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958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开发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开发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开发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开发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方案.docx

《开发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方案.docx

开发方案

 

易县紫荆关黄金矿石开采队

豹子峪金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河北宏达绿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二00九年四月

 

易县紫荆关黄金矿石开采队

豹子峪金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河北宏达绿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二00九年四月

 

附表:

矿山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附图:

1、地形地质图1:

2000

2、总平面布置图1:

2000

3、开拓系统坑内外复合图1:

2000

4、I号矿体通风及开拓系统垂直纵投影图1:

1000

5、采矿方法图1:

100

1、概述

1.1矿区位置及隶属关系

1.1.1矿区位置

易县紫荆关黄金矿石开采队豹子峪金矿位于易县西陵镇豹子峪村西1km的坛子壶沟。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33″~115°16′02″,北纬39°24′15″~39°24′41″。

矿区距高涞公路梁格庄站8km,交通方便。

原采矿许可证证号:

1306000011119。

有效期自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

由于多种原因,矿山续证工作延续至今。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1、X:

4364860.00Y:

38608724.00

2、X:

4364752.00Y:

38609008.00

3、X:

4364206.00Y:

38608768.00

4、X:

4364332.00Y:

38608570.00

开采标高:

676~430m。

矿区面积:

1532km2。

1.1.2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易县紫荆关黄金矿石开采队豹子峪金矿,行政区划隶属易县西陵镇豹子峪村管辖,经济类型为集体企业性质。

1.2编制依据

1.2.1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易县紫荆关黄金矿石开采队豹子峪金矿,于2000年5月取得采矿许可证,生产规模0.3×104t/a。

矿山办证前已有群采活动,主要开采508m以上矿体。

办证后,主要开采了508m至498m之间的矿体,这部分矿体已采空。

498m以下矿体尚未开采。

采矿证于2003年5月到期,由于多种原因,矿山续证工作延续至今。

2003年至今,矿山一直未进行开采。

2000年4月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对矿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工作,并提交了《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普查地质报告》,查明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44kg/矿石量6821t。

2004年11月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在该区进行了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工作,提交了《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查明矿石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39kg/矿石量6636t,动用储量(122b级)为15kg/矿石量753t,保有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24kg/矿石量5883t。

本次开发利用方案为矿山延续采矿许可证所做,本次矿山设计开采范围及开采深度没有变化。

1.2.2矿山开采现状

该矿自2000年取得采矿许可证后,对矿山进行了部分开采,I号矿脉形成三个平硐分别为540m平硐IYM04,508m平硐IYM03,498m平硐ICM02。

矿山于2003年至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据了解,矿山498m水平以上业已采空,498m以下尚未开采。

1.2.3依据的主要基础资料

(1)《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2004年11月)。

(2)《〈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审查意见书》(保国土资审储[2005]第125号)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保国土资备储[2005]14号)

(3)矿山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1.2.3依据的规程、标准和行政文件

(1)《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

(2)《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

(3)《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2、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2.1矿产品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黄金是金属王国中最珍贵的,也是最罕有的一种。

黄金具有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物理特性良好等特点,因此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黄金不但被人类用作装饰,而且还被赋予了货币价值功能。

直到20世纪70年代,黄金才从直接的货币作用中分离出来,即黄金非货币化。

但作为贵金属,黄金目前依然是世界主要的国际储备。

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那些在文化上有黄金情节的发展中国家对黄金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另外,一些逐渐富裕起来的国家也纷纷仿效美国建立起自己的黄金储备。

造成了对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黄金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在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陶瓷和玻璃工业、航空和宇航工业、医药工业及其他工业都大量运用黄金。

黄金用途很广,但其属稀有贵金属,地球上储量不多,且资源越来越少。

我国虽然为产金大国,但黄金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要求,每年还要大量的进口。

因此积极开发本矿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2产品价格分析

在对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加大供给也成为一大难题。

由于世界范围内黄金的储量不足,获得新矿开采权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实际生产中又面临一些环境问题,导致过去几年里黄金的产量一路下滑。

在需求增加和产量下降的双重影响下,随着美元的进一步走软,金价在过去的几年中一路走高。

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开始,国际金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国际黄金价格接近890美元/盎司,国内黄金价格约为210元/g,较历史黄金价格仍处于高位。

据专家预测,随着国际经济形式的好转,黄金价格会有所回升,但从长远来看可能还会出现波动。

本矿山的服务年限为3年,考虑到在此期间黄金价格可能的波动,本次设计最终产品金矿石价格按100元/g·t计算。

本矿山采出矿石的平均品位为16.864g/t,估算矿石平均价格为1686元/t。

3、矿产资源概况

3.1矿山总体概况

960年~1965年河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本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为本区提供了基础的地质资料。

2000年4月,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对矿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利用群采硐对矿区矿体进行了控制,提交了《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普查地质报告》,求的金矿储量C+D级,矿石储量6821t,金金属量144kg。

2004年11月,由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对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工作,并提交了《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

查明矿石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39kg/矿石量6636t,动用储量(122b级)为15kg/矿石量753t,保有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24kg/矿石量5883t。

本次开发方案编制以《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为主要依据。

3.2资源概况

3.2.1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燕山台褶带(Ⅱ级)军都山岩浆岩带(Ⅲ级)中南段。

出露地层为阜平群南营组三段(Arfn3)和长城系高于庄组一段(Chg1)。

(一)地层

阜平群南营组三段(Arfn3):

出露于矿区东部,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局部夹斜长角闪岩薄层。

长城系高于庄组一段(Chg1):

出露于矿区西部陡峭的山体部分,岩性主要为灰质白云岩含硅质条带,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角砾岩与下伏阜平群呈不整合接触。

(二)岩浆岩

矿区以北为燕山期柴厂复式岩体,岩性为中酸性岩,矿区内为见明显的岩浆岩体。

(三)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E向断裂及NW向裂隙。

1、NE向断裂:

仅见有一条断裂F1,分布于矿区北部,长近400m,断裂面产状为倾向140°,倾角61°左右,沿倾斜呈舒缓波状,倾角55°~74°,断裂带宽2m左右,水平断距5~6m,为一平移断层,该断层截断了金矿脉。

2、NW向裂隙:

裂隙间距50~100m不等,裂隙宽5~25cm,走向280°~340°,倾向NE或SW,倾角68°~84°,该组裂隙控制着含金石英脉的展布。

(四)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弱黄铜矿化、绢英岩化等。

近矿围岩片麻岩硅化强烈,而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多沿细小裂隙分布。

随着远离矿脉,围岩蚀变局部减弱。

3.2.2矿床地质

矿区内黄铁矿化含金石英脉严格受NW向裂隙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金矿床,共发现4条矿脉,编号分别为I、Ⅱ、Ⅲ、Ⅳ号,矿脉均为单脉,金矿脉变化较大,品位在3.00×10-6~38.0×10-6。

各矿脉规模、产状详见表3-1。

表3-1

矿脉编号

矿脉长度

(m)

矿脉厚度(m)

矿脉产状

备注

倾向

倾角

I

270

0.25

35°

80°

黑云斜长片麻岩灰质白云岩

130

0.08

205°

84°

黑云斜长片麻岩灰质白云岩

195

0.10

10°

68°

黑云斜长片麻岩

80

0.15

60°

80°

黑云斜长片麻岩

地质工作仅在I号矿脉圈出金矿体1个,矿体呈薄脉状,产状与石英脉一致,现叙述如下:

(一)矿体

矿体长170m,厚0.1~0.3m,平均厚度0.25m,产状为倾向35°,倾角80°,矿体最低标高434m,由454m、498m及508m标高三个中段的坑道控制。

Au最低品位3.00×10-6,最高品位38.0×10-6,Au的品位深部的比浅部高,Au品位的高低与金属硫化物也密切相关,二者呈正消长关系。

(二)矿石

(1)矿石类型为黄铁矿——石英型

矿石呈灰白色~烟灰色,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的黄铜矿。

金属硫化物含量3~15%,呈他形粒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在石英脉体中,脉石矿物为石英和少量绢云母、斜长石等。

(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

他形粒状、残余状和假象结构。

矿石构造:

浸染状、块状和斑点状构造。

(3)金的赋存状态

金的赋存状态有两种:

自然金和银金矿,多呈包裹体状,包裹于黄铁矿、黄铜矿内,部分充填于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裂隙中。

自然金:

呈金黄色,为大小不等的粒状,粒度一般小于0.02mm,最大可达0.55mm,细粒金占总量的70%以上。

银金矿:

黄白色,呈不规则粒状或叶片状,粒度一般为0.05~0.50mm。

(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根据附近选厂的选矿经验,该矿矿石采用混汞~氰化工艺,选矿回收率达86~93%。

(5)矿石体重

矿石体重值为2.73t/m3。

3.2.3开采技术条件

矿体属半隐伏矿体,走向与山梁走向一致,倾向与山坡相反,倾角80°,矿石及矿体顶底板岩石均较坚硬,稳固性好。

F1断层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破碎带宽2m左右,上盘相对向SW错动,水平断距5~6m,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支护措施。

3.2.4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拒马河与北易水河分水岭东南侧,属中低山区,断裂构造发育,但规模不大,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系及沉积碳酸盐岩系。

构造裂隙控制着矿脉的展布,构造裂隙在成矿后又有活动,F1断裂对矿体破坏较大,也为地下水汇集创造了条件,但水量不大。

矿体远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体顶底板岩石节理不甚发育,属微透水~不透水,地下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来源靠大气降水。

矿山开采过程中水量不大,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3.2.5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

矿山自2003年年底至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在矿区范围内圈出一个金矿体,查明矿石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39kg/矿石量6636t,动用储量(122b级)为15kg/矿石量753t,保有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24kg/矿石量5883t。

详见下表。

储量估算结果表

储量种类

储量类别

编号

矿石量(t)

金属量(kg)

矿体品位(10-6)

矿体厚度(m)

累计查明储量

122b

6636

139

20.95

0.23

开采动用储量

122b

753

15

20.44

0.20

保有储量

122b

5883

124

21.08

0.23

经核实计算,本次设计利用储量为矿山保有储量(122b级):

金属量124kg/矿石量5883t。

3.2.6对地质勘查报告的评述

设计依据的地质资料为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2004年11月提交的《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该报告参照原有地质资料,通过现场地质工作编写而成,经保定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提交的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可作为开采设计的依据。

4、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4.1开采方案

4.1.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矿山生产规模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生产能力验证,矿山生产规模可以达到0.48×104t/a。

(2)矿山原采矿许可证规定的仅矿石生产规模为0.3×104t/a。

经过以上分析,根据易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区占有资源储量等综合考虑,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为0.3×104t/a。

矿山最终产品为金矿石原矿,矿石块度≤350mm。

4.1.2确定开采储量

《河北省易县豹子峪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查明矿山矿石保有储量(122b级)为金属量124kg/矿石量5883t,为本次设计利用的储量,按90%的矿石回采率计算预可采储量为金属量111.6kg/矿石量5294.7t。

4.1.3矿床的开采方式

本次设计开采I号矿体,由于矿体厚度较薄,倾角较陡,不适合露天开采,且已有平硐开拓工程布置,因此设计确定采用地下开采方式。

4.1.4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和矿山开采现状,本次设计矿山采用平硐开拓方式,在454m和434m水平分别掘进沿脉平硐IYM02和IYM01,开采454m中段和434m中段矿石,中段高度分别为44m和20m。

两个中段分别掘进通风天井与上一水平平硐贯通,508m平硐做回风平硐,设抽出式主扇风机。

采场内采用人工装车,人工推车,主运输平硐采用内燃车辆运输。

矿山采出矿石存放到硐口附近工业场地,少量外排废石堆存于硐口附近废石场。

矿山工业场地设在平硐口附近。

4.2防治水方案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最低标高远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山开采过程中用水量不大。

该矿为平硐开拓,设计在地表塌陷区、裂隙区周围设截水沟或挡水围堤,防止地表降水灌入地下;运输平硐自硐口向里保持3‰坡度,在巷道一侧挖排水沟,涌水可自流排出硐外。

5、矿床开采

5.1矿区开采总顺序和首采地段的选择

设计矿山开采时,要自上而下顺序开采。

在水平方向上,应由回风方向向主运输平硐口方向退采;在垂直方向上,上一水平中段要超前于下一水平开采,以保证安全。

因此首采水平为454m中段,自回风方向退采。

5.2矿山生产能力验证及服务年限

该矿山矿石储量较少,国土部门批准的矿山生产规模为0.3×104t/a,矿山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做如下验证。

5.2.1矿山生产能力验证

(1)按可布矿块法验证

本矿山设计采用削壁充填采矿法开采,确定矿山金矿石生产规模为0.3×104t/a,矿块生产能力按0.8×104t/a计算,各中段可能的生产能力按下式计算:

A=NQKE/(1-Z)

式中:

A—矿山生产能力

N—可布矿块数

Q—矿块平均生产能力0.8×104t/a

K—矿块利用系数0.3

E—地质影响系数0.8

Z—副产矿石率20%

经计算,各中段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如表4-1:

各中段生产能力表表4-1单位×104t/a

中段

N

Q

K

E

Z

中段生产能力

454m

2

0.8

0.3

0.8

20%

0.48

434m

2

0.8

0.3

0.8

20%

0.48

按可布矿块法计算矿山每个中段生产能力均可达到0.48×104t/a。

(2)按年下降速度验证

A=VSraK1K2E/(1-B)

式中:

V-年平均下降深度20m/a

S-矿体开采面积平均约120m2

r-矿石体重2.73t/m3

E-地质影响系数0.8

K1、K2-倾角、厚度修正系数,均取1

按年下降速度计算矿山生产能力可达0.52×104t/a.

经过以上两种方法对生产能力的验证,矿山生产规模可以达到0.3×104t/a.

5.2.2矿山服务年限

根据开采范围及储量核实报告中矿体赋存条件,设计利用的金矿石资源储量为5883t,按年产矿石0.3×104t,回采率90%,计算矿山服务年限:

由公式:

T=Qη/A(1-ρ)

式中:

T—服务年限:

a

Q—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

5883t

A—年生产能力:

0.3×104t/a

η—矿石回采率:

90%

ρ—废石混入率:

20%

经计算,T=2.206,矿山开采服务年限T取2.2年。

5.3利用远景储量扩大矿山生产能力和延长矿山生产年限的可能性

矿山地质报告未提交远景储量。

该矿矿区范围内有三条矿脉,另外矿区范围外东南侧还有一条矿脉,因为地质工作控制程度较低,资源储量检测报告只利用矿山原有平硐进行工程控制,部分穿脉平硐由于封堵未能进入,查明的储量较为保守。

矿山可根据需要,申请扩大矿区范围,把Ⅳ号矿脉纳入矿区。

建议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加强生产勘探工作,探采结合,增加矿石后备储量,以提高矿山生产规模和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

5.4开采崩落范围的圈定

矿体埋藏深度不大,矿体顶底板岩石为坚硬的黑云斜长角闪岩及灰质白云岩,节理不甚发育,稳固性好。

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矿区地表无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允许陷落。

考虑到矿山采用的采矿方法,并参照同类矿山的资料,设计按65°的错动角圈定开采错动范围,见附图。

5.5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的影响

该矿矿体属半隐伏矿体,走向与山梁走向一致,倾向与山坡相反,倾角80°,矿石及矿体顶底板岩石均较坚硬,稳固性好。

F1断层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开采过程采取适当支护措施能够保证开采安全。

矿体最低开采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平硐内用水量不大,地下涌水对开采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矿区开采技术条件良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对选择采矿方法没有特别的要求。

5.6采矿方法选择

该矿规模小,矿体厚0.1~0.3m,平均厚度0.25m,倾角80°,属极薄、急倾斜矿体。

该矿为金矿,属贵重金属矿,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借鉴国内同类矿山成熟经验,采矿方法选用削壁充填法。

当矿脉厚度小于0.3~0.4m时,若只采矿石,工人无法在其中工作,必须分别回采矿石和围岩,使其采空区达到允许工作的最小厚度(0.8~0.9m)。

采下的矿石运出采场,而采掘的围岩充填采空区,为继续上采创造条件。

削壁充填法适用于开采急倾斜极薄矿脉,矿块尺寸不大(段高30~50m,天井间距50~60m),掘进采准巷道便于更好的探清矿脉。

运输巷道一般切下盘岩石采掘。

为了缩短运输距离,常在矿块中间设顺路天井。

自上而下水平回采时,可根据具体条件决定先采矿石或先采岩石。

当矿石易于采掘,有用矿物又易被震落,则先采矿石;反之,先采岩石。

在落矿之前,应铺设垫板(木板、铁板、废输送带等),以防粉矿落入充填料中。

采用小直径炮孔,间隔装药,进行松动爆破。

由于矿脉很薄,开掘的围岩往往多于采空区所需充填的废石,此时应设废石溜井将多于的废石运出采场。

这种采矿方法在铺设垫板质量达不到要求时,矿石损失较大(7%~15%);当矿脉很薄时,不可避免的带下废石混入矿石中,贫化率较高。

因此铺设垫板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削壁充填采矿法的成败的关键。

尽管这种采矿方法存在工艺复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但对开采极薄的贵重金属矿脉,在经济上仍比混采留矿法优越。

5.7矿块结构参数及采矿回采率

中段高度:

20~45m

矿块长度:

50~60m

间柱宽度:

6m

顶柱高度:

2m

底柱高度:

5m

矿石回采率:

90%

废石混入率:

20%

采出金矿石平均品位:

16.864×10-6

5.8采矿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采矿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

(2)爆破作业时,警戒必须到位,必须按照规程进行,保证安全。

(3)采矿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采矿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4)为减少矿石损失,垫板铺设必须满足质量要求。

6、环境保护

6.1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6.1.1矿区环境地质

矿区位于太行山北段东麓,属中低山区,区内山势陡峻,海拔高程365~712m。

从地质环境现状看,区内没有其他工业污染,环境质量较好。

矿区地震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区内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地壳稳定。

矿山开采不会引起大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只是修筑上山运矿道路,平整坑口工业场地,对矿区地貌、水土保持和植被将产生一定影响。

地表塌陷:

开采矿体后虽然采取充填措施,但工程周围还会产生一些裂隙,可能影响到地表形成一个塌陷区。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为:

地下采场排出的涌水:

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

井下排出的污风:

内含凿岩、放矿、运输及爆破作业所产生的粉尘和炮烟。

废石:

不含有害物质,大部分用于充填采空区,外排量很少。

6.1.2矿区工程地质

矿体属半隐伏矿体,走向与山梁走向一致,倾向与山坡相反,倾角80°,矿石及矿体顶底板岩石均较坚硬,稳固性好。

F1断层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破碎带宽2m左右,上盘相对向SW错动,水平断距5~6m,在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支护措施。

矿山采用充填法采矿,地下采场用废石充填,矿山工程对地面影响不大。

6.1.3矿区水文地质

矿区位于拒马河与北易水河分水岭东南侧,属中低山区,断裂构造发育,但规模不大,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系及沉积碳酸盐岩系。

构造裂隙控制着矿脉的展布,构造裂隙在成矿后又有活动,F1断裂对矿体破坏较大,也为地下水汇集创造了条件,但水量不大。

矿体远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矿体顶底板岩石节理不甚发育,属微透水~不透水,地下水主要为风化裂隙水,来源靠大气降水。

矿山开采过程中水量不大,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6.2环境保护措施

6.2.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

主要污染因子为爆破及装载、运输设备产生的CO、NOx凿岩、爆破、运输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炮烟。

(2)废水:

主要污染物为采矿坑涌水、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PH、SS、COD、石油类等。

(3)固体废弃物:

主要有采矿过程中采出的废石等,无放射性,不含有毒物质。

(4)噪声:

噪声源主要有地下及地表矿岩运输噪声、空压机作业噪声等。

(5)地表塌陷:

矿山开采期间不会引起大范围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只是在采空区的周围形成一个小范围的错动圈。

错动圈内围岩经过一个较长的活动期,有可能逐渐趋于稳定。

设计按65°圈定地表开采错动范围。

6.2.2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6.4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1)为改善矿山环境,保持水土及生态环境平衡,矿山必须加强矿区的绿化工作,在矿区内进行造林绿化,在办公室及生活区种植花草、树木,在道路两旁种树,绿化面积达20%以上,以尽可能减少因采矿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矿山职工工作生活在优美清新、文明卫生的环境之中。

(2)对地下采出的废石要尽量予以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要集中堆存到采场附近的荒山沟内,尽量较少对区内水土保持和植被的破坏。

废石场下部利用大块岩石砌筑挡土墙,由于矿区位置较高,汇水面积较小,不会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地下采场排出的涌水主要含岩(矿)粉,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可直接外排用于工农业生产。

(4)井下产生的污风,采用大风量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