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8651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docx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  目:

   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服务。

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被称作为“21世纪黄金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发展是传承中华文明复兴民族文化的需要,一个民族的崛起,归根结底要从文化的复兴上表现出来,民族文化产业的兴盛担当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

文化产业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对精神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创造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考验,适时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下面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便找到与南京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相关的研究发展脉络,为其下一步的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产业形态、产业结构,还是产业组织、产业政策都还没有充分展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讨论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关于文化产业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而到了90年代末,情况发生变化,特别是98年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转载、刊登和索引文化产业的研究论文篇目明显增多,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中国加入WTO,学者将目光普遍集中于诸如中国入世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命题,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也逐渐走向深入。

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新兴的一种朝阳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市场经济是必备条件。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必须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的发展中有文化的作用。

文化产业本身也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可以优化国家产业结构,有利于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及战略研究主要包括

(1)一些学者文化应该“走出去”(花建,2003;花建,2005;胡惠林,2004)

(2)有学者认为品牌、质量始终是产品的生命,提出品牌带动的建议。

(聂瑞平,2002)(3)有学者通过文化创新的角度,提出文化创新(胡惠林,2001;李康化,2003)(4)结构优化战略(张晓明,2006;熊澄宇,2006)(5)有学者认为需要进行产业集群(康小明,2005)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也逐渐走向深入。

相关研究论文著作有谢名家著《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2003)、林拓著《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6)、唐任伍、赵莉编著《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2004)、王梦炯著《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2007)、尹世杰著《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2005)等。

理论方面的研究涵盖了文化产业各方面己经取得了大量对实践有切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仍未能形成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排序不高。

至今还没有形成大型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企业。

但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产业也出具规模。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主要基于文化产业进行“走出去”、文化产业进行品牌带动、文化创新、结构优化、产业集群等。

(一)文化“走出去”理论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应该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要扬长避短。

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应当按照这个原则来选择属于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花建(2000)认为过去中国的文化产业主要针对国内市场,而在WTO背景下,不仅要“防守”和“拿来”,而且要“进攻”和“送出”,这种双向战略格局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

花建(2005)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的品牌带动

质量、品牌始终是产品的生命,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也如此。

没有高质量、高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就失去真正的竞争力。

聂瑞平(2002)认为,要对中国的现有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对各个文化艺术门类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依此确定各自的主打品牌,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此作为突破口来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

王艳军、李红艳(2010)认为,文化品牌是加快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旗帜,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没有突出优势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定受到影响和制约。

因此以打造文化品牌为重点,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力、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辐射效益,才能更好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创新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新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涵盖面广、发展速度快、低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将会使其最终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低。

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创新,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胡惠林(2001)较早地提出了文化创新思想,面对WTO,中国应构建文化产业创新体系。

要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民有市场准入”政策、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的政策、建立新的文化外贸制度、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大对文化原创能力系统建设的政策投入等,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建设。

李康化(2003)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理论制度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产业链条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社会结构创新。

李安(2009)认为,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通过构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链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企业家激励与创新概念、品牌建立与创新链、规模经济与创新效益这些方面进行文化产业创新。

(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

文化产业部门结构与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是整个文化产业结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类的化经济活动最终要落实在产业部门和具体区域上。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具有提高国家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文化战略意义。

张晓明(2006)认为,从国家层面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性挑战,应实施区域差别性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区域协同性发展战略,全国发展一盘棋。

此外,中央把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做一个总体性的重构,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开放农村文化市场。

在整个文化产业布局中,不仅把城市考虑在里面,而且把农村也考虑在里面。

熊澄宇(2006)认为,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关照地区间的融合互动。

地区的、局部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国家的、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融合互动的思路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分地区、分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国家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要关照不同地区、不同重点的融合和互动。

罗能生、林志强、谢里(2009)认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其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从行业、层次、区域三个维度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文化产业存在行业结构不合理、层次结构偏低和区域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引入战略性产业选择指标与美国文化产业经验,分析了文化产业将来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关联产业的选择,并为优化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五)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

康小明(2005)提出,文化产业集群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强化我国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实力:

一是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启动并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二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三是制定科学而完善的发展规划;四是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体系。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继建立了完备的决策和研究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及其相关的网站,一些私人团体、基金会和公司也纷纷参与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许多城市、大学及其下属的院系和科研院所还相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

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报刊、专著、网络、会议、决策机构和统计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对文化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文化产业概念界定和范畴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Adorn)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在他们于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反而成为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的控制工具。

尼古拉斯·加纳姆(NicholasGarnham)(1983)他指出文化产业指那些使用同类生产和组织模式如工业化的大企业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如报纸、期刊和书籍的出版部门、影像公司、音乐出版部门、商业性体育机构等等。

大卫·索斯比(DavidThrosby)用一个同心圆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

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视觉艺术、工艺等创造性艺术处于这一同心圆的核心,并向外辐射;环绕这一核心的是那些既具有上述文化产业的特征同时也生产其他非文化性商品与服务的行业,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等;处于这一同心圆最外围的则是那些有时候具有文化内容的行业,包括建筑、广告、观光等。

对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卡西·布里克伍德以欧盟为例对此进行了集中而详细的探讨。

布里克伍德考察了欧共体2000年的文化规划,指出“文化不再被视为一种辅助性行为,而是社会的一种驱动力”,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文化政策,努力改善欧洲的社会结构,积极建立资助和扶持政策,在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例如媒体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把新技术运用到文化活动中去。

布里克伍德认为,文化政策应该致力于改造技术本身,而不只是改善获取技术的途径,1996年,欧盟在斯波莱托举行的年度圆桌会议上以“运作中的文化:

文化、创新与就业”为主题,而在这一主题下所涵盖的诸多子议题都是围绕文化与就业的发展而展开的,“它不仅涉及到文化部门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经济潜力,而且涉及到21世纪初的工作的新特性,尤其是其中新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文化产业内的创新“既为获取新技术提供了各种机会,又为创造发明提供了各种手段”,特别是“与新兴媒体相关的文化不仅要为多媒体产业创生新的内容,并把握旧有的文化遗产,而且要努力学习沟通与创新的新方式”,“此种文化不仅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而且对自身也有重大意义”。

对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除了对文化政策本身的研究之外,国外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以及一些被资助的学术团体和学者还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对地区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并把它作为制定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目标。

查尔斯·兰德利在《作为一座创意城市的伦敦》一文中介绍了伦敦为保持其作为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地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所实施的文化政策,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改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所应具有的文化资本,并列举了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阿兰·高特列波在《一个国际化都市面临的挑战》中概括了城市或区域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几个必要条件或者说发展方向:

(1)在经济上具有主导地位,具有比较优势,应该成为一种卓越品质的核心;

(2)成为文化中心,拥有出色的文化和教育制度;(3)公民、企业和政府官员必须学习并尊重传统,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4)珍惜公民精神;(5)能够提供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人们愿意在其中工作、访问和生活;(6)拥有最高水准的建筑;(7)有能力让人感到惊喜和震撼。

奥里甘教授以澳大利亚的昆士兰为例,特别强调了文化旅游产业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他尖锐地指出:

“文化规划至今还没有被系统地应用于地方和农村发展”,并分析了原因。

他还建议,农村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其在文化旅游及其文化遗产领域的巨大优势,“把城市带到农村从而从实际上消除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它关系到在重要的并且正在发展的旅游产业中给乡村和地方社区一席之地的问题”。

三、评述

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目前还处于跟踪国际研究和总结经验阶段,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相关研究比较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

近年来,成立了大量以“文化产业”为名的研究机构,但实际研究能力有限,目前国内对文化产业研究相对狭隘,主要集中于品牌带动、结构优化等几个方面。

而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从文化产业界定、到文化产业区域研究、文化产业的战略政策研究等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还存在如下的不足,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研究领域较窄,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已发表的有关文化产业的论文,研究领域比较集中:

概念研究、类型分析以及我国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比较多。

对文化产业一些重要研究领域鲜有成果。

这说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工作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研究领域有待拓宽。

2、急需系统研究文化产业的理论、方法,统一术语。

现在的文化产业研究总体上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

以文化产业名称为例,不同学者用了不同的字眼。

使用词语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的不同。

因此,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研究必须以统一术语、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前提。

3、以定性描述为主,需要适当增强定量研究的比重。

从研究方法的分析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产业的论文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

低水平重复研究工作较多,缺乏细致的调研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要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增加定量研究的比重,提高研究论文的含金量。

4、论研究滞后实践发展。

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与国外的研究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从研究内容的分析部分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的重心主要在于概念性表面化的探讨,并未涉及到文化产业深层次的研究。

有些研究领域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加深。

不过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

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研究的升温以及政府方面对文化产业的重视都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逐步兴起。

参考文献

[1]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7

[2]刘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21

[3]沈望舒.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1998

(2):

64-69

[4]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学术月刊,2000

(2):

32-38

[5]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理论与当代,2006

(1):

28-34

[6]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5-57

[7]李江帆.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J].学术研究,2001(9):

58-62

[8]花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导向[J].上海改革,2000(12):

12-17

[9]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5

(2):

8-11

[10]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

[11]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2(4)55-61

[12]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2001(11):

31-39

[13]李康化,王一侬.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二届年会综述[J].社会科学,2003

(2):

22-26

[14]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J].思想战线,2003(4):

14-18

[15]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8

[16]张晓明.“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趋势[J].发展,2006(4):

23-30

[17]熊澄宇等.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5-10

[18]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5

(2):

34-39

[19]李建盛.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J].新视野,1998(3):

4-9

[20]马国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5-19

[21]祁述裕.国际文化竞争力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4-8

[22]祁述裕,殷国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政府管理),2005

(2):

2-7

[23]花建.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战略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0(5):

10-14

[24]郑百灵,周荫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当代财经,2002(9):

21-24

[25]王文英,花建,叶中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广东艺术,2001(5):

16-19

[26]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

(2):

28-30

[27]孟晓驷.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三大战略举措[J].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5

(2):

3-7

[28]祁述裕,韩骏伟.新兴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4-9

[29]陈少峰.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109-114

[30]尤芬,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1-18

[31]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的属性与运动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9-12

[32]李安.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J].企业导报,2009(12):

97-98

[33]王艳军,李红艳.打造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河北企业,2010(7):

71-72

[34]罗能生,林志强,谢里.湖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

118-121

[35]郑春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公共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0(7):

17-22

[36]周能寿.浅析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J].理论导报,2010(7):

10-11

[37]DavidThrosby.EconomicsandCulturas.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1:

17—32

[38]C.BodoandcommunicationasLaboratoryforNewIdeas.ProceedingsoftheRoundTableOrganizedbyCIRCLE,eds.Rome:

AssociationEconomic

perLa.Cultura.1997

[39]HelsinginKaupungin.FromCommonKnowledgetoCultureIndustry.2002:

32-38

[40]DeBalieandVirtualPlatform.NewMediaCultureinEurope.Amsterdam.March1999:

43-48

[41]C.Brickwood.AccesstoNewMediaNegelectedbyEuropeanPolicy.In

Boekmancahier36.June1998:

118—125

[42]ResearchAction:

EconomyoftheCulturalProductionSector.Effects

onEmploymentDynamics.CEFRAC.1997:

22-25

[43]FirstReportonCulturalAspectsinEuropeanCommunityAction.EuropeanCommossion.1996:

88-92

[44]HeartfieldJames.GreatExpections:

TheCreativeIndustriesinthe

New.Economy.London.DesignAgenda.2000,79—102

[45]CavesRichard.CreativeIndustries:

ContractsbetweenArtand

Commerce.CambridgeMass:

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313-3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