(P28)(2009年简述题)

 

8、新闻价值的相对性(04、06年考过简述)

(1)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同。

对于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取舍也会很不相同。

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不相同。

(2)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

a媒体的性质不同、b媒体市场定位不同(受众定位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一样)、c媒体宣传重点不同

(3)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

9、新闻信息的特征

(1)新鲜性:

包括内容上的新颖和时间上的及时。

(2)公开性:

新闻信息可以公开传播;新闻信息必须是公开传播的信息

(3)层次性:

1)表层信息:

通过信息符号直观表达;2)中层信息:

新闻具体内容;

3)深层信息:

提高新闻信息的新鲜性

10、增大新闻信息量的途径

 

(1)扩大信息量的外延:

扩充信道。

(信道:

指信息传递的通道。

具体指报刊的刊期、总的数量、版面、色彩、频道数量等)

(2)增加信息量的内涵。

a单位时空内增加信息量;b提高信息层次与质量;c提高新闻信息的新鲜度。

11、信息量的适度问题{2004年考过分析题}(结合“新闻传播的原则中的适量性原则”)

(1)信息“量”的大小,要考虑“质”的不同(展开:

不同质的新闻信息,其量的要求不一样,既反映事物整体面貌,又要受传播意图和受众需求影响,我国正面宣传为主,不能用大量篇幅揭露社会阴暗面、法制新闻犯罪细节,树立“质”“量”联系的观点,杜绝垃圾信息,减少信息污染)

(2)信息量的大小,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

30~7:

00);

(3)信息量的多少还要考虑受传者的接受能力(儿童、老人)。

12、新闻传播价值与新闻价值的比较

新闻传播价值不完全等于新闻价值,前者是从动态的过程进行考量,后者从静态考察内容方面进行把握;前者侧重传受之间欲求与满足的关系,后者侧重新闻信息本身所包含的素质指标。

一般情况下,一项新闻传播活动使传者实现目的和使受众满足需求的程度越高,其价值越大,反之价值越小。

13、新闻传播的原则

(1)社会公益原则:

 (2012年名词解释) 指新闻传播的内容与形式都要以有益于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原则,要负责阐明社会美德与目标,要将社会利益与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而不能单纯以赢利为终极追求。

(2)集团利益原则:

新闻传播活动要维护它所从属集团的利益

(3)时效性原则(03、04年均考过概念题):

时效性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

时新性指新闻报道要尽量缩短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

时宜性指新闻报道在快的前提下,也要掌握火候,该压的时候要压一压,以在最适宜的时候传播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 

(4)受众最大化原则:

既指接受新闻的受众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也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尽可能最大。

为什么追求受众最大化?

a传播就其本义来说指信息的共享和分享。

b追求受众的最大化是社会民主、自由程度提高的必然要求。

c是现代新闻媒介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追求。

(5)针对性原则{07年考过简答}:

指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有效地传播活动,要针对受众的特点和需要传播新闻信息。

包括两个方面:

传播者有针对性的新闻(传播内容);针对性地传播新闻(传播技巧)

依据:

a受众个性异质和需要多元。

b传播者意图多层次。

c传播生态环境相异

(6)适量性原则:

(2011年简述题)指新闻传播中的信息要适度,要适应受众对新闻的感知、消化能力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既要避免信息的不足与断绝又要避免信息过剩或爆炸。

a信息量的不足:

扩充信道、增加有效信息密度

b信息过剩(05年考过概念题):

危害是受众迷失在新闻信息的海洋之中,无从选择;同质信息过剩;单位时间、空间上的信息倾泻,易使受众疲劳而降低传播效果。

14、新闻传播的功能(2010年简述题)

基本功能:

告知新闻信息(具有客观性、公开性、及时性的特征);

政治宣传功能凸现:

公开地进行政治宣传

隐现:

将政治宣传隐藏在新闻信息后

经济促进功能

直动功能社会组合功能:

新闻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组织、协调沟通和监督的功能。

文化娱乐功能:

(两个渠道)a报道有关文化娱乐作品及活动的作息;

b非文化娱乐新闻中也有刺激、娱乐、审美的因素

若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舆论一律,剥夺人们的自由思想和表达的权利;

负面功能受众主动精神会受到抑制,并缺乏行动能力,即“麻醉性”负功能;

环境监视对现实社会体制和文化存在潜在危险;

降低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

连动功能(社会化功能):

指新闻传播在告知新闻受众某种信息后,对受众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的连锁影响,是一种隐性功能。

社会教育:

传播知识、传播新闻文化、提供“社会模特

表现培养社会角色

传递社会遗产:

(特征)较准确;范围广;数量多;系统性强

15、新闻与宣传的关系(2004年简述题学界对于新闻与宣传的关系的看法有哪几种,你认为哪一种最有道理,简述之)

(1)全同关系

(2)包涵关系:

宣传包含新闻,交叉部分为新闻宣传(3)交叉关系(4)全异关系

16、新闻传播效果的分类

依据新闻传播效果的表现形式显性效果:

直接的、可感的、连动的反应。

往往可能引起社会再传播,产生连动效应

隐性效果:

间接的、潜在的传播效果(知识积累、潜移默化),间接性、隐含性、递增性

正效果:

社会反应与传者预期目标一致

负效果:

(2008年简述题)社会反反应与传者预期目标相反(重要表现:

逆反效果)。

逆反效果的情况:

依据受传者思想行为a传递虚假信息、b过多重复旧有观念、超过受众心理满足程度、c传递的信息和受众有观念相

与受传者意图之间的关系抵触、d特定的舆论干扰

无效果:

(产生原因)a受众认为传播内容不真实、b传播内容没有价值倾向和意义c传播方式不符合受众需要。

17、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2008年简述题)

 

18、影响新闻效果的变量{2006年考概念题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2009年简述题举例说明}

(1)传播者(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体因素)

a新闻事业的主办者:

体制、政策、权威性b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媒介总编、台长、普通采编

    c新闻媒介的经营者:

广告、发行人员

(2)受传者(新闻传播效果最权威的评价者)

     a受传者的需要不同,传播效果不同b受传者的政治文化素养和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不同,传播效果不同

     c受传者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

d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程度。

(3)传播内容(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最本质因素)。

传播内容的选择要遵循新闻传播价值标准。

(4)传播媒介

a不同的媒介特性不同,就不同的传播内容来说,其效果有异b信道质量不可忽视。

 (5)社会环境

   a政治环境:

影响最大,要求有相对开放、民主的政治环境;b经济环境:

与人民的实际经济水平相适应;

c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19、新闻事业的性质

(1)阶级性、党性、党派性。

任何阶级社会的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

现代新闻事业的主持者的阶级性规定了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阶级性的表现有强弱之分,由主持者的阶级觉悟高低和新闻媒介的类型决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还有隐显之分。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2)社会性:

(2012年简述题)它的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传播内容具有社会性;从业人员的活动方式具有社会性

(3)工具性:

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是公众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工具;社会权力机构主体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导向;充当社会权力机构主体实行社会制衡的“中介”,成为“耳目喉舌”,这是新闻事业工具性的实质。

20、新闻事业的特征

(1)在空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2)在时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共时”联系;

(3)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状况紧密相连

2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体制的异同(P121)(2002年简述题)

 

22、中国新闻事业体制经历的三个阶段

(1)党报体制阶段:

从中国共产党办报之初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形成原因:

受国际共产主义党报体制的影响;学习了前苏联的党报模式;中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新闻专制体制阶段:

“文革”期间

专制表现:

a否定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b肆意挥舞新闻媒介这一“阶级斗争攻击”;c破坏新闻单位原有的组织体系和干部制度,实行人治;d新闻事业规模大幅度萎缩。

(3)新闻体制转型时期:

1978~~至今。

a1978~1986:

解放思想阶段b1987~至今:

变革阶段。

这一阶段党报体制发生的变化:

以党委机关报为主体,多种机关报并存;报纸运作方式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报业集团化趋势(创办新报;联合办报;兼并)

23、、当今中国新闻体制的特点(2003年简述题)

(1)新闻事业的结构特点:

条块分离

条条:

a新闻媒介系统的报纸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b广播电视归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级地方政府管理

c讯社由国家通讯机关和各地分支机构组成

块块:

“区位体系”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地县新闻传播体系

(2)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3)党管新闻:

包括方向管理(即政治领导。

最重要,为政治服务、强调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电台、电视台)、干部管理(即组织领导。

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由上一级党委任命)、业务管理(建立“新闻通气会”制度,建立审读、审听、审视制度)、结构管理(党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控制和调配媒介的结构和总量、机构、布局规划等)

(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当党和人民喉舌

(5)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

24、新闻记者社会角色定位(理由)(2006、2008年简述题)

(1)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产生源于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

(2)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

(3)信息传播的好坏,是对新闻记者进行社会角色评价的主要依据

25、新闻记者职业的角色冲突(两种不同的角色关)(2006年简述题职业的角色冲突有哪些表现)

社会的公仆、人民的公仆——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的角色观

“无冕之王”——西方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观

26、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2002、2008、2010、2013年简述题)

(1)报道事实与意见,为社会公众服务。

(2)提供知识(实用知识和背景资料),教育人民。

(3)介绍和阐明社会目标和社会美德,描绘典型社会图景。

(4)开展社会批评,进行舆论监督:

一方面记者本身要出于公心,批评本身要实事求是,从社会公益出发;一方面面对压力要无私无畏,要敢于开展批评。

27、“报刊的社会责任论”是对西方的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2012年简述题新闻责任对新闻自由在哪些方面有何补充)

社会责任论以强调新闻自由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为特征。

它立足于承认新闻自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又坚持新闻自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原则,强调自由基于限制,权利来自义务。

(1)强调新闻自由是负有社会责任的权利,要求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控制者在报道事实和意见时,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而不致以把个人或集体的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以此加强社会责任感。

(2)政府不能只允许新闻自由,而要实行一种“有控制的新闻自由”,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政权的干预;(3)强调新闻事业作为独立自主经营的的私人企业,不能为追求利润而不顾社会公共利益。

要求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制定业务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

(4)报刊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28、新闻记者的素质

(1)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

a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b、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