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7049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docx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

它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新彩品种。

它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为后世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在作品上落款和题词开创了先河。

  

  浅绛彩瓷的历史背景

  

  

  浅绛彩瓷的出现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全国百姓纷纷起义。

“咸丰三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

咸丰五年至六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

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五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等人被杀,或侥幸逃脱,流落到民间。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

由于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的艺术特点

  

  “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以淡淡相间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的浅绛画类似的一种制品。

不过其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鸟、走兽之类。

  “浅绛”出于传统国画中的浅降山水。

《介子园画传》记载:

元代“黄公望画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

其间,“清六家”(清初“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对浅绛山水画的推动,起了主要的桥梁作用。

“清六家”非常推荐元代浅绛山水,王翠《清晖画跋》特地提及:

“我于青绿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也指出:

“青绿重色,为浓重易,为浅淡难。

为浅淡也,而愈见浓厚为尤难……运与虚和,出之妍雅,浓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浓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

”“清六家”所提倡与实践的这种“愈浅淡愈见浓重”的美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瓷器的装饰。

浅绛彩瓷器也随之盛行。

  与前朝盛行的粉彩相比,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没有。

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

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

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

浅绛彩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彩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

晚清粉彩多取自前朝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

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浅绛彩瓷的兴盛

  

  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

浅绛彩开始崛起。

  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

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

进入光绪时期后,浅绛彩开始兴盛。

  浅降彩瓷器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御窑厂的画师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

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

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类似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

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

再次,就是价格的问题,当时一件浅绛彩瓷比同类的粉彩瓷在价位上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逊色于粉彩瓷器,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巅峰。

  

  浅绛彩瓷的没落

  

  俗语道: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但浅绛彩瓷的衰落确如同昙花一般,仅仅维持了70余年〔从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开始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后〕。

  其工艺上的缺陷是它迅速没落的主要原因。

浅绛彩瓷由于要表现水墨画的效果,在色料的调配和绘画技法上就有它的特点,在彩料中都先要加进铅粉,然后以之立接在瓷胎上绘画,描出的墨线和敷设的色彩都浅薄而滞涩。

因此时间一长色层就会蚀落;由于晚清瓷业生产水平下降,白瓷胎的釉面经常有“浪荡”现象,往往会影响绘画效果;又因为不用盖上一层雪白,画面不光滑,容易藏纳污垢,此时它就变得不讨人喜欢了。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景德镇民窑彩绘业有所发展。

由于大多数浅绛彩瓷品,色域较窄,表现力不丰富,年久易褪色;而新粉彩色域丰富,色彩艳丽,不易脱落,20世纪20年代后,色彩浓丽的新粉彩取代了浅绛彩瓷。

新粉彩是艺匠模仿文人画家的艺术风格在瓷器上绘画,运用工笔重彩,追求赏心悦目的效果,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使瓷器艺术品走向广阔市场,符合近代商品经济要求。

自此,浅绛彩瓷就退出历史的舞台。

  

  正确对待浅绛彩瓷的收藏价值

  

  从历年拍卖市场行情看,成交价格最高的是2005年上海某拍卖行以30.8万元成交的民国浅绛彩十八罗汉瓷版画(一套4屏),而清光绪名家金品卿的浅绛彩花鸟纹天球瓶也拍出17.6万元;2006年中国嘉德的一件清末名家程门绘浅绛彩山水图瓷板拍出了9.9万元的成绩。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和浅降彩瓷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浅绛彩瓷的收藏潜力,因此价格不断上扬。

笔者认为,投资浅降彩瓷切勿盲目,成熟的收藏家,不仅要有眼力,对藏品潜力也应准确掌握。

尽管其珍品、精品有很大的收藏价值,但大多数一般的浅绛彩瓷并没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因此,收藏者在初涉浅绛彩瓷收藏市场时,一定要对浅绛彩瓷的价值合理定位,除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精品和名家作品外,并不值得花大精力、大价钱去收藏。

  

  责任编辑:

刘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