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06834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docx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

鸦片战争——中华屈辱近代史的开始

清朝末年,大清帝国已摇摇欲坠,但是他依旧在按照这自己的规则发展,闭关锁国,直到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国的大门,虎门销烟,却引来了他国的侵略,清帝国的衰败落后真正暴露了出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清方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中有一条是: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英国人据此进入条约中规定的几个城市。

但在广州事情进行的很不顺利,当地居民强烈抗议洋人进城,广州地方政府也以民意为由反复采取拖延政策,拒绝英方进入,这一拖就是十几年。

期间

1850年道光皇帝驾崩,”抚夷派“大臣耆英等被罢免。

1855年2月巴麦尊内阁上台,英方外交政策趋于强硬。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获胜的英方开始把关注点投向远东。

1856年10月8日发生”亚罗号“事件,时任广州领事的巴夏里借题发挥威胁两广总督叶名琛,再次要求广州当局允许英国人进入清国南方重要的贸易口岸——广州。

叶名琛对英方要求置之不理。

1856年10月23日英国海军轰击中方炮台。

1856年10月27日英国海军轰击广州城。

1856年11月6日英军占领广州炮台,击沉中方师船20艘,先后照会十几次强烈要求进入广州城。

但叶名琛不为所动,并没向朝廷求援,反而向朝廷虚构了一系列并不存在的“胜利”:

纠约二三百人扒(广州)城,经参将凌芳与绅士欧阳泉等迎击跌毙。

英夷……攻东定炮台,经我军击沉船只歼毙多名复因该夷放火,欲烧西关民房,转风自烧夷楼,巢穴一空。

并我兵屡次击毁该夷轮船,又将勾串股匪击败。

经兵勇轰坏兵船,并毙其水师大兵头哂吗糜咯厘,夷匪伤亡四百余名。

咸丰皇帝览奏大喜,摆出一副天朝上国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态度,指示广州方面可以接受英方投降嘛:

(我方已大胜)此时若专利攻剿,原不难尽歼丑类……如果该酋自知理屈,悔罪求和,并罢议进城,只可俯如所请,以息兵端,但不可意存迁就,致该夷故智复萌,肆行要挟。

英国海军少将西马糜各厘:

我什么时候死了,我咋不知道?

四百余人:

参将凌芳:

其实是我死了……

在这期间英方实际并未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投入的兵力很少,仅有英军1000多人。

在轰击广州后半年左右英军未再发动大规模进攻。

不是英军仁慈,而是因为英国的在野党对巴麦尊内阁在远东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不应该挑起战争。

直到1857年3月大选胜利,巴麦尊才压制了国内的这些反对派。

在此期间叶名琛继续上报朝廷虚构了更多胜利:

防御英夷获胜,英夷船只,自退出省河后,复经官兵连旬击剿,迭次焚船毙匪,堵御尚为严密。

该夷被剿后,两旬之久,既无动静。

三月以来,与逆夷按仗多次,与逆夷接仗多次,先后击坏火轮船多只,伤毙夷匪无数,并先后夺获匪船夷船五十多只。

督臣叶名琛早已知其诡计,复叠次钦奉训谕,愈见坚定不移。

并屡伤兵勇,轰坏夷船多只,复伤毙夷匪一千余名。

……察访近日英夷情形,穷蹙已极,谅不日即可就范。

咸丰一听又赢了,马上对叶名琛做出高度评价:

该督于夷务情形,索所熟悉,谅能慎密妥筹,不负委任也。

战争间隙英方试图通过两江总督怡良、闽浙总督王懿德、江苏巡抚赵德辙向清廷反映实际情况,但均遭到拒绝。

所以清廷对广州实际情形一无所知。

确切的说咸丰皇帝只知道情形好的不能再好。

1857年4月20日,法方借”广西马神甫事件“加入英国阵营。

1857年6月,得到增援的英方重新恢复军事行动,英军17舰轰击清军百余艘水师战船。

英方参战人数增加到将近3000。

叶名琛则向朝廷继续发送“捷报”。

1857年7月2日英方代表额尔金抵达香港,但当时法方代表未到,又恰逢印度土兵起义(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土兵一种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新子弹,使用时必须用牙咬开。

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土兵认为这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的侮辱遂起义),额尔金及英方军队撤回印度。

叶名琛虽未能见到额尔金,但继续向朝廷表示形势一片大好,因为:

1、听说额尔金已经被孟夷兵追至海边,差点被杀。

2、听说俄国在向英国索取克里米亚战争的赔款。

3、听说英国女王要求英军要保持和平,不要轻启战端。

4、听说法国专使葛罗奉国王明示,不可相助英国。

5、听说美国政府已经知道己方军舰炮击清方猎德炮台的事,认为纯属多管闲事。

打算将驻华委员撤回。

实际情况和叶的报告完全相反:

事实上英国成功镇压了印度土兵起义。

事实上克里米亚战争俄方大败,英法大胜。

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事实上英国内阁告知额尔金如清方不答应要求则立即发动战争,根本没有英国女王要求和平的事。

事实上葛罗是法方的战争特使,法军远征军已经在路上。

事实上美方军舰被清军误以为是英军军舰遭到炮击,遂实施报复还击清方猎德炮台。

美方根本没打算就此算了。

———————-广州战役————————

印度土兵起义被平息。

1857年12月12日英国的额尔金和法国的葛罗终于回来了。

额尔金面见叶名琛,提出:

1、进城

2、赔偿亚罗号事件以来的损失

3、由清国皇帝派遣特使修改1、2项中未尽事宜

法方要求与英方基本一致,只不过要求增加赔偿马神甫事件。

美国公使一看有机可乘也要求修约,只不过叶名琛只关注英方动向,把美国公使的要求当做放屁。

对于英法的以上要求,叶名琛打着官腔一概拒绝,并大度的表示:

今既来粤,贵国所倚重原为在此了事,断非到此生事。

同时还给额尔金提供了个下台阶,表示额尔金的照会

似出于旁人怂恿,并非贵公使本心。

英法看了这么一篇根本胡扯八道的回复表示叶总督不可理喻。

额尔金称叶名琛:

“一派胡言”,“愚昧、荒诞”

叶名琛并没有意识到情况已经极度危险,反而极为得意的向咸丰皇帝表功:

据密探由香港回省函察,额酋葛酋接阅后,大为惊愕,相顾失色,据称我各国情形,中国何以尽知底蕴,为从来十余年照会中所未见,即各国夷商闻知均已准其照常贸易,无不心服首肯。

……不独当前之锢忧须加意察看,悔罪是否出于真诚,妄欲果听从此止息,然既当此功亏一篑之际,臣尤应密为防范,明示怀柔,断不敢稍涉大意,顿乖全局。

各国贸易开舱有期,一切皆觉可靠,即行飞速奏报,以期早慰圣廑。

1857年12月24日英法专使致信叶名琛表示此事已交由军方处理。

英法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撤离广州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也发出过这种最后通牒),叶名琛则奏报朝廷

英夷现已求和,记日准可通商。

1857年12月28日英军5000余人攻打广州。

1857年12月29日广州城陷落。

1858年1月5日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逮捕,押往印度加尔各答。

叶名琛被捕后咸丰的500里加急谕旨才抵达广州,文中称:

叶名琛既窥破底蕴,该夷伎俩已穷,饬续有照会,大局即可粗定,务将进城、赔款,及更换条约各节,斩断葛藤,以为一劳永逸之举。

不晓得叶名琛在英军监狱中与谁“大局粗定”?

这道谕旨更像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情况毫无区别。

上次道光皇帝也是听闻清军一路凯歌然后突然广州就陷落了,这回轮到他儿子咸丰了。

进攻广州的联军只有5000多人,其中只有3个翻译,完全无力管理广州城,英方全权大使额尔金在致克拉兰敦的信函中写道:

我使整个省失去了政府,从而置千百万生灵于无政府状态之中。

于是联军要求广州巡抚柏贵复职,前提是柏贵要听从联军指挥。

说白了是要让柏贵当广州傀儡政权的负责人。

柏贵考虑一天后答应了,然后他与广州将军穆克德讷联合上奏朝廷弹劾叶名琛。

英军:

让英军更为惊讶的是之前慷慨激昂的广州市民在几乎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就接受了现实。

广州的秩序很快恢复了。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日记中评论道:

看到自己的城市沦陷,广州人似乎无动于衷,他们谈起自己的父母官时语气充满了怨恨。

英方公使额尔金也惊奇地发现,联军军队得不到补给时,也有大量的买办和当地的人民来帮助他们。

在一次交战中,英军的一艘炮舰搁浅了,指挥官找来了岸边的一些人帮忙,这额尔金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这件事说:

这些人二话没说,立刻干了起来!

你想想看,这仗还用打吗?

但是城外未曾遭遇打击的团勇依然积极准备驱逐洋人,先后两次攻击广州城,但均被挫败。

之后由于英法北上北京谈判,朝廷摄于英法威胁不再拨发军饷,这种进攻也就停止了。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两广总督叶名琛貌似一个精神病人,完全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

两江总督怡良、闽浙总督王懿德、江苏巡抚赵德辙拒绝与英方沟通,拒绝将实际情况禀报朝廷也是完全的渎职。

但最可怜的是咸丰皇帝,他对广州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感觉就是大清正从胜利迈向胜利,英法被逼无奈正在屈辱求和。

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广州城就被英法攻破了!

听闻广东陷落后咸丰一脸懵逼,然后狂点差评:

该督(叶名琛)……实属刚愎自用,办理乖谬,大负委任。

叶名琛著即革职。

其实咸丰革不革叶名琛的职已经无所谓了,叶名琛此时已经被抓到印度了。

————————联军北上————————

占领广州之后不久,联军从海路北上,前往天津。

因为英法的真正目的是——公使驻京!

这件事情也已经拖了很多年了。

相对于进入广州城,英法美等国更希望在北京建立大使机关,直接和清帝沟通。

毕竟通过这么多年的接触,列强发现清廷大臣对内对外都是一嘴瞎话,根本没的聊。

前面这位两广总督叶名琛就是一个典型,完全无法沟通。

但公使驻京恰恰是清廷最为惧怕的,为了维持天朝上国的面子,避免大清皇帝陛下亲自会见各国公使,多年来清廷专门让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处理外交问题,洋人不许进京,任何外交事宜只允许去广州处理。

而两广总督(比如叶名琛)又往往推脱自己权限不够,无法处理外交事宜。

一趟皮球踢下来,列强活活被清廷折磨的没了脾气。

1858年4月13日至20日,携广州胜利余威,英、法(含美)使节先后到达大沽口外,要求清政府迅速派大员来进行谈判,核心要点在于派公使驻京。

其中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的信是这样写的:

朕选拔贤能智士,姓列,名卫廉,遣往驻扎辇毂之下,任以亚美理驾合众国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之任。

咸丰看完美国的信件后后对这个“朕”字大为不满,表示:

阅所进国书内,该国王竟自称朕,实属夜郎自大,不觉可笑。

然后很礼貌地拒绝了美方这一要求。

美国第15任国王詹姆斯·布坎南:

1858年5月20日英法不再等了,开始进攻大沽口炮台。

联军战死10多人,伤57人。

清军阵亡291人,受伤170人。

大沽口炮台失陷。

1858年5月26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清方派出直隶总督瓜尔佳·桂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的老丈人)和乌米.花沙纳前往天津斡旋。

期间求助俄国公使调停,作为报酬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1858年6月18日与美方列卫廉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签约过程中整个条约原文被桂良隐瞒,并未告知咸丰,连条约大致内容都没说……

现在知道为什么列强死活要求驻使北京了吧。

联军都到天津了,这位些满清重臣依然满嘴跑火车。

签的这种条约未经中央政府认定,岂不是废纸一张?

当然桂良如此隐瞒也不是因为他准备带全家集体自杀,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敢说。

5月20日桂良稍微透露列强“希望驻使北京”就引起北京高层的大骚动,女婿恭亲王奕訢先跳出来要求去抓英方谈判代表李国泰(HorationNalsonLay):

近日往来公所,咆哮要挟,皆系李国泰从中煽虐,为其谋主,俱可灼见。

闻李国泰系广东民人,世为通使、市井无赖之徒,胆敢与钦差大臣觌面肆争,毫无畏惮。

……拟请饬下桂良等待其无礼肆闹时,立刻拿下,或当场正法,或解京治罪。

参与谈判的英方人员李国泰表示:

我一个英国人,怎么变成广东无赖了?

什么你们还想在谈判时给我“就地正法”了?

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人纷纷上书表示不可让公使驻京。

并总结出8大危害:

1、有利于洋人迅速知道中方举动。

2、洋人会建立高楼偷窥皇宫大内。

3、建立使馆会拆除民居、官署造成拆迁问题。

4、洋人四处观察,没人能阻止。

5、洋人传教、传播文化会损害我方礼乐制度。

6、民夷杂居没法判案。

7、洋人会到处税收,导致政府没有收入。

8、琉球朝鲜会因此瞧不起我国。

翰林院、御吏等士大夫也纷纷上奏幻想出各种可怕的可能,坚决阻止这项提议。

咸丰看完这么多奏折也蒙了,表示奕䜣说的比较有道理,“要不先考虑一下捕捉李国泰的问题?

李国泰:

桂良左右为难,只好两头瞒,继续撒谎。

而联军已经越来越不耐烦,这时候的额尔金已经一反在战争开始前对中国的悲悯之情,在给妻子的信中额尔金表示:

中国人是那样愚蠢,假如我们在任何一项条款上让步的话,那么,很难说他们不会在所有其他条款的实施上设置重重障碍......假如他们试图拖延或反悔的话,那我就只能认为谈判到此结朿,那我就将直接开进北京。

要对付这帮人,你跟他讲道理一点没用,加以恫吓,马上又服服帖帖。

同时,他们对所议问题及自己的真正利益一窍不通。

1858年6月26日桂良签署了《中英天津条约》其中关于公使驻京一节是这么约定的:

英方可派公使驻京(清方也可派公使驻英)、中英平等不要跪拜,可以西式礼节觐见皇帝、外交人员信件、行李不可以随便拆启。

1858年6月27日桂良签署了《中法天津条约》没说公使常驻,但是写了如果有其他国家常驻法国也可依此办理。

总的来说英法觉得清廷突然懂事了,其实这一切都是桂良擅作主张。

咸丰皇帝还屁也不知道呢。

6月28日咸丰还在指示桂良:

“”不要让公使驻京,一切跪拜礼仪悉遵中国制度。

”那边条约早都签完了。

1858年6月30日桂良回禀咸丰说条约签完了。

1858年7月1日咸丰接报之后一下蒙圈了,表示怎么这就签完了,什么时候签完的?

我怎么没看到原文。

赶紧给我来一份啊!

同日英法也觉得太过顺利,心里打鼓,询问桂良皇帝到底看过没看过啊。

桂良表示:

“大皇帝业已看过。

英法说:

“我们怎么没看到朱批呢,当年签南京条约不是有朱批么?

没有朱批我们可不会退兵的。

桂良这才把真实的内容上报咸丰。

1858年7月3日咸丰才看到这份5天前就已签订的条约。

咸丰:

事已至此,咸丰彻底无语,只好御批“依议”先把洋人哄走。

洋人兴高采烈的撤走了。

咸丰悄悄和桂良商量,桂良表示:

这些城下之盟条约不算数的,不如就推翻了吧。

咸丰:

这可是条约啊,哪有这么容易推翻。

为了让“贪利”的英国人满意,咸丰创造性的开出了新条件。

1、取消公使驻京。

2、取消长江通商。

3、取消内地游历。

4、取消赔偿付清前联军继续占领广州的约定。

作为交换条件免除对英一切关税。

原两江总督,新任两广总督何桂清比较开明,听说此事之后觉得皇上失feng察le,坚决抵制。

说以上四条不如减一两条就完,这关税还是别免了。

咸丰听奏后很不满意,觉得怎么这个总督这么小气啊?

把相关谈判人员的思路都带歪了,批驳道:

朕谕卿等为一劳永逸之计,若逐款与较,何异授该夷以柄,哓渎不休。

况抵偿兵费一节,全括于免税之中,此时初入手,即作此下策,徒令该夷气骄意得,反似有所畏忌,勉强而然。

同时大度的宽慰何桂清称:

何桂清受联厚恩断,不致别有他意,特恐属员虑及免税后,无可沾润,因而设词淆惑,亦事所必有。

你看皇帝陛下和叶名琛的思路一模一样,表示这事应该不赖你何桂清,肯定是手下的临时工为了贪污税款出的坏主意。

朕还是信任你的。

何桂清等人反复向咸丰表示不可取消关税,至于公使驻京我们尽力解决就是了。

咸丰这才吐口,可以不取消关税,但要让何桂清他们打包取消前面4条合约条款。

何桂清:

面对咸丰皇帝的无理要求,何桂清的办法是,假装一切没发生,拖……

事情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广州入城事件一开始的状态。

条约签了如同废纸,中方根本没想遵守,事实上这些条约也可以看做根本没签,因为咸丰从头到尾都没同意那四条,都是桂良发扬清朝官场的传统欺上瞒下,私自签订的“桂良版条约”啊!

只不过英法还以为条约很有法律效力,毕竟有皇帝陛下的“朱批”嘛。

但眼看一年期满,就要到交换条约的时间了,桂良开始频繁骚扰英方新任公使卜鲁斯(额尔金的弟弟),吞吞吐吐的开始说修约的事。

英方也纳闷了,有什么可修改的,大皇帝不都同意了吗?

你一个大臣表示反悔,你算老几?

这事还是直接找皇帝老儿问吧。

1859年5月10日新任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致信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表示要开军舰带士兵护送使团北上,威慑清政府,以防有变:

要知道,我们带着这些兵力去白河口可比带着炮舰不带军队去天津更具威胁,而去天津又比去北京更有威胁,因为去了北京只能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我想如果有麻烦,我们应该会意料到,最好马上解决掉。

也就是说提前解决。

因为这样在换约之前。

我们就处在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上。

尽管暗地里已经做了军事上的准备,英法对与清政府还是抱着热火罐的。

1859年5月18日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先生致函桂良:

钦差大人,我持有拿破仑三世陛下写给大清国皇帝的亲笔信。

作为友好邦国按照惯例,我须亲自呈交给大清国皇帝。

这样做也合乎礼仅。

我授命为法兰西驻华全权代表,得到了大清国皇帝的承认。

另外、还要告知尊敬的钦差阁下,我会把手中这份皇帝陛下已正式签署生效的合约带到北京。

按照条约约定,与大清国皇帝签字生效的条约进行交换,只有这样这份庄严的条约才算得到了两国皇帝的认可,两国间和平友好的关系才会建立在持久稳定的基础上。

我亦欲告知阁下,国内命令已到,令我按时抵津。

不得延误。

关于我及随行人员进京的时间,我将听从钦差阁下的安排;出于对皇帝陛下代表的尊重,在我暂居北京期间,请为我安排体面的居所。

法方的这封信也是绵里藏针,提点清方:

1、我们的合约是有法律效力的。

只有交换了合约,两国才会有稳定的和平。

2、换约时间不能再拖了。

3、我们得亲自去北京面见皇帝,别再玩上回那一套。

6月6日左右,桂良与卜鲁斯、布尔布隆会面探讨觐见流程。

桂良继续拖延,推诿搪塞,希望拖延觐见。

英法均极为不满,法方公使再次提醒桂良:

现在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决,坚决完成使命;就在《天津条约》规定的期限内换约,不得有半点推迟;我要面见大清国皇帝,亲自呈上拿破仑三世陛下的亲笔信,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完成使命。

另外我深感痛心,据我的观察。

赴京计划的通知不会像我期待的那样得到回复,我得到的回复不是清廷方面保证真诚热情地接待使团,而是不明不白的沉默,早在去年条约便已订立而这沉默昭示着无视当时庄重的诺言,无视条约之宗旨乃坦诚相待巩固邦交,不去积极为会谈做准备!

我要提醒钦差,尽管我此行赴京没有任何欢迎仪式,但不管是一路上还是抵京后。

鉴于两国之间的情谊。

且考虑到我不是个人而是代表法兰西皇帝和国民,还是应该予我于此身份相符的接待,我提前向大清国政府说明,对于任何过失引起的严重后果。

任何有违条约惯例中规定的文明国家之间必要礼仪约行径贵方需负全责。

虽然对清方的信依然保持着表面的客气,但法方其实已经丧失了对桂良的信任。

布尔布隆对内表示:

在我看来,这些卑鄙的钦差再也想不到别的方法了。

只是待在上海,一味耽搁着,眼看着换约的最后期限过去。

但在新的一轮磋商中,桂良突然态度转变允许公使北上。

布尔布隆一下兴高采烈起来:

他们这么晚才同意。

虽迫不得已,也算心甘情愿执行条约,至少是履行换约……从此以后再无担忧,通往北京之路畅通无阻,任务定能圆满完成。

1859年6月17日,英军何伯少将到达白河口,随后派遣舰长康米利尔和翻译蒙根登陆向清政府宣布公使将要到来的消息。

僧格林沁命清方武官化装为平民,拒绝代表上岸,并称岸上无任何官员接待。

要告知天津官方才能回复。

英方询问河道中为什么有障碍物,回答是为了抵御太平天国的。

因为根本找不到负责人,英方只能留下一封信。

双方约定三天为期回信。

1859年6月20日英国公使卜鲁斯抵达白河口。

同日下午,何伯少将发现防御工事被加强了。

这时候见到清方几个人,告知英方:

静候数日,会议一切。

英方晚上再来谈判,清方化装为平民的武官表示:

官员因尔等出言不逊,已回天津。

1859年6月22日咸丰表示可以从使节北塘登岸,到天津等候。

但这封最为关键的回复却迟迟没递交到英方手上。

英国公使卜鲁斯和法国公使眼看清方拖延毫无诚意,决定一切交给何伯少将处理,不行的话就采取军事方式解决。

在战前咸丰和英法公使都要求己方不要先开炮。

1859年6月25日早晨9时,联军突然收到直隶总督恒福的信,说在北塘等公使到达并赴京城。

但联军定的是当天10时展开行动,英方决定不予理会。

1859年6月25日上午英军开始大规模拆除清方障碍物。

下午退潮时战斗突然打响,清英互射(茅海建倾向于认为不是英方先开炮)。

英军试图在火力掩护下强行登陆,遭到僧部猛烈反击死伤400多人。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军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也是清军在军事上空前绝后的“伟大胜利”。

大胜之后咸丰让直隶总督询问:

这回洋人愿不愿意从北塘登陆了?

英法不置一词掉头南下。

美国一想死的反正不是自己人,既然还有机会,也就不管英法自己去北塘登陆了。

咸丰见到美国大使带来的条约这才发现《中美北京条约》里并没有公使驻京、长江通商等内容。

咸丰:

何桂清,咱们对英法的条约也仿照中美条约改吧。

何桂清:

英法掉头就走,不是因为他们怂了,而是因为他们被彻底激怒了!

一场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将在不久的将来爆发。

————————北京之战————————

由于英法联军在1859年6月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挫败,死伤400人,英法制定了大规模的报复计划。

1859年9月,英国政府接连举行四次紧急内阁会议,决定发动对清战争。

法军则于1859年12月正式下达了对清作战的命令:

法军方得到指令,攻占天津即可,应该可以威逼北京方面屈服。

但如果必须进攻北京才能达成屈服清廷的目的,则可继续进攻北京。

新的英法联军的组成如下:

召回额尔金作为英国全权大使,格兰特将军则替代西马糜各厘作了英军的陆军总指挥。

在大沽作战受伤的何伯少将依然负责调度英国海军。

法国方面葛罗继续担任法国全权大使,蒙托邦则是法军的总司令。

听到这个消息额尔金十分沮丧,因为他不想再和那个:

让人发疯的、欺软怕硬的中国朝廷打交道……如果我不是世界上最蠢的傻瓜,我就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我活该遭此折磨,毫无疑问我命该如此。

1860年3月蒙托邦率领法军绕过半个地球达到上海吴淞口,与英国政府代表额尔金、法国政府代表葛罗会晤。

在前期准备中联军调集了英、法、印度、南非等各地的物资,建立了绵延万里的补给线。

在封锁渤海湾期间,建立了大连、烟台、上海等军事基地进行补给。

是的,从北京战役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人去攻击联军的这几个补给点。

在上海当地请政府官员还和联军组成了共同防御太平天国的军事同盟。

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无数怪事之一吧。

至此英法联军总计3万人,舰船144艘进入中国。

1860年8月,英军第三次出现在大沽口。

对于这次联军进犯,清廷倒是并不怎么害怕。

咸丰命令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联军:

令其照美国之例,少带从人,由北塘进京换约……若谓先给照会,即示之以弱,不知上年该夷挫败,其辱已甚,此次现行委员给与英、法、美照会,正见中国宽大,并非畏惧求和。

联思僧格林沁海口布置虽已周妥……不难使该夷再受痛惩,惟年决裂之后,从此兵连祸结,迄无了期。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你们学习美国人从北塘换约嘛,我大清上回羞辱你够呛,这回对你宽大处理,可不是怕你哦。

我们现在准备的挺好,再照样打你一次也不难。

就怕你们被惩戒之后还是不依不饶,搞得没完没了。

不过这次联军小心多了,制定了严密的攻击计划。

先是稳扎稳打登陆12天(期间未遭到任何骚扰,因为清方认为洋人不擅陆战,所以不怕联军登陆,正好聚而歼之),然后联军11000人自北塘从容出发攻击清军,僧格林沁的布防被一波捅穿。

1860年8月14日联军攻击塘沽,僧格林沁还不忘吹牛哄骗咸丰:

该夷炮车二百余辆,夷人五六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