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789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docx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文档资料

《登高》──杜甫独立唐诗的顶峰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的代表作,有人称之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

故应该单独上一节课。

重点抓住“悲情”即可达到教学要求。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在写景中深沉地抒发情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景──秋景(春女思,秋士悲)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2、情──悲凉(注意引导与悲伤的细微区别)。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写夔州特定环境,画面惨淡,气氛悲凉。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中深沉地抒发情怀。

萧涤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这样的阐释: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附〗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24岁赴洛阳赶考,未能及第;35岁到长安求取官职,滞留10年,一再碰壁;43岁获得卑微官职,却又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被困长安;逃离长安,追随肃宗,因为直言又被厌弃;48岁弃官,11年漂泊直到死在漂泊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无人所知。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停──愁闷无法宣泄的愁苦情状。

二、集大成者的诗圣──再命名的压力

(幻灯展示,对比几首诗歌:

《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被称为唐诗压轴之句。

再命名的压力,在某一程度上,也即题材的压力。

举《登高》的题材为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出,诗歌的疆土便被他夺去一大片。

这里,题材也是有传统的,也经过漫长的积累。

陈子昂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以往的积累,建立牢固的形象,构成巨大的压力。

王之涣带着《登鹳雀楼》来抢占地盘,构成另一个压力。

陈子昂的主题被时间笼罩,并且是悲观的(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的主题被空间笼罩,并且是乐观的(更上一层楼)。

杜甫挟着《登高》和《登岳阳楼》,以更强大的力量和恣态,使“登高”题材形成定局。

他既包揽了陈子昂的时间和王之涣的空间,又注入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

时与空,历史与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

陈子昂和王之涣用的都是单镜头,一个静止的远景。

杜甫则用上远景、近景、特写镜头,并且不断移动转换,使得两首诗都写得丰富而复杂。

命名的压力,是横的压力。

还有一种纵的压力,也即一个个前辈诗人挟着他们各自的横的压力,对后辈诗人构成的层层叠叠的纵的压力。

仅就杜甫的前辈而言,屈原集他以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第一位大诗人;陶潜集他之前的传统于一身,成为另一位大诗人。

而陶潜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与屈原完全不一样:

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强烈,一个淡定;王维是第三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发展了山水诗;李白是第四个大诗人,他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跟屈、陶、王都不一样:

他是天才。

接着杜甫出现了,他的机会建立在他之前的诗人的机会上:

他是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出现之后,诗人开始变小,他们开始做那位集大成者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或已做够但他们仍可以做得更多的事情:

白居易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往“白”里写;李贺和李商隐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们往晦涩里写。

当一切题材被写尽了,大诗人也出尽了,诗歌便开始枯竭,由词来接棒。

苏东坡之所以还有机会,是因为他已不完全是大诗人:

他是集诗、词、散文于一身的大作家。

写作出现质的变化。

这位大作家之后的作家,又开始变小。

至元明清,诗衰竭,词也开始衰竭,诗人变成打杂。

戏曲、散文尤其是小说大盛,更重要的是小说使用新的语言:

白话文。

白话文运动则正式宣告古典汉语写作终结,因为它已衰竭。

这不是一厢情愿的运动,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证据是:

白话文不是临时发明出来的,而是孕育在古典汉语衰竭的母体中。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某个人是集大成者?

难道他之后,例如杜甫之后,不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集大成者吗?

答案是:

如果这位诗人代表了整个民族精神,他就是集大成者。

杜甫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

我们不能说屈原、陶潜、王维、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代表中国民族精神,他们都只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某一方面。

集大成者的伟大,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经过一段漫长时间才会被发现的,因为民族精神是一种很庞大的氛围,整个民族精神不一定可以在一个时代中全部被看到。

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读者,不大可能完全理解杜甫,只有经过艰难时世,尤其是战争和丧乱,才会更充分地理解杜甫。

杜甫的伟大,是通过历代的无数灾难来证明的。

而李白的伟大,是任何时代的人一看就看得到的。

从读者的角度也可证实这点。

一个读者在十七岁读李白,跟在七十岁读李白,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不同。

但一个读者在十七岁读杜甫,跟在三十七岁读杜甫,可能就已有天壤之别。

顺便一提,中国读者历来有“李杜之争”,杜甫的时代,就看不到杜甫的伟大。

或许我们可以把李白称为“伟”,把杜甫称为“大”:

伟代表高,大代表宽。

李白是塔,杜甫是平原,当我们在那座塔的一定距离内,例如十米至一公里,我们会被那座塔所吸引,而看不到这一范围内的平原或看到但不当一回事。

当我们与那座塔的距离越来越远,例如五公里、十公里,则我们将越来越被平原的气势所吸引。

〖附〗

文人的登高冲动

一、猎豹冻死在山坡上

一头猎豹冻死在终年积雪的高海拔山坡上。

那里没有树,没有草,也没有可以捕食的小动物,除了白皑皑的积雪之外,什么都没有。

那么,它跑到那么高的地方干什么呢?

作家海明威问道。

这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人们猜测动物也会有登高放眼的冲动,但找不到根据。

有人好奇地去问登山家:

“那么危险,又那么艰难,你们为什么偏要去爬?

”登山家想了一下,回答说,“因为它在那里啊。

这种宗教信徒式的回答让人感到意外。

在观察传统文人的生活习性的时候,我注意到,文人比任何人都渴望高处。

大多数文人都嗜好登高,而且登高必赋,或多或少都留有吟咏登高的诗篇。

寻找高点,仿佛是这个族群普遍存在的一份心理偏执。

我把这种习性称为猎豹冲动。

他们寻找的高点,当然不限于山峰,可以是山巅,也可以是城楼、古塔、高阁、祭坛、石矶等任何地方,甚至驿舍楼台凭栏而望,也构成一种登高。

只要能够取一个俯瞰的视点,可以纵情眺望天地,那么,不管攀登过程多么艰难,他们都要想尽办法去一登为快,满足诗人所说的那份“登临意”。

孔子就是非常喜欢登高的人。

他曾经登上一座高山,举目眺望,感慨地对弟子说,唉呀,鲁国原来这么小!

然后他又登上了巍峨的泰山。

站在泰山顶上,喟然叹息道:

原来天下也这么小啊。

还有一次,他带着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登临景山,到了山顶后,他问弟子说:

“君子登高必赋,小子们都有什么想法?

”然后就展开了一场自由讨论。

上古的时候,登高能赋是一项重要的外交素质,只有登高能赋才能做诸侯手下的大夫。

大夫有九项必备的能力,其中第五条就是要登高能赋。

孔子最著名的一句慨叹,就是站在山川高处这样赋出来的。

他站在河边的危崖峭壁上,望着滔滔的流水长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强烈地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登山,而是一种精神的朝觐,是一种变相的文化仪式。

因为,它总是在强调最终的精神活动,而不是体力的冒险;它只在意到达山顶之后的看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根本不在乎登山过程本身的艰苦和乐趣。

所以它不是体育运动,不是现代登山家的极限挑战。

读过一点唐诗的人,都会背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里面的名句。

“会当”是发誓定要去做的意思。

总有一天自己要去凌越那个颠峰,把群山都踩在脚下。

这可不是普通的抒情诗,读者。

你应该能从中嗅出猎豹的气息和激情来。

这就是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文人最典型的猎豹冲动。

我意识到了,我意识到这是一份宣言,是一个知识群体试图君临整个社会和山川宇宙的陈情表白。

诗人就是那只渴望冰峰的猎豹啊,永远心在高处。

集体无意识也好,个人无意识也好,无论你相信不相信这种解读,我都这么认为。

我听到了自己心弦有声。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争相跑到那么高的地方去呢?

这里面,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的天性了,还有更深的文人天性。

这使得天下所有的海明威都感到纳闷。

二、时间被击退了

追问这种对高点的渴望,我想,应该与自由有关。

人类没有翅膀,但是人类很早就渴望能够象鸟儿一样飞起来。

许多民族都有关于人能够飞翔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这种古老的梦想由来已久。

在东方,古老的《山海经》中,记载着许多长着翅膀的半人半鸟怪物,生活在叫做羽民国、讙头国、毕方鸟国等等地方。

道家把修炼成正果想象成羽化登仙,也反映了同样的渴望。

突然有一天,人从自己的肉体躯壳中蝉蜕了出来,长出了可以飞天的翅膀,升到天上做长生不老的神仙去了。

这样的宗教确实有诱惑力,它抓住了芸芸众生也有飞翔冲动的心理弱点。

在神话和宗教之外,民间人体飞翔的尝试就更多了,数说起来足以让我们悲喜交加,心生感慨。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曾经有人在身上绑缚羽毛,做成巨大的翅膀,然后从高台上纵身跳下。

据说竟然还滑翔了几百步远。

在西方,这样的尝试更是不绝如缕。

直到十九世纪末出现李林塔尔,二十世纪初出现莱特兄弟。

我敢肯定,出于对自由的渴望,文人比任何人都更想拥有飞翔的翅膀。

证据是,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把自己形容为飞鸟,说自己是大鹏,是鸾凤,是孤鹤,是惊鸿,是鵷鶵,是苍鹰。

庄子曾经想象自己象一只巨大的神鸟,展开云一样的翅膀,在高空俯瞰人间城郭。

李白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杜甫把自己当作矫健的雄鹰,梦想“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东坡先生则把自己比喻为惊鸿,总是想乘风归去,却又无比眷恋人间。

都是同一种奢求,对自由的奢求。

这应该被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猎豹冲动。

登高是对飞翔的模拟,高处让他们可以完整地把握这个世界,审视这个世界,可以用垂怜的眼光抚摸芸芸众生,可以发现原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多么可怜的世人啊,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可以这样叹息说。

一个借助于大视野而产生的精神自我放大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一次模拟飞翔的仙人探访,就这样完成了。

假如我没有猜错的话,文人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把自己变成得道的仙人,从而取得怜悯这个世界的权利。

你可以怀疑这样的猜测,但是别停下来。

因为在我看来,这还不是全部。

申请对世俗红尘的悲悯和自由,隐含着申请对时间的彻底自由。

文人登高的最深层冲动,来自于渴望摆脱时间的追赶。

我始终认为,圣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叙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永恒的苦恼。

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也是这样一种苦恼。

阿根廷诗人贝纳德斯告戒世人,不要只顾贪婪地占有空间,要想到人的高尚任务是占有时间。

这使我们相信,所有的人都在被时间追赶,只有文人如此焦虑。

西方的梭罗也讲过一个故事:

库鲁城里有一位艺术家,总是想追求完美极致。

有一天,他突然想做一根天下最精美的手杖。

于是离开库鲁城,到郊外的树林里去寻找适合的材料。

他太挑剔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找着找着,朋友们一个接一个死去,他却一点没有老。

时间已经对他无可奈何。

等到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树干时,库鲁城已经变成了古老的废墟。

他就坐在废墟上仔细地削着树皮,削啊削,削了很久还没有把它削成满意的形状。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桑达尔王朝已经悄悄结束了。

等他开始装饰金环和杖头上的宝石,梵天已经睡了醒,醒了又睡,轮回了好几次。

最后,他终于完成了这根手杖,梵天出现了万物中最美的一件东西。

他脚下的树皮木屑仍然很新鲜,可周围的世界已经变化了不知道多少轮,他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

这个艺术家大概是西方的丁令威。

我把它们看作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抄袭:

悟道修炼,是在制作心中的精美手杖;而制作手杖,也就是在修炼悟道。

当他们专注地做着这件事的时候,时间被击退了。

我又想起了中国神话中的烂柯山故事。

这柄象征时间的西方手杖,在烂柯山传说中是一把斧子的手柄。

砍柴的樵夫在深山里迷了路,看见神仙在那里下棋,于是站在一旁观看。

等到两个仙人一局下完,竟然不知不觉过去了几千年,樵夫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殆尽。

西方的手杖保持着永久的新鲜,东方的斧柄被时间风化。

新鲜也好,朽烂也好,仙人下棋和凡人制作手杖,都构成一种刻意的时间游戏。

这种游戏一定要有一个旁观者,来见证时间怎样被击退,变得对生命无可奈何。

很显然,文人登高就是对这种游戏的模仿和觊觎,就是想让时间凝固下来,让他们体验到什么是永恒。

这样一想,我感到登高更象是一种对时间的祭祀。

三、渴望出走

民间有各种各样的登高风俗,其中重阳节登高最为盛行。

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不约而同举家外出,到附近的山上游玩,观赏沿途的秋色风景,一直要消磨到黄昏才回去。

这种风俗,直到今天还在许多地方盛行。

据说重阳登高是为了避灾。

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是个有道术的异人。

有一天突然对桓景说:

九月九日你家当有血光之灾。

桓景听了大惊,连忙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灾避祸。

费长房告诉他,到了那一天,让全家人佩带茱萸香囊,一大早出门去登山,在山顶上饮菊花酒,就能够躲过这一劫。

桓景闻说后急忙回家准备,到了九月九日,全家爬到山上游荡了整整一天。

晚上归来,果然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

从此,民间就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风俗是芸芸众生的流感。

我想问的是,文人登高也是一种走避吗?

假如不是避灾,他们试图逃避什么呢?

也许答案只有一种,那就是逃避世俗红尘,找一个象征性出走的理由。

我一直在猜想,文人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们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们永远不能与世俗社会融洽到亲密无间的程度,总是若即若离,貌合神离。

我察觉到,文人这个庞大的知识群体,始终有一种哗变的冲动,试图要挣脱社会而去。

他们是那么需要躲避开人间的是非喧嚣,那么渴望抛弃掉世俗的快乐与痛苦,去享受思考,享受形而上的抽象美感,在万丈红尘之外,细细咀嚼宇宙人生。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出走呢?

肉体的生命,不断使轻逸的灵魂变得沉重。

这是事实。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地跑去隐居,做一个孤独的仙人。

或者舍弃一切,断然削发出家。

他们支付不起哗变的成本。

绝大多数文人还是被千丝万缕约束在这个世俗社会中,不得不与周围的人们一起呼吸污浊,在去留之间苦苦徘徊。

精神和肉体产生了争执。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偶然的逃避,比如登高,就被赋予了强烈的宣泄功能,仿佛是举行一场象征性的出走仪式。

假如可以说,人的睡眠是对死亡的一次次模仿,那么也不妨说,文人的登高是对飞翔的模仿,是对得道成仙的模仿,也是对终于摆脱世俗红尘的一次次情感体验。

其实,文人寻找的就是一个空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没有人影,没有喧闹,没有浮世红尘,精神才能够产生透脱的愉悦,身心才能够得到彻底的松弛。

然后,灵魂才能够上升。

这种行为在意的不完全是高度,飞机飞得够高了,但是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面,我们产生不了类似登山的愉悦。

因为机舱里面还是那个世俗社会,充满了人间的叽叽喳喳,与地面上的红尘世界没有任何两样。

同样,假如山顶上不是一片荒芜,不是寂静得只有山风呼啸,而是繁华街道,商品摆了一地,到处都是小商贩的吆喝;假如古塔的顶层不是空空荡荡,只有鸟雀在盘旋,而是热闹的酒楼,麻将的战场,会有多少文人前去登临呢?

高度,让人获得俯瞰的优越感。

空度,对不起,我生造出这么一个词语来,借指空旷寂静的程度,则让人获得疏离的超脱感。

所以文人才总是梦想着去登高。

四、看蚂蚁

阿基米德曾经骄傲地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

他要的是一个固定支点。

理论上说,用无限长的杠杆,仅凭人的力量就能够撬动地球。

但他要表达的决不仅仅是物理假设,而是西方科学知识分子征服宇宙的冲动,是人类想要从地球表面上站起来的强烈渴望。

由此想到了东方文人对高点的渴望。

科学家要一个支点,梦想的是力量。

文人要一个高点,梦想的是眼界。

他们一次次登高临远,眺望着脚下的山河大地,一次次咏叹着对宇宙人生的大彻大悟。

这些声音有些被记载下来,写进了书中。

更多的声音从来没有被记载下来,东风马耳,早就踪迹杳然了。

那是些什么样的大彻大悟?

诗中的诗,灵感中的灵感?

可惜已经消失,没有人知道。

夸父倒毙在远古的神话中。

谁,还能追回那些遥远的声音呢。

临风怀想,我敢肯定他们中一定有人也说过这样的话:

给我一个高点,我就能够洞穿世界。

一种激情在胸中鼓荡。

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把登高称为观看蚂蚁的游戏。

海拔越高,大地上蠕动的人群越象蚂蚁。

人群越象蚂蚁,这个世界就越被彻底地洞穿。

上古的时候,有两个大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一个大国姓触氏,信仰一种宗教;另一个大国姓蛮氏,信仰另一种宗教。

两个国家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情动了真怒,倾巢出动,相与争地而战。

这场战争打得非常残酷,大地上血流成河,伏尸千里。

战争打了很多年,不过双方谁也没有发现,天空中有只巨大的眼睛一直在看着他们。

那是庄子的眼睛。

原来,庄子正在俯身观看一只蜗牛。

他发现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就是那个触氏国。

右触角上也有一个国家,就是那个蛮氏国。

一场如此血腥的浩大战争,只不过是在争夺蜗牛的触角而已。

后来庄子睡着了,一睡千年。

梦中他来到另一个诸侯国。

那个国家叫做大槐安国,疆域辽阔,市井繁华。

庄子在梦中易服更姓,改换名字叫淳于棼,前去求见国王。

凭着他的机智聪明,被国王招为驸马爷,当上了南柯太守。

在任上,他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而且还很有政绩。

后来公主病死,他被迫卸任回到京城。

因为奸佞谗毁,不幸遭到国王的猜忌,最后被削夺掉所有的官职待遇,遣回故里。

贫病交加之中,他终于醒了过来。

醒来之后,他吃惊地发现自己正睡在一棵大槐树的下面,树根旁边有一个蚂蚁穴。

蚂蚁堆起的高高低低的土丘,正是他梦中的大槐安国的京城形状。

附近还有一处小一点的蚁穴,也很眼熟。

仔细看时,原来是他荣华富贵了几十年的南柯郡。

一个现代文化的旁证是,电视记录片常常采用“快镜头”来压缩时间,用以表达生命与时间的关系。

我注意到,《国家地理频道》中播放的许多记录片,经常采用这种叫做延时拍摄的手法。

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每隔相同的时间拍摄一次,然后以正常速度播放。

结果,一切都在我们眼前飞奔起来:

天上的云朵象发了疯一样狂走,山川大地在云影下不停地变脸。

树木转眼间发芽长大,然后枯死朽烂,几秒钟便匆匆结束了一生。

动物死去后尸体迅速被分解,重归于泥土。

大草原上一会儿喧闹,一会儿死寂。

角马来过走了,羚羊来过走了,象群来过也走了,最后只剩下星河夜空,在那里慢慢旋转。

──想起来真是相似,那些拍电视的文化人类学学者,玩的不也是同一种古老游戏吗?

快镜头是一种时间上的登高。

压缩了时间等于放大了视野,从而也就压缩了空间。

世界就这样,一次次被那只神秘的眼睛洞穿。

这种观看蚂蚁的游戏,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峻味道。

它在剥离我们和众生的同时,也让我们走出自己,远远打量我们自己究竟是谁。

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与众生真有什么差别吗?

在泰山顶上,孔子看到了一群微不足道的蚂蚁。

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什么也没有看到。

人已经变成了无声无息的细菌。

在想象中,诗人把人间的清明上河图,缩微成了地壳演变图,说“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多么残酷的描述啊,你看看。

人在哪里?

根本就没有人。

连蚂蚁细菌都没有。

浩大的寂静和永恒,足以割伤我们任何人的自尊心。

我察觉到了,文人的登高张望,不仅仅是对自由的渴望,不仅仅是一种逃避的诉求。

它还掩藏着智慧者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焦虑与好奇,掩藏着“我是谁”的古老疑惑。

他们并非只是想远远看一眼自己家园的形状,对道路、山川、田野、村庄的空间关系能够一目了然;他们更想知道自己的族类究竟在哪里,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以及,自己究竟属于谁。

我察觉到文人是这样的渴望拥有整体,需要最彻底的真实,哪怕是残酷的真实。

不能容忍被任何东西挡住视线,无论这些东西是什么,是树木、楼台、城垣、宫墙,还是朋友、故乡、民族、国家,乃至自己的文化信仰。

登高的逻辑,首先是一种视野的高度,然后是一种心灵的宽度。

这就是文人。

总是试图从现实出走,化做天空的眼睛。

五、对话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山顶上,仰望苍天说。

这给了我们某种暗示:

逃避红尘社会,前来君临天下的文人,是不是有话要说,他们是不是有某种说话的冲动?

我敢肯定他们有话要说。

登高,总是让人产生强烈的倾诉欲望。

文人的远祖是那些掌管部落祭祀的巫祝法师,专门负责主持部落中各种宗教仪式,代表人间与鬼神沟通,同时也代表着鬼神前来与人间沟通。

他们站在高高的祭坛上,通过巫术与上天交谈。

获得神灵的旨意后,再转告给那些匍匐在下面的部落成员。

他们实际上充当了神和人之间的对话媒介。

——这样古老的身份意味深长。

在谈论文人登高的时候,这个念头始终没有离开过我。

真的,我确实这么猜测,文人的登高也许就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行为,是对远古时代祭祀活动的不自觉的模仿,是文人在本能的驱使下,代表人间与苍天宇宙对话的精神仪式。

站在山顶上,两种方向的夸张并不矛盾:

在宇宙面前,文人意识到生命的渺小,自我的渺小。

而俯瞰人间红尘,他们又感觉到自己的巨大。

不是蚂蚁,而是这个世界的精神巨人。

他们一旦站在山顶,立刻就有了强烈的表达冲动,不可遏止。

“登高能赋”是要求,“登高欲赋”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想到天下的许多好文章,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都是文人登高后写出来的,不禁悠然神往。

真是好诗。

李白站在庐山上,杜甫站在泰山上,崔颢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站在岳阳楼上,王粲站在当阳城上,萨都剌站在石头城上,一出口就是那样的千古丽句,万世流传。

在我看来,内心的冲动和外界的触发,共同制造了天人对话的机缘。

对话也许仅仅是一场追问,也许还在沉寂中进行。

但那都不要紧,要紧的是精神的交流确实发生了。

让我们想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那就是一场追问,一场天人之间的对话。

一千三百年前,诗人站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久久出神,遐想,然后不停地仰天问道: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六十年前,闻一多倾听着这场天人对话,仿佛猜到了其中的秘密,叹息不已说:

多么辽阔悠远的宇宙意识啊!

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在神奇的永恒面前,诗人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憬,没有悲伤。

他一遍遍向苍穹发问,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只是一个更神秘、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这就是发生在大唐帝国最鼎盛时期的某一个夜晚的天人对话。

没有任何别人,只有文人,独自代表着人间,代表着一切生命,向苍天发问。

其实,这样的对话数不胜数。

早在他之前一千年,就已经有过。

楚国的屈原,一个掌管国家祭祀礼仪的大巫师的后人,就曾经孤独地仰望苍穹,发出过一百七十多个疑问。

他在长诗《天问》中追问宇宙上界,把人类内心的困惑火山爆发般地倾诉出来,告诉给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