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7893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docx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1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簌簌(sù)蹂躏(lìn)迂回(yū)装模作样(mú)

B.干瘪(biě)翱翔(ào)挣脱(zhèng)熠熠闪光(yì)

C.菜圃(pǔ)罡风(gāng)涟漪(yǐ)灯影幢幢(chuáng)

D.廿七(niàn)犄角(jī)怪癖(pì)悬崖勒马(lē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翡翠绛紫苍海桑田层峦叠嶂

B.缱绻元宵风驰电掣侍才傲物

C.濒临誉写汗流浃背恪尽职守

D.葱绿蛰居浮想联翩峨冠博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_____。

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励着我们前行。

②在我对这个艺术神殿的短暂的游览中,我一点儿也不能评论展开在我面前的那个伟大的艺术世界,我将只能得到一个_____的印象。

③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_____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A.爆发肤浅以至B.爆发浮浅以致

C.暴发浮浅以至D.暴发肤浅以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最近召开的两会期间,与民生休戚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房价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等都备受关注。

B.近日,虹桥机场出境大厅上演了一场边检民警“接力”找寻贵重物品丢失旅客的精彩场面,终于赶在飞机起飞前,将贵重物品完璧归赵给外籍失主。

  C.青年导演鄢颇被四名不明身份的男子砍成重伤,各路媒体或同情,或感慨,或声讨,热闹之极,而鄢颇所在的剧组对此却不赞一词。

D.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难得的表演机会。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在世界各地,教授汉语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普通话已成为中国又一种广受欢迎的“出口商品”。

D.我们班级在全县春季田径运动会上的优异成绩,靠的是全体同学团结协助、不畏强手、努力拼搏取得的。

6.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护士读了《白鹿原》后在给陈忠实的信中说:

“我想,写这本书的人不累死也得吐血……不知你是否还活着?

还能看到我的信吗?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这一鲜明的形象就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突出地成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C.畅销海外的名贵药材:

三七、天麻、红花、雪莲等,已被抢购一空。

D.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

二、课内文言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三驱以为度       认为

B.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自身端正

C.何必劳神苦思        不必

D.虽董之以严刑        通“懂”,使……知道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B.我见相如,必辱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

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

责备。

C.大王来何操操:

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

第二次拜。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去四十里//沛公已去B.沛公不胜杯杓//不胜枚举

C.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D.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B.乃令张良留谢//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樊哙从良坐//因击沛公于坐D.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

白白地

B.臣等不肖,请辞去不肖:

没有才能

C.独畏廉将军哉独:

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

最终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慕:

羡慕

B.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信:

确实,果真

C.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极:

穷尽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固:

本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以勇气闻于诸侯

B.羲之之书晚乃善        今君乃亡赵走燕

C.夫人之有一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因击沛公于坐

15.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第II卷(共90分)

四、(24分)

16.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分)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4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客中九日

[明]王灿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1)诗歌的第三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古人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4分)

 

18.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

(3)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思虚心以纳下。

19.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30个字)(3分)

风靡数十年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

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xx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xx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题。

稻草人

耿立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

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

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

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

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

有一种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

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

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

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

”侄子说,“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

天空怎么发红呢?

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

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

(选自《雨花》1995年1期)

20.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3分)

 

21.文中侄子说,“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

”“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4分)

 

22.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

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4分)

 

23.本文写了不同的人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分别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5分)

 

六、作文(50分)

24.生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有美的,有丑的……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怀,是美的;自然的音籁,丝竹的旋律,歌手的演唱,也是美的……

  请以“最美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高一语文模块检测答案

1.答案:

A

2.答案:

D。

A项中“苍海桑田”应为“沧海桑田”,B项中“侍才傲物”应为“恃才傲物”,C项中“誉写”应为“誊写”。

3.答案A。

“爆发”指猛烈发作,①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②用于众人的声音〈欢呼声、掌声等〉;③用于某种力量、情绪等。

“暴发”①指突然发生,用于洪水、传染病。

②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含贬义。

“肤浅”侧重认识局限于表面、不深刻,常用于人的认识活动;“浮浅”侧重轻浮、不切实际,常用于人的工作作风、学识修养等。

“以至”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或相反方向的发展;“以致”指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答案C。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现在也指一言不发。

用在此处正确。

A.“休戚相关”应改为“息息相关”;B.“完璧归赵”已表达完整的意思,删去后面内容。

D.“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

”从语境看与前面的“被人”语意上重复了。

5.答案:

C。

A项“他的雄材大略与奸诈凶狠”与“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D项句式杂糅,去掉“靠的是”或“取得的”。

6.答案A。

B项,第一个句号应置于前面引号内;C项的冒号去掉,因是一个词组。

D项中的破折号是多余的,因有“即是”。

7.答案B。

A.以为:

把……作为。

C.何必:

为什么一定(要)。

D.董:

督责。

8.答案:

A。

A项都作“因为”解释,B项第一个代词他,第二个第一人称代词“我”;C项第一个是所字结构,第二个和为连用表被动;D项第一个为“于是”,第二个为“就是”。

9.答案D。

“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10.答案D。

D项,两个“间”都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A项,①句中的“去”为“距离”;②句中的“去”为“离开”。

B项,①句中的“胜”为“能承受”;②句中的“胜”为“尽”。

C项,①句中的“安”为疑问代词,哪里;②“安”为“养”。

11.答案D。

D项,均为“接纳”。

A项前者为“放弃”,后者为“放置”;B项前者为“辞谢”,后者为“感谢”;C项前者为“坐下”,后者为“座位”。

12.答案A。

徒:

只是。

 13.答案A。

慕:

效法。

14.答案C。

“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A项第一个“以”相当于“而”,第二个“以”是“凭借”的意思;B第一个“乃”为“才”,第二个“乃”为“竟然”;D第一个“于”,“向”,第二个“于”,“在”。

 15.答案D。

这是曾巩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本文主要赞颂了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以勉学劝善。

   

附:

文言文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吗!

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

“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

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16.

(1)既然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便)又想扩展它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国土),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关键词:

既、封、阙、焉)

(2)沛公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关键词:

置、车骑、道、间行)

17.

(1)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黄花(菊花)以人的情感。

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委婉、含蓄、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离乡在外的孤寂之情。

(3分。

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通过“细雨”“夕阳”“寒塘”“黄花”等景物,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分。

意思对即可)

18.略。

19.孩子的问题与以前不同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

(或,因孩子的问题与以前不同,《十万个为什么》将再版。

20.(3分)要点:

①拟人,②比喻,③表现稻草人的“尽职尽责”,鸟儿的无奈无助。

21.(4分)强调侄子富有爱心,表现侄子有着不同于传统的观念、认识,与上文父亲的“忧郁”、侄子“掷土块”时的言行等相照应,为下文侄子烧毁稻草人作铺垫。

22.(4分)①新生代对土地的情感日渐淡薄、依赖感削弱,父亲感到隐忧;②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在新生代身上难以传承,父亲感到落寞;③“稻草人”即将从大地上消遁而永不再有,父亲感到无奈。

(答出两点即可)

23.(5分)①父亲倚重稻草人:

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

②侄子焚毁稻草人:

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

③稻草人存废问题:

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④我的“惶惑”:

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24.【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既有很强的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

说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在于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们不需要自己取题目,体裁也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字数不能少于800字,在文章中我们只能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声音是最美的。

说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于“最美的声音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我们自己感觉最美的声音都可以写。

  最美的声音是什么?

相信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

“最美的声音”是颤动着我们心弦的声音,是美好的、积极的、感人的声音,是一种用心才能听明白的最美妙的声音。

“最美的声音”既可以是我们所听过的淙淙流水的声音、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风铃悦耳的声响,也可以是蕴含着生命的呼唤的新生婴儿的啼哭声,可以是我受到伤害时,父母关爱、朋友关心的话语,可以是我获得成功时,朋友给我的鼓励、老师给我的赞许、父母给我的夸奖,还可以是保护世界环境的声音,呼唤世界和平的呐喊……

【例文】

最美的声音

  依稀记得四年前的那个暑假,天气特别闷热,便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可这也不是什么美差,因为耳边时刻都会响起母亲的唠叨声,不是嫌我这儿不好,就是嫌我那儿做的不对,真是烦透了。

远在北京的妹妹也放假了,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催我过去陪她玩,恰巧舅舅也要去北京,于是我便决定和舅舅同行。

其实当时决定去不为别的,就为躲开母亲的唠叨声。

  母亲去车站送我,一路上她还是唠唠叨叨个没完:

“邻居阿姨家的电话号码我怕你记不住,给你写在纸上放在那个蓝色的包里了(当时我家里还没有安装电话),到了你阿姨家,别忘了打电话报个平安,注意身体……”

  就在火车启动的那一刹那,母亲还在火车的窗边嘱咐着,火车越来越快,母亲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最后消失了。

不知为什么,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第二天早晨8点多,我和舅舅就到了北京。

姨夫和姨妈要去上班,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

家里的东西任我俩玩,电视几十个频道任我俩选,真是痛快。

晚上姨妈让我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我拨通了邻居阿姨家的电话,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电话刚刚响了一下,那边就传来了母亲熟悉的声音。

听出是我的声音后,母亲便又唠唠叨叨地问个没完,“吃的好吗?

”“玩得好吗?

”“北京天气热吗?

”……刚刚清静了一天,耳旁又传来了唠叨声,当时不懂事的我只是随便应付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刚开始的几天还好,除了看电视,妹妹还领我四处逛逛。

可渐渐的,我对北京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想妈妈,甚至是她的唠叨声。

洗衣服时洗了好几次都洗不干净,如果是在家,母亲定会嘱咐我多放点洗衣粉,多搓几下;如果是在家,出门前母亲定会嘱咐我骑车要小心,别太快,拐弯时看着点儿车;如果是在家,睡觉前母亲定会嘱咐我盖上毛巾被,小心着凉;如果是在家,吃饭时母亲定会唠叨着不让我看电视,等吃完了再看,不然对身体不好;如果是在家……可现在听母亲的唠叨声都成了一种最大的奢侈。

我多么想打电话给母亲,可我又不好意思麻烦邻居阿姨,再说打长途也挺贵的。

直到有一天晚上,姨妈家的电话铃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当姨妈把电话递给我的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这电话我已盼了好几天了,它响得太迟了。

电话的那头照旧传来了母亲的唠叨声:

“习惯吗?

”“玩得高兴吗”……但与上次不同的是,我感觉这声音是那样的亲切,仿佛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电话那边又传来了母亲的声音:

“玮玮,没事儿,这是公用电话,有什么话就痛快地说吧!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不敢说话,因为我怕母亲听出我哭了会难过的。

最后母亲只说了一句话:

“要是住不惯,就回来吧!

”我知道母亲也想我了。

尽管姨妈和妹妹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我还是在接到母亲电话的第二天下午登上了回家的列车。

  就在那个暑假,我懂得了什么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它不是你崇拜的偶像的歌声,也不是你所喜欢的乐器声,而是母亲的唠叨声。

其实这种声音时时刻刻都包围着我们,但千万不要抱怨,也不要厌烦,听到它,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它告诉你有一个人在时时刻刻地关心着你,爱着你。

 【评点】

  文章构思精巧,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记叙自己一次远离家庭、远离母亲的经历,体会到日常不经意的甚至厌烦的唠叨声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文章材料真实,叙事具体,心理活动真实,感情真挚动人,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zC401019CA5鲥b213485364卤%245585FEE忮312567A18稘34381864D虍PX223265736圶W2500561AD憭3527489CA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