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量测管理制度.docx
《监控量测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控量测管理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站土建施工
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一号线**站项目经理部
2012年5月20日
监控量测管理制度
监控量测是工程管理工作的耳目,来自于施工现场第一时间的监测资料,可帮助我们分析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发现不正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并调整设计方案,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监控量测的结果也可验证设计,并为以后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提供资料.根据本工程特点特制定本制度:
一、监控量测组工作岗位职责
1、建立健全监控量测管理体系。
2、监控量测严格按设计要求及方案要求(频率、点位、断面)布点量测。
做到三个及时(布点及时、观测及时、反馈及时),二个统一(形式统一、断面统一),四个固定(仪器、人员、线路、量测时间基本固定).测点埋设技术有关要求见附件。
3、依据施工合同、设计文件、第三方监测方案及有关的施工监测技术要求、规范、规程等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4、监控量测布点(点位、断面)应严格按照设计及方案要求进行,确保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工程自身关键部位造成的影响。
量测频率应随工程进展情况而相应调整,以便能及时准确的掌握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及围岩的动态。
5、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确保不丢失、不损毁;定期对监测基准点进行复核和联测,确保水准高程的准确性。
6、监控量测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保证其精度和可靠性,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校。
7、监测数据及资料必须有完整清晰的记录,包括图表,曲线,文字报告等,以保证监控量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8、量测数据的采集是量测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是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基础,量测人员要确保每个细节准确可靠,包括读数准确、记录规范、详细等.
9、原始数据采集之后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工程的稳定性,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施工中。
10、及时编制监测日报、监测周(月、年)报,通过电子版和书面形式上报监理和业主。
11、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
12、建立监控量测信息反馈体系,监测项目按照“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并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出现监测异常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监理单位和业主,并及时分析原因。
按相关规定、要求及应急预案,马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13、定期与第三方监测单位核对同点监测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监测人员岗位职责
1、项目负责人岗位职责
(1)项目总负责人是本工程安全生产保证和进度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审定各种监测成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各项安全活动的正常开展.
(2)项目总负责人负责各种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程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等工作.
(3)项目总负责人是有效开展本工程各项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确立本项目质量目标,组织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对内组织该项生产活动、协调、调动相关人力资源,对外处理项目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的有关活动,负责对工程项目进行资源配置,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及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需要。
项目总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本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确立本项目质量目标,组织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
(1)项目总工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满足业主要求,争创名牌工程。
(2)审核第三方监测详细技术方案、监测实施细则,指导项目的正确开展,负责本项目的监测实施过程控制;
(3)对测量、监测、现场巡视、安全风险管理等专项技术工作负领导责任并直接指导,解决监测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
(4)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通病及其纠正、预防措施进行审核;
(5)审核向相关单位提交的监测周报、月报、风险管理成果等各种成果.
3、测量主管岗位职责
(1)对本监测项目组的整体工作负全责;
(2)宣传贯彻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3)认真组织全组人员完成相关的各项监测任务,做好本组内监测生产计划安排,掌握监测工作进度;
(4)负责向参加监测的人员进行监控量测工作指导和技术交底;
(5)负责监测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
(6)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定;
(7)负责监测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及反馈;
(8)负责组织各监测组参加数据分析和反馈例会;
(9)具体负责预警事务的报送、处理.
三、监测人员操作规定
1、观测人员
仪器必须架设在稳定的地面,观测视线不得穿越玻璃或其它可使视线发生跳跃处等;每测站应正确清楚地读数,包括前后视读数及其距离,保证符合技术要求。
2、记录人员
记录格式应符合规范要求,必须用5H铅笔记录,读错或记错时需划掉原数,在第二次读数栏中书写,任何情况下不得伪造数据。
原始记录不得涂抹、涂改。
3、立尺人员
应将尺严格垂直放置,观测点上如有尘土及污物应擦出点头;如遇不能立直的点或可能被碰动的点须通知记录人如实记录;在转站时,尺垫严禁放置于软土、木板、铁板、塑料及其它不稳定的物体上,立尺人员要服从观测人员的指挥,保证视距符合规范要求。
4、找点人员
正确报出点号,排除观测障碍物,对于不能观测的点报告观测人员填入沉降观测现场工作日志并说明原因.
5、测斜人员
正确将测斜仪安装好后,将探头沿测斜管需要测试的方向的一对导槽小心放入孔底,放置5分钟以上,等温度稳定后,等记录人员将记录手簿中的各项其它内容记录完后,开始读数,记录人员开始记录,在记录的同时,复述仪器操作人员的读数,以便复核。
6、轴力、应力监测人员等
正确将传感器与测试仪连接好后,放置5分钟以上,直到仪器温度稳定,等记录人员将记录手簿中的各项其它内容记录完后,开始读数,记录人员开始记录,在记录的同时,复述仪器操作人员的读数,以便复核。
每位监测人员必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并有义务提醒其他人员时刻注意以上各项要求,以保证观测工作顺利进行.
四、监测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制度
监测仪器是监测人员对工程施控的有力武器。
爱护好监测仪器及工具是我们每一位监测工作者应具备的品德。
由于监测工作是在室外进行,受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维护好监测仪器非常重要,正确使用、科学保养仪器是保证监测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仪器使用年限的重要条件,是每个监测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否则不但影响监测工作的进展和任务的完成,而且会造成仪器损坏。
为此,我们必须正确使用仪器,了解仪器性能,基本构造和操作方法,加强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1、各种监测仪器应符合计量器具管理规定。
2、新购仪器、工具,在使用前应到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检定机构检定,认真阅读说明书,从初级到高级,先基本操作后高级操作,反复学习、总结、力求做到“得心应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的作用,不熟悉仪器操作的人员不得盲目用机。
3、各种监测仪器使用前后必须进行常规检验校正,使用过程做好维护,使用后及时进行养护.
4、各种光电类、激光类仪器必须定期送到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鉴定。
鉴定时间不宜超过规定时间,以确保监测的准确和精度.
5、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和鉴定、校正不到出厂精度、超过鉴定周期,以及零配件缺损和示值难辩的仪器。
6、使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在无滤光片的情况下禁止将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和损害测距部分发光二级管。
7、在强烈阳光、雨天或潮湿环境下作业,务必在伞的遮掩下工作.
8、对仪器要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冲击震动,安置仪器前应检查三脚架的牢固性,整个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开仪器,防止意外发生。
9、转站时,即使很近也应取下仪器装箱。
监测工作结束后,先关机卸下电池后装箱,长途运输要提供合适的减震措施,防止仪器受到突然震动。
10、监测仪器要设置专库存放,环境要求干燥、通风、防震、防雾、防尘、防锈。
仪器应保持干燥,遇雨后将其擦干,放在通风处、晾干后再装箱。
各种仪器均不可受压、受冻、受潮或受高温,仪器箱不要靠近火炉或暖气管。
11、仪器长途运输时,应切实做好防震、防潮工作。
装车时务必使仪器正放,不可倒置.监测人员携带仪器乘汽车时,应将仪器放在防震垫上或腿上抱持,以防震动颠簸损坏仪器。
12、必须建立健全监测仪器设备台帐、精密监测仪器卡,仪器档案等制度,仪器出库、入库调迁项目,应办理登记、签认手续。
13、监测仪器必须定人保管,对贵重精密监测仪器(如全站仪、电子水准仪)应规定专人保管,专人专用,专人送检,他人不得随意动用,以防损坏,降低精度。
五、监控量测内业工作技术要求
1、原始记录数据不得涂改、擦抹、重描,当计算数据修正错误时,应把错误处划一斜杠,在旁边写上正确数据。
2、记录单初查和校对工作必须由不同人员分别进行。
3、根据起始高程,采用测站平差方式平差计算;统一书写格式,高程采用0.000格式,改正数用整数。
4、记录单表头必须填写正确、完整,观测手簿中观测人、计算人、校对人栏必须手写签字方可生效。
5、观测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相关内业计算分析。
6、严格技术质量标准,严禁弄虚作假。
六、资料分析过程及质量控制制度
1、资料分析前对数据进行检查及初步分析,确保原始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2、采用已有软件或自编程序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尽量实现自动化,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3、分析过程中如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与项目审核人、审定人共同协商解决。
4、将数据处理结果汇成报告,经过具体承担人自检,现场测试负责校核,各项测试人员互检后方可盖章送出.
七、监控量测审核和审定制度
项目部在轨道交通线路监测工作中建立监控量测组、工程部、总工三级审核技术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方案的质量和监测资料的可靠性。
监测报告实施逐级审核制度,保证了报告的整体水平质量和合理性。
对于安全风险的分析、评估、预警等报告,特制定如下审核制度:
1、制定风险预警控制指标的技术人员对评估报告进行自查,多人开展互查工作.
2、项目部测量主管对预警控制指标评估成果进行初审。
3、项目部安全部长及工程部长对预警控制指标成果进行第二级审核。
4、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预警控制指标评估进行审定,并签发最终文件。
八、质量控制制度和检查措施
1、质量策划及实施
针对我标段的具体的设计方案、条件和设计要求按照国家、地方现行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经与设计单位、第三方单位充分沟通后,完善和优化最终监测方案.
为了保证涉及的监测质量均得到有效监控,观测前必须对每个工作目标严格按照工程要求及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策划。
在各监测组实施具体的监测前,由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总工等组织项目组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参与人员明确监测项目的相关技术要求、工作程序、质量控制方针等,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质量策划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2、监测人员的保证制度
(1)所有参加监测工作人员均需持证上岗,根据监测线路的施工特点合理配置各专业人员;
(2)监测组根据监测的施工特点和监测项目合理优化配置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并根据施工进度要求为满足工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专业人员,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3)所有上岗监测人员保证文明施工,与建设单位、管理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测对象的产权单位的相关人员保持友好的协调和沟通,保证监测信息及时反馈;
(4)根据监测工程的进度以及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定期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谨性.
3、质量记录及质量检查制度
在每次野外作业时必须如实记录现场情况、详细记录工作日志,如:
监测点的完好情况、施工进度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测量质量等不利因素。
要求外业手簿记录认真、字迹清晰、整洁。
野外作业及室内分析工作阶段必须按有关的规定进行各工序的检查、校对及审核,严格执行项目的三级审核检查制度,确保不出现疏漏等不合格品,建立有效的质量奖惩制度。
4、不合格品确认及返工制度
在每次野外作业及室内分析工作阶段如发现不合格,如:
闭合差超限,前后视距差超限等,经检查、校对确认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返工,并作出记录。
5、水准基点、监测点的安装质量保证及其维护制度
本项工作是保证整个监测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给予极大重视。
水准基点、监测点的型制设计要保证牢固、开启方便并便于保护。
埋设方法要精心设计与施工,并且确保便于寻找,而且不易被破坏。
在整个监测期间设专人进行定期巡视,以确保水准基点和监测点不被破坏或掩盖,导致数据的不连续。
6、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保证制度
(1)根据本工程的需要,确保所投入的仪器设备数量,满足工程需要;
(2)所有仪器设备在正式开展投入监测之前均经过国家相关检定机构进行计量和标定并确保其在有效期内使用,保证所有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可靠;
(3)所有监测人员严格按照计量要求以及仪器说明书规定对监测仪器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
(4)配足易损设备的数量,保证生产的需求;
(5)在每次监测前后,均应对监测仪器设备性能进行检查,严禁因仪器设备问题影响下一道监测工序;
(6)如果所使用仪器在监测过程中发生故障,则优先采用相同型号和规格的仪器替代,其次选用较高精度的仪器,严禁选用低于原来仪器精度的设备代测.
7、现场测试技术质量控制制度
(1)观测路线采用闭合环路(包括测观测点和联测基点),每环路测站数不多于50站。
(2)对测点进行观测的环路,高程起算点(节点)必须为联测基点环路中的点,且不能为支点。
(3)观测过程中,若遇雨、大风及成像差等不利于观测的气象条件时应停止或暂停观测。
(4)应在现场计算闭合差,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及本工程技术要求,若闭合差超限,则需返工重测.
(5)数据有误或怀疑时,必须重测后改正,不得凭记忆、计算等方法进行修改。
(6)每次观测必须填写沉降观测现场工作日志并签字。
8、资料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制度
(1)资料分析前对数据进行检查及初步分析,确保原始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
(2)采用已有软件或自编程序进行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尽量实现程序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分析过程中如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与项目审核人、审定人共同协商解决.
(4)将数据处理结果汇成报告,经过具体承担人员自检,现场测试负责校核,各项测试人员互检后,方可盖章送出。
9、安全风险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措施
(1)对风险评估结论应及时根据最新的监测结果进行调整,体现动态评价的要求。
(2)风险评估结论和风险建议处置措施应及时整理,在风险评估咨询例会提交给施工、监理、设计等参建各方单位.
(3)及时将基础数据资料录入至安全风险信息平台。
10、安全风险预警的管理控制措施
(1)根据安全监测数据、安全巡视信息等综合分析,确定风险工程的综合预警状态.
(2)本工程的监测控制标准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最终确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
现场监测成果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如下:
①当判定风险工程出现黄色预警状态时,应加强风险工程的安全监控.
②当判定风险工程出现橙色预警状态时,除加强监测和信息报送,项目总负责人参与处理方案的论证和风险事务处理。
③当判定风险工程出现红色预警状态时,还应将风险信息报送公司及相关部门,公司主要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参与处理方案的论证和风险事务处理.
九、监控量测信息报送与反馈制度
1、监控信息报送形式
监控信息的报送形式有日报、预警快报和周报、月报.具体报送形式如下:
(1)日报:
通过书面文字报表形式和电子版报送当日全部监测数据和巡视信息;
(2)周(月)报:
以书面文字报表形式发送,内容应分别包括近一周、近一月的监测数据、巡视信息及其汇总分析、风险评估预警情况、监控跟踪情况、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等。
2、监控信息报送时间
(1)日报:
当日16:
00前通过电子版上报;
(2)周报、月报:
应分别于每周四16:
00和每月25号前以书面形式上报。
3、监控信息的报送对象
(1)日报:
通过电子版上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必要时以书面或电话、短信等形式报送监理、驻地设计代表;
(2)周(月)报:
分别以书面形式和电子版上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时报送驻地设计代表。
3、监控信息报送流程
按照规范规定的监控信息报送程序,及时以日报、周报、月报和预警快报形式报送相关的监控信息。
十、安全保证制度
所有现场监测作业人员,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并遵守如下安全工作制度:
1、全体施工人员严格遵守施工现场的各项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决贯彻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奖惩制度。
2、监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禁止跑跳,要注意来往车辆,要注意脚下是否有障碍物,以确保安全,吊装区内作业时设监护人员,严禁在吊物下作业。
3、监测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需要合理设置临时围档设施,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监测现场.
4、在进行水准基点埋设、路面监测点埋设等,需查清地上、地下障碍及管线情况,进行现场障碍物具体位置交底;制定严格的地下管线及构筑物保护措施,确保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在钻孔过程中不受到破坏。
5、当安设路面监测点位于交通干道或两侧时,须在一定范围内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监测人员穿戴专用的交通警告服;并由专人对施工现场周围交通进行疏导,严格遵守市交通管理部门有关管理规定,服从交通民警的管理。
6、当天不能完成的钻孔,在撤场前必须将钢套管砸入地下,并封盖孔口,避免伤及行人和过往车辆.
7、夜间施工时施工人员应带反光带,现场周围须设立施工警示灯。
8、水准基点钻孔时,丈量好支立空间,若钻孔位于高压线下,移动钻孔避开高压线。
9、进行立柱沉降监测、钢支撑轴力监测的人员必须带安全绳,确保安全。
10、在有车辆交通的路面进行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人员,必须穿戴黄色安全背心,并注意来往车辆,必要时设专人对施工现场周围交通进行疏导。
11、现场所有监测人员严格遵守业主安全治安方面的管理要求,遵守现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积极配合安全检查员和业主单位进行的安全检查.
附件:
测点埋设技术要求
1建筑物沉降监测
1。
1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1)控制网布设形式
控制网以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施工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起始并附合于地铁施工控制网二等精密水准点上。
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控制网可分段布设成局部的独立网,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2)控制点布置原则
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
①基准点是检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基准,选设在远离地铁基坑或隧道施工影响区的稳固位置;②工作基点是直接测点变形观测点的依据,选设在相对稳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开挖深度或隧道埋深2.5倍范围之外;③控制点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引测全部观测点的需要,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个数均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④地表基点或工作基点一般埋设在场区密实的低压缩性土层上,建筑物上基点或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墙体上;⑤基点及工作基点要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井、河岸、松软填土、滑坡斜面及标志易遭破坏的地点。
(3)测点布置原则
测点按监测方案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建筑物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①建筑物的四角、拐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②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伸缩缝、沉降缝和不同埋深基础的两侧;③框架(排架)结构的主要柱基或纵横轴线上;④受施工开挖、堆荷和震动显著的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
1.2测点埋设方法
建筑物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构对象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钢结构对象采用焊接式测点,特殊装修较好的对象采用隐蔽式测点形式.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一般应高于室内地坪0。
2~0。
5m。
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
地表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
①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1m孔洞;②夯实孔洞底部;③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④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⑤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⑥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直径不小于150mm);⑦养护15天以上。
埋设形式如图1。
2—1.
建筑物上布设的测点采用钻具成孔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
①使用电动钻具在选定建筑物部位钻直径65mm,深度约122mm孔洞;②清除孔洞内渣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③向孔洞内注入适量搅拌均匀的锚固剂;④放入观测点标志;⑤使用锚固剂回填标志与孔洞之间的空隙;⑥养护15天以上。
埋设形式如图1。
2-2.
2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
2.1测点布置原则
本项目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地下管线沉降及差异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管线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
①原则上地下管线监测点重点布设在煤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大型的雨水管上,测点布置时要考虑地下管线与洞室的相对位置关系。
②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部位;③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管线管顶测点,无特殊要求的布置在管线上方对应地表。
2。
2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
监测点埋设方式:
①有检查井的管线应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②无检查井但有开挖条件的管线应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③无检查井也无开挖条件的管线可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④在管线上布设监测点时,对于封闭的管线可采用抱箍式埋点,对于开放式的管线可在管线或管线支墩上做监测点支架.
管线沉降测点标志形式如图2.2-1、图2。
2—2。
管线沉降监测测点埋设时应注意准确调查核实管线位置,确保测点能够准确反映管线变形,采用钻孔埋设方式测点埋设前应探明有无其它管线,确保埋设安全.在无检修井管道沉降监测点埋设时,埋设间接测点的孔径不得小于150mm。
3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
3。
1测点布置原则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可与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点)共用,将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网、附合网或附合线路等形式.
测点按监测方案图纸设计布点位置在受施工影响的地表设置。
3.2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与建物沉降共用。
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
地表测点埋设形式如图3.2—1(孔径不得小于150mm)。
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4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4。
1基点及测点布置原则
(1)监测网布设形式
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导线网,测点监测采用极坐标法。
控制点以南宁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平面控制系统为基准建立,采用附合或闭合导线形式,起始并闭合于地铁精密导线上。
控制点根据场地围挡条件及基坑位置合理分布,一般每个基坑不少于3个测点,同观测点一起布设成监测网。
(2)控制点布置原则
围护结构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布置的原则为:
①控制点是监测点稳定性的基准,应设立于施工基坑开挖深度2~4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为提高监测精度,应埋设强制对中观测墩或专门观测标石;②控制点位的分布应满足准确、方便观测定全部观测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