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853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

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  )

A.宗法制度的衰落B.贵族统治的完善

C.分封制度的推行D.血缘政治的打破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除王幾之外的土地和土地分配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广建封国,拱卫王室的制度,其中姬姓王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

2.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奥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

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

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

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

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

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D.选才程序平等公

【答案】B

【解析】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题干体现了察举制过程的严密性,从而能使官员的吏治才能被发现,所以B符合题意。

ACD与题干主旨不符,所以排除ACD。

故选:

B。

本题考查了汉代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其内容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进行考察,考查合格后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

本题考查了汉代的察举制,关键是要把握察举制过程的严密性,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图象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

通过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考查唐朝的犁耕方式。

解答本题是能够正确理解图示中所含的信息,对材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找出正确答案。

4.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

“新儒学”兴起于(  )

A.先秦B.西汉C.两宋D.明清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宋朝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的理学阶段;据此依据材料“儒学家通过诠释伦理与天道的连接,使心性为核心的传统儒学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构建起不同于佛老的新儒学的理论形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排除AB。

D明朝错误,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在外来印度文化哲学与本土道教文化哲学挑战下。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

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

这里的“它“应是指(  )

A.宋词B.元曲C.明清小说D.京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推动了京剧的形成,符合材料中所说“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京剧没有出现关汉卿这样的大家,但仍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故D符合。

A、B、C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6.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

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

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方面不触动封建私有制,另一方面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脱离实际,故D项正确。

该规定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

该规定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违背,故B项错误。

该规定是空想,不能实现,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需要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

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

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

这主要表明(  )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B.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C.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D.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答案】B

【解析】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排除A;

通过材料,江苏农村人用洋纱织布,反映传统的手工织布业出现了新的变化,故B正确;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出现在甲午战后,排除C;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主要考查西方侵略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解答本题是理解材料,农村人用洋纱参杂土布织布,说明传统的纺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8.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

“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

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

“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

得南京则东南定矣。

”叶圣陶评论的应是(  )

A.定都天京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需要掌握武昌起义的概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武昌起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9.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

“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

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

”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从孙中山的话“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以看出其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故D正确。

A、B、C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0.1939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增设的鲁苏、冀察两个战区成立。

国民政府派遣三个军的国军兵力分赴山东、河北,以加强游击战兵力,袭扰、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

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意图贯彻全面抗战路线B.积极应对抗战战略相持的态势

C.直接推动百团大战开展D.开创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先例

【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一贯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排除A;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北方成立战区,加强兵力,实际上体现了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策略,故B正确;

国民政府的举措与直接推送百团大战开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国民政府的抗战主要是在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具体抗战措施。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积极调整抗战政策,改变了原来正面战场直接抵抗日军的基本策略。

11.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

“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答案】A

【解析】“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故A正确;

B错在“消除”,排除;

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即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年后的今天,它对指导各国和平相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如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

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

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

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可以看出,漫画作者的寓意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故C正确。

A、B、D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3.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