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081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3月阶段性测试试题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每小题2分)

神是什么样子?

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

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

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

通例。

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

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

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

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见了。

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商周之际。

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

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

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

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

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

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

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

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

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

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

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

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

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尚不知是什么神格。

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类造出的神与鬼都是人模人样的,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质上都脱不了人的特征。

B.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者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

C.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

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能够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D.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

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

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是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

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

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

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

尝应诏陈言,谓:

“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

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

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

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

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

”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

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

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

逮居丧,哀毁骨立。

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

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

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

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

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

有《遂初堂集》。

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

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

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

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

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

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潘耒很有才干。

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生性懦弱,遇事不敢直言。

他向皇帝进言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还要引用典故,生怕皇上怪罪。

C.潘耒事母至孝。

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

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4分)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9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门,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

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

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

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天寒城闭门,冻合水行迟”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震响的场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借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暗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月亮作衬托的三个诗句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的颈

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16分)

天下第一桩

凌鼎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有樟从一个藏友嘴里得知,翰林弄的阮大头最近从安徽收到了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

郑有樟一见那树桩,就惊叹了,天下竟有如此好东西。

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

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不愿离去。

阮大头看出了郑有樟的偏爱心思,不无得意地说:

“我收藏几十年,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今后就是我的镇宅之宝喽!

郑有樟从小缺木,所以取木“有樟”,而今,这古桩化石出现在眼前,这不是缘又是什么?

郑有樟下决心非把这天下第一桩弄到手不可。

他很诚意地对阮大头说:

“君子本不夺人之爱,但我郑有樟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