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43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李老师

学习内容

4.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秋天的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四季情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其中《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秋季,走进秋季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36个生字,本单元的39个重点的字,会认、会写、会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

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会写会用生字词.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说出自己最爱的季节,使学生认识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十四课时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李老师

学习内容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下册第一组教材“金秋时节”的首篇文章.这篇课文包含了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以及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山行》描绘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友的敬佩之情.《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诗意.

4、默写《山行》..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背诵三首诗

学习难点:

理解三首诗的诗意.

课时安排

2-3课时

学习准备

1.查阅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师生)

2.自读古诗,收集描写秋天的景色的古诗.(学生)

3.《古诗三首》教学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直奔主题,简介作者(用时:

5分钟)

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学生交流收集的三首古诗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自读古诗,了解三首古诗中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用时:

12分钟)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交流识字,注意读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3.结合注释,再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用时:

15分钟)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点拨:

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3.画出朗读的节奏.(按照223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4、品味想象,欣赏意境(用时:

8分钟)

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

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欣赏秋天的霜叶,谈感受.

4.读、背古诗.

五、反馈导学

说说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三、新课教学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用时:

15分钟)

1.故事导入:

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

(课件出示)

4.学生自读诗句.找出诗句写了荷、菊两种景物.

5.欣赏荷叶不同形态,你会想到哪首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荷尽已无擎雨盖)

6.欣赏菊花的美,对应的诗句是?

(菊残犹有傲霜枝)

7.欣赏橙黄橘绿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

8.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2、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用时:

2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看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

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后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

儿童挑灯捉蟋蟀.描写了一幅秋夜)

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郁闷孤独)

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四、总结全文(用时:

5分钟)

总结两首古诗的内容

板书设计

山行眺望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色彩鲜明

驻足欣赏:

枫树叶,霜叶生机盎然

赠刘景文秋末特征:

荷叶无尽,菊残傲霜色彩鲜明

收获的季节:

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富有生气

夜书所见:

这首诗中作者听到了寒风吹动梧桐树叶的声音,看到了篱笆旁边的一盏灯,联想到了家乡的儿童正在挑灯捉蟋蟀,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作业设计

长江作业本

教学反思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李老师

学习内容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材分析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学情分析

 现在已经是秋天,学生对于秋天有一定的直观影像.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知道比喻句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与抄写新鲜感的句子,使学生热爱阅读与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起了对秋天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词语..

学习难点:

知道什么是比喻句,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预习课文(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在家读课文给父母听),并给生字组词.(学生)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用时:

5分钟)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

用一句话概括.(平展,有落叶)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用时:

15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

3.合作研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

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

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思考:

在雨后的路上,“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在雨后,“我”看到了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

四、课堂小结(用时:

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并完成以下题目

左右结构

品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铺、泥、院、印、排、列、规、则、乱、棕

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páilièɡuīzé

()()()()

板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左右结构

品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铺、泥、院、印、排、列、规、则、乱、棕

经历秋雨过后,“我”看到了湿漉漉的水洼和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十分美丽

第二课时

1、精读感悟(用时:

20分钟)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子.)

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1.水泥道像是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3.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子,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赏析美句(用时:

10分钟)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1.美景:

(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2.高兴:

(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

三、总结仿写(用时:

10分钟)

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四、板书设计

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像金色巴掌的梧桐树叶铺满了门前的水泥道,给这条水泥道增添了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长江作业本第五课

教学反思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李老师

学习内容

6、秋天的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笔触从感觉、色彩、味道、动物的活动几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多彩与事物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地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秋天的雨,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学习本文,一方面指导学生从语言中感受秋雨的独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从文本中学,从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人、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秋天的雨的特点.

2、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特点与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学生对于秋季、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

学习难点:

围绕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准备

1.制造生字卡片.(师生)

2.想想每个季节雨的特点.(学生)

3.搜集相关图片.(教师)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

5分钟)

1.教师板书“雨”,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雨的特点:

1.春天的雨:

润物无声、轻柔,2.夏天的雨:

瓢泼大雨、狂风暴雨、打雷闪电,3.秋天的雨:

凉爽、细而冷、连绵、深情悲寂,4.冬天的雨:

冰冷)

2.教师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

20分钟)

1.引导读文,提出阅读要求:

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并给下面的字注音.

匙()争()

叭()喇()

缤()枚()

3.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用“______”画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

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

问题:

仿写句子.

春天是一把钥匙,它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

书是一把钥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

5分钟)

带领学生书写,课后的字,注意笔顺.

问题:

“料、仙、淡”这三个字是____________结构,书写时要注意_______窄_______宽.

“闻、勾、厚”是___________结构.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1、复习词句,引入新课(用时:

5分钟)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回忆上节内容:

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提出问题: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答:

(颜色、味道和小动物的活动来写秋天的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抓重点段,品析课文(用时:

27分钟)

1.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

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

答: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秋雨是秋天到来的标志之一,秋雨之后,秋天呈现出独有的景色,所以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

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

答:

黄黄的银杏树叶、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五颜六色的菊花.

3.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

(1)圈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

(2)学生表演“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

4.引导学生自学3、4自然段,思考:

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答:

成熟的果实、小动物们贮备过冬.

5.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

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答:

因为秋天到了,孩子们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吃到各种各样美味的水果,还可以抓紧时间和小动物们玩耍,秋天让孩子们收获种种欢乐,所以说“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练习巩固,总结全文(用时:

8分钟)

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3.教师总结全文.

4.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本子上,背诵第二段.

五、反馈导学

说说你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总起--打开秋天的大门

分述--特点:

缤纷的色彩、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喇叭喜爱赞美

总述--丰收、欢乐之歌

作业设计

长江作业本第五课

教学反思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李老师

学习内容

7*、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发现秋天之美的一片略读课文.文章抓住大自然的声响来赞美秋天,不管是详写的“刷刷”的落叶声、蟋蟀声、温暖的大雁叮咛声、掠过田野的秋风声,还是诸多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大自然美妙的声音,都带我们走进秋天这辽阔的音乐厅,让我们在观赏其绚丽多彩的同时,也感悟到秋天美妙的声音.全诗优美生动、朗朗上口,适合孩子在读中感悟.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速度,但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够,他们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所以要多联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秋的声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读书、小组读书并展开组内读书评比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会读书,敢于读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秋天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学习难点2.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准备

1.搜集秋天的声音及图片.(师生)

2.预习生字,读懂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游戏导入,质疑引入(用时:

5分钟)

小游戏:

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问题:

请说出下列事物所对应的声音.

风()羊()猫()虎()

雨()雷()流水()汽车()

4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20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要求:

学生听老师读课文说画面,然后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教师组织小组分读课文,小组间比比哪一组读得好?

注意读准读通.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问题:

你听到了秋天的那些声音?

4.小游戏:

找声音,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句子.(学生根据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找秋的声音,全班交流,汇报:

如,黄叶的道别声;蟋蟀的告别歌;大雁的叮咛声;田野的歌吟声.)

5.根据样式仿写词语.

一排排(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暖的(AA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用时:

15分钟)

1.引导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读了诗歌的前3个小节,自己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简单地写一写.)

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

黄叶唰唰

可感的声音蟋蟀㘗㘗音乐厅

大雁叮咛

秋风秋吟声音美妙,秋天美好

7*、听听秋的声音叶子里小花上

无声的声音汗水里谷粒里万物中

作业设计

一、仿照课文写诗歌.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某小学导学案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语文

章(组)

主备人

李老师

学习内容

语文园地二

教材分析

这次“语文园地二”是本组教材的专题“美丽的秋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第二单元学习方法的总结.其中“习作.写日记”是对学生生活的记录,写好日记能够为以后的作文提供良好的素材,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词句段应用”是对好词好句的积累与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写日记还没有接触过.所以,需要用一个课时来讲解日记,并让学生当场练习.学生们通过课堂上已经积累了几种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但是没有具体的归纳整理过,所以对于这个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3.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背诵“日积月累”中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4.学写日记,了解写日记的格式和好处.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写日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准备

学生:

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

教师:

1、日记范文.

2、课件:

春夏秋冬的图片和练习答案.

第一课时

(习作.写日记)

学习过程:

一、例文导入:

1.课件出示日记范文.

二、师生交流:

(1)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2)日记里可以写什么?

(3)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

三、教师小结:

(1)写日记能为我们习作提供素材,让我们记住过去的时光,珍藏回忆;写日记能让人学会思考……

(2)日记可以记录生活中的人、事和他们的喜怒哀乐等.

(3)写日记时要先写下日期、星期和天气情况.

四、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自己写日记的内容.

五、学生习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秋天的雨》一文中,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

2.小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看哪个组总结得多.

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这样做:

①查字典;②联系上下文;③找近义词;④请教老师和同学……

二、词句段运用.

1.我会写.

(1)和同学交流,描写四季的词语有哪些?

(两个字、四个字都可以)

(2)写一写:

春:

暖和春暖花开春风拂面百花盛开桃红柳绿

夏:

炎热烈日炎炎挥汗如雨绿树成荫骄阳似火

秋:

凉爽秋风落叶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秋风瑟瑟

冬:

寒冷北风呼啸冰天雪地鹅毛大雪银装素裹

(3)读一读,记一记.

2.我知道.

(1)学生读句子,交流对句中带点词语的理解.

(2)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查词典;联系前后句子意思)

三、书写提示.

1.观察图中小学生书写的姿势(身体端正、握笔姿势正确).

2.正确书写田字格的字(横平竖直、把字写端正).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点.(都是描写秋天的)

2.简单理解词意.

3.再读、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1.写日记

2.应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3.积累表示季节的词语

作业设计

誊抄作文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